明朝采石是哪里 明朝采石磯在哪里
大家好,關于明朝采石是哪里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明朝采石磯在哪里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明朝名將吳良吳貞后裔分布
◆◆◆家史◆◆◆
吳良字種和生性雄偉剛直號老實吳,明帝賜封興隆世家。與弟弟吳禎以勇略聞名。1352年(元至正十二年),吳良自鳳陽府三和集投奔朱元璋,擔任帳前先鋒,1354年(元至正十四年)秋,吳良隨朱元璋奪取滁州。1355年(元至正十五年)春,隨朱元璋攻占和州(今安徽和縣明朝淮西總管府駐地)。六月,從渡長江,攻占采石(位于安徽馬鞍山市西南)、姑孰、太平(今安徽當涂)、溧水、溧陽。1356年(元至正十六年),隨朱元璋攻占集慶(今江蘇南京),累立戰功,又隨徐達攻克鎮江、常州,守衛丹陽。1357年(至正十七年),吳良奪取秦望山,攻克江陰。朱元璋便任命吳良為指揮使,鎮守江陰(蘇州)。當時,江陰地處要沖,背靠長江,扼守南北咽喉。吳王張士誠占據吳地,橫跨淮東、浙西,兵強糧足,數次犒枯擾賞將士,欲要奪取江陰。朱元璋指示吳良道:“江陰是我東南屏障,你要對士兵嚴加約束,不要收留在逃人員,不要貪圖小利,不要和地方勢力爭斗,只要讓境內人民安居樂業就行了。”吳良謹守命令,并修筑防御設施,后因功進封樞密院判官。1359年(至正十九年),東吳軍(張士誠的軍隊,朱元璋稱西吳)大舉進犯江陰,戰船橫布大江。大將蘇同僉駐軍君山,指揮作戰。吳良派弟弟吳禎出北門迎戰,又暗中命元帥王子明自南門出擊,兩軍夾擊,大敗東吳軍。 不久,東吳軍又進犯常州。吳良派兵由小路出擊,在無錫殲滅東吳援軍。當時,朱元璋親率大軍與陳友諒交戰,國都金陵兵力空虛。張士誠卻不敢北上進攻,就是因為有吳良鎮守在江陰。1365年(至正二十五年),徐達、常遇春奪取淮東,攻克泰州。張士誠再次出兵馬馱沙,侵占鎮江,并派數百艘胡敗磨戰艦沿江而上。吳良在江陰嚴陣以待。1366年(至正二十六年),朱元璋親自率軍救援,大敗張士誠,一直追擊到浮子門。這時,吳良也出兵夾擊,俘敵二千。 1367年(至正二十七年),朱元璋平定張士誠,加封吳良被為昭勇大將軍、蘇州衛指揮使,改鎮蘇州。吳良在蘇州,修繕武器裝備,加強軍民團結,進封都督僉事,又改鎮全州。1369年隨徐達征戰青州府,1370(明洪武三年),吳良升任都督同知,封江陰侯,食祿一千五百石,后追加一千石,獲賜鐵券。1371年(洪武四年),吳良奉命征討靖州(在今湖南)、綏寧(在今湖南)諸蠻族。1372年(洪武五年),廣西蠻族叛亂,吳良又作為征南將軍鄧愈的副將,與平章李伯升出兵靖州,征討叛亂。吳良征戰數月,將左江、右江、五溪地區的叛亂全部褲斗平定,又趕赴銅鼓、五開,收復潭溪、太平,并在銅關鐵寨殲滅清洞、崖山叛軍。諸蠻族盡皆恐懼,紛紛歸附朝廷,粵西地區得以平定。1373年(洪武六年)朱元璋詔書江陰候吳良鳳陽府督屯田居和州總管府(烏江鎮)。1379年(洪武十二年),明太祖朱元璋將青州封賜給齊王朱榑,吳良是齊王的岳父,朱元璋授命青州督建王府,居青州三和街,候官營(齊王府北門)。1381年(洪武十四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吳良在青州病逝,時年五十八歲,墓碑記載亥山已向斗牛形。朱元璋輟朝三日,追贈特進光祿大夫、上柱國、中軍都督、江國公,賜謚襄烈。1382年(洪武十五年)二月,賜葬鐘山之陰。 受胡案影響,吳良次子壽安支有孫三人,思賢思禮后裔自江南徐州之烏龍江老鴉窩(江陰)遷壽邑吳家營。留守候府一支思元后裔自應天府后宰門候府經河北馬鞍廠遷居青州吳家井,其后裔三支分遷高柳、紅河、井塘(各支遷居地詳細資料有譜記載)。良公后裔歷經696年世系完整,受胡案影響以及反清復明運動,家譜各支皆有失諱記載,在此不再敘述,以譜載為證。
古時采石指哪里
采石磯?
位于馬鞍山市區西南約5公里的翠螺山麓,古稱牛李態基渚磯。它和岳陽城陵磯、南京燕子磯,合稱“長江三磯”。以山勢險峻,風光綺麗,古跡眾多而列三磯之首,素有“千古一秀”之譽。采石磯突兀江中,絕壁臨哪謹空,扼據大江要沖,水流湍急,地勢險要,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采石磯歷來為江南名勝,古往今來,吸引著許多文人名士,像白居易閉信、王安石、蘇東坡、陸游、文天祥等都曾來此題詩詠唱,特別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多次來采石磯游覽,留下了許多有名的詩篇。
村民采石 發現明朝古碑 經鑒定為嘉靖年間所立 有重要文物價值
發現于嘉陵江支流安河的這塊古碑,經鑒定為嘉靖年間所立,有重要文物價值
近日,鳳縣鳳州鎮群眾在嘉陵江支流安河采掘沙石時,一塊石碑露出砂石堆。鳳縣警方獲知這一消息后,出動警力,全力值守保護。并在縣文物管理人員配合下,將其安全運達存放地點。經文管人員初步鑒定,這座石碑為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時任鳳縣知縣王庭璋奉旨所立,距今485年,具有重要文物價值。
5月20日上午,鳳縣鳳州鎮鳳州村村民在附近安河河灘用裝載遲銷機挖運砂石時,挖出一個疑似古代石碑的石塊。鳳縣公安局龍口派出所民警獲知這一線索,派出所所長趙煒帶領民警抵達現場加強值守,隨激旦瞎后配合縣文物旅游局古鳳州開發辦工作人員,對石碑及時轉移到安全地點妥善存放。
縣文物旅游局工作人員介紹,這塊石碑高1.8米,寬0.8米,厚0.2米,碑上端為二龍戲珠浮雕,并篆書“御制”二字,側面為云紋,整體雕刻精致生動、紋飾瑰麗莊嚴,體量大,規格高。正面文字雖然風化嚴重,但仍能依稀辨認出“嘉靖十年歲在”“帝譴漢中府鳳縣知縣王庭璋告于”“至圣先師孔子曰”等字明空樣。由此得知,該碑為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時任鳳縣知縣王庭璋奉旨所立,內容與文廟有關,距今已有485年。
據鳳縣縣志記載,王庭璋是明嘉靖年間鳳縣知縣,史料與文物記載內容吻合,證明了碑刻的真實性??h文物旅游局工作人員說:“這次碑刻的發現,填補了鳳縣文廟明代200余年的空白歷史,對鳳州文廟歷史和地方史研究具有重大學術意義和考古意義”。
據悉,鳳縣文物旅游局已與西安碑林博物院取得聯系,將盡快對碑刻進行拓片,請專家進行辨識、解讀和鑒定,以便進一步確定其文物價值。
采石有哪些傳說故事呢?
常遇春與采石磯(傳說故事)
元未群雄割據,義軍風起去涌。朱元璋率領軍攻滁州,戰采石,直指集慶(今南京)。而采石一戰,是朱元璋軍轉危為安的重要一戰。
采石是集慶的天然屏障,攻集慶,必先取采石。
那天一早,天剛雨晴,紅日當空,朱元璋的船隊乘風破浪,直趨采石。船剛出江口,大將廖永安前來請示“大軍過江,船停在何處?”朱元璋回答:“對岸的牛渚磯前臨大江,是停泊戰船的好地方?!?
這時江面上刮起了陣陣北風,船借風勢,像飛一樣破浪而來,很快靠近牛渚江面。但是,使朱元璋萬萬沒有想到的是,這時的牛渚磯上,元軍把守得像鐵桶一樣嚴密,守磯的元朝大將蠻子手鎮海牙,手執兵器站在磯石上,要和朱元璋決一死戰。
朱元璋把戰船一字擺開,向部下高聲問道:“誰能最先登上磯頭,我封他為緩基正先鋒!”
年輕的將軍郭英應聲而出,領著人馬,沖到磯下,就在他正要登磯時,只見磯石上箭如雨注,士兵紛紛落水,就在這危急關頭,朱元璋的副將常遇春駕著飛船來到面前,朱元璋把手一舉,對常遇春說:“常將軍來得正好,你不是奪頭功、爭先鋒嗎,現在正是機會!”
朱元璋隨即將令旗一舉,只見常遇春大吼一聲,左手執著盾牌,右手舉著長槍,振臂飛身一躍,一腳踏上磯石。這時,早就攻到磯下的郭英、胡大海在朱元璋的指揮下,一涌而上,刀劈劍刺,將元軍殺得倉皇而逃。
現在采石磯下的景點“大腳印”,相傳就是當年常遇春登磯時用力過猛留下擾薯謹的。
班門弄斧是何意·出自于哪?
“班門弄斧”比喻在行家面前賣弄本領,有不自量力的意思。
此典出自唐代柳宗元《王氏伯仲唱和詩序》:“操斧于班、郢之門,期強顏耳。”
唐朝大詩人李白的墳前,有無數自命為才子的人,在那里題上不少詩句。明朝萬歷年間,有一位學者,叫梅之渙的,見到題詩的人們都太不自量,于是他也在他們虧衡的詩句后,題上一銷念做首絕句,諷刺他高野們道:“采石江邊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來來往往一首詩,魯班門前弄大斧?!辈墒侵覆墒墸幵诎不帐‘斖靠h西北二十里,那里有一個牛渚山,山下突入江中的一塊地就是采石磯,這是李白墳墓的所在地。魯班又叫魯般,是我國春秋時代的一位建筑學和機械學的偉大發明家。這一首詩的意思是說:“采石磯江邊的一個墳墓啊!那里躺著的是曠世奇才,名垂千古的大詩人李白??!來來往往的人們都在這里題上一首詩,真的等同于在魯班門前賣弄著大斧呢!”
太平之戰?朱元璋?
【朱元璋取太平之戰在軍事辭海中的解釋】元代,朱元璋所部于元至正十五年(13550六月初一日取采石(今安徽馬鞍山西瞎罩南)后悶神明,即斬斷船上纜索,棄船江中,示無歸意,鼓勵三軍直螞告取太平(今安徽當涂)。元守將棄城而逃。朱元璋入太平后,嚴禁剽掠民眾,軍紀整肅,人心歸附,秩序井然。朱元璋改元太平路為太平府,置太平興國翼元帥府,自任大元帥,邁開了向江南發展的第一步。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