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木石心具云水趣是哪里的話 菜根譚有木石心具云水趣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有木石心具云水趣是哪里的話,以及菜根譚有木石心具云水趣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菜根譚》第二篇—有木石心,具云水趣
【原伏粗文】進德修道,要做個木石的念頭,若一有欣羨,便趨欲境;濟世經邦,要段云水的趣味,若一有貪著,便墮危機。
【譯文】凡是培養道德磨煉心性的人,必須具有木石般堅定的意志,如果對世間的名利奢華稍有羨慕,那么就會落入被物欲困擾的境地。凡是治理國家拯救世間的人,必須有一種行云流水般淡泊的胸懷,如果有了貪圖榮華富貴的念頭,就會陷入危險的深淵。
【解析】這個世界上有毒的不只是曼陀羅,還有欲望。欲望與生俱來,人人都有。世人為何不心安,只因放縱欲望。物質上永不知足是一種病態,其病因多是權利、地位、金錢之類。這種病態發展下去,就是貪得無厭,最終結局就是自我毀滅。
貪婪往往是幸福的大敵。要想真正獲得幸福,就要學會淡定,學會知足。人必須時刻虛廳耐警惕自己欲望的煩擾,免得被侵蝕,淪為不能正確認識自身的傻瓜。
【感悟差春】對普通人來說,欲望一方面是人們不懈追求的原動力,成就了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的箴言;另一方面詮釋了“人心不足蛇吞象”的人性弱點。所以做人如果不能控制自己的欲望,就會成為欲望的奴隸,最終喪失自我,被欲望所奴役。所以,這就說欲望其實是雙刃劍,要求我們要有木石般堅定的意志,又要有云水般淡泊得情趣。
欲望本無善惡,有的只是我們以何種心態去對待他。我們每個人的夢想入口往往很小,它并不像星星那么遙不可及,欲望就如一把助人攀登的階梯,只要我們都堅守著自己的信念,有信心,有耐心,腳踏實地朝著夢想去攀爬,一步一個腳印,踏上追求夢想的漫漫征途,總會有一天我們會在頂峰相見。
《菜根譚》·45 : 有木石心具云水趣
原文:
進德修道,要個木石的念頭,若一有欣羨,便趨欲境;濟世經邦,要段云水的趣味,灶衫若一有貪著,便墜危機。
對于修煉德行的人,要有木石般堅定的心,如果對名利稍有動心,就偏向了欲望之境;治理國家拯救世人的人,要有行云流水般的淡泊意趣,如果稍微有了貪圖富貴榮華的念頭,就可能會墜入危險的深淵。
其實,德行修為與名利富貴本無沖突。只是物肢辯旁質層面的常會牽引德行精神層面。而人又多易于為歷橡物質牽絆行走不軌。那么要平衡住,就要堅定自己的內心,才可以專心于德行進修。管理國家,濟世救人的人,做出的決定是關系深遠的,稍有偏差就會造成重大災難,這時就要用培養的云水意趣管理自己,免遭利欲禍害,方可保證無虞。
道者應有木石心,名相須具云水趣?
-1-
”道者應有木石心” ,這樣才不會被外界的榮華富貴的物欲所困擾。關于物欲這個話題。在之前的很多文章中都有提到過。這篇文章算是一種復習,也算是加深印象。
我始終站在一個普通人的角度來思考物欲。欲念是人之本性。只要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我們就很難不被外界的誘惑所困擾。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一方面,我們需要用一些古語來給自我以提醒。另一方面,也要接納自己的內心,告訴自己這是很正常的事情,沒必要自責。我想只要我們能夠做到這兩點,就算我們作為一個普通人,也可以達到一個很高的境界。盡管我們不做圣人,也做不了圣人,但是也要給自己更高的要求。
作為一個普通人,我是不提倡木石心的,我更喜歡那種有血有肉的個體,他們敢愛敢恨。當然,他們也有欲念。人生的價值觀在于自己去選擇。我們可以選擇做一個木心之人,也可以選擇做一個有血有肉之人。其實,木心之人難做,血肉之軀易成。做一個有血有肉有溫度的人,同樣也是不錯的選擇。每一種人都有自己的弱點,但每一種人都有自己的優點。當我們選擇了,就努力發揚其優點。
-2-
“名相須具云水趣” 。政治家,應該有淡泊的胸懷,不能有貪婪之心。但是,這真的很難做到,否則也沒有那么多貪官污吏。每一個人都是血肉之軀塵碧,而非木石之心。這種情況下,一方面,我們充滿溫情;另一方面,我們就有可能卷入欲謹宏望的漩渦。其實,這就是人性。善與惡存在于同一個個體。正如 “真偽之道,只在一念” ,稍有不慎,就會掉入欲望的深淵。
從表面上看,這句話是寫給那些政治家們。其實,這句話對于我們每個人都有現實的意義。也許,我們總是覺得自己只是普通的一個公民,與政治相距甚遠。不過, 我們每個人都是自己的“政治家”。
現在,很多人想減肥,但總是瘦不了,這就是人們對食物有太大的貪欲。我們吃飽了,還想再吃一點。這和貪官有什么區別,只是這樣的行為,似乎只是對自己有影響。然而正是對自己有影響派晌舉,所以,我們更要注意了。我們的生活總是充滿了太多的物質,除了對食物的貪婪,我們還可能對知識的貪婪。我們總是想快速成長,但進步卻是如此地緩慢。我們總是要學太多,而得到的很少。在這樣的情況下,欲壑難填,內心也難免會焦慮。從養生的角度來看,這對身體也不好。
因此,不要總是覺得自己只是一個平凡人,就覺得理應對自己寬厚以待。 接納自己并不代表放縱自己。 因為如果我們總是以一種放縱的心態去面對生活,那么我們的的思維方式就會逐漸演化成這樣的方式,最終很難改變。所以,我們要 多一些自律,少一些放縱。 當然,這不是一開始就可以做到的,需要每個人不斷地刻意訓練。否則,我們仍然有陷入那無底的深淵的危險。
-3-
結語:不管是做圣人,還是做普通人,我們都要對自己多一些自律。我們不需要冰冷的木心,也不是肆意地放縱,我們需要去把握生活的尺度。說這些,不是說我們現在就要去做到,而是給自己一個提醒。讓自己在生活的實踐中,內心一把尺,去丈量我們做事的尺度,否則,一些都只是空談。
——END——
《修木石心,具云水趣》——記中唐詩豪劉禹錫
? ? ? ? ? ? ? ? ? ? ? ? ? ? (1)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南宋朱熹注釋:智者達于事理而周流無滯,有似于水,故樂水;仁者安于義理而厚重不遷,有似于山,故樂山。動靜以體言,樂壽以效言。
《論語》里寥寥數句,為后世中國文人勾勒出了理想型人格!——既有木石之志,又具云水趣味!
但是,此生堅守符合義理的志向,已經很難;因為堅守志向,而落魄遭難,被時人所侮辱污蔑,還能曠達雄健,纖猛不失云水之趣,更是難上加難!
屈指數來,擁有這樣豪雄心境者并不多,但中唐劉禹錫肯定當之無愧!
他被貶謫23年,從沒向當權者妥協,文風清新明快、豁達豪邁,一掃自古遷黜者哀怨的頹廢。
如這首《秋詞》: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究竟是什么志向,可以讓一個人在漫長的不得志歲月里如此曠達,于不惑之年后,兩次借詠桃花高歌發聲,至死都念念不忘維護他的初心!?
后人在他的《華山歌》或許可以尋到答案:“丈夫無特達,雖貴猶碌碌。”
意思是說:男子漢大丈夫如果沒有杰出的功業,官再高,也是碌碌之輩!
所以他追求的從來就不是官高位重,而是利在千秋的大功業!這個偉大的志向,注定他走不了尋常路,必然會荊棘密布!
? ? ? ? ? ? ? ? ? ? ? ? ? (2)
劉禹錫的前三十年非常順利,公元793年,年僅二十一歲就高中進士,同年登博學宏詞科,第三年又登吏部取士科。
在唐朝,考取進士,并不能做官,還得參加吏部做豎賀的“博學鴻詞”或“拔萃”的考選!
“博學鴻詞”和“拔萃”都是在已經中了科舉的優秀人才中再擇優篩選,難度可想而知!
劉禹錫三連中,實在是不得了!對比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就可以知曉,韓四次才中進士,而后又三度參加三年一次的“博學鴻詞”科考選,均不中!
熠熠生輝的劉禹錫,引起了很多人關注!如果他只走尋常路,位極人臣也不是難事。但他的后半生因公元805年的“永貞改革”而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安史之亂后,大唐帝國日益沒落,皇帝不信任朝臣,宦官主掌禁軍,手握兵權,干政日甚,地方藩鎮互相攻擊,或聯合反對中央政府,此外苛政如虎,賢能被逐。
革新派深諳弊病,在唐順宗的支持下,劉禹錫、柳宗元等一批青年才俊于公元805年參加了由王叔文領導發動的一場大規模的急劇改革!
如免除雜稅欠租、禁宮市、放宮女、削減宦官權利,懲辦貪官污吏,召還有才德名望的賢者等,這些舉措嚴重損害了自中唐以來就形成的宦官和藩鎮利益,他們深深嫉恨!
而改革的支持者唐順宗即位時已經風癱,王叔文他們又是新人,缺少背景和經驗,升遷太快,朝堂眾人不服,敵對勢力又盤根錯節,在瘋狂反撲,聯合絞殺下,革新派眾人毫無還手之力,如電光火石般,短短146天就夭折了!
? ? ? ? ? ? ? ? ? ? ? ? ? ? ? ? ? (3)
公元805年秋,永貞革新失敗!順宗皇帝因病被迫退位,革新派成員都被貶謫到南方的荒遠各州,史稱“二王八司馬”。
劉禹錫被貶為連州刺史,半途又再貶為朗州司馬(現在的湖南常德)。
在唐朝,州一級最高長官是刺史,司馬是個小小的閑職,沒有實權。
他淡定地帶著老母親和妻兒,以及自愿跟隨的堂兄一家,共十幾口人輾轉顛簸去赴任了!
之所以說他是淡定的,因為我始終覺得這本該是凄凄慘慘的旅程,可是,他的心太大了,大到居然可以靜靜地欣賞洞庭湖月下的山水。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
此詩寫于他去朗州赴任途中,詩風素凈淡雅。仿佛當下什么都沒發生,他還是那個春風得意的屯田員外郎,只是在公務之余,看看山水,一抒雅興。
一家人輾轉兩個多月,于這年冬天才到朗州,此時朗州剛經歷過一場前所未有的大洪水,州衙也沒給他純派這個貶官準備房屋,擇無所居,直到第二年春,才在城東的招屈亭畔,搭建了一處民房,從此一住就是十年。
或許他和被貶的眾人,也曾幻想有朝一日可以遇赦復出,但是現實越來越嚴峻!
公元806年,反對派將貶為渝州司戶的王叔文賜死,其后憲宗更改年號,大赦天下,卻對永貞人員贈補一詔“縱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以泄痛恨之深切!
自古成王敗寇,永貞黨人仕途既斷,朝中的誹謗和污蔑更如蚊蠅浮川,蜂擁而至,黑白顛倒,欲辨無路,冤苦不堪。
韓愈和劉禹錫,柳宗元是好友,但是在污蔑永貞成員上推波助瀾、功不可沒!
他在《永貞行》《順宗實錄》里將王叔文、劉禹錫他們比作“小人竊國柄,一朝付私黨。”
后世修《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鑒》,在“永貞革新”一事都受韓愈影響,基本照抄《順宗實錄》,嚴重丑化了永貞成員的形象!
重重打擊促使劉禹錫更深地反思,他說“世道劇頹波,我心如砥柱”!
此外,他和好友柳宗元等人于逆境里互通書文,互相鼓勵,深度探討人生和天地宇宙,還寫下了哲學著作《天論》三篇,充滿積極進取思想!
貶在永州的柳宗元,因為水土不服,老母病逝,幼女夭折,久病纏身,卻絕不求饒,他借寓言《乞巧文》明確表達,縱然“貶名絕命”,也要“抱拙終身”。
公元822年,劉禹錫被貶第17年,寫了下詩:
莫道讒言如浪深,莫道遷客如沙沉。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
他對落井下石,散布謠言的無恥小人極度輕蔑,堅信時間會給與公正的評價!
? ? ? ? ? ? ? ? ? ? ? ? ? ? ? (4)
在劉禹錫的生命里,有兩次著名的桃花事件,不得不提!
公元815年,朝廷有了惻隱之心,又欲起用他和柳宗元等人,劉禹錫奉召還京。
到長安后,自然免不了和故交們外出游玩,那一日,他也去了長安城外出名的玄都觀看桃花,因為整城都傳言那里有道士手植仙桃,滿觀如紅霞。
這一去,將他的下一個十年送到更偏遠的南方!
我猜想,以他的政治閱歷,豈能不知這是敏感考察期?換了誰,再對當權者不滿,外貶十年,說話還不得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可他不!
君子憂道不憂貧!所以他看完桃花后,大筆一揮,旁若無人地戲謔道:
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觀里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后栽。
他輕蔑地將新貴們比作轉瞬即逝的桃花,玄都觀里桃千樹,都是我劉郎走了以后才栽的!
據《舊唐書.劉禹錫傳》載,由于此詩“語涉譏刺,執政不悅”,于是他被貶到更遠的連州去了。
此后,劉禹錫輾轉在連州、夔州、和州,至公元827年才召還,遷謫生涯累達23年!
那一年,54歲的白居易因病罷蘇州刺史,同齡的劉禹錫罷和州刺史,兩位詩人相遇于揚州。
白居易在筵席上贈詩劉禹錫,其中兩句是:“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意思是說,你該當有不幸,誰讓你才名那么高呢?只是遭貶23年,實在太久了!
面對充滿同情、推心置腹的好友,劉禹錫也發自肺腑地喟嘆了一聲:“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但他終究豁達,反而在頸聯里,用蘊含著深刻哲理的警句安慰白居易說:“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公元 828年,劉禹錫在長安重游玄都觀,感觸極深。這十四年里,人事紛紜,他的好友們很多都不在了,包括柳宗元,皇帝也換了三個,而他經受住了重重打擊和排擠,又回到了長安,怎么不感慨萬千呢?
于是他又寫了首詩,并作序以俟后游:
百畝中庭半是苔,桃花凈盡菜花開。
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此詩、序一出,又引起當政者不悅,不愿重用他!其后被派出做蘇州刺史,再后又派往東都洛陽,任太子賓客這樣閑官,最終卒于洛陽。
我想,宦海浮沉半生,劉禹錫比任何人都知道自己詩文的影響力,但他之所以還要昂然出聲,絕不是意氣用事,此詩既是淡看了滄桑,也是為已經死去的,飽受污蔑和委屈的戰友們一并舒口氣!
他在洛陽任太子賓客的最后日子里,遇見了那場政治斗爭中的老友韓泰,真情流露,意緒悲涼地寫了五首送別詩,其一如下:
昔年意氣結群英,幾度朝回一字行。
海北江南零落盡,兩人相見洛陽城。
自永貞革新失敗后,他們就被人污蔑為“群小”,但這首詩里,劉禹錫深情地稱往日戰友為意氣風發的群英,他們為了革新朝政而斗爭,議事后,大家心情舒暢地排成一字,走出朝廷……
? ? ? ? ? ? ? ? ? ? ? ? ? ( 5)
公元831年,劉禹錫三度被貶,出任蘇州刺史,他那時已經六十歲,于次年二月到任,適逢蘇州831年大水,百姓饑寒殞仆、相枕于野,物力蕭然,十分凄涼。
他不顧年邁,一如永貞初心,詳查災情、廢寢忘食地想方設法為民請命,賑災開倉,逐戶發放。其后免徭減役,興教助學,政績顯著,朝廷賜他紫金魚袋,百姓對他更是愛戴!
他離任后,蘇州人民自發修建“三賢祠”,以紀念蘇州史上三任最好的刺史:韋應物、白居易、劉禹錫。
71歲時,他自知大限將至,寫了《子劉子自傳》,慎重地為永貞革新的戰友們鳴冤翻案,稱王叔文為寒俊,既得用,自春至秋,其所施為,人不以為當非!充分肯定永貞革新的正確性!
文末,他回顧一生,自銘說:“天與所長,不使施兮;人或加訕(毀謗),心無疵(瑕疵,小毛病)兮。”
時間就像大風,慢慢吹盡浮沙。北宋時,名臣范仲淹開始對史書里關于“永貞革新”王叔文的評價而產生質疑;清朝的《十七史商榷》里,對王叔文的善政予以肯定!當代社會,更是給予正面贊譽。
永貞成員若有知,當會舒心一笑吧!?
仁者樂山,知者樂水,如山不遷,如水無滯,劉禹錫確實做到了。
但是,他又怎么確定自己的志向一定是正確的呢?這又源于什么最根本的原則來判斷呢?
孟子說:“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
劉禹錫一生的堅守,是源于他對自己初心反思后的無愧——人或加訕,心無疵兮!
唯道德無愧,他才能不疚不悔地堅守志向,不屑于為了高官厚祿而妥協;唯道德無愧,他才能無憂無慮地安享于清風明月……
我深深敬重他,也常想,人的一生太短,如白駒過隙,瞬間消失,總會遇到或大或小的抉擇和困難,當困惑時,沮喪時,不妨想想劉禹錫的樂觀豁達,也認真地問問自己內心:我追求的到底是什么?我的所作所為,良心安否?倘若心安,則如山不遷!
渺小如我,無力改變外境,但是絕對可以把控自己的心境,只要心定,就能如水無滯,云淡風輕、無憂無懼地面對未來!
? ? ? ? ?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