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機詩多少看(陸機是誰?)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陸機詩多少看,以及陸機是誰?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陸機的詩的特點 陸機的詩的特點是什么
1、他的詩長于擬古,但也有一些感受新鮮的作品。文學上,陸機詩、文、賦皆擅長,以詩為主,現存一百零七首。陸機的詩歌多為樂府詩、擬古詩,敷衍舊題,模擬前人,缺乏個人情感的抒發和社會現實的深刻體驗,偶有寄興頗深之作。
2、陸機(261—303年),字士衡,吳郡吳(今上海松江)人,西晉文學家、書法家,與其弟陸云合稱為“二陸”,后死于“八王之亂”中,被夷三族。陸機曾經出任過平原內史、祭酒、著作郎等職務,因此世稱“陸平原”。
陸機最有名的詩
陸機詩詞名句:
1、???以居要,乃?篇之警?,雖眾辭之有條,必待茲?效績。——陸機《?賦》。
2、觀古今于須臾,撫四海于?瞬——陸機《?賦》。
3、渴不飲盜泉?,熱不息惡?蔭。??——陸機《猛虎?》。
4、陸機才多豈?保,李斯稅駕苦不早。華亭鶴唳詎可聞,上蔡蒼鷹何?道。君不見吳中張翰稱達?,秋風忽憶江東?。且樂?前?杯酒,何須?后千載名。——陸機。
5、籠天地于形內挫萬物于筆端——陸機《?賦》。
6、來不可遏,去不可?。——陸機。
7、離之則雙美,合之則兩傷。——陸機。
8、欲聞華亭鶴唳可復得乎?——陸機。
9、悲落葉于勁秋,喜柔條于芳春。——陸機《?賦》。
10、遵四時以嘆逝,瞻萬物?思紛。悲落葉于勁秋,喜柔條于芳春。?懔懔以懷霜,志渺渺?臨云。——陸機《?賦》。
11、要辭達?理舉,故?舉乎冗長——陸機。
12、詩緣情?綺靡,賦體物?瀏亮,碑披?以相質,誄纏綿?凄愴。——陸機《?賦》。
13、?牢落??偶,意徘徊?不能揥。——陸機。
14、極?兩致,盡不可益。——陸機。
15、?寡情?鮮愛,辭浮漂?不歸。——陸機。
陸機的作品有哪些
主要作品有《辨亡論》《平復帖》
個人作品
文學
據《晉書·陸機傳》載,陸機所作詩、賦、文章,共300多篇,今存詩107首,文127篇(包括殘篇)。原有文集四十七卷 ,《隋書· 經籍志》亦著錄有《陸機集》十四卷,均佚。南宋徐民臆發現遺文10卷,與陸云集合輯為《晉二俊文集》,明代陸元大據以翻刻,即今通行之《陸士衡集》。明人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中輯有《陸平原集》。《全晉文》卷96~卷99錄有其作品,逯欽立《秦漢魏晉南北朝詩》輯有其詩。
中華書局1982年出版金濤聲校點的《陸機集》,今人劉運好有《陸士衡文集校注》。
史學
陸機在史學方面也有建樹,著有《晉紀》四卷、《吳書》(未成)、《要覽》、《洛陽記》一卷等。
繪畫
據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記載,陸機還著有《畫論》。
陸機(261年-303年),字士衡,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西晉著名文學家、書法家。出身吳郡陸氏,為孫吳丞相陸遜之孫、大司馬陸抗第四子,與其弟陸云合稱“二陸”,又與顧榮、陸云并稱“洛陽三俊”。
陸機在孫吳時曾任牙門將,吳亡后出仕西晉,太康十年(289年),陸機兄弟來到洛陽,文才傾動一時,受太常張華賞識,此后名氣大振。時有“二陸入洛,三張減價”之說。歷任任太傅祭酒、吳國郎中令、著作郎等職,與賈謐等結為“金谷二十四友”。趙王司馬倫掌權時,引為相國參軍,封關中侯,于其篡位時受偽職。司馬倫被誅后,險遭處死,賴成都王司馬穎救免,此后便委身依之,為平原內史,世稱“陸平原”。太安二年(303年),任后將軍、河北大都督,率軍討伐長沙王司馬乂,卻大敗于七里澗,最終遭讒遇害,被夷三族。
陸機“少有奇才,文章冠世”,詩重藻繪排偶,駢文亦佳。與弟陸云俱為西晉著名文學家,被譽為“太康之英”。與潘岳同為西晉詩壇的代表,形成”太康詩風“,世有”潘江陸海“之稱。陸機亦善書法,其《平復帖》是中古代存世最早的名人書法真跡。
要成就
文學
劉亨繪《松江十二俊之陸機》
兩晉詩壇上承建安、正始,下啟南朝,呈現出一種過渡的狀態,西晉詩壇以陸機、潘岳為代表,講究形式,描寫繁復,辭采華麗,詩風繁縟。所謂太康詩風就是指以陸、潘為代表的西晉詩風。 陸機天才秀逸,辭藻宏達佳麗,被譽為“太康之英”。
陸機作文音律諧美,講求對偶,典故很多,開創了駢文的先河。陸、潘諸人為了加強詩歌鋪陳排比的描寫功能,將辭賦的句式用于詩歌,豐富了詩歌的表現手法。他們詩中山水描寫的成分大量增加,排偶之句主要用于描寫山姿水態,為謝靈運、謝朓諸人的山水詩起了先導的作用。
追求華辭麗藻、描寫繁復詳盡及大量運用排偶,是太康詩風“繁縟” 特征的主要表現。從文學發展的規律來看,由質樸到華麗,由簡單到繁復,是必然的趨勢。正如蕭統所說:“蓋踵其事而增華,變其本而加厲,物既有之,文亦宜然。”陸、潘發展了曹植“辭采華茂”的一面,對中國詩歌的發展是有貢獻的,對南朝山水詩的發展及聲律、對仗技巧的成熟,有促進的作用。
陸機流傳下來的詩,共105首,大多為樂府詩和擬古詩。代表作有《君子行》、《長安有狹邪行》、《赴洛道中作》等。劉勰《文心雕龍·樂府篇》稱:“子建士衡,咸有佳篇。”
陸機賦今存27篇,較出色的有《文賦》、《嘆逝賦》、《漏刻賦》等。散文中,除《辨亡論》外,代表作還有《吊魏武帝文》。陸機還仿揚雄“連珠體”,作《演連珠》五十首,《文心雕龍·雜文》篇將揚雄以下眾多模仿之作稱為“欲穿明珠,多貫魚目”,獨推許陸機之作:“唯士衡運思,理新文敏,而裁章置句,廣于舊篇,豈慕朱仲四寸之珰乎!夫文小易周,思閑可贍。足使義明而詞凈,事圓而音澤,磊磊自轉,可稱珠耳。”
張華曾對陸機說:“別人作文,常遺憾才氣少,而你更擔心才氣太多。”其弟陸云曾在給他的信中說:“君苗見到兄長的文章,便要燒掉他的筆硯。”后來葛洪著書,稱贊陸機的文章“猶如玄圃的積玉,沒有什么不是夜晚發光的,五條河噴吐流波,源泉卻一樣。他的文辭弘達美麗典雅周全,英銳飄逸而出,也是一代的絕筆啊!” 劉勰《文心雕龍·才略篇》評其詩文云:“陸機才欲窺深,辭務索廣,故思能入巧,而不制繁。”明朝張溥贊之:“北海(孔融)以后,一人而已”。
思想
陸機創作時恪守道家崇尚自然的思想,并深受黃老思想內修之學的影響。理論見解在許多方面都跟道家思想密切相關,或直接引用,或是對其加以發揮,很有老莊思想的風范。
陸機在政治上主張實行分封制,曾著《五等論》以說明。
書法
陸機善書法,其章草作品《平復帖》是中國古代存世最早的名人法書真跡,也是歷史上第一件流傳有序的法帖墨跡,有“法帖之祖”的美譽,被評為九大“鎮國之寶”。
宋陳繹曾云:“士衡《平復帖》,章草奇古”。《大觀錄》里說《平復帖》為“草書、若篆若隸,筆法奇崛”。《平復帖》對后世也產生過較大影響。清人顧復稱“古意斑駁而字奇幻不可讀,乃知懷素《千字文》、《苦筍帖》,楊凝式《神仙起居法》,諸草圣咸從此得筆。”這些評論或許有牽強附會之感,但若是懷素、楊凝式當真見到,也確會為之動情。董其昌贊云“右軍以前,元常之后,唯存數行,為希代寶”。《宣和書譜》還曾收錄有其行書《望想帖》 。
關于描寫春天美好景色的詩句
1、《虞美人·雨后同干譽才卿置酒來禽花下作》宋代:葉夢得
落花已作風前舞。又送黃昏雨。曉來庭院半殘紅。惟有游絲千丈、罥晴空。
殷勤花下同攜手。更盡杯中酒。美人不用斂蛾眉。我亦多情無奈、酒闌時。
釋義:
落花已在風中旋舞飄飛,黃昏時偏又陰雨霏霏。清晨,庭院里一半鋪著殘紅,只有蛛絲千丈,飄蕩纏繞在高高的晴空。
我盛情邀請他們在花下同游,為愛賞這最后的春光頻頻勸酒。美人啊,請你不要因著傷感而雙眉緊皺。當春歸、酒闌、人散,多情的我正不知該如何消愁。
2、《襄陽寒食寄宇文籍》唐代:竇鞏
煙水初銷見萬家,東風吹柳萬條斜。
大堤欲上誰相伴,馬踏春泥半是花。
釋義:
水面上薄煙散去,遠遠望見岸邊許多戶人家,在這美麗的春天,卻沒有人陪伴我,只有我一人在河堤上獨自縱馬游覽,馬蹄踏著路上的泥里有一半裹著花瓣。
3、《東郊》唐代:韋應物
吏舍跼終年,出郊曠清曙。
楊柳散和風,青山澹吾慮。
依叢適自憩,緣澗還復去。
微雨靄芳原,春鳩鳴何處。
樂幽心屢止,遵事跡猶遽。
終罷斯結廬,慕陶直可庶。
釋義:
困守官舍,使我終年地煩悶。漫步郊野,曙光蕩滌我的胸襟。
楊柳依依,在和風里搖曳不定。青山如畫,淡泊了我的塵念俗情。
斜倚樹叢,我休息得多么安寧;沿著山澗,繼續信步前行。
微雨過后,芬芳的原野更加滋潤清新,斑鳩聲聲,卻不知在哪里歡鳴。
我向來喜愛幽靜,可惜總難以遂心。公務纏繞,生活常感覺迫促不寧。
我終將辭謝官職,去營造茅屋一進,追隨陶潛的步履,但愿得到那清雅的風情。
4、《浪淘沙·小綠間長紅》宋代:晏幾道
小綠間長紅,露蕊煙叢。花開花落昔年同。惟恨花前攜手處,往事成空。
山遠水重重,一笑難逢。已拚長在別離中。霜鬢知他從此去,幾度春風。
釋義:
小小的綠蔭叢中,開著嫣紅的鮮花;陰露滋潤著花蕊,隱約地嬌羞地藏在迷蒙的薄霧之中。花開花落,年年都是一樣的。只恨當年初戀時,手拉著手兒,在這綠蔭叢中,鮮花盛開之處。這都已經是過去的事了,往事如夢一場空。
山重水復,遙相阻隔。當年的歡笑和恩愛,從此斷絕,此后再難得到。已嘗盡了失戀的痛苦和悲哀而長期處在離別當中。斑白的鬢發再告訴我,他早已遠去不再回來。何止幾個年月呵。
5、《春晴》明代:王守仁
林下春晴風漸和,高崖殘雪已無多。
游絲冉冉花枝靜,青壁迢迢白鳥過。
忽向山中懷舊侶,幾從洞口夢煙蘿。
客衣塵土終須換,好與湖邊長芰荷。
釋義:
林下春光明媚風兒漸漸平和,高山上的殘雪已經不多。
垂吊在空中的蛛絲冉冉飄動花枝靜謐,遠遠的看見白鳥從石板路上面飛過。
忽而在山中懷念起舊時的朋友,多少回夢到洞口霧氣繚繞的藤蘿。
衣服沾滿塵土最終要換下呵,好到湖邊采荷花與菱角。
陸機詩歌的藝術特色
陸機的文學成就在當時就影響頗遠,以“才多”著稱。葛洪《抱撲子》中認為其文猶“玄圃之積玉”、“五河之吐流”,乃一代之絕!鐘嶸《詩品》評價他“才高辭贍,舉體華美”、“咀嚼英華,厭飫膏澤,文章之淵泉也”。下文重在從思想內容、表現手法、語言風格三方面,詳細分析其在詩歌創作上做出的貢獻。
一、思想內容
在思想內容方面是他對“詩緣情”觀點的實踐,雖然并沒有取得成功,但詩人也是有意識地朝“詩緣情”方向努力了。陸機詩歌創作中主要有四種主題:
(一)游子的憂愁
陸機本是江東士族,晉滅吳之后,應召入洛,辭別親人故土,游宦之中的孤獨自然流露于詩作之中。《赴洛道中作詩》、《贈從兄車騎詩》、《贈弟士龍詩》、《門有車馬客行》等等都是陸機抒發游宦悲情的佳作。
(二)建功立業的追求
多?當硐治?不得志的憂郁。作為“二十四友”之一,功名利祿也是陸機人生的最高追求,《東宮作詩》、《吳王郎中時從梁陳作詩》、《長歌行》等都表現出對仕進的執著。但他又是江東名將之后,《思親賦》、《述先賦》、《祖德賦》都表現出他對父祖輩的懷念與頌贊之情,這種父祖情結使他在這場追名逐利的洪流中保留了幾分自矜和傲骨,同時也使他在異鄉更加思念故土。但無論這種游子鄉愁有多濃厚,也不能使他放棄對功名仕途的追求,也更加反襯出他強烈的功名心。
(三)對生死的思考
魏晉時期對死亡的恐懼是一種普遍的社會情緒,陸機的詩歌中也彌漫著沉重的生死悲情。其詩作中《擬挽歌詩三首》表現了詩人對死亡的體察與思考,其賦作中也有相關創作,《嘆逝賦》既表達了詩人對死亡的沉痛感受,又闡發了關于死亡問題的哲理思考。
(四)對貴族生活的反映
作為“二十四友”這個貴游團體的一員,陸機詩歌創作中的這一類主題主要集中在與“二十四友”其他成員的贈答詩中以及描述在洛宦游時期的一些見聞的作品,如《皇太子賜宴》、《長安有狹斜行》、《日出東南隅行》等。
在陸機大部分文學創作中,思想內容其實是服務于表現形式的,以他詩歌創作中最具特色的擬作來論,思想內容大都是因襲舊作,創作的目的就是在技巧上的突破。只有一些日常抒發性情的作品,包括一些述志詩和抒情小賦,倒是有些真情實感的流露,但其文學創作整體上思想性與現實性脫節,缺乏深度。
二、表現手法
在表現手法上,他不僅使用了通感、頂真等藝術手法,而且將對偶、鋪陳排比的運用發展到了新的高度。上承建安陳思,下啟元嘉謝顏。
陸機的成就。急需。。。。。。。。。。
陸機-文學成就
陸機是西晉太康、元康間最著聲譽的文學家,被后人譽為“太康之英”。就其創作實踐而言,他的詩歌“才高詞贍,舉體華美”(鐘嶸《詩品》),注重藝術形式技巧,代表了太康文學的主要傾向;就其文學理論而言,他的《文賦》是中國文學理論發展史上第一篇系統的創作論,對后世的文學創作和理論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文賦》
陸機流傳下來的詩,近半數是樂府詩和擬古詩。這類作品中有不少是敷衍舊題、摹擬前人之作,與古詩詞旨無殊,達到了“思無越畔,語無溢幅”的程度;其失在于缺乏個人情感的抒寫,所以被后人譏為“束身奉古,亦步亦趨”(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不過,其中也不乏寄興頗深的作品。如《君子行》中寫道:“天道夷且簡,人道險而難。休咎相乘躡,翻覆若波瀾。”反映了詩人對政治環境的復雜和人生禍福無常的體會。《長安有狹邪行》中說:“傾蓋承芳訊,欲鳴當及晨。守一不足矜,歧路良可遵。”《長歌行》中說:“容華夙夜零,體澤坐自捐……但恨功名薄,竹帛無所宣。”都反映了詩人強烈的政治追求和仕途蹭蹬、大志不遂的苦悶心情。除樂府之外,陸機還有為數不多的紀行詩和親朋贈答詩,情感真摯,較少雕飾,藝術成就較高。如《赴洛道中作》二首抒發去國離鄉的悲苦心情,極為凄楚動人,是陸機五言詩的代表作。其中“行行遂已遠,野途曠無人。山澤紛紆余,林薄杳阡眠”、“頓轡倚嵩巖,側聽悲風響。清露墜素輝,明月一何朗”等,都是情景交融的佳句。又如他的四言詩《贈弟士龍》:“昔我斯逝,族有余榮。今我來思,堂有哀聲。我行其道,鞠為茂草。我履其房,物存人亡。”寫邦家顛覆、親故喪亡,極其沉痛。再如《贈尚書郎顧彥先》(其二)描寫暴雨成災的景象,表達了對國事的關心和對災民的同情,在西晉詩歌中比較少見。此外,個別詩篇中也不乏優美的意境和佳句,所以東晉孫綽說:“陸文如排沙簡金,往往見寶。”(《世說新語·文學》篇)
在藝術風格上,陸機詩的主要特點是講求形式的華美整飭,以其深厚的學力、繁縟的辭藻、純熟的技巧,表現一種雍容華貴之美。這種藝術追求,極大地影響了西晉詩壇的藝術傾向,形成“采縟于正始,力柔于建安”(《《文心雕龍》·明詩》)的局面。陸機詩雖然以詞藻典雅見長,但是像“輕條象云構,密葉成翠幄。激楚佇蘭林,回芳薄秀木”(《招隱詩》)這類詩句,著意避俗,刻煉太過,見出斧鑿之痕,反傷自然之美。這是陸詩的主要缺點,即使是他的名篇《赴洛道中作》也不免于此病。再則,陸詩大量運用對偶句式,有的幾乎通篇對偶,“開出排偶一家”(沈德潛《古詩源》),雖然工整圓穩,卻無空靈矯健之氣,流于孱弱呆滯。另外,陸詩過于追求辭藻富贍,失于裁剪,導致繁蕪之累。所以孫綽稱“陸文深而蕪”,《《文心雕龍》·才略》篇也說:“陸機才欲窺深,辭務索廣;故思能入巧,而不制繁。”
《文賦》
陸機的賦今存27篇,或感時節之代謝,或悲故舊之喪亡,或抒思鄉之情愫,大多篇幅短小,文筆清靈。如《嘆逝賦》中寫道:“川閱水以成川,水滔滔而日度。世閱人而為世,人冉冉而行暮。人何世而弗新,世何人之能故。”把親故凋零的哀傷寫得回環往復,曲折情深。陸機的賦中有不少詠物之作,如《瓜賦》,300字左右,詠物寄懷,體現了作者的道德觀;《漏刻賦》寫景而兼以想象,夾敘夾議,將抽象的時間描寫得十分生動。陸機的賦中最有名的是《文賦》。這是文學史上最早采用“賦”的體裁而寫成的文學理論著作。其中既總結了以前作家的經驗,也融合了陸機本人創作的甘苦。陸機的文,思想內容比詩、賦更為充實,時有峭健之筆。其中著名的有《辨亡論》,論東吳興亡之由,歸于能否得人,議論滔滔,筆勢流暢,可稱為西晉論文中最為博大的篇什,《吊魏武帝文》,是看到曹操遺令有感而作,文中肯定了曹操的事功,又對這位叱咤風云的豪杰在死亡面前不能擺脫對家庭瑣務的牽掛之情而暗含譏刺,文筆時而峭拔豪放,時而委婉細膩。又有《漢高祖功臣頌》,文辭閎麗。劉勰稱:“陸機積篇,惟《功臣》最顯;其褒貶雜居,固末代之訛體也。”(《《文心雕龍》·頌贊》)劉勰前兩句評語十分精當,后兩句認為陸機“褒貶雜居”的寫法,不甚合“頌贊”之體,是不正確的。“褒貶雜居”正是陸機對“頌贊”一體的革新。陸機還有《演連珠》50首,每首8句,以自然界或人類社會某種現象為喻,經過推衍闡發,再關合到政治與人生中的某種道理。運思巧妙,說理精深,辭麗言約,氣韻圓轉,有流丸之妙。“連珠”一體始于漢代,揚雄、班固以后多有擬作,而《《文心雕龍》·雜文》篇皆譏為“欲穿明珠,多貫魚目”,獨推陸機的《演連珠》為“理新文敏,而裁章置句,廣于舊篇”。另外,他的《豪士賦序》諷刺齊王矜功自伐、受爵不讓,比起漢魏文章來,句式更為整飭,聲律更為諧美,典故更為繁密。陸機是駢文的奠基者。像上面提到的《嘆逝賦序》、《豪士賦序》、《吊魏武帝文》等,以情帶理,是西晉駢體文的典型。
據《晉書·陸機傳》載,陸機所作詩、賦、文章,共300多篇,今存詩107首,文127篇(包括殘篇)。原集久佚。南宋徐民瞻得遺文10卷,與陸云集合刻為《晉二俊文集》,明代陸元大據以翻刻,即今通行之《陸士衡集》。明代人張溥所輯《漢魏六朝百三家集》有《陸平原集》。
陸機-書法成就
陸機文名蓋世,書名自然被文名所掩,南齊王僧虔云:”陸機書,吳士書也。無以較其多少。“《宣和書譜》云:”機自歸晉,閉門十年,篤志儒學,無所不窺,書特其余事也。“以故雖能章草,以才長見掩耳”。
《平復帖》
陸機的傳世書法作品不多,宋內府收藏的墨跡有草書《平復帖》、行書《望想帖》。據目前書法界多數人觀點,《平復帖》為中國歷史上目前發現的第一件存世法書真跡。古代書家在陸機之前者,均無可靠的墨跡流傳;古代墨跡在《平復帖》之前者也不少,但它們的作者都沒有留下名字。因此,陸機被公認為第一位讓后人一睹風采的文士書法家。
《平復帖》,冷金箋本,草書,無款。縱二三·八厘米,橫二零·五厘米。凡九行。約八七字,僅存八四字,由于年久紙糜,有數字不辨,安歧《墨緣匯觀》稱:“其文苦不能盡識。”張丑《真晉齋記》僅釋出十四字。啟功先生精于書藝,博通文史,尋其殘筆,作出全帖通讀釋文。此卷前有“平原內史陸機士衡書”一行小字,其中“平”字已脫落,為唐人補書。并有宋徽宗趙佶的泥金題簽,帖因首行有“平復”兩字得名。
《平復帖》寥寥數行,字字珠璣,被譽為天下法書之祖。董其昌跋曰:“蓋右軍以前,元常以后,唯存此數行,為希代寶。”
《平復帖》
很行時間以來,書法界提到《平復帖》,往往是談及它作為“天下法書之祖”的歷史價值,而很少涉及它的藝術價值。人們總是以神秘的眼光看待它,把它當作書法史上的特例。加之其字跡難辨,用筆草率,不合傳統的揮灑流暢的審美口味,又無明顯的師承淵源。因此在浩翰無垠的書法長河中孤立無援,奇特突兀。隨著近些年來漢簡紙,魏晉寫經的發現,人們的視野擴大了,審美觀點也隨之變化。在看慣了華麗妍美的文人書法之后產生了強烈的返璞歸真的心理。對《平復帖》樸素自然的風格產生了新的認識。
《平復貼》用筆古雅,點畫蒼勁有力,樸實雄厚。全帖字字獨立,每字筆畫粗細變化不大,沒有出鋒特長特細之筆,粗細之變化完全靠筆之提按來完成,說明陸機當時用的是禿毫之筆,因此筆畫短促有力,蒼勁古樸,如“平”字第一筆,凌空取勢,迅速入紙,重按后提鋒向右出尖,把一橫變成一點,既體現了禿鋒的特點,又流露出古雅蒼勁的風致,再如“吾”字,幾乎一氣呵成,藏鋒入筆,轉鋒向下,再折鋒向左上,轉筆后向下頓筆,再完成以下轉折,全字無一長筆,卻短促渾厚,骨力充盈。此外,《平復帖》多用圓筆,幾乎字字可見,如“復”“初”等字的轉折,如“來”字之鉤,皆用圓筆。明張丑評價道:“《平復帖》最奇古,與索幼安《出師頌》齊名。惜剝蝕太甚,不入俗子眼。然筆法圓渾,正如太羹玄酒,斷非中古人所能下手。”
《平復帖》在結字上迂回盤繞,如“贏瘵”兩字,蜿蜒曲折,盤旋環繞,近人傅增湘贊其“筆力堅勁倔強,如萬歲枯藤”。此外,《平復帖》還打破了傳統章草重心穩定,平正和諧的結字特點,講究斜中取正,險中求穩,增加了草書的流動感。如“初來”的“來”字,由于左邊筆畫較多,中間一豎又向右出弧度。所以顯得左重右輕,于是最后一點離得較遠,以使偏左的重心被矯正過來,產生動中有靜,靜中有動,拙中見巧的藝術效果。
《平復帖》
《平復帖》章法瀟灑率意,妙趣天成。行筆流暢而又遒勁,字不相連卻氣脈貫通。信筆而書,樸素自然,絕無半點遲疑造作之感。米芾贊其“火箸畫灰”。
《平復帖》是章草向今草的轉變過程中最為典型的杰作。一方面,它去掉了章草最大的特點--波磔。這與樓蘭殘紙中以禿筆所書章草相神似。此外,字形大小出現變化,字與字之間出現照應聯系,這些都說明它已經具有今草的特點。另一方面,它的中鋒圓轉,不露圭角的用筆方法,又有明顯的篆、隸意味,還沒有完全脫離章草,清吳升在《大觀錄》中評道:“草書若篆若隸,筆法奇崛。”縱觀全篇,如冬蟄初醒的龍蛇,乍盤乍行,不似今草之縱筆奔馳。由此可見,《平復帖》除了它的高超的藝術價值和“法書之祖”的歷史價值之外,還可作為研究書法及字體演變的參考。同時,它簡練古雅,圓轉自然的書法風格還深深影響了后世書家,五代楊凝式根據這一書法風格創造了“削繁為簡,破方為圓”的楊瘋子書風。明顧復《平生壯觀》中云:“(《平復帖》)古意斑駁,而字奇幻不可讀,乃知懷素《千字文》、《苦筍帖》楊凝式《神仙起居法》諸草圣,咸人此得筆。”
關于陸機詩多少看和陸機是誰?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