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級出太史 多少級掉太古
很多朋友對于多少級出太史和多少級掉太古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古代官職中,品級是按照什么劃分的
古代官員的品級一般分為九品十八級
1.正一品
1)文京內官:太師、太傅、太保、殿閣大學士
文京外官:無
2)武京內官:領侍衛內大臣、掌鑾儀衛事大臣。
武京外官:無
2、從一品
1)文京內官: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少師、少傅、少保、各部院尚書(部長)、都察院左右都御使(最高檢查院長)、協辦大學士。
文京外官:加銜總督
2)武京內官:九門提督(衛戍司令)、內大臣。
武京外官:將軍、都統、提督。
以下以a表示文京內官,b表示文京外官,c表示武京內官,d表示武京外官
3、正二品
a: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內務府總管、鑾儀使、大理院正卿。
b:各省總督、漕運總督、河運總督。
c:八旗護軍統領、(左、右)翼前鋒統領。
d:副都統、總兵。
4、從二品
a:內閣學士、散秩大臣、翰林院掌院學士、各部院左右侍郎。
b:巡撫、布政使司布政使。
c:無
d:副將。
5、正三品
a:都察院左右副都御使、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上駟院卿、大理院少卿、太常寺卿。
b:順天府尹、奉天府尹、按察使、步軍翼尉、各省提學使。
c:一等侍衛、火器營翼長、健銳營翼長、前鋒參領、護軍參領、驍騎參領、武備院卿、參領。
d:城守尉、參將、指揮使。
6、從三品
a:太仆寺卿、光祿寺卿。
b:都轉鹽運使司鹽運使、參政道。
c:包衣護軍參領、包衣驍騎參領、王府一等侍衛。
d:游擊、下五旗參領、協領、指揮同知、宣慰使、土游擊。
7、正四品
a:通政使司副使、鴻臚寺卿、大理寺少卿、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都察院六科給事中。b:順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員、鹽法道、副使道。
d:防守尉、佐領、都司、指揮僉事、宣慰使司同知、土都司、兵備道、代本。
8、從四品
a:內閣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講學士、光祿寺少卿、國子監祭酒。
b:知府、土知府、都轉鹽運使司運同、參議道。
c:城門領、包衣護軍副參領、包衣驍騎副參領、包衣佐領、四品典儀。
d:宣撫使、宣慰使司副使。
9、正五品
a:各部院郎中、太醫院院使、左右庶子、僉事道、欽天監監正。
b:直隸州知州、同知、土同知、順天府治中、奉天府治中、監掣同知。
c:步軍副尉、步軍校。
d:關口守御、防御、守備、宣撫使司同知、千戶、宣慰使司僉事。
10、從五品
a:鴻臚寺少卿、各部院部外郎、翰林院侍講、翰林院侍讀、詹事府洗馬。
b:各州知州、都轉鹽運使司副使、土知州。
c:委署護軍參領、委署驍騎參領、下五旗包衣參領。
d:副千戶、宣撫使司副使、招討使、安撫使、長官司長官使、河營協辦守備、守御所千總。
11、正六品
a:太醫院左右院判、內閣侍讀、左右中允、主事、都察院都事。
b:京府通判、土通判、京縣知縣、通判。
c:藍翎侍衛、整儀尉、親軍校、護軍校、前鋒校、鳥槍步軍校、驍騎校、委署步軍校。
d:千總、宣撫使司僉事、安撫使司同知、招討使司副使、長官司副長官、百戶、土千總、門千總、營千總。
12、從六品
a:左右贊善、翰林院修撰。
b:土州同、州同、運判、理同。
c:內務府蘭翎長、六品典儀。
d:盛京游牧副尉。
13、正七品
a:內閣典籍、主簿、評事、通政使、太常寺典簿司知事、太常寺博士、御醫。
b:知縣、京縣縣丞、順天府滿州教授、訓導、土知縣、縣視學。
c:城門吏、太仆寺馬廠協領。
d:把總、土把總、安撫使司副使。
14、從七品
a:五官靈臺郎、光祿寺典簿、布政使司都事、翰林院檢討、國子監博士。
b:土州判、州判。
c:七品典儀。
d:衛千總、安撫使司僉事。
在詳細點:
古代的等級從品級建立時就有9品18級(9品30階)。
做級別對比時,只好以幾個區域品級對齊了。如巡撫對應省級、知府對應廳級、知縣對應處級。 古代官職變動用詞 1、除,任命、授職,一般指免去舊職、授予新職。如文天祥《指南錄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 如果是“左除”,則是降級授職之意。 1、遠古堯時期 司空 掌管水利、建筑的官員 后稷 掌管農業的官員 工師 掌管制銎魑锏墓僭? 虞 掌管山澤的官員 典樂 掌管教育、音樂的官員 2、秦 郎中令 掌管宮殿門戶(秦) 督道倉吏 管理官倉內糧食的官員(秦) 御史大夫 制定保管法律、政令的司法官員(秦) 3、漢、三國時期 太史令 職掌文史、星歷的官員 大農丞 管領鹽鐵事務的官員 中郎將 統領皇帝侍從的官員 典屬國 掌管少數民族各部的事務的官員 大長秋 皇后的近侍,用來宣達皇后的旨意以及管理宮中事務的官員 武騎常侍 皇帝的侍從 都尉 即郡尉,武官名,掌握一郡的軍事,官階略低于太守,秩比二千石 騎郎將 統帥騎兵的將官,秩比千石 驍騎都尉 禁衛軍將官 未央衛尉 未央宮禁衛軍長官 長樂衛尉 長樂宮禁衛軍長官 前、后、左、右將軍 職位僅次于上卿 輕車將軍 漢時雜號將軍之一 驃騎將軍 官位僅低于大將軍 長史 大將軍的秘書 建章監 監督建章宮羽林軍的長官 騎都尉 羽林軍長官,秩比二千石 待中郎 在皇帝左右侍奉的官員,漢制,侍中是在原官職上特加的榮銜 國相 相當于太守 常侍 皇帝的侍從近臣,東漢光武帝后都用宦官充任 典軍校尉 武官,統領皇帝宿衛兵的長官,漢靈帝中平五年,即公元188年,設置了西園八校尉,。典軍校尉是其中之一 御使中丞 漢代掌管宮廷藏書之處的官員 蘭臺令史 在藏書之處典校圖籍,管理劾奏等文書檔案 太守 專門治理一個郡,掌握生殺大權 4、唐 觀察使 管理一道或幾個州的地方行政、監察長官 左右神策軍護軍中尉 中央禁衛軍之神策軍的最高將領 禮部侍郎 掌貢舉、禮儀的行政長官 京兆尹 長安地區最高行政長官 防御使 負責一州或數州軍事的地方長官 招討草賊使 專為農民起義或討伐逆叛而設置的軍事長官 監軍判官 監軍使下的副職 行營都統 為和討伐而設置的出征兵統帥 侍御史 負責糾察的官員 右衛將軍 中央禁衛軍軍事長官之一 左神武大將軍 中央禁衛軍之軍事長官 校書郎 太子東宮所屬學館中校勘典籍的官員 尚書右仆射 中央最高行政機構尚書省的長官 率府率 太子東宮侍衛長官 金吾大將軍 中央禁衛軍軍事長官之一 尚書左右仆射 全面負責行政事務的長官 刺史 州的最高行政長官 折沖都尉 一府之軍事長官。統兵兩千、一千、八百不等 校尉 一團之軍事長官。有兵三百 隊正 一隊之軍事長官。有兵五十 車駕檢校官 負責皇帝車駕并開路后保駕安全的安員 轉運租庸鹽鐵使 設置造船廠,保證漕運水上工具(唐,下同) 光祿卿 主管膳食事務的長官 將作大匠 負責營造建筑事務的長官 兵部尚書 主管全國軍事政務長官 司農卿 主管農業事務的最高長官 鴻臚卿 負責接待來賓事務的長官 虞部郎中 負責山林綠化的官員 民部尚書 主管財政的最高政務長官 吏部尚書 主管人事的最高政務長官 尚輦奉御 專管御用車輛的長官 中郎將 正四品 郎將 從五品,地方府兵將領 子將 從五品下 中書令 即內史,最高輔政官 右拾遺 咨詢建議官員 宗正卿 主管皇族事務的官員 右補闕 咨詢建議官員 前鋒游弈使 前哨巡邏官 左散騎常侍 議政官之一 5、宋 通直郎 隨奉太子的侍從官 承信郎 武職官最后一階,宋武職共有52階。 成忠郎 武職官第48階,充左班殿前侍衛官。 秉義郎 武職官第45階 武翼郎 武職官第41階 宣撫使 負責督察軍事的重任,職位高于安撫使。 節級 弓手班頭,統制弓手,聽命于縣尉。 巡檢 掌訓治甲兵巡邏州邑、擒捕盜賊事務,屬于較高一級官職。 通判 由朝廷中央直接派遣,有權和知州(知府)共同處理事務,并監督行動。 士曹參軍 州府六曹之一,掌婚姻、田土、斗毆等訴訟案。 司錄參軍 書寫六曹公文的專職官員。 局務官 掌監造鹽、鐵等業的官員。 主簿 掌出納官物、銷注簿籍等事的縣級官員,官階次于縣丞。 縣尉 掌管訓練兵丁、防奸禁暴、查緝走私等治安事務的縣級官員。 兵曹 六曹之一,置參軍一人掌兵事、緝捕等事。 兵馬都監 馬步軍統制官。 都監 有兩種,一種是路分都監,掌本路禁軍的屯戍、訓練和邊防事。另一種是州府都監,掌本城軍隊的屯戍、訓練、器甲、差使等事。 監當官 州府所設掌管征收茶、鹽、酒稅事務的官員。 典級 掌禮儀制度的官員。 胥吏 辦理文書的小吏。 都統制 屬于御營使,為監護諸軍將領協同作戰的軍事長官。 同都統制 官職相當于副都統制。 御營使 統管全國軍事。 保義郎 右班殿前侍衛官。 團練使 州府一級的常設武官,從五品。 鈐轄 重要州、郡或路屯禁兵統制官。有路分鈐轄、州鈐轄。 武經郎 又稱西京左藏庫副使,即西京(洛陽)供備庫副職武官 朝奉郎 又稱左、右司諫,即諫議官,位次于諫議大夫下。 宣諭使、撫諭使 中央派往各地巡察民情,處理冤獄,措置營田的監時性官員,即所謂“欽差大臣”。 忠訓郎 又叫“左侍禁”即內宮侍衛官。 鎮撫使 由中央委派負責一個地區或幾個州府軍事防務的臨時設官。負責轄區軍事防務兼理民政、財政等事務。 宜文字 簡稱“機宜”如同秘書或機要秘書。 龍圖閣學士 皇帝侍從的榮銜,掌管御書、御制文集、典籍、屬籍、世譜等事。 提舉 原意管理,主管專門事務,提舉宮觀,為安置罷退的大臣而設,光領俸祿不管事。 樞密使 掌全國軍機、邊備、征戰等事的最高軍事長官。 大理評事簽書判官 掌管刑獄的京官。 參政知事 宰相的輔助,通稱“使相”。 起居舍人 又稱右使,皇帝的近臣,負責記載皇帝的言行。 中書舍人 地位比起居舍人高,掌管起草詔書。 翰林學士 皇帝最親近的顧門兼秘書,權力極大,有“內相”之稱,往往是“將相之儲”。 6、明 尚書 六部(吏、戶、禮、兵、刑、工)中各部正官。 侍郎 六部中各部的副官。 布政使 一省之民事財務總管。 按察使 一省之司法掌握者。 都指揮使 一省之兵權掌握者。 殿閣大學士 皇帝的顧問人員。以后逐漸權重,成為實際的宰相。 總督 始于明代,凡用兵時派部院大臣總督軍務,無定員,也無一定轄區,視軍情所至,隨時設置。 2 清朝官吏制度一、品級(級別) 1、正一品 1)文京內官:太師、太傅、太保、殿閣大學士(相當于政治局CW) 文京外官:無 2)武京內官:領侍衛內大臣、掌鑾儀衛事大臣。 武京外官:無 2、從一品 1)文京內官: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少師、少傅、少保、各部院尚書(部長)、都察院左右都御使(最高檢查院長)、協辦大學士(政治局W員)。 文京外官:加銜總督 2)武京內官:九門提督(衛戍司令)、內大臣。 武京外官:將軍、都統、提督。 ****以下以a表示文京內官,b表示文京外官,c表示武京內官,d表示武京外官**** 3、正二品 a: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內務府總管、鑾儀使、大理院正卿。 b:各省總督、漕運總督、河運總督。 c:八旗護軍統領、(左、右)翼前鋒統領。 d:副都統、總兵。 4、從二品 a:內閣學士、散秩大臣、翰林院掌院學士、各部院左右侍郎。 b:巡撫、布政使司布政使。 c:無 d:副將。 5、正三品 a:都察院左右副都御使、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上駟院卿、大理院少卿、太常寺卿。 b:順天府尹、奉天府尹、按察使、步軍翼尉、各省提學使。 c:一等侍衛、火器營翼長、健銳營翼長、前鋒參領、護軍參領、驍騎參領、武備院卿、參領。 d:城守尉、參將、指揮使。 6、從三品 a:太仆寺卿、光祿寺卿。 b:都轉鹽運使司鹽運使、參政道。 c:包衣護軍參領、包衣驍騎參領、王府一等侍衛。 d:游擊、下五旗參領、協領、指揮同知、宣慰使、土游擊。 7、正四品 a:通政使司副使、鴻臚寺卿、大理寺少卿、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都察院六科給事中。b:順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員、鹽法道、副使道。 d:防守尉、佐領、都司、指揮僉事、宣慰使司同知、土都司、兵備道、代本。 8、從四品 a:內閣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講學士、光祿寺少卿、國子監祭酒。 b:知府、土知府、都轉鹽運使司運同、參議道。 c:城門領、包衣護軍副參領、包衣驍騎副參領、包衣佐領、四品典儀。 d:宣撫使、宣慰使司副使。 9、正五品 a:各部院郎中、太醫院院使、左右庶子、僉事道、欽天監監正。 b:直隸州知州、同知、土同知、順天府治中、奉天府治中、監掣同知。 c:步軍副尉、步軍校。 d:關口守御、防御、守備、宣撫使司同知、千戶、宣慰使司僉事。 10、從五品 a:鴻臚寺少卿、各部院部外郎、翰林院侍講、翰林院侍讀、詹事府洗馬。 b:各州知州、都轉鹽運使司副使、土知州。 c:委署護軍參領、委署驍騎參領、下五旗包衣參領。 d:副千戶、宣撫使司副使、招討使、安撫使、長官司長官使、河營協辦守備、守御所千總。 11、正六品 a:太醫院左右院判、內閣侍讀、左右中允、主事、都察院都事。 b:京府通判、土通判、京縣知縣、通判。 c:藍翎侍衛、整儀尉、親軍校、護軍校、前鋒校、鳥槍步軍校、驍騎校、委署步軍校。 d:千總、宣撫使司僉事、安撫使司同知、招討使司副使、長官司副長官、百戶、土千總、門千總、營千總。 12、從六品 a:左右贊善、翰林院修撰。 b:土州同、州同、運判、理同。 c:內務府蘭翎長、六品典儀。 d:盛京游牧副尉。 13、正七品 a:內閣典籍、主簿、評事、通政使、太常寺典簿司知事、太常寺博士、御醫。 b:知縣、京縣縣丞、順天府滿州教授、訓導、土知縣、縣視學。 c:城門吏、太仆寺馬廠協領。 d:把總、土把總、安撫使司副使。 14、從七品 a:五官靈臺郎、光祿寺典簿、布政使司都事、翰林院檢討、國子監博士。 b:土州判、州判。 c:七品典儀。 d:衛千總、安撫使司僉事。 ******為節約篇幅,七品以下簡略,見諒!****** 二、清朝補服圖案 1、封爵位 親王補服圖案:身前身后五爪正龍各一團,兩肩五爪行龍各一團 郡王補服圖案:身前身后兩肩五爪行龍各一團 貝勒補服圖案:身前身后四爪正蟒各一團 貝子補服圖案:身前身后四爪行蟒各一團 鎮國公、輔國公補服圖案:身前身后四爪正蟒各一方 公爵、侯爵、伯爵補服圖案:身前身后繡九蟒 子爵補服圖案:身前身后繡麒麟 男爵補服圖案:身前身后繡獅 2、文官 一品繡鶴 二品繡錦雞 三品繡孔雀 四品繡雁 五品繡鷴 六品繡鷺鷥 七品繡雞敕 八品繡鵪鶉 九品繡練雀 3、武官 一品、鎮國將軍:繡麒麟 二品、輔國將軍:繡獅 三品、奉國將軍、一等侍衛:繡豹 四品、奉恩將軍、二等侍衛:繡虎 五品、三等侍衛:繡熊 六品、藍翎侍衛:繡彪 七品繡犀 八品繡犀 九品繡海馬 三、頂戴(頂珠和花翎) 文武官員的朝冠式樣大致相同,品級的區別,一是在于冬朝冠上所用毛皮的質料不同,而更主要的區別是在冠頂鏤花金座上的頂珠,以及頂珠下的翎枝不同。這就是清代官員顯示身份地位的"頂戴花翎"。頂珠的質料、顏色依官員品級而不同。一品用紅寶石,二品用珊瑚,三品用藍寶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石,六品用硨磲〔chēq_車渠,一種南海產的大貝,古稱七寶之一〕,七品用素金,八品鏤花陰紋,金頂無飾,九品鏤花陽紋,金頂。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更定官員冠頂制度,以顏色相同的玻璃代替了寶石。至乾隆以后,這些冠頂的頂珠,基本上都用透明或不透明的玻璃,稱作亮頂、涅頂的來代替了。如,稱一品為亮紅頂,二品為涅紅頂,三品為亮藍頂,四品為涅藍頂,五品為亮白頂,六品為涅白頂。至于七品的素金頂,也被黃銅所頂替。頂珠之下,有一枝兩寸長短的翎管,用玉、翠或琺?、花瓷制成,用以安插翎枝。翎有藍翎、花翎之別。藍翎是鹖羽制成,藍色,羽長而無眼,較花翎等級為低。花翎是帶有"目暈"的孔雀翎。"目暈"俗稱為"眼",在翎的尾端,有單眼、雙眼、三眼之分,以翎眼多者為貴。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曾對花翎作出規定,即親王、郡王、貝勒以及宗室等一律不許戴花翎,貝子以下可以戴。以后制定:貝子戴三眼花翎;國公、和碩額駙戴雙眼花翎;內大臣,一、二、三、四等侍衛、前鋒、護軍各統領等均戴一眼花翎。 2、賞,是由皇帝特旨頒布,賜予官職、官銜或爵位。如《譚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見袁世凱,特賞侍郎。” 3、擢,既由選拔而提升。課文《海瑞傳》:“是瑞已擢嘉興通判,坐謫興國州判官。”超擢則是越級破格提升的意思。如《譚嗣同》:“皇上超擢四品卿銜軍機章京,與楊銳、林旭、劉光第等同參預新政”。 4、遷,改官。用法較復雜,常見的有三種情況。一是升遷,如《海瑞傳》:“遷淳安知縣。”海瑞由原教諭官提升為知縣。二是改任,相當于轉調原職品級的官職,如《張衡傳》:“拜郎中,再遷為太史令。”新職太史令與舊職郎中官職級別相同。三是降職,即“左遷”。白居易《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即指被降為江州司馬。 5、徙,改任官職,多指一般的調職。《張衡傳》:“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即說張衡所居官職一直未得到改任。 6、謫,官吏降級,相當于貶。白居易《琵琶行》:“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當潯陽城。” 7、拜,授予官職,任命,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職。《廉頗藺相如列傳》:“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張衡傳》:“公車特征拜為郎中。” 8、出,指出京受任。《張衡傳》:“永和初,出為河間相”中的“出”,就是指張衡離京任河間王的相。 9、去,卸職。《張衡傳》:“自去史職,五載復還。”這里的“去”,就是卸職之意。 10、黜,廢免,革職免官。《屈原列傳》:“屈原既黜,其后秦欲伐齊,齊與楚從親。” 要注意,“黜”與“貶謫”相同,但有區別,貶謫是出自皇帝的詔令,黜有時則是上司對下屬官員的處分,《書博雞者事》中“黜臧使者”的“黜”就是指“臺臣”以對“臧使者”的處分。 11、放,放逐。如《史記?屈原列傳》“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中的“放”就是貶謫放逐的意思。“放”有時也指京官調任外地,如《譚嗣同》“即放寧夏知府,旋升為寧夏道”中的“放”就是“委任委派”的意思。 12、陟,升遷,指官吏的提升和進用。如諸葛亮《出師表》:“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陟”即指提升和進用。 “陟”常和“黜”連用表示人材的進退,降官曰“黜”升官曰“陟”。如韓愈《送李盤谷序》:“理亂不知,黜陟不聞。” 13、奪,罷官免職。如《書博雞者事》“使者遂逮守,脅服奪其官”。 14、罷,革除官職。《書博雞者事》“又投間蔑污使君,使罷”中的罷是指被革去了官職。 15、復,恢復舊職。《書博雞者事》中“為復守官而黜臧使者”中的“復”指重新任命,恢復舊職的意思。 勛官是獎給文武官員的稱號。唐制自上柱國至武騎尉凡12轉,受勛者即稱勛官。宋沿唐制為12轉,但已經成為文武官員常加的勛號。 爵即爵位。唐爵有9等,有王、嗣王、郡王和公侯伯子男等。宋劃分為12等,即王、嗣王、郡王、國公、郡公、開國公、開國郡公、開國縣公、開國侯、開國伯、開國子、開國男。 食封分為食邑和食實封兩種,一般與封爵相結合。唐代食邑自萬戶至三百戶共分9等,宋代自萬戶至二百戶共分14等。有食邑的在唐代“三丁以上為率,歲租三之一入于朝庭”,只有“食實封者,得真戶,分食諸州”②。在宋代則食邑完全是空的,只有食實封才享有封戶所納的賦稅,因此,宋代實封只從千戶到百戶分為7等。 賜即獎給文武官員某種政治待遇。唐代沒有明文規定,宋代以劍履上殿、詔書不名、贊拜不名、入朝不趨、紫金魚袋、緋魚袋等作為賜的6個等級。 號是加賜給文武官員的、旨在表示尊寵的封號。唐代以前沒有明文規定,宋代以推忠、佐理、協謀等美稱作為推崇功臣的名號,共分40等。 階即文武官員升遷的秩序。唐代是散官級為階,宋以職事官“寓祿秩,敘位著”作為資序。在品級之中也有上下階之分。宋以官易階,有文、武、內侍階,其中又各有若干階差。 位即班位,指朝參行立的順序。唐代朝班是先按職位,后按爵位,爵位相同則以年齡來區分。宋代則有專門的合班之制,對每個官員的班序都有規定。班序與資品關系密切。宋代曾多次修改班序。班序又與敘遷有一定的聯系。同品之內因班位的不同,也作為敘遷的一個等級,無形中擴大了等級層次。 品 即品級,是官吏的級別。有流內、流外各九品,品內分上下階,故又稱為品階。 檢校 在唐代是兼理的任命方法,宋代則改為榮譽職,自太師至水部員外郎分為19等。 宮觀 宋代授予休致官員的名譽職位,作為食俸祿的等級。宮觀即岳廟祠祭之地,如中太一宮、玉清宮、集椿觀、佑神觀等,這些宮觀各設使、提舉、提點等職以分高下。 封君 是皇室女宗室和文武群臣母妻的封號。皇室女自大長公主至縣主分為5等。內命婦是后妃之母,有郡、縣君之分。外命婦是諸王及文武百官的母妻,自王妃至鄉君共分6等。 職 亦稱職事。在唐代是“諸統領曹事,供命王命,上下相攝,以持庶績”,是有職務所掌的官。宋代則于“庶官之外,別加職事,所以厲行義、文學之士。高以備顧問,其次與議論,典校讎。得之為榮,選擇尤精”,不完全是有職務所掌的官,而成為推崇文職官員的一種制度。
春秋戰國秦國的太史,是多大的官,?
秦代沒有品級的說法,以漢代為例,太史的品秩是“秩六百石”,相當于一個小縣的縣長級別,不是太高。
太史在周代時掌管起草文書,策命諸侯卿大夫,記載史事,編寫史書,兼管國家典籍、天文歷法、祭祀等。
秦、漢設太史令,職位漸低。
擴展資料
魏晉以后修史的任務劃歸著作郎,太史僅掌管推算歷法。隋改稱太史監,唐改稱太史局,肅宗時又改為司天臺,五代同。宋代有太史局、司天監、天文院等名稱。
遼稱司天監,金稱司天臺。元代改稱為太史院,與司天監并立,但推步測算之事都歸太史院,司天監僅余空名。明、清兩代,均稱欽天監;至于修史之事則歸于翰林院,所以對翰林亦有“太史”之稱。
古代官階的劃分及名稱
(1)【爵】即爵位、爵號,是古代皇帝對貴戚功臣的封賜。舊說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種爵位,后代爵稱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時而異。如漢初劉邦既封皇子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為王,彭越為梁王,英布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為陳王;唐郭子儀被封為汾陽郡王;清太祖努爾哈赤封其子阿濟格為英親王,多鐸為豫親王,豪格為肅親王。再如宋代寇準封萊國公,王安石封荊國公,司馬光為溫國公;明代李善長封韓國公,李文忠封曹國公,劉基封誠意伯,王陽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國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鴻章封一等肅毅伯。
【丞相】是封建官僚機構中的最高官職,是秉承君主旨意綜理全國政務的人。有時稱相國,常與宰相通稱,簡稱“相”。如《陳涉世家》:“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廣《廉頗藺相如列傳》:“且庸人尚羞之,況于將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指南錄)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
【太師】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后多為大官加銜,表示恩寵而無實職,如宋代趙普、文彥博等曾被加太師銜。其二,古代又稱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為“東宮三師”,都是太子的老師,太師是太子太師的簡稱,后來也逐漸成為虛銜。如《梅花嶺記》“顏太師以兵解”,顏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師銜,故稱。再如明代張居正曾有八個虛銜,最后加太子太師銜;清代洪承疇也被加封太子太師銜,其實并未給太子講過課。
【太傅】參見“太師”條。古代“三公”之一。又指“東宮三師”之一,如賈誼曾先后任皇子長沙王、梁懷王的老師,故封為太傅。后逐漸成為虛銜,如曾國藩、曾國荃、左宗棠、李鴻章死后都被迫贈太傅。
【少保】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少師、少傅、少保為“三孤”,后逐漸成為虛銜,如《梅花嶺記》“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蟬”,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職,故稱。其二,古代稱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為“東宮三少”,后也逐漸成為虛銜。
【尚書】最初是掌管文書奏章的官員。隋代始沒六部,唐代確定六部為吏、戶、禮、兵、刑、工,各部以尚書、侍郎為正副長官。如《張衡傳》:“上書乞骸骨,征拜尚書。”再如大書法家顏真卿曾任吏部尚書,詩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書,,史可法曾任兵部尚書。
【學士】魏晉時是掌管典禮、編撰諸事的官職。唐以后指翰林學士,成為皇帝的秘書、顧問,參與機要,因而有“內相”之稱。明清時承旨、侍讀、侍講、編修、庶吉士等雖亦為翰林學士,但與唐宋時翰林學士的地位和職掌都不同。如《(指南錄)后序》“以資政殿學士行”,這是文天祥辭掉丞相后授予的官職;《譚嗣同》“君以學士徐公致靖薦”,徐致靖當時任翰林院侍讀學士,這是專給帝王講學的官職。白居易、歐陽修、蘇軾、司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學士。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貴者謂“上卿”。如《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為趙將……拜為上卿。”
【大將軍)先秦、西漢時是將軍的最高稱號。如漢高祖以韓信為大將軍,漢武帝以衛青為大將軍。魏晉以后漸成虛銜而無實職。明清兩代于戰爭時才設大將軍官職,戰后即廢除。《張衡傳》“大將軍鄧騭奇其才”,鄧騭當時為漢和帝的大將軍。
【參知政事】又簡稱“參政”。是唐宋時期最高政務長官之一,與同平章事、樞密使、框密副使合稱“宰執”。宋代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職。《訓儉示康》“參政魯公為諫官”,“魯公”指宋真宗時的魯宗道。《譚嗣同》“參預新政者,猶唐宋之參知政事,實宰相之職”。
【軍機大臣】軍機處是清代輔佐皇帝的政務機構。任職者無定員,一般由親王、大學士、尚書、侍郎或京堂兼任,稱為軍機大臣。軍機大臣少則三、四人,多則六、七人,被稱為“樞臣”。清末漢人只有左宗棠、張之洞、袁世凱等短時間地任過軍機大臣。《譚嗣同》“時軍機大臣剛毅監斬”。
【軍機章京】參見“軍機大臣”條。是軍機處的辦事人員,軍機大臣的屬官,被稱為“小軍機”。《譚嗣同》:“皇上超擢四晶卿銜軍機章京,與楊銳、林旭、劉光第同參預新政。”
【御史】本為史官,如《廉頗藺相如列傳》“秦御史前書曰”,“相如顧召趙御史書曰”。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職位僅次子丞相,主管彈劾、糾察官員過失諸事。韓愈曾任監察御史,明代海瑞曾任南京右僉都御史。再如《記王忠肅公翱事》“公為都御史,與太監某守遼寧”,王翱當時任都察院長官。
【樞密使】樞密院的長官。唐時由宦官擔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擔任,樞密院是管理軍國要政的最高國務機構之一,樞密使的權力與宰相相當,清代軍機大臣往往被尊稱為“樞密”。宋歐陽修曾任樞密副使。《〈指南錄〉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文天祥當時掌管軍事要務。
【左徒】戰國時楚國的官名,與后世左右拾遺相當。主要職責是規諫皇帝、舉薦人才。《屈原列傳》:“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職名稱。是輔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漢代稱大司馬。宋代定為最高一級武官。《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我因惡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場官司。”高太尉指高俅。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廉頗藺相如列傳》:“拜相如為上大夫。”當時藺相如比上卿廉頗官位要低。
【大夫】各個朝代所指的內容不盡相同,有時可指中央機關的要職,如御史大夫、諫議大夫等。《屈原列傳》:“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上官大夫”,一般認為是指上官靳尚。“子非三閶大夫歟?”屈原擔任的是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務的長官。《〈指南錄〉后序》:“縉紳、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指的便是御史大夫、諫議大夫等。
【士大夫】舊時指官吏或較有聲望、地位的知識分子。《師說》:“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者,則群聚而笑之。”《石鐘山記》:“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訓儉示康》:“當時士大夫家皆然。”《五人墓碑記》:“郡之賢士大夫請于當道。”
【太史】西周、春秋時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書、策命諸侯卿大夫、記載史事,兼管典籍、歷法、祭祀等事。秦漢以后設太史令,其職掌范圍漸小,其地位漸低。司馬遷做過太史令。《張衡傳》:“順帝初,再轉,復為太史令。”《五人墓碑記》:“賢士大夫者,問卿因之吳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長姚公也。”文起為翰林院修撰,史官,故稱太史。
【長史】秦時為丞相屬官,如李斯曾任長史,相當于丞相的秘書長。兩漢以后成為將軍屬官,是幕僚之長。《出師表》:“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長史”指張裔。《赤壁之戰》:“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亂江東,為孫權長史。”
【侍郎】初為宮廷近侍。東漢以后成為尚書的屬官。唐代始以侍郎為三省(中書、門下、尚書)各部長官(尚書)的副職(詳見“三省六部”條)。韓愈曾先后任過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出師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其中董允是侍郎。《譚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見袁世凱,特賞侍郎。”袁世凱為兵部侍郎。
【侍中】原為正規官職外的加官之一。因侍從皇帝左右,地位漸高,等級超過侍郎。魏晉以后,往往成為事實上的宰相。《出師表》提到的郭攸之、費祎即是侍中。
【郎中】戰國時為宮廷侍衛。自唐至清成為尚書、侍郎以下的高級官員,分掌各司事務。如《荊軻刺秦王》:“諸郎中執兵,皆陳殿下。”此指宮廷侍衛。《張衡傳》“公車特征拜郎中”,“郎中”是管理車騎門戶的官名。
【參軍】“參謀軍務”的簡稱,最初是丞相的軍事參謀,如《出師表》所說的參軍蔣琬。晉以后地位漸低,成為諸王、將軍的幕僚,如陶淵明曾任鎮軍參軍,《后漢書》著者范曄曾任劉裕第四子劉義康的參軍。隋唐以后逐漸成為地方官員,如杜甫曾任右衛率府胄曹參軍、華州司功曹參軍,白居易曾任京兆府戶曹參軍。
【令尹】戰國時楚國執掌軍政大權的長官,相當于丞相,如《屈原列傳》:“令尹子蘭聞之大怒。”明清時指縣長,如《促織》:“天將以酬長厚者,遂使撫臣、令尹并受促織恩蔭。
【尹】參見“令尹”條。戰國時楚國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如《鴻門宴》“楚左尹項伯者”,左尹地位略高于右尹。又為古代官的通稱,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縣尹等。
【都尉】職位次于將軍的武官。《陳涉世家》:“陳涉自立為將軍,吳廣為都尉。”《鴻門宴》:“沛公已出,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
【冏卿】太仆寺卿的別稱,掌管皇帝車馬、牲畜之事。《五人墓碑記》“賢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吳公”’“因之”是吳默的字。
【司馬】各個朝代所指官位不盡相同。戰國時為掌管軍政、軍賦的副官,如《鴻門宴》:“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隋唐時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屬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白居易當時被貶至九江,位在州郡別駕、長史之下。
【節度使】唐代總攬數州軍政事務的總管,原只設在邊境諸州;后內地也遍設,造成割據局面,因此世稱“藩鎮”。《紅樓夢》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書二封與賈政并京營節度使王子騰。”
【經略使】也簡稱“經略”。唐宋時期為邊防軍事長官,與都督并置。如范仲淹曾任陜西經略副使。明清兩代有重要軍事任務時特設經略,官位高于總督。如《梅花嶺記》“經略洪承疇與之有舊”,洪承疇降清后曾任七省經略,駐扎江寧。
【刺史】原為巡察官名,東漢以后成為州郡最高軍政長官,有時稱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蘇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太守】參見“刺史”條。又稱“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長官。范曄曾任宣城太守。《桃花源記》:“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孔雀東南飛》:“直說太守家,有此令郎君。”《赤壁之戰》:“與蒼梧太守吳巨有舊,欲往投之。”
【都督】參見“經略使”條。軍事長官或領兵將帥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長官亦稱“都督”,相當于節度使或州郡刺史。如《梅花嶺記》:“任太守民育及諸將劉都督肇基等皆死。”劉肇基是駐地方衛所的軍事長官。
【巡撫】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為省級地方長官,地位略次于總督,別稱“撫院”、“撫臺”、“撫軍”。如《五人墓碑記》:“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撫吳,即擔任吳地的巡撫。
【撫軍】參見“巡撫”條。《促織》:“乃賞成,獻諸撫軍。”撫軍大悅,以金籠進上。”又稱作“撫臣”,如“詔賜撫臣名馬衣緞”。
【校尉】兩漢時期次于將軍的官職。如《赤壁之戰》:“以魯肅為贊軍校尉。”魯肅當時擔任協助主帥周瑜規劃軍事的副將。唐以后地位漸低。
【教頭】宋代軍中教練武藝的軍官,《水滸傳》中的林沖就是京城八十萬禁軍的槍棒教頭。
【提轄】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訓練軍隊、督捕盜賊等事務。如《水滸傳》中的魯提轄魯智深。
【從事】中央或地方長官自己任用的僚屬,又稱“從事員”。《赤壁之戰》:“晶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
【知府】即“太守”,又稱“知州”。《登泰山記》:“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潁由南麓登。”
【縣令】一縣的行政長官,又稱“知縣”。《孔雀東南飛》:“還家十余日,縣令遣媒來。”
【里正】古代的鄉官,即一里之長。如《促織》:“令以責之里正。”
【里胥】管理鄉里事務的公差。《促織》:“里胥狡黠,假此科斂丁口。”
【三省六部】三省為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隋唐時,三省同為最高政務機構,一般中書省管決策,門下省管審議,尚書省管執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中書省長官稱中書令,下有中書侍郎、中書舍人等官職;門下省長官稱侍中,下有門下侍郎、給事中等官職;尚書省長官為尚書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職。尚書省下轄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與考核等,相當于現在的組織部)、戶部(管土地戶口、賦稅財政等)、禮部(管典禮、科舉、學校等)、兵部(管軍事,相當于現在的國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獄,相當于現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營造、屯田水利等)。各部長官稱尚書,副職稱侍郎,下有郎中、員外郎、主事等官職。六部制從隋唐開始實行,一直延續到清末。
【官職的任免升降】“三省六部”制出現以后,官員的升遷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職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詞語:
(1)拜。用一定的禮儀授予某種官職或名位。如《(指南錄(后序)中的“于是辭相印不拜”,就是沒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職。
(2)除。拜官授職,如“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指南錄(后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職的意思。
(3)擢。提升官職,如《戰國策·燕策》:“先王過舉,擢之乎賓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4)遷。調動官職,包括升級、降級、平級轉調三種情況。為易于區分,人們常在“遷”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個字,升級叫遷升、遷授、遷敘,降級叫遷削、遷謫、左遷,平級轉調叫轉遷、遷官、遷調,離職后調復原職叫遷復。
(5)謫。降職貶官或調往邊遠地區。《岳陽樓記》“滕子京謫守巴陵郡”中的“謫”就是貶官。
(6)黜。“黜”與“罷、免、奪”都是免去官職。如《國語》:“公將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齊。”
(7)去。解除職務,其中有辭職、調離和免職三種情況。辭職和調離屬于一般情況和調整官職,而免職則是削職為民。
(8)乞骸骨。年老了請求辭職退休,如《張衡傳》:“視事三年,上書乞骸骨,征拜尚書。”
[千總]明清兩代正六品武官。
[大理寺卿]全國三大司法長官之一,正三品。掌握全國刑獄的最高長官。
[大學士、內閣大學士]“學士”是唐代掌客文學著作的官,如果由宰相兼管“學士”,則宰相就稱為“大學士”。宋代,“學士”中資望特別高的人,稱為“大學士”。明代,設大學士若干人,替皇帝批答奏章,商承政務,官階五品。如果兼任尚書、侍郎,則可以加官到一品,成為事實上的宰相,俗稱“閣老”。清代的大學士是內閣的主官,階為正一品,一般稱為“中堂 ”。
[工部尚書]掌管全國水土工和的大臣,明代正二品,清代從一品。
[工部侍郎]工部副長官,明代從二呂,清代正二品。
[廣威將軍]元明兩代正四品武官。
[中奉大夫]宋代正四品文官,元明兩代為從二品。
[中散大夫]元明兩代正四品文官。
[中憲大夫]元明清三代正四品文官。
[中議大夫]元明兩代正四品文官。
[中順大夫]元明兩代正四品文官。
[中書令]唐代中書省的“中書令”、尚書省的“尚書令”與門下省的“寺中”,同稱三省長官,共同掌管中央的機要。中書省是決策機構,中書令實際上就是宰相。宋代由中書省與樞密院分管政務、軍事。元代廢除三省制,中書令是惟一的最高國務長官。明清兩代廢除中憶令的官名。
[中書省左右丞相]元代和明初,設中書省左右丞相(或稱國相),是丞相的副職。明洪武十二年以后不再有“丞相”、“平章”、和“參政”等官名。
[太守]漢代掌管郡務的最高長官。三國以及隋煬帝、唐玄宗時期和五代,改州刺史為建郡太守。此后太守已不是正式官名,習慣上僅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別稱。明清時期專用以稱“知府”,從四品官。
[太尉]秦漢時期,太尉是全國最高軍事長官。后來歷代也多沿用這個官銜,但逐漸變成加官的官銜,沒有實權。到了宋徽宗時期,把太尉定為武官的最高一級官階,其本身并不代任何職務,一般用作武官的尊稱,而不問其職務的大小。元代以后廢除了這個名稱。
[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簡稱“三師”、“三少”、原是天子或太子左右最親近的人。“師”是傳授其知識的,“傅”是監督其行動的,“保”是照管其身體的,即分別是負責君主智育、德育、體育的人。隋唐以后,太子的師傅均以別的官銜任命,“三師”、“三少”僅為加官贈官的官銜,沒有職事。宋代“三師 ”是宰相、親王的加官官銜,“三師”是正一呂,“三少”是從一品。明清兩 代,“三師”為從一呂,“三少”是正二品。
[太宰]古代“太宰”為百官之長。宋徽宗時期,改尚書左仆射太宰,右仆射為少宰。一般通稱吏部尚書為太宰。明代為正二品,清代為從一品。
[太常寺卿]掌管宗廟祭祀之事的長官,正三品。
[太常寺少卿]太常寺副長官,正四品。
[太常博士]太常寺掌管祭祀之事的官員,正七品。
[太中大夫]掌管議論的文官,唐宋兩代為從四品,元明清三代為從三品。
[太仆寺卿]太仆寺長官,主管傳達王命、侍從皇帝出入、車馬等職事,正三品。
[太仆寺少卿]太仆寺副長官,正四品。
[公、侯、伯、子、男]這是皇帝授封的爵號。“公”是“王”以下最高爵號。唐宋兩代有國公、郡 公、開國縣公等級,所食之邑從4000戶至3000戶不等。明代僅封侯、伯。
[戶部尚書]戶部的最高長官,主管全國的財政監督、民政事務。明代為正二品官,清代為從一品官。
[戶部侍郎]戶部的副長官,明代為從二品,清代為正二品。
[文林郎]從九品文官,元明清三代為正七品。
[仆射]“仆射”是主任或領班的意思。 唐宋兩代“仆射”實際上就是宰相。
[左右參政、左右參議]明代清初布政使的下屬官員。布政使掌管一省的政務,參政、參議分守各道,并分管糧儲、屯田、軍務、驛傳、水利、撫名等事,一般是正四品。
[龍虎將軍]明代正二品武官。
[主簿]主簿是主管文書的意思。中央卿寺中的主簿是正規的軍事官,唐代列為從七品,其他官署的主簿為八、九品,縣主簿為九品。清代把主簿看做是做雜職,并將它裁減。
[禮部尚書]主管朝廷中的禮儀、祭祀、宴餐、貢舉的大臣,清代為從一品。
[禮部侍郎]禮部副長官,明代從二品,清代為正二品。
[節度使]唐宋兩代總管軍民兩政的地方長官,官階二至五品不等。元代之后廢除這個名稱。
[布政使]明清兩代一省最高民政機構為布政司。布政使為政司的主官,從二品,僅次于巡撫一級,為防止專權,明代與清初設左右布政使二人,清康熙年間已后不再分左右。
[正奉大夫]元明兩代從二品文章。
[正議大夫]唐代正四品文官。
[刑部尚書]掌管全國司法和刑獄的大臣,明代為正二品,清代為從一品。
[刑部侍朗]刑部副長官,明代從二品,清代為正二品。
[光祿大夫]漢代掌管宮廷宿衛及侍從的長官。魏晉以后有其名而無其職,唐宋以后成為階官的稱號,從二品官。元明為從一品,清為正一品,成為文臣最高的階官。
[同知]府的副職稱為同知,如一府的主官稱為知府,而府的佐官稱為同知。明清時期,各府同知為正五品。
[同平章事]“同平章事”是“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簡稱。“平章”是商量處理國事的意思。位高時,“同平章事”相當于宰相的官銜;位低時,官銜也在五品以上。宋中葉以后廢除同平章事的名稱,元代時用時不用,官位較低。
[吏部尚書]掌管全國官吏的任免考選,是吏部的最高長官。唐宋是正三品,明代是正二品,清代為從一品。通常稱為天官、冢宰、太宰。
[守備]明清兩代正五呂武官,明代從二品,清代正二品。
[安撫使]朝廷派往邊疆重要地區統轄軍民的官員。元代各路安撫使是各路的行政長官。明清兩代僅在少數民族地區設有此官,官階一般是正三品,如原來官銜在二品以上,派出時則稱安撫大使。
[州牧]唐宋京畿的地方長官稱州牧,正六品官。清代知州已降為與縣略相等到的地方長官,但文字上仍尊稱為州牧,與知縣并稱牧令,正七品。
[巡按]明代派遣監察御史分赴各省區巡視,考核吏治,稱為巡按,一般僅有六品官。官階雖不高,但可以與省區行政領導分庭抗禮,知府以下要服從他的指使,事畢回京。
[巡檢]巡檢的官名始于宋代,是邊疆要地州縣的武職指揮官。元明清三代,巡檢僅為九品官。
[巡撫]明代凡是文職官員奉命出朝,統稱“巡撫”,這官職是臨時性的。清代巡撫與總督同為封疆大臣,巡撫品級稍次于總督,為一省的行政長官。巡撫的職責隨時隨事隨人而施。清代巡撫為從二品。
[觀察使]唐代朝廷派遣分赴各道訪察州縣官吏功過及民間疾苦的官員,官階由原官職而定,從御史中丞至六部尚書不等,大多為二、三品官。到了宋代,觀察使與節度使均為榮譽稱號而非實職。
[把總]清代正七品武官。
[兵部尚書]統管全國軍事行政長官,明代正二品,清代從一品。
[懷遠將軍]元代稱大將軍,明代從三品武官。
[員外部]“員外”是定額以外添派的人,唐代為六品,明清為五品。
[刺史]刺史與都督在名分上分別掌管州府的民政和軍政。元代廢除刺史的名稱。清代刺史往往作為知州的文字稱呼。
[奉直大夫]元明清三代正五品文官。
[奉政大夫]元明清三代正五品文管。
[奉訓大夫]元明兩代從五品文官。
[定國將軍]明代從二品武官。
[定遠將軍]明代從三品武官。
[明威將軍]明代正四品武官。
[武功將軍]清代從三品武官。
[武略將軍]元明兩代從五品武官。
[武略騎尉]清代正三品武官。
[武義將軍]元明兩代從五品官員。
[武義都尉]清代正三品武官。
[武節將軍]元明兩代正五品武官。
[武德將軍]元明兩代正五品初授武官。
[武德騎尉]清代正五呂武官。
[武翼都尉]清代從三品武官。
[武顯將軍]清代正三品武官。
[知州]州的長官,一般是六品或五品。
[知府]宋代知府職略高于知州。清代知府為從四品。
[知縣]宋代縣的最高長官。元代稱縣尹。明清兩代知縣為正七品。
[金紫光祿大夫]唐宋兩代正三品文官,元代為從一品,明清兩代不設此官銜。
[國公]唐宋兩代正三品文官,元代為從一品,明清兩代不設此官銜。
[國子監祭酒]古代公卿、大夫的子弟稱作“國子”,“國子監供祭酒”即國子太學的主官,從四品。
[國子監丞]唐代之后國子監丞為國子監丞國子監內部事務官。明清時期監丞職能是學監的性質,正七品官。
[國子監博士]唐代之后,在國子監中分管教學的官員稱作國子監博士及助教。
[駙馬]“駙”就是“副”的意思。駙馬都尉與奉車都尉都是奉陪皇帝乘車的近臣。魏晉以后皇帝的女婿常授以駙馬都尉,因此,駙馬成為皇帝女婿的專門稱號,而不是官職。明代沿用這個名稱,清沒有這個稱呼。
[經略安撫使]唐代邊疆地區設“經略使者”。“觀察使者”還兼經略使。宋代沿邊大將都兼“經略”。此后大多經略安撫使統管軍民。明代只稱“經略”而不稱“經略使”,官階比總督略高。清代經略大臣在封疆將帥中居第一位,官階一般為正二品或從一品。
[樞密使]“樞密”即中樞機密的意思。從唐代開始以宦官掌管樞密,宦官多以樞密使的名義干預朝政。唐昭宗之后改為士人任樞密使。宋代以樞密使為樞密院長官,與中書省的同平章事共同負責軍國要政,并逐步由同平章事兼任樞密使。清代軍機大臣也往往尊稱為樞密,一般為一品官。
[縣令]唐宋兩代縣級主官,官階自從六品至從七品均有。宋代曾同時存在知縣和縣令的官銜,當時縣稍強于知縣。
[參將]明代總兵之下設參將分守各地。清代參將是正三品武官,僅次于副將一級。
[參領]清代正三品官,副參領為正四品官。
[參知政事]簡稱參政,宋元兩代是宰相的副職。
[欽差大臣]明代由皇帝親自派遣,出外辦理重大事件的官員稱為欽矩。清代由皇帝特命并頒授關防的,稱為欽差大臣。
[總兵]明代總兵官階無定制。清代正二武官。
[總督]明清兩代具有節制地方文武官員權力的朝廷命官。明代還有管轄專門事務的總督,如漕運總督等,官階自正二品至從一品不等。清代以總督為地方最高長官,管轄一省或數省。
[顯武將軍]元明兩代從四品武官。
[榮祿大夫]元明清三代從一品文官。
[轉運使]唐代經理江淮米糧、錢幣、物資運輸的官員,宋代稱漕司,明清兩代稱漕運總督,一般是二品官。
[信武將軍]元明兩代從四品武官。
[宣奉郎]宋代七品文官。
[宣德郎]唐宋兩代正七品文官,明清兩代從六品、正七品文官。
[宣撫使]宋元明清四代鎮撫一方的軍政長官,官階由原官銜而定,一般是二、三品。
[宣議郎]唐宋兩代從七品文官,明代正七品。
[宣慰使]元明清三代,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世襲的“士司”中,宣慰使是最高的官職,從三品官。
[宣武將軍]元明兩代從四品武官。
[宣武都尉]清代從四品武官。
[宣威將軍]明清兩代從一品武官。
[建威將軍]明清兩代從一呂武官。
[按察使]宋清兩代掌管一省弄名按劾的長官,正三品。
[給事中]朝廷中經手章奏,稽察六部百司的官,正五品。
[昭信校尉]元明兩代正六呂武官。
[昭武將軍]元代稱為大將軍,明代正品武官。
[昭武都尉]清代正四品武官。
[昭勇將軍]元代稱大將軍,明代正三品武官。
[昭毅將軍]元代稱大將軍,明代正三品武官。
[洗馬]洗馬即前馬,也是先驅的意思,是太子的侍從,一般為三品。
[振威將軍]清代從一品將軍。
[秘書郎]唐代掌管四部書(經、史、子集)的文官,從六品。
[郎中]在六部中僅次于侍郎的官,是部內各司的主官,正五品。
[郡王]隋唐以后,郡王為次于親王一等的爵名。清代郡王并不取郡名,而是取美名冠之,如順承郡王等。
[監察御史]監察御史掌管監察百官、巡視郡縣、糾正刑獄、肅整朝儀等事務。唐宋兩代僅有八品官,明代為正七品,清代為從五品。
求助古代官員等級
各朝的制度不同。太繁復可能100萬字難以盡訴,在此本人謹以明朝部分官位說明
明朝為
宗人府。宗人令一人,左、右宗正各一人,左、右宗人各一人,并正一品掌皇九族之屬籍,以時修其玉牒,書宗室子女適庶、名封、嗣襲、生卒、婚嫁、謚葬之事。凡宗室陳請,為聞于上,達材能,錄罪過。初,洪武三年置大宗正院。其屬,經歷司,經歷一人,正五品典出納文移
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正一品少師、少傅、少保為三孤,從一品掌佐天子,理陰陽,經邦弘化,其職至重。
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并從一品掌以道德輔導太子,而謹護翼之。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并正二品掌奉太子以觀三公之道德而教諭焉。太子賓客,正三品掌侍太子贊相禮儀,規誨過失。皆東宮大臣,無定員,無專授。
左、右丞相,正一品 平章政事,從一品
左、右丞, 正二品 參知政事,從二品
郎中, 正五品 員外郎 正六品 都事、檢校,正七品 照磨管勾,從七品
參議府參議,正三品 參軍斷事,從三品 斷事、經歷,正七品 知事, 正八品
都鎮撫司都鎮撫,正五品 功所功郎,正七品。
吏部:
尚書一人, 正二品 左、右侍郎正三品
司務廳司務 從九品 文選、驗封、稽勛、考功 四清吏司,各郎中一人,正五品
員外郎一人,從五品 主事一人,正六品
正一品,初授特進榮祿大夫,升授特進光祿大夫。 從一品,初授榮祿大夫,升授光祿大夫。
正二品,初授資善大夫,升授資政大夫,加授資德大夫。
從二品,初授中奉大夫,升授通奉大夫,加授正奉大夫。
正三品,初授嘉議大夫,升授通議大夫,加授正議大夫。
從三品,初授亞中大夫,升授中大夫,加授大中大夫。
正四品,初授中順大夫,升授中憲大夫,加授中議大夫。
從四品,初授朝列大夫,升授朝議大夫,加授朝請大夫。
正五品,初授奉議大夫,升授奉政大夫。
從五品,初授奉訓大夫,升授奉直大夫。
正六品,初授承直郎,升授承德郎。
從六品,初授承務郎,升授儒林郎,吏材干出身授宣德郎。
正七品,初授承事郎,升授文林郎,吏材干授宣議郎。
從七品,初授從仕郎,升授征仕郎。
正八品,初授迪功郎,升授修職郎。
從八品,初授迪功佐郎,升授修職佐郎。
正九品,初授將仕郎,升授登仕郎。
從九品,初授將仕佐郎,升授登仕佐郎。外命婦之號九。
公曰某國夫人。侯曰某侯夫人。伯曰某伯夫人。
一品曰夫人,后稱一品夫人。二品曰夫人。三品曰淑人。四品曰恭人。五品曰宜人。六品曰安人。七品曰孺人。
上述為很小一部分,另有2部,48司,與外派官職,不計其數,難以累述。
另外您說的知縣七品只是一部分知縣,縣分三等。
糧十萬石以下為上縣,知縣從六品;
六萬石以下為中縣, 知縣正七品;
三萬石以下為下縣, 知縣從七品。
明朝官吏職務
知縣--縣長,縣法院院長,檢察院院長
知州--地級市市長法院院長,檢察院院長
知府--省級城市,副省級城市市長法院院長,檢察院院長
承宣布政使司--省長
稅課司--稅務局局長
織染雜造--紡織局局長
巡檢司---公安局局長
遞運所使--郵政局局長
禮部尚書--文化部,教育部長
兵部尚書--國防部部長
吏部尚書--人事部部長
太仆寺卿--交通部部長(管馬的)
鴻臚寺卿--外交禮儀
尚寶司卿--蓋章的,保管御璽
清朝官員等級分“九品十八級”,每等有正從之別,不在十八級以內的叫做未入流,在級別上附于從九品。
正一品:
文職京官:太師、太傅、太保、殿閣大學士
文職外官:無
武職京官:領侍衛內大臣、掌鑾儀衛事大臣
武職外官:無
從一品:
文職京官:少師、少傅、少保、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協辦大學士、各部院尚書、督察院左右督御史
文職外官:無
武職京官: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內大臣
武職外官:將軍、都統、提督
正二品:
文職京官: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內務府總管
文職外官:各省總督
武職京官:左右翼前鋒營統領、八旗護軍統領、鑾儀使
武職外官:副都統、總兵
從二品:
文職京官:內閣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
文職外官:巡撫、布政使司布政使
武職京官:散秩大臣
武職外官:副將
正三品:
文職京官:督察院左右副督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
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文職外官:順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
武職京官:一等侍衛、火器營翼長、健銳營翼長、前鋒參領、護軍參領、
驍騎參領、王府長史
武職外官:城守尉、參將、指揮使
從三品:
文職京官:光祿寺卿、太仆寺卿
文職外官:都轉鹽運使司運使
武職京官:包衣護軍參領、包衣驍騎參領、王府一等護衛
武職外官:游擊、五旗參領、協領、宣慰使、指揮同知
正四品:
文職京官: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
太仆寺少卿、鴻臚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給事中
京職外官:順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員、
武職京官:二等侍衛、云麾使、副護軍參領、副前鋒參領、副驍騎參領、
太仆寺馬廠駝廠總管、貝勒府司儀長、侍衛領班
武職外官:防守尉、佐領、都司、指揮僉事、宣慰使司同知
從四品:
文職京官:內閣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講學士、國子監祭酒
文職外官:知府、土知府、鹽運使司運同
武職京官:城門領、包衣副護軍參領、包衣副驍騎參領、包衣佐領、
四品典儀、二等護衛
武職外官:宣撫使、宣慰使司副使
正五品:
文職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參議、光祿寺少卿、給事中、
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太醫院院使
文職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隸州知州
武職京官:三等侍衛、治儀正、步軍副尉、步軍校、監守信礮官、分管佐領
武職外官:關口守御、防御、守備、宣慰使司僉事、宣撫使司同知、千戶
從五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侍讀、翰林院侍講、鴻臚寺少卿、司經局洗馬、
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員外郎
文職外官:各州知州、土知州、鹽運司副使、鹽課提舉司提舉
武職京官:四等侍衛、委署前鋒參領、委署護軍參領、委署鳥槍護軍參領、
委署前鋒侍衛、下五旗包衣參領、五品典儀、印物章京、
三等護衛
武職外官:守御所千總、河營協辦守備、安撫使、招討使、宣撫使司副使、
副千戶
正六品:
文職京官:內閣侍讀、左右春坊中允、國子監司業、堂主事、主事、
都察院都事、經歷、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經歷、
太常寺滿漢寺丞、欽天監監判、欽天監漢春夏中秋冬五官正、
神樂署署正、僧錄司左右善事、道錄司左右正一
文職外官:京府通判、京縣知縣、通判、土通判
武職京官:蘭翎侍衛、整儀尉、親軍校、前鋒校、護軍校、鳥槍護軍校、
驍騎校、委署步軍校
武職外官:門千總、營千總、宣撫使司僉事、安撫使司同知、副招討使、
長官使、長官、百戶
從六品:
文職京官:左右春坊贊善、翰林院修撰、光祿寺署正、
欽天監滿洲蒙古五官正、漢軍秋官正、和聲署正、
僧錄司左右闡教、道錄司左右演法
文職外官:布政司經歷、理問、允判、直隸州州同、州同、土州同
武職京官:內務府六品蘭翎長、六品典儀
武職外官:衛千總、安撫使司副使
正七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編修、大理寺左右評事、太常寺博士、國子監監丞、
內閣典籍、通政司經歷、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
部寺司庫、兵馬司副指揮、太常寺滿洲讀祝官、贊禮郎、
鴻臚寺滿洲鳴贊
文職外官:京縣縣丞、順天府滿洲教授、訓導、知縣、按察司經歷、教授
武職京官:城門史、太仆寺馬廠協領
武職外官:把總、安撫使司僉事、長官司副長官
從七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檢討、鑾儀衛經歷、中書科中書、內閣中書、詹事府主薄、
光祿寺署丞、典薄、國子監博士、助教、欽天監靈臺郎、
祀祭署奉祀、和聲署署丞
京職外官:京府經歷、布政司都事、鹽運司經歷、直隸州州判、州判、
土州判
武職京官:七品典儀
武職外官: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
文職京官:司務、五經博士、國子監學正、學錄、欽天監主薄、太醫院御醫、
太常寺協律郎、僧錄司左右講經、道錄寺左右至靈
文職外官:布政司庫大使、鹽運司庫大使、鹽道庫大使、鹽課司大使、
鹽引批驗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經歷、縣丞、士縣丞、
四氏學錄、州學正、教諭
武職京官:無
武職外官:外委千總
從八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典薄、國子監典薄、鴻臚寺主薄、欽天監摯壺正、
祀祭署祀丞、神樂署署丞、僧錄司左右覺義、道錄司左右至義
文職外官:布政司照磨、鹽運司知事、訓導
武職京官:八品典儀、委署親軍校、委署前鋒校、委署護軍校、委署驍騎校
武職外官:無
正九品:
文職京官:禮部四譯會同館大使、欽天監監侯、司書、太常寺漢贊禮郎
文職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縣主薄
武職京官:各營蘭翎長
武職外官:外委把總
從九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侍詔、滿洲孔目、禮部四譯會同官序班、國子監典籍、
鴻臚寺漢鳴贊、序班、刑部司獄、欽天監司晨、博士、
太醫院吏目、太常寺司樂、工部司匠
文職外官;府廳照磨、州吏目、道庫大使、宣課司大使、府稅課司大使、
司府廳司獄、司府廳倉大使、巡檢、土巡檢
武職京官:太仆寺馬廠委署協領
武職外官:額外外委
未入流:
文職京官: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庫使、禮部鑄印局大使、兵馬司吏目、
崇文門副使
文職外官:典史、土典史、關大使、府檢校、長官司吏目、茶引批驗所大使、
鹽茶大使、驛丞、土驛丞、河泊所所官、牐官、道縣倉大使
武職京官:無
武職外官:百長、土舍、土目
"太史"和"丞相"之間差幾級啊?
丞相和太史無論官階大小、職權輕重,其間相差實在不能“以道里計”。根據杜佑《通典》卷19“職官一”:丞相官名開始于戰國時秦國:“秦悼武王始置左右丞相”。從秦始皇統一中國到隋朝以前,丞相或宰相是除了皇帝之外權力最大的官了,所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丞相的名稱雖有不同,或稱“丞相、宰相”,或以“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為丞相,但秩祿都是最高的:位于“中二千石”之上。魏晉開始設立“九品十八階”(一至九品均有“正、從兩階)以后,都是一品大員,權高位重非其他官員所可比擬。隋唐為了削弱相權,實行“三省六部制”,把宰相職權一分為三,但直到明清,宰相(明朝名為廢丞相,實際上以后仍然有與之相當的官職)仍是一二品大官。
表面上看,我國從上古時代起,統治者就非常重視修史和史官的設立。但史官并不是什么重要職位。據《通典》卷26“職官八●諸卿中”:“周官太史掌建邦之六典,……秦為太史令。漢武置太史公,以司馬談為之,……談卒,其子遷嗣之。遷死后,宣帝以其官為令,行太史公文書而已……后漢太史令掌天時、星歷;凡歲將終,奏新年歷;凡國祭祀、喪娶之事,掌奏良日及時節禁忌;國有瑞應、災異,則掌記之。”可見從西周到東漢,“太史”的職責主要是管修訂歷法和編寫史書。從品級祿位看,只是“秩六百石”,跟郡丞(郡的副長官,次于郡守)、郡長史(一郡中掌兵馬者)同一品級。魏晉實行九品官階以后,太史令(如唐朝)只有正五品或從五品,大概只相當于今天的廳級干部。
由于“太史”官小位卑,所以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才會說:“文史星歷,近乎卜祝之間。固主上所戲弄,倡優畜之,流俗之所輕也。”意思是:“我這個太史公的官,是掌管文史書籍和天文歷法的,地位跟掌管占卜和祭祀的官員差不多,本來就是皇上玩弄的對象、把我同唱戲的戲子一樣養著,是被世俗所瞧不起的人!”。司馬遷這話固然是受了宮刑之后的滿腹牢騷,但也說明古代史官(“太史”)的地位并不高。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