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顧雍如何翻譯 三國志在線閱讀 翻譯
大家好,關于三國志顧雍如何翻譯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三國志在線閱讀 翻譯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求 領丞相事煩,兒次公性剛,所言不從,怨咎將興,飛所以益之也。翻譯!
后孫邵卒,百僚復舉昭,權曰:“孤豈為子布有愛乎?領丞相事煩,而此公性剛,所言不從,怨咎將興,非所以益之也。”乃用顧雍。
后來孫邵死,眾臣又再次推舉張昭為丞相,孫權又說:"我豈不是一樣喜愛張昭嗎(抱歉這句我猜測的)?做丞相事物繁雜,張昭性子剛烈,假如他對國事說出什么意見來,而不被采納的話,恐怕他心里將會對他人怨恨稱疚,所以讓他當丞相對他來說沒有好處啊."于是任用顧雍為丞相.
《三國志,吳書七 》顧雍部分
顧雍字元嘆,吳郡吳人也。吳錄曰:雍曾祖父奉,字季鴻,潁川太守。蔡伯喈從朔方還,嘗避怨於吳,雍從學琴書。江表傳曰:雍從伯喈學,專一清靜,敏而易教。伯喈貴異之,謂曰:“卿必成致,今以吾名與卿。”故雍與伯喈同名,由此也。吳錄曰:雍字元嘆,言為蔡雍之所嘆,因以為字焉。州郡表薦,弱冠為合肥長,后轉在婁、曲阿、上虞,皆有治跡。孫權領會稽太守,不之郡,以雍為丞,行太守事,討除寇賊,郡界寧靜,吏民歸服。數年,入為左司馬。權為吳王,累遷大理奉常,領尚書令,封陽遂鄉侯,拜侯還寺,而家人不知,后聞乃驚。黃武四年,迎母於吳。既至,權臨賀之,親拜其母於庭,公卿大臣畢會,后太子又往慶焉。雍為人不飲酒,寡言語,舉動時當。權嘗嘆曰:“顧君不言,言必有中。”至飲宴歡樂之際,左右恐有酒失而雍必見之,是以不敢肆情。權亦曰:“顧公在坐,使人不樂。”其見憚如此。是歲,改為太常,進封醴陵侯,代孫邵為丞相,平尚書事。其所選用文武將吏各隨能所任,心無適莫。時訪逮民間,及政職所宜,輒密以聞。若見納用,則歸之於上,不用,終不宣泄。權以此重之。然於公朝有所陳及,辭色雖順而所執者正。權嘗咨問得失,張昭因陳聽采聞,頗以法令太稠,刑罰微重,宜有所蠲損。權默然,顧問雍曰:“君以為何如?”雍對曰:“臣之所聞,亦如昭所陳。”於是權乃議獄輕刑。江表傳曰:灌常令中書郎詣雍,有所咨訪。若合雍意,事可施行,即與相反覆,究而論之,為設酒食。如不合意,雍即正色改容,默然不言,無所施設,即退告。權曰:“顧公歡悅,是事合宜也;其不言者,是事未平也,孤當重思之。”其見敬信如此。江邊諸將,各欲立功自效,多陳便宜,有所掩襲。權以訪雍,雍曰:“臣聞兵法戒於小利,此等所陳,欲邀功名而為其身,非為國也,陛下宜禁制。茍不足以曜威損敵,所不宜聽也。”權從之。軍國得失,行事可不,自非面見,口未嘗言之。久之,呂壹、秦博為中書,典校諸官府及州郡文書。壹等因此漸作威福,遂造作榷酤障管之利,舉罪糾奸,纖介必聞,重以深案丑誣,毀短大臣,排陷無辜,雍等皆見舉白,用被譴讓。后壹奸罪發露,收系廷尉。雍往斷獄,壹以囚見,雍和顏色,問其辭狀,臨出,又謂壹曰:“君意得無欲有所道?”壹叩頭無言。時尚書郎懷敘面詈辱壹,雍責敘曰:“官有正法,何至於此!”江表傳曰:權嫁從女,女顧氏甥,故請雍父子及孫譚,譚時為選曹尚書,見任貴重。是日,權極歡。譚醉酒,三起舞,舞不知止。雍內怒之。明日,召譚,訶責之曰:“君王以含垢為德,臣下以恭謹為節。昔蕭何、吳漢并有大功,何每見高帝,似不能言;漢奉光武,亦信恪勤。汝之於國,寧有汗馬之勞,可書之事邪?但階門戶之資,遂見寵任耳,何有舞不復知止?雖為酒后,亦由恃恩忘敬,謙虛不足。損吾家者必爾也。”因背向壁臥,譚立過一時,乃見遣。徐眾評曰:雍不以呂壹見毀之故,而和顏悅色,誠長者矣。然開引其意,問所欲道,此非也。壹奸險亂法,毀傷忠賢,吳國寒心,自太子登、陸遜已下,切諫不能得,是以潘濬欲因會手劍之,以除國患,疾惡忠主,義形於色,而今乃發起令言。若壹稱枉邪,不申理,則非錄獄本旨;若承辭而奏之,吳主儻以敬丞相所言,而復原宥,伯言、承明不當悲慨哉!懷敘本無私恨,無所為嫌,故詈辱之,疾惡意耳,惡不仁者,其為仁也。季武子死,曾點倚其門而歌;子晳創發,子產催令自裁。以此言之,雍不當責懷敘也。古
雍為相十九年,年七十六,赤烏六年卒。初疾微時,權令醫趙泉視之,拜其少子濟為騎都尉。雍聞,悲曰:“泉善別死生,吾必不起,故上欲及吾目見濟拜也。”權素服臨吊,謚曰肅侯。長子邵早卒,次子裕有篤疾,少子濟嗣,無后,絕。永安元年,詔曰:“故丞相雍,至德忠賢,輔國以禮,而侯統廢絕,朕甚愍之。其以雍次子裕襲爵為醴陵侯,以明著舊勛。”吳錄曰:裕一名穆,終宜都太守。裕子榮。晉書曰:榮字彥先,為東南名士,仕吳為黃門郎,在晉歷顯位。元帝初鎮江東,以榮為軍司馬,禮遇甚重。卒,表贈侍中、驃騎將軍、儀同三司。榮兄子禺,字孟著,少有名望,為散騎侍郎,早卒。吳書曰:雍母弟徽。字子嘆,少游學,有脣吻。孫權統事,聞徽有才辯,召署主簿。嘗近出行,見營軍將一男子至巿行刑,問之何罪,云盜百錢,徽語使住。須臾,馳詣闕陳啟:“方今畜養士眾以圖北虜,視此兵丁壯健兒,且所盜少,愚乞哀原。”權許而嘉之。轉東曹掾。或傳曹公欲東,權謂徽曰:“卿孤腹心,今傳孟德懷異意,莫足使揣之,卿為吾行。”拜輔義都尉,到北與曹公相見。公具問境內消息,徽應對婉順,因說江東大豐,山藪宿惡,皆慕化為善,義出作兵。公笑曰:“孤與孫將軍一結婚姻,共輔漢室,義如一家,君何為道此?”徽曰:“正以明公與主將義固磐石,休戚共之,必欲知江表消息,是以及耳。”公厚待遣還。權問定云何,徽曰:“敵國隱情,卒難探察。然徽潛采聽,方與袁譚交爭,未有他意。”乃拜徽巴東太守,欲大用之,會卒。子裕,字季則,少知名,位至鎮東將軍。雍族人悌,字子通,以孝悌廉正聞於鄉黨。年十五為郡吏,除郎中,稍遷偏將軍。權末年,嫡庶不分,悌數與驃騎將軍朱據共陳禍福,言辭切直,朝廷憚之。待妻有禮,常夜入晨出,希見其面。嘗疾篤,妻出省之,悌命左右扶起,冠幘加襲,起對,趣令妻還,其貞潔不瀆如此。悌父向歷四縣令,年老致仕,悌每得父書,常灑掃,整衣服,更設幾筵,舒書其上,拜跪讀之,每句應諾,畢,復再拜。若父有疾耗之問至,則臨書垂涕,聲語哽咽。父以壽終,悌飲漿不入口五日。權為作布衣一襲,皆摩絮著之,強令悌釋服。悌雖以公議自割,猶以不見父喪,常畫壁作棺柩象,設神座於下,每對之哭泣,服未闋而卒。悌四子:彥、禮、謙、秘。秘,晉交州刺史。秘子眾,尚書仆射。
顧雍文言文翻譯
1. 古文翻譯 張昭輔吳
收藏
98
14
張昭輔吳編輯
本詞條缺少信息欄、名片圖,補充相關內容使詞條更完整,還能快速升級,趕緊來編輯吧!
孫權每次打獵,經常騎馬射老虎,虎常突前攀持馬鞍。張昭變色而前曰:“你不當如此?為人君者,應該能駕御英雄,驅使群賢,豈能馳逐于原野,驍勇于猛獸?
目錄
1原文
2譯文
3張昭輔吳
1原文編輯
權每田獵,常乘馬射虎,虎常突前攀持馬鞍。昭變色而前曰:“將軍何有當爾?夫為人君者,謂能駕御英雄,驅使群賢,豈謂馳逐于原野,校勇于猛獸者乎?如有一旦之患,奈天下笑何?”權謝昭曰:“年少慮事不遠,以此慚君。”然猶不能已,乃作射虎車,為方目間,不置蓋,一人為御,自于中射之。時有逸群之獸,輒復犯車,而權每手擊以為樂。昭雖諫爭,常笑而不答。
2譯文編輯
孫權每次在田間狩獵,總是乘在馬上射虎,老虎曾突然向前撲上馬鞍。張紹臉色大變。~如果一旦有所危險,恐天下恥笑?”孫權謝張昭曰:“年少慮事不遠,為此而慚愧。”但是仍然不能控制自已,于是做射虎車,四周留有方格的木室,通過方格可以向外看,不放上蓋子,一個人作為駕駛,自己在里面射(老虎)。有時有脫群的野獸,犯其車,而權每手擊之以為樂。昭雖苦諫,孫權常笑而不答。
3張昭輔吳編輯
老資格的江東軍師
孫策臨死時,曾對張昭說:“吾弟孫權年輕,拜托你輔佐他。如他不能勝任,你可取代他。”這同后來劉備托孤時對諸葛亮說的遺囑,輔佐劉阿斗,不行則取代,兩者頗相像。當然,孫權不同于劉禪,張昭也難比諸葛亮,最后結果就大相徑庭。劉禪扶不起,諸葛亮鞠躬盡瘁,以死而后已告終;孫權了不起,張昭想要盡責,卻連丞相職位也沾不上邊,終老閭巷頤養天年。
張昭,字子布,彭城(今江蘇徐州市)人。他早年就好學,博覽群書,寫得一手隸書好字。東漢末年,避亂揚州,適逢孫策創業,被委任為長史、撫軍中郎將。孫策還請他登堂入室,拜見吳夫人,對他視作知交,文武諸事皆委由他負責。張昭名義上是校尉,實際和孫策是亦師亦友,關系甚密。
孫策二十六歲去世,孫權僅十八歲,張昭受命輔吳。他上表漢室,下移屬城,江東州郡各令奉職。他勸孫權節哀,早日視事。不久,孫權為車騎將軍,張昭為軍師。每逢孫權領兵出征,張昭就留守后方,負責幕府事宜。
黃初二年(221),曹丕封孫權為吳王時,魏使者邢貞傲慢無禮,張昭據理抗鋒,堅決維護東吳威嚴。孫權拜張昭為綏遠將軍,封爵為由拳侯。張昭還負責與孫紹、滕胤、鄭禮等人一起研究與采納周代漢代禮節,籌劃并制定吳王的朝儀。
性情剛烈的東吳元老
張昭容貌矜嚴,有威風,別說下面官員怕他,連孫權也常說:“和張公說話,我不可隨意瞎講。”朝見時,張昭對孫權總是進直言,辭氣嚴厲,義形于色。
有一次,孫權在武昌行宮舉行宴會,群臣都飲酒大醉。張昭獨自退出,孫權發覺后,將張昭叫還,張昭就以商紂王飲酒誤國的事規勸孫權。后來,在是否派遣使者去遼東拜公孫淵為燕王的事情上,張昭和孫權產生嚴重分歧。兩人反復爭論,局面越來越僵。張昭執意不讓,孫權大為光火,甚至手握佩刀,怒氣沖沖說:“你位極人臣,吳國官員入宮拜我,出宮拜你,我對你敬重至極,你卻幾番當眾作梗,這樣恐怕對你不利。”張昭卻依然不讓步,坦然地說:“我雖知說了沒用,還要竭盡愚忠,這是討虜將軍(孫策)的囑托,也因為是吳太后臨終時將我叫到床前遺詔顧命的緣故。”由于激動,話未說完,張昭已是老淚縱橫。孫權受其感動,擲刀于地,和張昭對面而泣。
黃龍元年(229)四月,孫權始為吳大帝,張昭年老有病,辭去原先官職,改為輔吳將軍,列班位次比三司低,封爵為婁侯。孫權的丞相,先是由孫邵,后由顧雍擔任。張昭在朝中雖是元老,卻未當過丞相,這是為什么?依孫權的話來解釋,就是張昭“性剛”,如果不采納他的意見,容易產生怨艾,對事情不利。
在生命晚年,張昭閑居家中,專心寫作,著有《春秋左傳解》《論語注》。他死于嘉禾五年(236),享年八十一歲,算是高壽。孫權親臨吊唁,謚為文侯。
詞條標簽:
文言文
2. 楚弓遺影文言文翻譯
原文:
樂廣嘗有親客,久闊不復來,廣問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賜酒,方欲飲,見杯中有蛇,意甚惡之,既飲而疾。”于時河南聽事壁上有角,漆畫作蛇,廣意杯中蛇即角影也。復置酒于前處,謂客曰:“酒中復有所見不?”答曰:“所見如初”廣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沉疴頓愈。
譯文:
樂廣曾經有關系親密的客人好長時間沒有登門。樂廣便派人打聽原因。客人回答說:“上次在府上,承蒙賜酒。正要喝的時候,突然發現杯中有蛇,心中非常厭惡。飲了這杯酒后就生了病。”樂廣發現大廳墻壁上掛著一張弓,弓上有蛇的圖案,他猜測客人所說的蛇就是弓的影子。于是又宴請這個客人。他叫人把酒仍放在客人上次放酒的地方,對客人說:“酒中還見到什么沒有?”客人回答說:“和當初見到的一樣,仍有蛇的影子。”于是樂廣告訴他詳細原因,客人聽了,頓時疑慮頓消,病也痊愈了。
(1)選自《晉書》。
(2)嘗:曾經。
(3)親客:關系密切的朋友。
(4)久闊:久別不見。
(5)廣:即樂(yue)廣,字彥輔,河南陽淯(yu)(今河南省陽市附近)人。
(6)蒙:承蒙。承人厚意,表示感謝時常用的謙詞。
(7)意:心里。
(8)既飲而疾:喝下去以后,就生起病來了。疾,得病。
(9)于時:在那個時候,當時。
(10)河南:晉朝郡名,在今河南省北部。樂廣當時任河南尹。
(11)聽事:官府辦理政事的廳堂,亦作“廳事”。
(12)角:即裝飾有牛角之類的弓。
(13)漆畫作蛇:(在弓上)用漆在弓上畫了蛇。
(14)意:意料,想。
(15)不:同“否”。
(16)所以:因由,原因。
(17)意解:不經直接說明而想通了某一疑難問題,放下了思想負擔。
(18)沈疴(ke):長久而嚴重的病。沈同“沉”,疴,重病。
(19)豁然:于此形容心懷舒暢。
道理:
樂廣的朋友被假象所迷惑,疑神疑鬼,差點兒送了命。樂廣喜歡追根問底,注重調查研究,終于揭開了“杯弓蛇影”這個謎。在生活中無論遇到什么問題,都要問一個為什么,都要通過調查研究去努力弄清事情的真相,求得正確解決的方法。
3. 割席分坐 文言文加翻譯 割席分坐 文言文加翻譯 謝謝
《割席分坐》 原文:
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譯文:
管寧和華歆在園子里一起拋地鋤菜。忽然,兩人看到地上有一塊金子。管寧揮動鋤頭,對待金子和瓦塊礫石沒什么區別。華歆拿起金子,丟下鋤頭,離開了。還有一次,管寧和華歆坐在一張席子上讀書,有坐著軒車穿著冕服的人經過,管寧照舊讀書,華歆扔了書跑出去觀看。管寧割開席子和華歆分開坐,說:“你不是我的朋友啊。”
4. 米珠薪桂的文言文翻譯
蘇秦前往楚國,住逾三日,始見楚王。面談既畢,便欲辭行。楚王說:“我聽說先生大名,如聽說古代賢人,今先生不遠千里來謁我,何不盤桓數日?愿聞其詳。”蘇秦回答說: “楚國之糧食貴于寶玉,柴木貴于桂樹,通報者如鬼魅般緣慳一面,大王似天帝般難得一見。今想要我把玉作為糧,把桂枝作為柴木,經過鬼魅而見天帝。”楚王說:“請先生暫時在賓館休息,我遵命了。”
蘇秦之楚 之:到,前往.
談卒 卒:結束,完畢.
今先生乃不遠千里而臨寡人 臨:拜訪,拜謁.
先生就舍 舍:賓館,榻舍.
曾不肯留 曾:為何.何故.
謁者難得見如鬼 揭:通報者(指向楚王通報引見之人).
米珠薪桂
釋義 米貴得象珍珠,柴貴得象桂木。形容物價昂貴,人民生活極其困難
5. 一傅眾咻文言文翻譯
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齊語也,則便齊人傅諸,使楚人傅之曰:“使齊人傅之”曰:“一齊人傅之,從楚人琳啡之,雖日撻而求其齊也,不可得也。
釋義“傅”,教導的意思。“琳”喧鬧,喧擾。這個成語表示一人教,許多人擾亂,比喻做事不能有所成就。
故事 孟珂,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是孔子儒家學說的主要繼承者,有“亞圣”的美稱,人們尊稱他為孟子。
有一年,孟子聽說宋國的君王說要施行仁政,這正是孟子所竭力主張的,所以他特地到宋國去。
孟子在宋都彭城了解了一個時期,發現宋國君主手下的賢臣很少,而沒有德才的人卻很多。他感到情況并不是像宋國國君說的那樣,便打算到別國去游歷。宋國的君主聽說孟子要離去,便派大臣戴不勝去挽留,并向他請教治理國家的方法。戴不勝說:“請問先生,怎樣才能使我們宋國的君王賢明?”
孟子回答說:“先生要使貴國的君王賢明嗎?我可以明白地告訴您。不過,還是讓我先講一件事。楚國有位大夫。想讓自己的兒子學會齊國話。據您看,應該請齊國人來教他呢,還是請楚國人來教他?”
戴不勝不加思索他說:“當然是請齊國人來教他。”
孟子點點頭,說:“是的,那位大夫請了一個齊國人,來教兒子齊國話,可是兒子周圍有許多楚國人整天在打擾他,同他吵吵嚷嚷。在這樣的環境中,就是用鞭子抽他、罵他、逼他;他也學不會齊國話。如果那位大夫不是這樣做,而是將兒子帶到齊國去,讓他在齊國都城臨淄(zi)的鬧市住幾年,那么齊國話很快就會學好。即使你不讓他說齊國活,甚至用鞭子拍打他,強迫他說楚國話,也辦不到。”
戴不勝打斷孟子的話說:“我們宋國也有薛居州那樣的賢土呀!”
孟子回答說:“是的,宋國的薛居州是位清廉的大夫。但是靠他一個人在君王左右是不起什么作用的。如果君王左右的人,無論年老處少、官職尊卑,都能象薛居州一樣,那才行呢。君王左右都不是好人,那君王能與誰去做好事呢?”
戴不勝向君王復命后,君王見孟子去意已決,便不再強留,送了他一些錢,讓他離開宋國。
《〈三國志〉故事新編》227:“金口難開”的顧雍故事
顧雍(168年—243年),字元嘆,吳郡吳(今江蘇省蘇州市)人。他的祖父叫顧奉,字季鴻,官至潁川太守。蔡邕從朔方回來后,到吳地躲避仇家,顧雍得以跟著蔡邕學習琴樂和書法。在學習時,雍雍專心致志,聰明易教,蔡邕很喜歡他。他對顧雍說道:“你將來必定能成大器,現在我把我的名字給你,以后咱倆同名。”“雍”和“邕”在現代漢語中同音不同字,在古體字中則都是“雍”字。顧雍的號“元嘆”,據說是因為顧雍被蔡邕所贊嘆而取的。
顧雍被州郡推薦,他弱冠年齡就擔任合肥縣縣長,后轉任到婁、曲阿、上虞等縣為官,都很有政績。孫權兼領會稽太守后沒有赴任,任命顧雍為郡丞,代行太守事。顧雍率軍討平了郡中寇賊,郡界一時寧靜,吏民全都歸服。幾年后,顧雍擔任左司馬。孫權任吳王后,顧雍逐漸升遷為大理奉常,領尚書令,封陽遂鄉侯。他在被封侯后回家時,家人卻都不知道,聽說這事后大吃一驚。
225年,顧雍從吳縣把母親接到武昌,孫權親自登門祝賀,在大堂上參拜顧雍的母親。公卿大臣都來參加宴會,后來太子又專程前往慶賀。顧雍從不飲酒,為人少言寡語,舉動得體,人們都說顧雍“金口難開”。孫權曾經嘆息道:“顧君不說話則已,說話必有理。”在大臣們飲宴歡樂之際,左右人等擔心酒后失態被顧雍看到,所以也不敢太放肆。孫權無奈地說:“只要顧公在坐,就會讓人不很快樂。”
這年,顧雍改任太常,進封醴陵侯,接替孫邵擔任丞相,兼管尚書事務。他所選用的文武將吏都能勝任其職,從不以個人好惡為好發點。他經常到民間暗訪,把所見所聞秘密報告給孫權。如果被孫權采納,就歸功于孫權;如果不被采納,則一直保守秘密,所以孫權很器重他。
在朝堂上討論決定事項時,顧雍雖然言辭溫和但態度堅決。有次孫權曾經問政得失,張昭收集所聞,向孫權反映法令太嚴,刑罰太重,應當有所減緩。孫權并不表態,問顧雍:“你認為這事怎樣?”顧雍回答道:“臣我所聞,和張昭所說一致。”于是孫權下令減輕刑罰。
很久以來,呂壹、秦博擔任中書,主管審核各官府、州郡上報的文書,呂壹等人因此作威作福。他們設置賣酒機構,命人從各個關卡中漁利。平時他們不斷舉報別人犯法,連細枝末節的小事也不放過,上報朝廷后小題大做,以便誣陷朝廷大臣,連丞相顧雍也沒有逃脫干系,遭到了孫權責備。
后來呂壹等人的犯罪事實敗露,被收入廷尉審訊,顧雍親自前往斷案。這時的呂壹一身囚服,早沒有了往日的盛氣凌人架勢。顧雍和顏悅色,審問其犯罪事實,臨走時又問呂壹:“你還有什么話要說嗎?”呂壹只是叩頭流淚。這時尚書郎懷敘當面責罵羞辱呂壹。顧雍勸阻懷敘說:“官有正法,何至于此!”
顧雍擔任丞相十九年,243年去世,享年七十五歲。在他開始生病時,孫權派御醫趙泉前往探望,并且拜顧雍的小兒子顧濟為騎都尉。顧雍悲傷地說道:“趙泉擅長治療死生大病,看來我的病很重。主公這是想我讓看到我兒子顧濟被拜而含笑九泉。”孫權素服親臨吊唁,謚號為肅侯。
顧雍長子顧邵早年亡故,二子顧裕因病身亡,小兒子顧濟沒有后代。
黃其軍
? ? 作于2019年8月26日(古歷七月廿六)
江東重臣張昭故事(二)
江東重臣張昭故事(一)
孫權弟弟的子孫故事
孫堅兄長的子孫故事
孫靜的兒孫故事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