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性受,久久亚洲综合色,国产福利一区二区精品免费,99热这里都是精品

當前位置:詩詞問答 > 歷史 > 正文內容

放鶴亭記原文多少字 放鶴亭記古詩文網

幾許黑發2022-12-30 16:40歷史57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放鶴亭記原文多少字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放鶴亭記古詩文網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蘇軾《放鶴亭記》翻譯

譯文:

熙寧十年的秋天,彭城發大水,云龍山人張君的草堂,水已沒到他家門的一半。第二年春天,大水落下,云龍山人搬到故居的東面。在東山的腳下,登到高處遠望去,看到一個奇特的境地。

于是,他便在那座山上建亭子。彭城山,山岡從四面合攏,隱約的像一個大環;只是在西面缺一個口,而云龍山人的亭子,恰好對著那個缺口。春夏兩季交替的時候,草木茂盛。

似乎接近天空;秋冬的瑞雪和皓月,千里一色。風雨陰晴,瞬息萬變。山人養兩只鶴,非常溫馴而且善于飛翔。早晨就朝著西山的缺口放飛它們,任它們飛到哪里,有時立在低洼的池塘。

有時飛翔在萬里云海之外;到了晚上就向著東山飛回來,因此給這個亭子取名叫“放鶴亭”。郡守蘇軾,當時帶著賓客隨從,前往拜見山人,在這個亭子里喝酒并以此為樂。

給山人作揖并告訴他說:“您懂得隱居的快樂嗎?即使是面南稱尊的國君,也不能和他交換。《易》上說:‘鶴在北邊鳴叫,它的小鶴也會應和它。’

《詩經》上說:‘鶴在深澤中鳴叫,聲音傳到天空。’大概鶴清凈深遠幽閑曠達,超脫世俗之外,因此《易》、《詩經》中把它比作圣人君子。不顯露自己有德行的人,親近把玩它。

應該好像有益無害。但衛懿公喜歡鶴卻使他的國家滅亡。周公作《酒誥》,衛武公作《抑戒》,認為造成荒唐的災禍沒有能比得上酒的;而劉伶、阮籍那類人,憑借這保全他們的真性。

并聞名后世。唉,面南的君主,即使清凈深遠幽閑曠達,像鶴這樣,還不能過分享受,過分喜好就會使他的國家滅亡。而超脫世俗隱居山林的賢士,即使荒唐迷惑頹敗迷亂像飲酒的人。

還不能成為禍害,更何況對鶴的喜愛呢?由此看來,君主之樂和隱士之樂是不可以同日而語的。”山人欣然笑著說:“有這樣的道理啊!”于是,寫了放鶴、招鶴之歌:

“鶴飛翔到西山的缺口,凌空高飛向下看選擇它去的地方,突然收起翅膀,好像將要落下;忽然看到了什么,矯健地又凌空翻飛。獨自整天在山澗峽谷中,啄食青苔踩著白石頭。”

“鶴飛回吧,到東山的北面。那下面有人,戴著黃色的帽子,穿著草鞋,披著葛麻衣服,彈奏著琴弦,親自耕種自食其力,剩下的東西就能喂飽你。回來啊,西山不可以久留。”

出自:《放鶴亭記》是北宋文學家蘇軾謫貶徐州時所作,文中記述了作者在拜訪云龍山人的一番問答及討論,反映了作者在政治斗爭失敗后的消極情緒。

原文:

放鶴亭記

宋代:蘇軾

熙寧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龍山人張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遷于故居之東,東山之麓。升高而望,得異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岡嶺四合,隱然如大環,獨缺其西一面。

而山人之亭,適當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際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風雨晦明之間,俯仰百變。山人有二鶴,甚馴而善飛,旦則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縱其所如,或立于陂田。

或翔于云表;暮則傃東山而歸。故名之曰“放鶴亭”。郡守蘇軾,時從賓佐僚吏往見山人,飲酒于斯亭而樂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隱居之樂乎?雖南面之君,未可與易也。

《易》曰:‘鳴鶴在陰,其子和之。’ 《詩》曰:‘鶴鳴于九皋,聲聞于天。’蓋其為物,清遠閑放,超然于塵埃之外,故《易》《詩》人以比賢人君子。隱德之士,狎而玩之。

宜若有益而無損者;然衛懿公好鶴則亡其國。周公作《酒誥》,衛武公作《抑戒》,以為荒惑敗亂,無若酒者;而劉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

雖清遠閑放如鶴者,猶不得好,好之則亡其國;而山林遁世之士,雖荒惑敗亂如酒者,猶不能為害,而況于鶴乎?由此觀之,其為樂未可以同日而語也。”山人忻然而笑曰:“有是哉!”

乃作放鶴、招鶴之歌曰:鶴飛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覽兮擇所適。翻然斂翼,宛將集兮,忽何所見,矯然而復擊。獨終日于澗谷之間兮,啄蒼苔而履白石。

鶴歸來兮,東山之陰。其下有人兮,黃冠草屨,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馀以汝飽。歸來歸來兮,西山不可以久留。元豐元年十一月初八日記 《放鶴亭記》。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此文作于元豐元年(1078年)十一月八日,時蘇軾知徐州。隱者張師厚隱居于徐州云龍山,自號云龍山人。

后遷于東山之麓并作亭其上,自馴二鶴,鶴朝放而暮歸,白日里令其自由地飛翔于天地間,所以名亭為“放鶴亭”。蘇軾為之作題記。

賞析:

仙鶴伴山人,山人居仙境,好一幅清幽超逸的隱居安樂圖,所以亭也命名為“放鶴亭”,這一切都是那么富有詩意。全段敘事,由亭到境,由境到鶴。

名為記亭,重點卻在摹寫異境和介紹山人好鶴。異境仙鶴,山亭山人,卻又暗合天機,為下文議論張本,全程敘述頭緒紛繁而錯落有致。

結尾是作者的一曲放歌,給這種超然世外的遁世生活增加了濃厚的抒情意味。行文至第二段,主旨顯豁,情理完足,本可以收束全文,可是作者還不滿足,又別具匠心地安排了結尾。

增加了“歌以詠志”一節。此節有兩首即興歌詠之辭構成,一為放鶴之歌,一為招鶴之歌。第二段寫作者與山人飲酒賞景,談酒議鶴,體悟人生,從而心儀隱逸。

第三段乃是心境澄明,興致淋漓地縱情高歌。由亭而鶴,由酒而歌。“歌”決不是畫蛇添足,而是作者心情的盡情宣泄,通過歌詠,盡言其志。放鶴之歌歌人鶴,招鶴之歌歌鶴人。

前一首言人臨風放鶴,望鶴而歌,重在歌詠仙鶴清遠閑放、自由自在、實際上也是在歌詠一種像仙鶴那樣獨來獨往、逍遙自在的隱士風采;后一首言主人向晚招鶴,呼喚鶴的回歸。

重在歌詠山人躬耕自食,返璞歸真,遠離世間名利的生活方式,歌曲借山人呼喚仙鶴歸來,表達了作者向往隱逸,醉心山林的濃郁情懷。兩首歌不管是放鶴還是招鶴,不管是歌鶴還是歌人。

實際上人鶴一體,鶴是人的精神化身,人是鶴的同伴之音。借助于回環往復的歌詠形式,作者的出世隱逸之情揮灑得淋漓盡致,從中我們看到蘇軾真心情的一面。

《放鶴亭記》一文,從鶴的典故說到人生情趣,又從衛懿公好鶴亡國的故事,翻轉到隱士全真遠禍生活的可羨,最后以一曲高逸曠達的歌辭收尾,給人以飄然遠在之志。

全文不過數百字,妙在氣勢縱橫,自然清暢,完全是作者心情的流露。放鶴亭并不算是名勝,卻因本文的關系也同時流傳下來。

放鶴亭記文言文翻譯 放鶴亭記文言文原文及翻譯

1、《鶴亭亭記》原文如下:

熙寧十年2秋,彭城大水。

云龍山人張君之草堂,水及4其半扉5。明年6春,水落,遷于故居之東,東山之麓。升7高而望,得異境焉,作8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岡嶺四合,隱然如大環,獨缺其西十二(“十二”,傳世諸本《蘇軾集》均同。《古文觀止》作“一面”,未詳所據),而山人之亭,適9當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際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風雨晦明10之間,俯仰百變。

山人有二鶴,甚馴而善飛,旦12則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縱13其所如,或立于陂田14,或翔于云表;暮則傃15東山而歸。故名16之曰“放鶴亭”。

郡守蘇軾,時從賓佐僚吏往見山人,飲酒于斯亭而樂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隱居之樂乎?雖南面之君,未可與易也。《易》曰:‘鳴鶴在陰,其子和之。’ 《詩》曰:‘鶴鳴于九皋,聲聞于天。’蓋其為物,清遠閑放,超然于塵埃之外,故《易》《詩》人以比賢人君子。隱德之士,狎20而玩之,宜若有益而無損者;然衛懿公好鶴則亡其國21。周公作《酒誥》,衛武公作《抑戒》,以為荒惑敗亂,無若酒者;而劉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雖清遠閑放如鶴者,猶不得好,好之則亡其國;而山林遁世之士,雖荒惑敗亂如酒者,猶不能為害,而況于鶴乎?由此觀之,其為樂未可以同日而語也。”山人忻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鶴、招鶴之歌曰:

“鶴飛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覽兮擇所適。翻然斂翼,宛將集兮,忽何所見,矯然而復擊。獨終日于澗谷之間兮,啄蒼苔而履白石。”“鶴歸來兮,東山之陰。其下有人兮,黃冠26草屨,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馀以汝飽。歸來歸來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2、翻譯

熙寧十年的秋天,彭城發大水,云龍山人張君的草堂,水已沒到他家門的一半。第二年春天,大水落下,云龍山人搬到故居的東面。在東山的腳下,登到高處遠望去,看到一個奇特的境地。于是,他便在那座山上建亭子。彭城山,山岡從四面合攏,隱約的像一個大環;只是在西面缺一個口,而云龍山人的亭子,恰好對著那個缺口。春夏兩季交替的時候,草木茂盛,似乎接近天空;秋冬的瑞雪和皓月,千里一色。風雨陰晴,瞬息萬變。山人養兩只鶴,非常溫馴而且善于飛翔。早晨就朝著西山的缺口放飛它們,任它們飛到哪里,有時立在低洼的池塘,有時飛翔在萬里云海之外;到了晚上就向著東山飛回來,因此給這個亭子取名叫“放鶴亭”。

郡守蘇軾,當時帶著賓客隨從,前往拜見山人,在這個亭子里喝酒并以此為樂。給山人作揖并告訴他說:“您懂得隱居的快樂嗎?即使是南面稱尊的國君,也不能和他交換。《易》上說:‘鶴在北邊鳴叫,它的小鶴也會應和它。’《詩經》上說:‘鶴在深澤中鳴叫,聲音傳到天空。’大概鶴清凈深遠幽閑曠達,超脫世俗之外,因此《易》、《詩經》中把它比作圣人君子。不顯露自己有德行的人,親近把玩它,應該好像有益無害。但衛懿公喜歡鶴卻使他的國家滅亡。周公作《酒誥》,衛武公作《抑戒》,認為造成荒唐的災禍沒有能比得上酒的;而劉伶、阮籍那類人,憑借這保全他們的真性,并聞名后世。唉,南面的君主,即使清凈深遠幽閑曠達,像鶴這樣,還不能過分享受,過分喜好就會使他的國家滅亡。而超脫世俗隱居山林的賢士,即使荒唐迷惑頹敗迷亂像飲酒的人,還不能成為禍害,更何況對鶴的喜愛呢?由此看來,君主之樂和隱士之樂是不可以同日而語的。”山人欣然笑著說:“有這樣的道理啊!”于是,寫了放鶴、招鶴之歌:

“鶴飛翔到西山的缺口,凌空高飛向下看選擇它去的地方,突然收起翅膀,好像將要落下;忽然看到了什么,矯健地又凌空翻飛。獨自整天在山澗峽谷中,啄食青苔踩著白石頭。”“鶴飛回吧,到東山的北面。那下面有人,戴著黃色的帽子,穿著草鞋,披著葛麻衣服,彈奏著琴弦,親自耕種自食其力,剩下的東西就能喂飽你。回來啊,西山不可以久留。”

放鶴亭記全文一共多少字?

岡嶺四面圍攏,隱約地象個大環,只缺它的正西一面,山人的亭子剛巧對準那個缺口。春夏兩季交替的時候,草木茂盛,似乎接近天空;秋月冬雪,使廣闊的大地一片潔白;在刮風、下雨、陰暗、晴朗的天氣中間,景色瞬息萬變。

山人有兩只鶴,很馴服,而且很會飛。早晨,山人就望著西山的缺口把它們放出去,聽任它們飛到什么地方。它們有時站在池塘邊、田野里,有時飛翔到云層的上面,傍晚,它們就向著東山回來,所以給亭子起名叫“放鶴亭”。

求蘇軾《放鶴亭記》原文和賞析

放 鶴 亭 記

蘇 軾

熙寧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龍山人張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扇。明年春,水落,遷于故居之東,東山之麓。升高而望,得異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岡嶺四合,隱然如大環,獨缺其西十二,而山人之亭適當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際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風雨晦明之間,俯仰百變。

山人有二鶴,甚馴而善飛,旦則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縱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則〔亻素〕東山而歸,故名之曰放鶴亭。

郡守蘇軾時從賓客僚吏,往見山人,飲酒于斯亭而樂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隱居之樂乎?雖南面之君可與易也。易曰:『鳴鶴在陰,其子和之。』詩曰:『鶴鳴于九皋,聲聞于天。』蓋其為物,清遠閑放,超然于塵垢之外,故易詩人以比賢人君子。隱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無損者,然衛懿公好鶴,則亡其國,周公作酒誥,衛武公作抑戒,以為荒惑敗亂無若酒者,而劉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雖清遠閑放如鶴者,猶不得好,好之,則亡其國;而山林遁世之士,雖荒惑敗亂如酒者,猶不能為害,而況于鶴乎!由此觀之,其為樂未可以同日而語也。」山人忻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鶴招鶴之歌曰:

鶴飛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覽兮,擇所適。翻然斂翼,婉將集兮,忽何所見?矯然而復擊!獨終日于澗谷之間兮,啄蒼苔而履白石。

鶴歸來兮,東山之陰。其下有人兮,黃冠草屨,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飽汝。歸來歸來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放鶴亭記》是蘇軾的小品文代表作,寫于元豐元年,是作者自請外任期間留下的作品,反映出作者在政治斗爭失敗后崇尚隱逸,消極避世的思想情緒。文章記亭述鶴,借酒發感,敘議結合,亦文亦歌,抒發了個人清閑放曠、超脫塵俗的隱居之樂。蘇軾以大家手筆,輕描淡寫,點化議論,為我們構鑄了一篇情理兼備,文采斐然的小品文。千百年來,盛讀不衰。2004年高考湖南卷選用此文作為閱讀材料,自有其關懷人文,創意出新之所在。我以為《放鶴亭記》特色有三,茲述如下:

(一)敘亭記鶴頭緒紛繁而錯落有致,鋪陳敷衍而重點突出。文章第一自然段先記敘建亭名亭的經過,在簡單交待了建亭的原因、時間、地點之后,作者對亭四周的環境和四季景色的變幻作了濃墨重彩的描繪,“彭城之山,岡嶺四合,隱然如大環;獨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適當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際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風雨晦明之間,俯仰百變。”彭城山嶺,連綿起伏,首尾相銜,隱隱約約,合成一環,唯有西向一面斷開空缺,而山人小亭適得其所,恬然自足地立于其上。山巒起伏與西向小口,西向小口與山人小亭,相銜相依,渾然天成,這是建亭位置的得天獨厚之奇。春夏之交,草木連天,長勢茂盛,翠綠迷人;秋冬之際,白雪皚皚,浩月朗朗,滿目生輝。不管是刮風還是下雨,不管是天陰還是天晴,山亭景色隨時變幻而多姿多彩。這是山亭景色的“俯仰百變”之奇。無論是位置的選擇還是景色的描繪都匠心獨運地營造出一方天地,這簡直是一處異境,天造地設,天人合一,景色優美,變幻迷離。這樣一個積山川之精華,集天地之靈秀的世外桃源,人間仙境,人們居住在此將會物我兩契,身世兩忘,“不知今夕是何年”,猶如進入了深邃恒遠的茫茫天宇。這樣的環境應該是高人隱士修心養性,娛情怡志,避世離俗,頤養天年的絕妙之所。山人張君就是這樣一位隱士,他馴養了兩只仙鶴。“旦則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縱其所好,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則傃東山而歸。”仙鶴雖為人馴養,但可以朝出暮歸,隨心所欲,行于所當行,止于所當止,活脫脫一派閑云野鶴的清遠閑放風致。“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寥寥十字,勾勒出了仙鶴的清新俊美、飄逸脫俗。白鶴晾翅,綠色千里,好一派田野風光;白鶴展翅,翻飛云霄,好一派天空雄姿。或停或飛,各有千秋,停則亭亭玉立,俊逸迷人,飛則高蹈塵外,別有天地。毫無疑問,作者借鶴寫人,描繪了一種如鶴獨立,如鶴高飛的自由人格。

仙鶴伴山人,山人居仙境,好一幅清幽超逸的隱居安樂圖,所以亭也命名為“放鶴亭”。全段敘事,由亭到境,由境到鶴,最后又歸于亭——點出亭臺,名為記亭,依次鋪展,重點卻在摹寫異境和介紹山人好鶴,異境仙鶴,山亭山人,卻又暗含天機,為下文議論發感張本。全程敘述頭緒紛繁而錯落有致。

(二)議鶴說酒妙用對比而主旨顯豁,借題發揮而情理兼備。蘇軾的亭臺僂記,從來都不是為記而記,而總是由此及彼,點化議論或抒發感情,而且敘議結合,以敘襯議,凸現主旨,本文也是這樣。作者登亭品酒,游目騁懷,一切都那樣令人怦然心動,所以,“飲酒于斯亭而樂之”,作者觸物感興,由此情此景聯想到文史典故,借題發揮,生發議論。縱觀全段(第二自然段,文章的主體和重心所在),議論推理有三個邏輯層次:一是就鶴說史,對比言志。鶴,在中國傳統文學乃至文化中,是一種具有特定含義的意象,它代表著冰清玉潔,超凡脫俗,云游世外的風神與情趣,是清閑灑脫,自由自在的隱士形象的寫照。《易經》上說:“鳴鶴在陰,其子和之。”鶴鳴陰暗,純正清雅,眾鶴共鳴;《詩經》上說:“鶴鳴于九皋,聲聞于天。”鶴鳴低洼,清脆高遠,直穿云霄。古人都把鶴比作賢人君子,而賢人君子亦都“狎而玩之”,以娛遣興,怡情冶性,對他們來說,好鶴是人生一大雅事,有助于修身養性,“宜若有益而無損”,但南面之君卻永遠不能享受這種樂趣,不但如此,“衛懿公好鶴則亡其國。”可見,南面為君之樂不及隱遁山林之樂。二是就酒說史,對比言志。與鶴一樣,酒出是隱士的好朋友,縱酒狂歌向來是隱士的一大嗜好,而周公、衛武公等人都認為“荒惑敗亂,無若酒者”,好酒貪杯浪費時間,迷惑心意,敗壞名譽,擾亂事務,罪莫大焉。他們分別作有《酒誥》、《抑》來訓誡后人,規勸別人,警醒自己。可是“劉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風流名士,狂歌縱飲,逃避現實而全身遠禍,守真養性而名揚后世。可見,南面為君之樂確實無以易隱居之樂。三是以酒襯鶴,推理言志。文章列舉史實,通過對比、引用、對偶等方法,從“放鶴亭”的亭名說到好鶴,進而論及南面之君不能得隱士好鶴之樂,又在本段從“飲酒斯亭”引出縱酒來陪襯烘托,反反復復,曲折迂回,越來越鮮明地揭示中心:“嗟夫!南面之君,雖清遠閑放如鶴者,猶不得好,好之則亡其國;而山林遁世之士,雖荒惑敗亂如酒者,猶不能為害,而況于鶴乎?”這段文字,對比加反問,類比加遞進,把文章主旨推進一層。譯成現代漢語,意思是:哎,做君主的人,即使是清高閑適得像白鶴這樣的玩物,都還不能喜好,喜好就會敗身亡國;而隱居山林,逃避世俗的人,即使是像酒這樣浪費時間,迷惑心意,敗壞名聲,擾亂事務的東西,都還不能對他們起破壞作用,更何況(清遠閑放)的鶴呢?把酒臨風,舉杯痛飲,有劉伶、阮籍為師;游目騁懷,臨風放鶴,有張君山人相伴。此等逍遙自在,此等痛快淋漓,不也如閑云野鶴一樣,令人心醉神往嗎?

(三)亦文亦歌渾然一體而情韻悠長,一唱三嘆而蕩氣回腸。行文至第二自然段,主旨顯豁,情理完足,本可以結束全文,可是作者還不滿足,又別具匠心地安排了結尾“歌以詠志”一節。此節由作者的兩首即興歌詠之辭構成,一為放鶴之歌,一為招鶴之歌。細細體味,我發現,文后附歌,作用有二:一是關涉前文,歌以抒情。文章第二自然段寫作者與山人飲酒賞景,談酒議鶴,體悟人生,從而心儀隱逸。第三自然段乃是心境澄明,興致淋漓地縱情高歌。由亭而鶴,由酒而歌,前后勾聯,渾然一體,“歌”決不是畫蛇添足,而是“文”勢之歌,水到渠成,理所當然。二是歌以言志,凸現主旨。放鶴之歌歌人鶴,招鶴之歌歌鶴人。前一首言主人臨風放鶴,望鶴而歌,重在歌詠仙鶴清遠閑放,自由自在,實際上也是在歌詠一種像仙鶴一樣獨來獨往,逍遙自在的隱士風采;后一首言主人向晚招鶴,呼喚而歌,重在歌詠山人躬耕自食,素面真心。借山人呼喚仙鶴歸來,表達了作者向往隱逸,醉心山林的濃郁情懷。兩首歌不管是招鶴還是放鶴,不管是歌人還是歌鶴,實際上,人鶴一體,鶴是人的精神化身,人是鶴的同伴知音。借助于回環往復的歌詠形式,作者的出世隱逸之情被揮灑得淋漓盡致,也就是在讀之詠之,歌之唱之的過程中,我們不知不覺走近了蘇軾。

放鶴亭記原文_翻譯及賞析

熙寧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龍山人張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遷于故居之東,東山之麓。升高而望,得異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岡嶺四合,隱然如大環,獨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適當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際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風雨晦明之間,俯仰百變。山人有二鶴,甚馴而善飛,旦則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縱其所如或立于陂(bēi)田,或翔于云表;暮則傃東山而歸。故名之曰“放鶴亭”。郡守蘇軾,時從賓佐僚吏往見山人,飲酒于斯亭而樂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隱居之樂乎?雖南面之君,未可與易也。《易》曰:‘鳴鶴在陰,其子和之。’ 《詩》曰:‘鶴鳴于九皋,聲聞于天。’蓋其為物,清遠閑放,超然于塵埃之外,故《易》《詩》人以比賢人君子。隱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無損者;然衛懿公好鶴則亡其國。周公作《酒誥》,衛武公作《抑戒》,以為荒惑敗亂,無若酒者;而劉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雖清遠閑放如鶴者,猶不得好,好之則亡其國;而山林遁世之士,雖荒惑敗亂如酒者,猶不能為害,而況于鶴乎?由此觀之,其為樂未可以同日而語也。”山人忻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鶴、招鶴之歌曰:鶴飛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覽兮擇所適。翻然斂翼,宛將集兮,忽何所見,矯然而復擊。獨終日于澗谷之間兮,啄蒼苔而履白石。鶴歸來兮,東山之陰。其下有人兮,黃冠草屨,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飽。歸來歸來兮,西山不可以久留。元豐元年十一月初八日記 《放鶴亭記》。——宋代·蘇軾《放鶴亭記》 放鶴亭記

宋代 : 蘇軾

熙寧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龍山人張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遷于故居之東,東山之麓。升高而望,得異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岡嶺四合,隱然如大環,獨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適當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際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風雨晦明之間,俯仰百變。

山人有二鶴,甚馴而善飛,旦則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縱其所如或立于陂(bēi)田,或翔于云表;暮則傃東山而歸。故名之曰“放鶴亭”。

郡守蘇軾,時從賓佐僚吏往見山人,飲酒于斯亭而樂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隱居之樂乎?雖南面之君,未可與易也。《易》曰:‘鳴鶴在陰,其子和之。’ 《詩》曰:‘鶴鳴于九皋,聲聞于天。’蓋其為物,清遠閑放,超然于塵埃之外,故《易》《詩》人以比賢人君子。隱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無損者;然衛懿公好鶴則亡其國。周公作《酒誥》,衛武公作《抑戒》,以為荒惑敗亂,無若酒者;而劉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雖清遠閑放如鶴者,猶不得好,好之則亡其國;而山林遁世之士,雖荒惑敗亂如酒者,猶不能為害,而況于鶴乎?由此觀之,其為樂未可以同日而語也。”山人忻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鶴、招鶴之歌曰:

鶴飛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覽兮擇所適。翻然斂翼,宛將集兮,忽何所見,矯然而復擊。獨終日于澗谷之間兮,啄蒼苔而履白石。

鶴歸來兮,東山之陰。其下有人兮,黃冠草屨,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飽。歸來歸來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古文觀止 , 隱逸生活 譯文及注釋

譯文

熙寧十年的秋天,彭城發大水,云龍山人張君的草堂,水已沒到他家門的一半。第二年春天,大水落下,云龍山人搬到故居的東面。在東山的腳下,登到高處遠望去,看到一個奇特的境地。于是,他便在那座山上建亭子。彭城山,山岡從四面合攏,隱約的像一個大環;只是在西面缺一個口,而云龍山人的亭子,恰好對著那個缺口。春夏兩季交替的時候,草木茂盛,似乎接近天空;秋冬的瑞雪和皓月,千里一色。風雨陰晴,瞬息萬變。山人養兩只鶴,非常溫馴而且善于飛翔。早晨就朝著西山的缺口放飛它們,任它們飛到哪里,有時立在低洼的池塘,有時飛翔在萬里云海之外;到了晚上就向著東山飛回來,因此給這個亭子取名叫“放鶴亭”。

郡守蘇軾,當時帶著賓客隨從,前往拜見山人,在這個亭子里喝酒并以此為樂。給山人作揖并告訴他說:“您懂得隱居的快樂嗎?即使是面南稱尊的國君,也不能和他交換。《易》上說:‘鶴在北邊鳴叫,它的小鶴也會應和它。’《詩經》上說:‘鶴在深澤中鳴叫,聲音傳到天空。’大概鶴清凈深遠幽閑曠達,超脫世俗之外,因此《易》、《詩經》中把它比作圣人君子。不顯露自己有德行的人,親近把玩它,應該好像有益無害。但衛懿公喜歡鶴卻使他的國家滅亡。周公作《酒誥》,衛武公作《抑戒》,認為造成荒唐的災禍沒有能比得上酒的;而劉伶、阮籍那類人,憑借這保全他們的真性,并聞名后世。唉,面南的君主,即使清凈深遠幽閑曠達,像鶴這樣,還不能過分享受,過分喜好就會使他的國家滅亡。而超脫世俗隱居山林的賢士,即使荒唐迷惑頹敗迷亂像飲酒的人,還不能成為禍害,更何況對鶴的喜愛呢?由此看來,君主之樂和隱士之樂是不可以同日而語的。”山人欣然笑著說:“有這樣的道理啊!”于是,寫了放鶴、招鶴之歌:

“鶴飛翔到西山的缺口,凌空高飛向下看選擇它去的地方,突然收起翅膀,好像將要落下;忽然看到了什么,矯健地又凌空翻飛。獨自整天在山澗峽谷中,啄食青苔踩著白石頭。”“鶴飛回吧,到東山的北面。那下面有人,戴著黃色的帽子,穿著草鞋,披著葛麻衣服,彈奏著琴弦,親自耕種自食其力,剩下的東西就能喂飽你。回來啊,西山不可以久留。”

賞析

這篇記有明顯的出世思想。文章指出,好鶴與縱酒這兩種嗜好,君主可以因之敗亂亡國,隱士卻可以因之怡情全真。作者想以此說明:南面為君不如隱居之樂。這反映了作者在政治斗爭失敗后的消極情緒。正文共四段。

文章開頭,作者用直敘的方法。簡練的文筆,交待了山人遷居和建亭的原由,把人物、時間、地點、事情的經過寫得一清二楚。“升高而望,得異境焉。”是何意境,先留一個“懸念”,然后從容著筆,再述其“異”。“岡嶺四合,隱然如大環。”“四合”與“大環”,似實非實,似虛非虛;“隱然”,既狀其膝隴。又透出并非是絕對“合”與“環”的徽意。這是異境,也是美景;然而美中不足,獨缺其西。亭子正好建在這里,豈非天工不足人巧補。或謂山人慧眼,依乎于自然。建亭的地理位置選得好,四周的風景更美。作者用一組節奏明快,語勢剛勁的排比句來描述這里的景色,隨著季節的轉換,景物各異:春夏之交,草木齊夭,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隨著風雨晦明的氣候變化,景色瞬息百變,寫得最文并茂,很是精美。到此為止,主要寫一個“亭”字。

第二段主要寫鶴。山人養鶴、為求其樂。“甚馴’,指早放晚歸,順從人意;“善飛”指縱其所如,時而立在田里,時而飛上云天。寫得文理清晰,錯落有致,“縱其所如”是隨心所欲,自由自在,無拘無束,明狀鶴飛,也暗喻隱士之樂。隱士愛鶴,故以鶴名其亭。緊承上文,由亭及鶴,又由鶴回到亭。文理回環,構思巧妙,點題自然,耐人品味。

弟三段主要寫一個“樂”字。上文用描述,這一段用議論。“子之隱居之樂乎?雖南面之君,未可與易也。”自問自答,文意抑揚,饒有情趣,說出自己的看法,樹立了論點。接著用主客映襯的手法加以論證。“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意思是鶴在隱蔽處鳴叫,它的同類便應聲唱和。“鶴鳴于九皋,聲聞于天。”意思是鶴在水邊高坎上鳴叫,聲音洪亮傳得又高又遠。《詩經》、《易經》是儒家經典著作,引用來說明’‘清遠閑放”的鶴,可以比著賢人、君子,是無可非議的,具有絕對權威,增加了論證的力量。高潔祥瑞如鶴,雖貴為天子,卻愛而不敢好,否則,就會像衛懿公一樣,鬧個亡國的下場。只有隱居而且品德高尚的人,才能好而無傷,獨得其樂。到此已經證明了論點,隱居之樂,雖南面之君,未可與易也。但是,作者并未就此而止,又進一步用主客映襯的寫法,用“好酒”來陪襯“好鶴”。這并非是節外生枝,繁文累贅,而是“借客形主,回旋進退,使文情搖曳生姿”(王水照《論蘇軾散文的藝術美》)。周公是周朝的開國元勛,他為了告誡康王不要酗酒誤國,寫了《酒浩》。春秋時代的衛武公,為了警戒自己不貪杯,寫了《抑戒》這首詩。這些說明貴為帝王,不僅不能好鶴,也不能好酒。但隱逸之士的劉伶、阮籍等,雖酗酒狂放,不僅無害,而且還因此保全了自己的純真,為后世留下了美名。在主客對論之后,又作一個交錯給合的結論:“南面之君,雖清遠閑放如鶴者,猶不得好,好之,則亡其國;而山林遁世之士,雖荒感敗亂如酒者,猶不能為害,而況鶴乎!”進一步說明了由于地位不同,為樂迥異。這從另一面歌頌了隱士之樂賽過了君王。這一段是從主到客,由客回到主,從鶴到酒,由酒回到鶴,回環復沓,反復論證,使文意更加深刻,文情更加流轉動人。

第四段,用放鶴、招鶴之歌,對隱士之樂加以詠嘆。既補充了前文寫放鶴、招鶴之處的簡略,又是對隱士好鶴之樂的教染。不僅如此,作者還借招鶴為名,行招仕之實。“其下有人兮,黃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妝飽。”這是對隱士生活的素描,流露出歌贊、羨慕的感情,“歸來歸來兮,西山不可以久留。”這表面上是招鶴,實際上卻在招仕。本文的東山為隱居之廬,喻隱居。西山為鶴出所至,且與東山相反,所以西山是喻出仕為官。不可久留,是說仕途維艱,吉兇難于預料,不可迷戀,應該及早猛醒,亡途而知返。這表明了這時的蘇軾已經滋生厭倦仕途的意念,萌發了羨慕隱居之樂的情絲。

創作背景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蘇軾

鄭武公、莊公為平王卿士。王貳于虢,鄭伯怨王。王曰:“無之。”故周鄭交質。王子狐為質于鄭,鄭公子忽為質于周。王崩,周人將畀虢公政。四月,鄭祭足帥師取溫之麥。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鄭交惡。君子曰:“信不由中,質無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禮,雖無有質,誰能間之?茍有明信,澗溪沼沚之毛,蘋蘩蘊藻之菜,筐筥锜釜之器,潢污行潦之水,可薦于鬼神,可羞于王公,而況君子結二國之信,行之以禮,又焉用質?《風》有《采蘩》、《采蘋》,《雅》有《行葦》、《泂酌》,昭忠信也。”——先秦·左丘明《周鄭交質》

周鄭交質

先秦 : 左丘明

鄭武公、莊公為平王卿士。王貳于虢,鄭伯怨王。王曰:“無之。”故周鄭交質。王子狐為質于鄭,鄭公子忽為質于周。

王崩,周人將畀虢公政。四月,鄭祭足帥師取溫之麥。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鄭交惡。

君子曰:“信不由中,質無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禮,雖無有質,誰能

鄭武公、莊公為平王卿士。王貳于虢,鄭伯怨王。王曰:“無之。”故周鄭交質。王子狐為質于鄭,鄭公子忽為質于周。

王崩,周人將畀虢公政。四月,鄭祭足帥師取溫之麥。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鄭交惡。

古文觀止 , 歷史故事熙寧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龍山人張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遷于故居之東,東山之麓。升高而望,得異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岡嶺四合,隱然如大環,獨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適當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際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風雨晦明之間,俯仰百變。山人有二鶴,甚馴而善飛,旦則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縱其所如或立于陂(bēi)田,或翔于云表;暮則傃東山而歸。故名之曰“放鶴亭”。郡守蘇軾,時從賓佐僚吏往見山人,飲酒于斯亭而樂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隱居之樂乎?雖南面之君,未可與易也。《易》曰:‘鳴鶴在陰,其子和之。’ 《詩》曰:‘鶴鳴于九皋,聲聞于天。’蓋其為物,清遠閑放,超然于塵埃之外,故《易》《詩》人以比賢人君子。隱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無損者;然衛懿公好鶴則亡其國。周公作《酒誥》,衛武公作《抑戒》,以為荒惑敗亂,無若酒者;而劉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雖清遠閑放如鶴者,猶不得好,好之則亡其國;而山林遁世之士,雖荒惑敗亂如酒者,猶不能為害,而況于鶴乎?由此觀之,其為樂未可以同日而語也。”山人忻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鶴、招鶴之歌曰:鶴飛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覽兮擇所適。翻然斂翼,宛將集兮,忽何所見,矯然而復擊。獨終日于澗谷之間兮,啄蒼苔而履白石。鶴歸來兮,東山之陰。其下有人兮,黃冠草屨,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飽。歸來歸來兮,西山不可以久留。元豐元年十一月初八日記 《放鶴亭記》。——宋代·蘇軾《放鶴亭記》

放鶴亭記

宋代 : 蘇軾

熙寧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龍山人張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遷于故居之東,東山之麓。升高而望,得異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岡嶺四合,隱然如大環,獨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適當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際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風雨晦明之間,俯仰百變。

山人有二鶴,

熙寧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龍山人張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遷于故居之東,東山之麓。升高而望,得異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岡嶺四合,隱然如大環,獨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適當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際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風雨晦明之間,俯仰百變。

山人有二鶴,甚馴而善飛,旦則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縱其所如或立于陂(bēi)田,或翔于云表;暮則傃東山而歸。故名之曰“放鶴亭”。

郡守蘇軾,時從賓佐僚吏往見山人,飲酒于斯亭而樂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隱居之樂乎?雖南面之君,未可與易也。《易》曰:‘鳴鶴在陰,其子和之。’ 《詩》曰:‘鶴鳴于九皋,聲聞于天。’蓋其為物,清遠閑放,超然于塵埃之外,故《易》《詩》人以比賢人君子。隱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無損者;然衛懿公好鶴則亡其國。周公作《酒誥》,衛武公作《抑戒》,以為荒惑敗亂,無若酒者;而劉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雖清遠閑放如鶴者,猶不得好,好之則亡其國;而山林遁世之士,雖荒惑敗亂如酒者,猶不能為害,而況于鶴乎?由此觀之,其為樂未可以同日而語也。”山人忻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鶴、招鶴之歌曰:

鶴飛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覽兮擇所適。翻然斂翼,宛將集兮,忽何所見,矯然而復擊。獨終日于澗谷之間兮,啄蒼苔而履白石。

鶴歸來兮,東山之陰。其下有人兮,黃冠草屨,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飽。歸來歸來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古文觀止 , 隱逸生活古之君子,其責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輕以約。重以周,故不怠;輕以約,故人樂為善。聞古之人有舜者,其為人也,仁義人也。求其所以為舜者,責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聞古之人有周公者,其為人也,多才與藝人也。求其所以為周公者,責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舜,大圣人也,后世無及焉;周公,大圣人也,后世無及焉。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是不亦責于身者重以周乎!其于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為藝人矣。”取其一,不責其二;即其新,不究其舊:恐恐然惟懼其人之不得為善之利。一善易修也,一藝易能也,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曰:“能善是,是亦足矣。”不亦待于人者輕以約乎?今之君子則不然。其責人也詳,其待己也廉。詳,故人難于為善;廉,故自取也少。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外以欺于人,內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其于人也,曰:“彼雖能是,其人不足稱也;彼雖善是,其用不足稱也。”舉其一,不計其十;究其舊,不圖其新:恐恐然惟懼其人之有聞也。是不亦責于人者已詳乎?夫是之謂不以眾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見其尊己也。雖然,為是者,有本有原,怠與忌之謂也。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吾嘗試之矣,嘗試語于眾曰:“某良士,某良士。”其應者,必其人之與也;不然,則其所疏遠不與同其利者也;不然,則其畏也。不若是,強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又嘗語于眾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其不應者,必其人之與也,不然,則其所疏遠不與同其利者也,不然,則其畏也。不若是,強者必說于言,懦者必說于色矣。是故事修而謗興,德高而毀來。嗚呼!士之處此世,而望名譽之光,道德之行,難已!將有作于上者,得吾說而存之,其國家可幾而理歟!——唐代·韓愈《原毀》

原毀

唐代 : 韓愈

古之君子,其責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輕以約。重以周,故不怠;輕以約,故人樂為善。

聞古之人有舜者,其為人也,仁義人也。求其所以為舜者,責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聞古之人有周公者,其為人也,多才與藝人也。求其

古之君子,其責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輕以約。重以周,故不怠;輕以約,故人樂為善。

聞古之人有舜者,其為人也,仁義人也。求其所以為舜者,責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聞古之人有周公者,其為人也,多才與藝人也。求其所以為周公者,責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舜,大圣人也,后世無及焉;周公,大圣人也,后世無及焉。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是不亦責于身者重以周乎!其于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為藝人矣。”取其一,不責其二;即其新,不究其舊:恐恐然惟懼其人之不得為善之利。一善易修也,一藝易能也,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曰:“能善是,是亦足矣。”不亦待于人者輕以約乎?

今之君子則不然。其責人也詳,其待己也廉。詳,故人難于為善;廉,故自取也少。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外以欺于人,內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

其于人也,曰:“彼雖能是,其人不足稱也;彼雖善是,其用不足稱也。”舉其一,不計其十;究其舊,不圖其新:恐恐然惟懼其人之有聞也。是不亦責于人者已詳乎?

夫是之謂不以眾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見其尊己也。

雖然,為是者,有本有原,怠與忌之謂也。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吾嘗試之矣,嘗試語于眾曰:“某良士,某良士。”其應者,必其人之與也;不然,則其所疏遠不與同其利者也;不然,則其畏也。不若是,強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又嘗語于眾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其不應者,必其人之與也,不然,則其所疏遠不與同其利者也,不然,則其畏也。不若是,強者必說于言,懦者必說于色矣。

是故事修而謗興,德高而毀來。嗚呼!士之處此世,而望名譽之光,道德之行,難已!

古文觀止 , 敘事寓理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鏈接:http://m.pinswag.com/ask/17134.html

分享給朋友:

“放鶴亭記原文多少字 放鶴亭記古詩文網” 的相關文章

以東山為詩有多少 東山是什么詩

以東山為詩有多少 東山是什么詩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以東山為詩有多少,以及東山是什么詩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東山懷古 ? 《東山懷古》 ? ? ? ? ? ? ——魯濤 洞庭東川山水美, 吳越之嶺陰陽絕! 物饒景美應客求, 湖光山色勸人留。 會稽拂衣...

風景這邊獨好出自哪里 風景這邊獨好出自哪里作文

風景這邊獨好出自哪里 風景這邊獨好出自哪里作文

很多朋友對于風景這邊獨好出自哪里和風景這邊獨好出自哪里作文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這邊風景獨好是誰寫的詩 應該是“風景這邊獨好”,毛主席寫的。清平樂·會昌 東方欲曉,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會昌城外高峰,顛連直接東溟.戰士指看南粵,...

宿置酒什么意思,宿置酒中宿怎么讀

宿置酒什么意思,宿置酒中宿怎么讀

大家好,關于宿置酒什么意思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宿置酒中宿怎么讀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 全詩意思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李白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卻顧所來徑,蒼蒼...

以東山為詩有多少錢,東山詩

以東山為詩有多少錢,東山詩

很多朋友對于以東山為詩有多少錢和東山詩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詩經·豳風·東山》:滿目瘡痍歸鄉路,一路憂思心焦苦 這首詩描寫的是戰爭之后,歸家的戰士在路途中的所見所思。詩以“東山”為題,一般認為周公平定奄國的戰爭。奄國是商末周初山東曲阜之東的一個小...

東山留下了哪些詩句 東山中的山指的是哪座山

東山留下了哪些詩句 東山中的山指的是哪座山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東山留下了哪些詩句,以及東山中的山指的是哪座山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關于東山的古詩 東山作者:佚名【先秦】我徂東山,慆慆不歸。我來自東,零雨其濛。我東曰歸,我心西悲。制扮輪談彼裳廳碰衣,勿士行枚。蜎々者蠋,烝在桑野。敦彼獨宿,亦在車下。我徂東山,慆...

送楊山人歸嵩陽運用了哪些手法 送楊山人歸嵩山

送楊山人歸嵩陽運用了哪些手法 送楊山人歸嵩山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送楊山人歸嵩陽運用了哪些手法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送楊山人歸嵩山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李白《送楊山人歸嵩山》原文|翻譯|賞析 我有萬古宅,嵩陽玉女峰。 長留一片月,掛在東溪松。 爾去掇仙草,菖蒲花紫...

東山白云意的東山在哪里 東山白云意歲晚尚悠悠

東山白云意的東山在哪里 東山白云意歲晚尚悠悠

今天給各位分享東山白云意的東山在哪里的知識,其中也會對東山白云意歲晚尚悠悠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中的“東山”是指現在的那里? 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出自《孟子盡心上》 孟子所說的“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的...

風景這邊獨好出自哪里 風景這邊獨好前一句是什么

風景這邊獨好出自哪里 風景這邊獨好前一句是什么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風景這邊獨好出自哪里,以及風景這邊獨好前一句是什么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風景這邊獨好是劉禹錫的詩句嗎? 風景這邊獨好出自《清平樂·會昌》清平臘胡樂·會昌近現代:毛 澤 東東方欲曉,莫道君行早。輪源攔踏...

發表評論

訪客

看不清,換一張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里發表您的看法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