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嗣同寫潼關時多少歲的簡單介紹
很多朋友對于譚嗣同寫潼關時多少歲和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譚嗣同寫的《潼關》的詩意是什么?
原文:
《潼關》
終古高云簇此城,秋風吹散馬蹄聲。
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不解平。
譯文:
千年的高云聚集在這座雄關之上,陣陣秋風吹散了“得得”的馬蹄聲。
滔滔的黃河與遼闊的原野還嫌不夠舒展,從華山進入潼關后更不知什么是坦平。
詩意:此詩以雄健豪放的筆觸描繪了潼關一帶山河的雄偉壯闊,折射出詩人一種沖決一切羅網、昂揚進取的心態。
擴展資料
作品賞析:
詩的首句以一種遠景式的遙望,展現潼關一帶蒼茫雄渾的氣象。緊接著,第二句以輕捷、有力的筆調,將“秋風”“馬蹄聲”引入詩中,不但以聽覺形象補充了前一句所造成的視覺形象,進一步渲染出潼關一帶獨具的氛圍,而且打破了原先畫面的靜態,給全詩增添了一種動感。
接下來的三、四句,則轉從河和山方面來寫。在前面那種狀態下,詩人極目四望,眼前的自然景物也呈現出新奇的姿態:那從群山中沖決而出的黃河,盡管已奔入遼闊的平原,但仍嫌受束縛似的在不斷沖擊著河岸;而西去的群山,雖然走向與黃河相反,但仿佛也在力戒平坦,一更比一峰高。
詩人在這首詩中所呈現出的,是一種擴張式的、外拓型的心態。這是一種在新舊社會交替之際所急需的新型人才應有的精神狀態。它昭示了詩人短促而轟轟烈烈的一生,即將就此展開。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潼關
潼關創作背景
公元1878年秋,十四歲的譚嗣同(1865—1898),從湖南故鄉赴甘肅蘭州父親任所途中,經過陜西潼關,在這里飽覽了一番北國山河的壯麗風采,故作此詩。
《潼關》是清代譚嗣同寫的詩。
原文:
終古高云簇此城,
秋風吹散馬蹄聲。
河流大野猶嫌束,
山入潼關不解平。
譯文:
這位英氣勃發的少年,騎馬登上半山間的潼關古道,傍山監河,乘興前進,任清脆的馬蹄聲被獵獵西風吹散、吹遠,飛入滾滾的云濤里。大概從古到今,這巍峨的潼關就被白云,團團簇擁著,一直不曾解圍吧?
擴展資料
《潼關》前兩句寫“云”和“風”:自古以來,潼關始終被高高的云彩所包圍,而今蕭瑟秋風吹散了得得的馬蹄聲。第一句寫潼關的古老與高聳,第二句用“秋風”“馬蹄聲”來表現潼關的蒼茫,同時也暗含一個“關”字。
第三、四句寫潼關的環境:南依秦嶺,北臨黃河。用“河”與“山”來表現其險要。“河流大野猶嫌束”有兩層意思:黃河在潼關腳下流向了廣袤的原野;河床變寬了,而河水卻還嫌其不夠寬廣,奮力沖擊著河岸,絲毫不減其咆哮奔騰的氣勢。
寫黃河不寫其在山谷間的奔流,卻寫其流入“大野”的情形,這是更進一層的寫法?!吧饺脘P不解平”這句是逆向立意,本來是潼關建立崇山之間,但作者偏說是群山一來到潼關就變得巍峨高聳了,好像潼關有著特別的神力一樣。
古詩《潼關》全文是什么?
全文為:
終古高云簇此城,秋風吹散馬蹄聲。
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不解平。
《潼關》是清代譚嗣同14歲時寫的詩,該詩是七言絕句。當時他隨父親到甘肅上任,途經過陜西潼關,被北方特有的壯闊風景所震撼,寫下此詩。
譯文:
從很久遠的時候這座城就被云簇擁著,秋天吹來把馬蹄聲都淹沒了。
波瀾壯闊的河流在它面前都顯得很拘束,大山在潼關面前也懂得自己不平坦。
擴展資料:
作者介紹:
譚嗣同(1865.3.10—1898.9.28),男,字復生,號壯飛,湖南瀏陽人,中國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維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學》,是維新派的第一部哲學著作,也是中國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譚嗣同早年曾在家鄉湖南倡辦時務學堂、南學會等,主辦《湘報》,又倡導開礦山、修鐵路,宣傳變法維新,推行新政。
公元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譚嗣同參加領導戊戌變法,失敗后被殺,年僅33歲,為“戊戌六君子”之一。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潼關
關于譚嗣同寫潼關時多少歲和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