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析一首詩 如何評價一首好詩
今天給各位分享如何評析一首詩的知識,其中也會對如何評價一首好詩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如何評析詩歌
總體來說,你做一篇詩歌鑒賞的步驟如下:
1.看標題(通常標題含有一定的信息,如時令、地點、類型,當然也有只是詞牌名的)
2.看作者(不過一來要防止被某些名家的慣有風格所誤導,二來有些不出名的就用不上)
3.看意象(詩句中的意象就是在間接提醒你詩歌的基調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4.判類型(屬于詠物詩、寫景詩、送別詩、詠史懷古詩……,有利于你正確和更快捷寫出詩歌的主旨)
5.看注釋(有注釋的詩詞一定要重視注釋!通常提供的是詩人的信息,便于你把握主旨)
6.特別留意詩歌的主旨是否出現雙重性(現在的詩歌鑒賞多這樣考)
除了要有這樣的只是儲備以外,還要知道有什么題型,相對的答題要點和方法如何。
大的方面普遍都是兩類:
要點概括題
作用分析題
而其中又分為意象概括和作用分析題、意境概括和作用分析題、語言鑒賞題(煉字、句、語言風格...)、主旨概括題等等。
只要你搞清楚詩歌的類型、主旨,搞清楚題目要求回答的是什么,一切就容易了,別把詩歌鑒賞看那么難。
【這些是我高三的語文老師辛苦整理的,的確很有用,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之后詩歌鑒賞7分我拿個6、7分不成問題。但這些資料不能隨便放在網上,如果你想進一步了解就來找我吧,我用自己的理解來告訴你。】
回復“小葉45”:
這位大俠說的對,知識是用來大家分享的。可是知識產權卻不能隨便侵犯的。之前在上面我已經申明了,那份資料是我高三的語文老師一個人整理的,而且整理得很好,但那些都是他的心血,在整個高三階段我們都是不外泄的,難道高中畢業了我就要外泄嗎?
我只不過說他真的覺得我能給他幫助的話就找我,我也說了,我只是用“自己的理解”來告訴他。因為我本來就想按照自己的理解整理一份這一年來自己對詩歌鑒賞題答題方法的認識和經驗,不過現在還沒弄出來,我唯有如此。
各位請見諒。如果不能理解的話,當我沒說,反正我有言在先,也無需再多解釋。
而我想說的是,交流是需要的,但是在閣下提出自己意見之前,最好先明白別人的意思。
如何賞析古詩
古詩詞鑒賞方法:抓詩眼、抓意象、明意境
1.詩眼:詩歌是語言的藝術,古人寫詩特別講究“煉字”。一句詩或一首詩中最傳神的一個字、一個詞,一般是動詞、形容詞。如“悠然見南山”中的“見”字,“紅杏枝頭春意鬧”中的“鬧”字等等,使詩歌生動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詩作中作者所寫之景、所示之物,這客觀的“象”與作者借景抒情的“情”、詠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結合。
古詩詞中的意象往往是約定俗成,有規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潔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鄉之情;“鴻雁”是傳書的信使等等。有時詩人還會創造一群意象,如馬致遠的《秋思》就創造了11個意象,用“斷腸人”這一中心意象來表達思歸懷遠的秋思。
3.意境:意境是文藝作品中和諧、廣闊的自然和生活圖景,滲透著作者含蓄、豐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誘發讀者想象和思索的藝術境界。優秀的古詩詞都創造了具有廣闊藝術空間的意境。詩歌意境(情景)關系往往比較多的是寓情于景、觸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點有:慷慨悲壯、雄渾蒼勁、恬淡自然、雄渾壯觀、悲壯蒼涼、孤獨冷寂等等。可見,抓住這幾個關鍵處,我們就可以穿越語言屏障,迅速觸摸到詩人的心靈世界,走進詩的藝術境界,解詩答題。
古詩詞鑒賞方法:常見表現手法
1.直接抒情:即不借外物、掩飾,直陳自己的喜怒哀樂。
2.間接抒情:即通過寫景、敘事、描繪人物舉動來表達情感,披露心跡。
3.借景抒情:古代詩詞中,有些景物被詩人們賦予了一定的人文象征意義,如柳象征離別,梅象征高潔,月象征團聚,雁象征音信等等。詩人們在描繪這些景物的同時,往往也寄寓了某種情懷。
4.融情于景:即詩人提筆之際內心已有既定的情感活動,將情感含蓄于筆下的景物之中,讓讀者去感受、體會。
5.因情造景:詩中的幻境、夢境是典型的因情造境。如果詩人所描寫的景物不是處于一時一地或并非寫詩時所聞見,而詩人為了抒情的需要卻將它們集聚到一首詩中進行描繪,可稱之為“因情造景”。
6.虛實相生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借物(事)喻()理,是詠物詩的重要手法。
7.夸張:夸張是指夸大或縮小事物原有的形態、規模、程度,以增強詩歌的主觀感情色彩。(李白常用夸張)
8.象征:象征是指通過具體形象以表現與之相近似的思想情感。
9.用典:運用典故來抒情言志、表明心跡。
10.對比:對比就是使對比的雙方的特征更加鮮明,如黑與白的對比,生與死的對比,對與錯的對比,動與靜的對比,通過鮮明的對比來強調、揭示某一種現象,闡釋某一個道理。
11.反襯:“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以“蟬噪”襯“林靜”,以“鳥鳴”襯“山幽”。與對比相比,不難看出反襯是以相反的一方寫另一方,“犧牲”相反的一方來突出另一方,如以動寫靜、以樂寫悲、以黑寫白等;對比卻不具備這樣的特質,對比雙方不存在誰為誰服務的問題,而是雙方都為某一個目標服務。
12.正襯(烘托):是綠葉對牡丹的襯托,是云彩對明月的烘托。如《山園小梅》的頸聯“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林逋在這里是虛擬“霜禽”和“粉蝶”對梅的喜愛,烘托自己對梅花的喜愛。正襯與反襯的性質一樣,只是正襯的陪襯者與被襯者取同一“立場”,反襯的陪襯者與被襯者取相反“立場”。
13.化用:詩詞的詩句是由前人的詩句變化而來。如王實甫《牡丹亭·長亭送別》中的句子“淋漓襟袖啼紅淚,比司馬青衫更濕”,就是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
14.借代:較普遍的技巧。如“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白居易《琵琶行》)“帆”代“船”;“朱門”是朱紅色的大門,這里代指權貴豪門之家;“絲竹”,“絲”本指琴瑟一類的弦樂器,“竹”本批簫笛一類的管樂器,這里“絲竹”一起代指音樂。
15.通感:一種特殊的比喻。“通感”就是把聽覺、視覺、嗅覺、味覺、觸覺溝通起來。如“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漸歇”(白居易《琵琶行》)用觸覺“冰泉冷澀”寫聽覺琴聲低沉(“弦凝絕”),傳達出琴聲的幽愁暗恨。
怎么評析一首詩?
一、賞析詩中的關鍵字詞 命題方式:這一聯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么字?為什么? 命題變式:某字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詩講究煉字,這種題型是要求品味這些經錘煉的字的妙處。答題時不能把該字孤立起來談,得放在句中,并結合全詩的意境情感來分析。 答題步驟: (1)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 (2)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點出該字烘托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二、賞析詩中的重要語句 命題方式:這句詩有何特殊含義或深沉含義? 命題變式:這句詩最具表現力,試簡要分析。 解答分析:先解釋清這句詩的字面意義,然后或扣語言特點或扣思想情感作具體分析。 三、賞析詩歌的寫作技巧 命題方式:這首詩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 命題變式:請分析這首詩的表現技巧(或藝術手法,或手法)。 解答分析:表現手法是詩人用以抒發感情的手段方法,要準確答題,必須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現手法。 表現手法分修辭手法(比喻、夸張、擬人、通感等)、表達方式(抒情、議論、描寫等)、藝術技巧(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動靜結合襯托用典等)三大類。 答題步驟: (1)準確指出用了何種手法。 (2)結合詩句闡釋為什么或怎樣運用了這種手法。 (3)此手法有效傳達出詩人怎樣的感情。 四、賞析詩歌的意境 命題方式: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氛圍? 命題變式:這首詩展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題步驟: (1)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考生應抓住詩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描述時一要忠實于原詩,二要用自己的聯想和想像
加以再創造,語言力求優美。 (2)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一般用兩個雙音節詞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等,注意要能準確地體現景物的特點和情調。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體。 五、賞析詩歌的思想情感 提問方式: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主旨或對于本詩內涵,你是如何理解的。 解答分析:這種題型要品味整首詩表現出來的情感或某句詩的含義(特殊含義、深層含義,如語境含義、意境含義)。 能用來答題的詞一般有:壯志未酬、報國無門、閨中怨恨、念遠思家、忠貞愛國。 答題步驟: (1)用一兩個詞準確點明思想情感。 (2)用詩中有關語句具體分析作者這種感情。 六、賞析詩歌的語言特色 提問方式:這首詩在語言上有何特色? 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語言風格(語言藝術)。 解答分析:這種題型不是要求揣摩個別字詞運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詩表現出來的語言風格或某句詩的含義(特殊含義、深層含義,如語境含義、意境含義)。 能用來答題的詞一般有:清新自然、樸實無華、沉郁頓挫、華美絢麗、明白曉暢、多用口語、委婉含蓄、雄渾豪放、筆調婉約、簡練生動…… 答題步驟: (1)用一兩個詞準確點明語言特色。 (2)用詩中有關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 (3)指出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或(1)結合全詩分析某句詩的表達技巧及表達效果。 總之,如果我們能熟悉這些命題方式,清楚各種答題技巧,再認真審讀題意,根據試題要求,扣住原詩,抓住要點組織語言,就能極大的避免失分.
如何評析詩歌?
第一步———把握各類詩歌的特點
這里重點談談古典詩歌鑒賞。應從掌握律詩、絕句的基本格式和特點入手,至少弄清什么是七律、五律,什么是七絕、五絕;什么時候押韻,什么時候可不押韻;律詩共有幾聯,哪兩聯要求對仗;絕句的第3句為什么一定不押韻;律詩與絕句和文章一樣,都有起承轉合,怎樣看。再如詞,在什么地方押韻;怎樣區分上下闋;詞的特點是長于抒情。另外,曲的特點往往比較通俗,相對于詩詞來說,要好理解些,熟練掌握了這些,第一步就走出去了。
第二步———了解詩歌常用的手法并細心體味意境
詩歌的形象性與抒情性是要借助各種藝術手法來表現的,常用的手法分為兩類:表現手法與修辭方法。
表現手法有襯托,包括正襯與反襯,有象征,有托物言志,有寫景狀物,有直抒胸臆,有借景抒情,有情景交融等等。這些手法是你在理解內容、體味意境時所感受到的,比較寬泛,比較虛,了解和掌握起來難度較大。修辭手法有常見的對偶,包括正對、反對、流水對、自為對、錯綜對等,有比喻、比擬、夸張、排比、反復、設問、反問等,這些難度不大,這一步也要走好。
第三步———了解并熟悉出題人的思路
孫子兵法云: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當我們瀏覽近幾年的高考題時就會發現,詩歌鑒賞題往往是選錯誤的一項,這說明出題人在有意降低試題難度。另外,他們命題的手法及思路常常采用“張冠李戴,無中生有,無限夸大,判斷絕對”等一系列障眼法,為考生設置一個個小陷阱,令你稍不留神就上當。所以要熟悉思路,做到心明眼亮。
第四步———慎重選擇練習題
面對潮水般的詩歌鑒賞題,考生應慎重選擇。內容過于含蓄,背景過于模糊,用詞過于生僻艱澀,超出學生理解能力的題不做,以免做多了失去信心;過于淺顯,一看就會,沒有訓練價值的題不做,以免浪費時間;詩歌本身存在理解爭議的題也不要做,以免搞亂了頭腦。我們要在老師的指導下,多做一些難度適中,質量較高的題,哪怕高考試題也要慎選。上述作法同學們如有興趣可以試試,愿有所獲。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