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性受,久久亚洲综合色,国产福利一区二区精品免费,99热这里都是精品

當前位置:詩詞問答 > 詩詞 > 正文內容

蔡邕的文記載在哪里 蔡邕的故事

靜待花開2023-01-05 20:10詩詞114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蔡邕的文記載在哪里,以及蔡邕的故事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蔡邕 的《釋誨》在目前中國哪本古詩集中有收錄?

蔡邕 的《釋誨》在《藝文類聚》二十五中有收錄。

《釋誨》是一篇取自《后漢書·蔡邕傳》《藝文類聚》二十五的戒訓文。

蔡邕傳原文

蔡邕yong(133-192),字伯喈,陳留圉人也。東漢文學家、書法家。漢獻帝時曾拜左中郎將,故后人也稱他“蔡中郎”。六世祖勛,好黃、老,平帝時為郿令。王莽初,授以戎連率。勛對印綬仰天嘆曰:“吾策名漢室,死歸其正。昔曾子不受季孫之賜,況可事二姓哉?”遂攜將家屬,逃入深山,與鮑宣、卓茂等同不仕新室。父棱,亦有清白行,謚曰貞定公。

邕性篤孝,母常滯病三年,邕自非寒暑節變,未嘗解襟帶,不寢寐者七旬。母卒,廬于冢側,動靜以禮。有菟馴擾其室傍,又木生連理,遠近奇之,多往觀焉。與叔父從弟同居,三世不分財,鄉黨高其義。少博學,師事太傅胡廣。好辭章、數術、天文,妙操音律。

桓帝時,中常侍徐璜、左悺等五侯擅恣,聞邕善鼓琴,遂白天子,敕陳留太守督促發遣。邕不得已,行到偃師,稱疾而歸。閑居玩古,不交當世。感東方朔《客難》及揚雄、班固、崔骃之徒設疑以自通,乃斟酌群言,韙其是而矯其非,作《釋誨》以戒厲云爾。

有務世公子誨于華顛胡老曰:“蓋聞圣人之大寶曰位,故以仁守位,以財聚人。然則有位斯貴,有財斯富,行義達道,士之司也。故伊摯有負鼎之炫,仲尼設執鞭之言,甯子有清商之歌,百里有豢牛之事。夫如是,則圣哲之通趣,古人之明志也。夫子生清穆之世,稟醇和之靈,覃思典籍,韞櫝《六經》,安貧樂賤,與世無營,沈精重淵,抗志高冥,包括無外,綜析無形,其已久矣。曾不能拔萃出群,揚芳飛文。登天庭,序彝倫,掃六合之穢慝,清宇廟之埃塵,連光芒于白日,屬炎氣于景云,時逝歲暮,默而無聞。小子惑焉,是以有云。方今圣上寬明,輔弼賢知,崇英逸偉,不墜于地,德弘者建宰相而裂土,才羨者荷榮祿而蒙賜。盍亦回涂要至,俯仰取容,輯當世之利,定不拔之功,榮家宗于此時,遺不滅之令蹤?夫獨未之思邪,何為守彼而不通此?”

胡老傲然而笑曰:“若公子,所謂睹暖昧之利,而忘昭哲之害;專必成之功,而忽蹉跌之敗者已。”公子謖爾斂袂而興曰:“胡為其然也?”胡老曰:“居,吾將釋汝。昔自太極,君臣始基,有羲皇之洪守,唐、虞之至時。三代之隆,亦有緝熙,五伯扶徽,勤而撫之。于斯已降,天網縱,人纮□,王涂壞,太極汣,君臣土崩,上下瓦解。于是智者聘詐,辯者馳說。武夫奮略,戰士講銳。電駭風馳,霧散云披,變詐乖詭,以合時宜。或畫一策而綰萬金,或談崇朝而錫瑞珪。連衡者六印磊落,合從者駢組流離。隆貴翕習,積富無崖,據巧蹈機,以忘其危。夫華離蔕而萎,條去干而枯,女冶容而淫,士背道而辜。人毀其滿,神疾其邪,利端始萌,害漸亦牙。速速方轂,夭夭是加,欲豐其屋,乃蔀其家。是故天地否閉,圣哲潛形,石門守晨,沮、溺耦耕,顏歜抱璞,蘧瑗保生,齊人歸樂,孔子斯征,雍渠驂乘,逝而遺輕。夫豈傲主而背國乎?道不可以傾也。

“且我聞之,日南至則黃鐘應,融風動而魚上冰,蕤賓統則微陰萌,蒹葭蒼而白露凝。寒暑相推,陰陽代興,運極則化,理亂相承。今大漢紹陶唐之洪烈,蕩四海之殘災,隆隱天之高,拆絙地之基。皇道惟融,帝猷顯ぶ,汦々庶類,含甘吮滋。檢六合之群品,濟之乎雍熙,群僚恭己于職司,圣主垂拱乎兩楹。君臣穆穆,守之以平,濟濟多士,端委縉綎,鴻漸盈階,振鷺充庭。譬猶鐘山之玉,泗濱之石,累珪璧不為之盈,采浮磬不為之索。曩者,洪源辟而四隩集,武功定而干戈戢,獫狁攘而吉甫宴,城濮捷而晉凱入。故當其有事也,則蓑笠并載,擐甲揚鋒,不給于務;當其無事也。則舒紳緩佩,鳴玉以步,綽有余裕。

“夫世臣、門子,B358御之族,天隆其祜,主豐其祿。抱膺從容,爵位自從,攝須理髯,余官委貴。其取進也,順傾轉圓,不足以喻其便;逡巡放屣,不足以況其易。夫夫有逸群之才,人人有優贍之智。童子不問疑于老成,瞳蒙不稽謀于先生。心恬淡于守高,意無為于持盈。粲乎煌煌,莫非華榮。明哲泊焉,不失所寧。狂淫振蕩,乃亂其情。貪夫殉財,夸者死權。瞻仰此事,體躁心煩。暗謙盈之效,迷損益之數。騁駑駘于修路,慕騏驥而增驅,卑俯乎外戚之門,乞助乎近貴之譽。榮顯未副,從而顛踣,下獲薰胥之辜,高受滅家之誅。前車已覆,襲軌而騖,曾不鑒禍,以知畏懼。予惟悼哉,害其若是!天高地厚,跼而E575之。怨豈在明,患生不思。戰戰兢兢,必慎厥尤。

“且用之則行,圣訓也;舍之則藏,至順也。夫九河盈溢,非一B359所防;帶甲百萬,非一勇所抗。今子責匹夫以清宇宙,庸可以水旱而累堯、湯乎?懼煙炎之毀B35A,何光芒之敢揚哉!且夫地將震而樞星直,井無景則日陰食,元首寬則望舒朓,侯王肅則月側匿。是以君子推微達著,尋端見緒,履霜知冰,路露知暑。時行則行,時止則止,消息盈沖,取諸天紀。利用遭泰,可與處否,樂天知命,持神任己。群車方奔乎險路,安能與之齊軌?思危難而自豫,故在賤而不恥。方將騁馳乎典籍之崇涂,休息乎仁義之淵藪,盤旋乎周、孔之庭宇,揖儒、墨而與為友。舒之足以光四表,收之則莫能知其所有。若乃丁千載之運,應神靈之符,闿閶闔,乘天衢,擁華蓋而奉皇樞,納玄策于圣德,宣太平于中區。計合謀從,已之圖也;勛績不立,予之辜也。龜鳳山翳,霧露不除,踴躍草萊,只見其愚。不我知者,將謂之迂。修業思真,棄此焉如?靜以俟命,不B277不渝。‘百歲之后,歸乎其居。’幸其獲稱,天所誘也。罕漫而已,非已咎也。昔伯翳綜聲于鳥語,葛盧辯音于鳴牛,董父受氏于豢龍,奚仲供德于衡辀,倕氏興政于巧工,造父登御于驊騮,非子享土于善圉,狼瞫取右于禽囚,弓父畢精于筋角,B447非明勇于赴流,壽王創基于格五,東方要幸于談優,上官效力于執蓋,弘羊據相于運籌。仆不能參跡于若人,故抱璞而優游。”

于是公子仰首降階,忸怩而避。胡老乃揚衡含笑,援琴而歌。歌曰:“練余心兮浸太清,滌穢濁兮存正靈。和液暢兮神氣寧,情志泊兮心亭亭,嗜欲息兮無由生。踔宇宙而遺俗兮,眇翩翩而獨征。”

建寧三年,辟司徒橋玄府,玄甚敬待之。出補河平長。召拜郎中,校書東觀。遷議郎。邕以經籍去圣久遠,文字多謬,俗儒穿鑿,疑誤后學,熹平四年,乃與五官中郎將堂溪典,光祿大夫楊賜,諫議大夫馬日磾,議郎張馴、韓說,太史令單飏等,奏求正定《六經》文字。靈帝許之,邕乃自書丹于碑,使工鐫刻立于太學門外。于是后儒晚學,咸取正焉。及碑始立,其觀視及摹寫者,車乘日千余兩,填塞街陌。

初,朝議以州郡相黨,人情比周,乃制婚姻之家及兩州人士不得對相監臨。至是復有三互法,禁忌轉密,選用艱難。幽、冀二州,久缺不補。邕上疏曰:

伏見幽、冀舊壤,鎧馬所出,比年兵饑,漸至空耗。今者百姓虛縣,萬里蕭條,闕職經時,吏人延屬,而三府選舉,逾月不定。臣經怪其事,而論者云‘避三互’。十一州有禁,當取二州而已。又二州之士,或復限以歲月,狐疑遲淹,以失事會。愚以為三互之禁,禁之薄者,今但申以威靈,明其憲令,在任之人豈不戒懼,而當坐設三互,自生留閡邪?昔韓安國起自徒中,朱買臣出于幽賤,并以才宜,還守本邦。又張敞亡命,擢授劇州。豈復顧循三互,繼以末制乎?三公明知二州之要,所宜速定,當越禁取能,以救時敝;而不顧爭臣之義,茍避輕微之科,選用稽滯,以失其人。臣愿陛下上則先帝,蠲除近禁,其諸州刺史器用可換者,無拘日月三互,以差厥中。

書奏不省。

初,帝好學,自造《皇羲篇》五十章,因引諸生能為文賦者。本頗以經學相招,后諸為尺牘及工書鳥篆者,皆加引召,遂至數十人。侍中祭酒樂松、賈護,多引無行趣勢之徒,并待制鴻都門下,熹陳方俗閭里小事,帝甚悅之,待以不次之位。又市賈小民,為宣陵孝子者,復數十人,悉除為郎中、太子舍人。時頻有雷霆疾風,傷樹拔木,地震、隕雹、蝗蟲之害。又鮮卑犯境,役賦及民。六年七月,制書引咎,誥群臣各陳政要所當施行。邕上封事曰:

臣伏讀圣旨,雖周成遇風,訊諸執事,宣王遭旱,密勿祗畏,無以或加。臣聞天降災異,緣象而至。辟歷數發,殆刑誅繁多之所生也。風者天之號令,所從教人也。夫昭事上帝,則自懷多福;宗廟致敬,則鬼神以著。國之大事,實先祀典,天子圣躬所當恭事。臣自在宰府,及備朱衣,迎氣五郊,而車駕稀出,四時至敬,屢委有司,雖有解除,猶為疏廢。故皇天不悅,顯此諸異。《鴻范傳》曰:“政悖德隱,厥風發屋折木。”《坤》為地道,《易》稱安貞。陰氣憤盛,則當靜反動,法為下叛。夫權不在上,則雹傷物;政有苛暴,則虎狼食人;貪利傷民,則蝗蟲損稼。去六月二十八日,太白與月相迫,兵事惡之。鮮卑犯塞,所從來遠,今之出師,未見其利。上違天文,下逆人事。誠當博覽眾議,從其安者。臣不勝憤滿,謹條宜所施行七事表左:

一事:明堂月令,天子以四立及季夏之節,迎五帝于郊,所以導致神氣,祈福豐年。清廟祭祀,追往孝敬,養老辟雍,示人禮化,皆帝者之大業,祖宗所祗奉也。而有司數以蕃國疏喪,宮內產生,及吏卒小污,屢生忌故。竊見南郊齋戒,未嘗有廢,至于它祀,輒興異議。豈南郊卑而它祀尊哉?孝元皇帝策書曰:“禮之至敬,莫重于祭,所以竭心親奉,以致肅祗者也。”又元和故事,復申先典。前后制書,推心懇惻。而近者以來,更任太史。忘禮敬之大,任禁忌之書,拘信小故,以虧大典。《禮》,妻妾產者,齋則不入側室之門,無廢祭之文也。所謂宮中有卒,三月不祭者,謂士庶人數堵之室,共處其中耳,豈謂皇居之曠,臣妾之眾哉?自今齋制宜如故典,庶答風霆災妖之異。

二事:臣聞國之將興,至言數聞,內知己政,外見民情。是故先帝雖有圣明之姿,而猶廣求得失。又因災異,援引幽隱,重賢良、方正、敦樸、有道之選,危言極諫,不絕于朝。陛下親政以來,頻年災異,而未聞特舉博選之旨。誠當思省述修舊事,使抱忠之臣展其狂直,以解《易傳》“政悖德隱”之言。

三事:夫求賢之道,未必一涂。或以德顯,或以言揚。頃者,立朝之士,曾不以忠信見賞,恒被謗訕之誅,遂使群下結口,莫圖正辭。郎中張文,前獨盡狂言,圣聽納受,以責三司。臣子曠然,眾庶解悅。臣愚以為宜擢文右職,以勸忠謇,宣聲海內,博開政路。

四事:夫司隸校尉、諸州刺史,所以督察奸枉,分別白黑者也。伏見幽州刺史楊熹、益州刺史龐芝、涼州刺史劉虔,各有奉公疾奸之心,熹等所糾,其效尤多。余皆枉橈,不能稱職。或有抱罪懷瑕,與下同疾,綱網B12D縱,莫相舉察,公府臺閣亦復默然。五年制書,議遣八使,又令三公謠言奏事。是時奉公者欣然得志,邪枉者憂悸失色。未詳斯議。所因寢息。昔劉向奏曰:“夫執狐疑之計者,開群枉之門;養不斷之慮者,來讒邪之口。”今始聞善政,旋復變易,足令海內測度朝政。宜追定八使,糾舉非法,更選忠清,平章賞罰。三公歲盡,差其殿最,使吏知奉公之福,營私之禍,則眾災之原庶可塞矣。

五事:臣聞古者取士,必使諸侯歲貢。孝武之世,郡舉孝廉,又有賢良、文學之選,于是名臣輩出,文武并興。漢之得人,數路而已。夫書畫辭賦,才之小者,匡國理政,未有其能。陛下即位之初,先涉經術,聽政余日,觀省篇章,聊以游意,當代博弈,非以教化取士之木。而諸生競利,作者鼎沸。其高者頗引經訓風喻之言;下則連偶俗語,有類俳優;或竊成文,虛冒名氏。臣每受詔于盛化門,差次錄第,其未及者,亦復隨輩皆見拜擢。既加之恩,難復收改,但守奉祿,于義已弘,不可復使理人及仕州郡。昔孝宣會諸儒于石渠,章帝集學士于白虎,通經釋義,其事優大,文、武之道,所宜從之。若乃小能小善,雖有可觀,孔子以為“致遠則泥”,君子故當志其大者。

六事:墨綬長吏,職典理人,皆當以惠利為績,日月為勞。褒責之科,所宜分明。而今在任無復能省,及其還者,多召拜議郎、郎中。若器用優美,不宜處之冗散。如有釁故,自當極其刑誅。豈有伏罪懼考,反求遷轉,更相放效,臧否無章?先帝舊典,未嘗有此。可皆斷絕,以核真偽。

七事:伏見前一切以宣陵孝子為太子舍人。臣聞孝文皇帝制喪服三十六日,雖繼體之君,父子至親,公卿列臣,受恩之重,皆屈情從制,不敢逾越。今虛偽小人,本非骨肉,既無幸私之恩,又無祿仕之實,側隱思慕,情何緣生?而群聚山陵,假名稱孝,行不隱心,義無所依,至有奸軌之人,通容其中。桓思皇后祖載之時,東郡有盜人妻者亡在孝中,本縣追捕,乃伏其辜。虛偽雜穢,難得勝言。又前至得拜,后輩被遺;或經年陵次,以暫歸見漏;或以人自代,亦蒙寵榮。爭訟怨恨,兇兇道路。太子官屬,宜搜選令德,豈有但取丘墓兇丑之人?其為不祥,莫與大焉。宜遣歸田里,以明許偽。

書奏,帝乃親迎氣北郊,及行辟雍之禮。又詔宣陵孝子為舍人者,悉改為丞尉焉。光和元年,遂置鴻都門學,畫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像。其諸生皆敕州郡三公舉用辟召,或出為刺史、太守,入為尚書、侍中,乃有封侯賜爵者,士君子皆恥與為列焉。

時,妖異數見,人相驚擾。其年七月,詔召邕與光祿大夫楊賜、諫議大夫馬日磾、議郎張華、太史令單飏詣金商門,引入崇德殿,使中常侍曹節、王甫就問災異及消改變故所宜施行。邕悉心以對,事在《五行》、《天文志》。

又特詔問曰:“比災變互生,未知厥咎,朝廷焦心,載懷恐懼。每訪郡公卿士,庶聞忠言,而各存括囊,莫肯盡心。以邕經學深奧,故密特稽問,宜披露失得,指陳政要,勿有依違,自生疑諱。具對經術,以皂囊封上。”邕對曰:

臣伏惟陛下圣德允明,深悼災咎,褒臣末學,特垂訪及,非臣螻蟻所能堪副。斯誠輸寫肝膽出命之秋,豈可以顧患避害,使陛下不聞至戒哉!臣伏思諸異,皆亡國之怪也。天于大漢,殷勤不已,故屢出祅變,以當譴責,欲令人君感悟,改危即安。今災眚之發,不于它所,遠則門垣,近在寺署,其為監戒,可謂至切。霓墮雞化,皆婦人干政之所致也。前者乳母趙嬈,貴重天下,生則貲藏侔于天府,死則丘墓逾于園陵,兩子受封,兄弟典郡;續以永樂門史霍玉,依阻城社,又為奸邪。今者道路紛紛,復云有程大人者,察其風聲,將為國患。宜高為堤防,明設禁令,深惟趙、霍,以為至戒。今圣意勤勤,思明邪正。而聞太尉張顥,為玉所進;光祿勛姓璋,有名貪濁;又長水校尉趙玹、屯騎校尉蓋升,并叨時幸,榮富優足。宜念小人在位之咎,退思引身避賢之福。伏見廷尉郭禧,純厚老成;光祿大夫橋玄,聰達方直;故太尉劉寵,忠實守正:并宜為謀主,數見訪問。夫宰相大臣,君之四體,委任責成,優劣已分,不宜聽納小吏,雕琢大臣也。又尚方工技之作,鴻都篇賦之文,可且消息,以示惟憂。《詩》云:“畏天之怒,不敢戲豫。”天戒誠不可戲也。宰府孝廉,士之高選。近者以辟召不慎,切責三公,而今并以小文超取選舉,開請托之門,違明王之典,眾心不厭,莫之敢言。臣愿陛下忍而絕之,思惟萬機,以答天望。圣朝既自約厲,左右近臣亦宜從化。人自抑損,以塞咎戒,則天道虧滿,鬼神福謙矣。臣以愚贛,感激忘身,敢觸忌諱,手書具對。夫君臣不密,上有漏言之戒,下有失身之禍。愿寢臣表,無使盡忠之吏,受怨奸仇。

章奏,帝覽而嘆息,因起更衣,曹節于后竊視之,悉宣語左右,事遂漏露。其為邕所裁黜者,皆側目思報。

初,邕與司徒劉郃素不相平,叔父衛尉質又與將作大匠陽球有隙。球即中常侍程璜女夫也,璜遂使人飛章言邕、質數以私事請托于郃,郃不聽,邕含隱切,志欲相中。于是詔下尚書,召邕詰狀。邕上書自陳曰:

臣被召,問以大鴻臚劉郃前為濟陰太守,臣屬吏張宛長休百日,郃為司隸,又托河內郡吏李奇為州書佐,及營護故河南尹羊陟、侍御史胡母班,郃不為用致怨之狀。臣征營怖悸,肝膽涂地,不知死命所在。竊自尋案,實屬宛、奇,不及陟、班。凡休假小吏,非結恨之本。與陟姻家,豈敢申助私黨?如臣父子欲相傷陷,當明言臺閣,具陳恨狀所緣。內無寸事,而謗書外發,宜以臣對與郃參驗。臣得以學問特蒙褒異,執事秘館,操管御前,姓名貌狀,微簡圣心。今年七月,召詣金商門,問以災異,赍詔申旨,誘臣使言。臣實愚贛,唯識忠盡,出命忘軀,不顧后害,遂譏刺公卿,內及寵臣。實欲以上對圣問,救消災異,規為陛下建康寧之計。陛下不念忠臣直言,宜加掩蔽,誹謗卒至,便用疑怪。盡心之吏,豈得容哉?詔書每下,百官各上封事,欲以改政思譴,除兇致吉,而言者不蒙延納之福,旋被陷破之禍。今皆杜口結舌,以臣為戒,誰敢為陛下盡忠孝乎?臣季父質,連見拔擢,位在上列。臣被蒙恩渥,數見訪逮。言事者因此欲陷臣父子,破臣門戶,非復發糾奸伏,補益國家者也。臣年四十有六,孤特一身,得托名忠臣,死有余榮,恐陛下于此不復聞至言矣。臣之愚冗,職當咎患,但前者所對,質不及聞,而衰老白首,橫見引逮,隨臣摧設,并入坑C279,誠冤誠痛。臣一入牢獄,當為楚毒所迫,趣以飲章,辭情何緣復聞?死期垂至,冒昧自陳。愿身當辜戮,丐質不并坐,則身死之日,更生之年也。惟陛下加餐,為萬姓自愛。

于是下邕、質于洛陽獄,劾以仇怨奉公,議害大臣,大不敬,棄市。事奏,中常侍呂強愍邕無罪,請之,帝亦更思其章,有詔減死一等,與家屬髡鉗徙朔方,不得以赦令除。陽球使客追路刺邕,客感其義,皆莫為用。球又賂其部主使加毒害,所賂者反以其情戒邕,故每得免焉。居五原安陽縣。

邕前在東觀,與盧植、韓說等撰補《后漢記》,會遭事流離,不及得成,因上書自陳,奏其所著十意,分別首目,連置章左。帝嘉其才高,會明年大赦,乃宥邕還本郡。邕自徙及歸,凡九月焉。將就還路,五原太守王智餞之。酒酣,智起舞屬邕,邕不為報。智者,中常侍王甫弟也,素貴驕,慚于賓客,詬邕曰:“徒敢輕我!”邕拂衣而去。智銜之,密告邕怨于囚放,謗訕朝廷。內寵惡之。邕慮卒不免,乃亡命江海,遠跡吳會。往來依太山羊氏,積十二年,在吳。

吳人有燒桐以爨者,邕聞火烈之聲,知其良木,因請而裁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猶焦,故時人名曰“僬尾琴”焉。初,邕在陳留也。其鄰人有以酒食召邕者,比往而酒以酣焉。客有彈琴于屏,邕至門試潛聽之,曰:“憘!以樂召我而有殺心,可也?”遂反。將命者告主人曰:“蔡君向來,至門而去。”邕素為邦鄉所宗,主人遽自追而問其故,邕具以告,莫不憮然。彈琴者曰:“我向鼓弦,見螳螂方向鳴蟬,蟬將去而未飛,螳螂為之一前一卻。吾心聳然,惟恐螳螂之失之也。此豈為殺心而形于聲者乎?”邕莞然而笑曰:“此足以當之矣。”

中平六年,靈帝崩,董卓為司空,聞邕名高,辟之,稱疾不就。卓大怒,詈曰:“我力能族人,蔡邕遂偃蹇者,不旋踵矣。”又切敕州郡舉邕詣府,邕不得已,到,署祭酒,甚見敬重。舉高第,補侍御史,又轉持書御史,遷尚書。三日之間,周歷三臺。遷巴郡太守,復留為侍中。

初平元年,拜左中郎將,從獻帝遷都長安,封高陽鄉侯。

董卓賓客部典議欲尊卓比太公,稱尚父。卓謀之于邕,邕曰:“太公輔周,受命剪商,故特為其號。今明公威德,誠為巍巍,然比之尚父,愚意以為未可宜須并東平定,車駕還反舊京,然后議之。”卓從其言。

二年六月,地震,卓以問邕。邕對曰:“地動者,陰盛侵陽,臣下逾制之所致也。前春郊天,公奉引車駕,乘金華青蓋,爪畫兩轓,遠近以為非宜。”卓于是改乘皂蓋車。

卓重邕才學,厚相遇待,每集宴,輒令邕鼓琴贊事,邕亦每存匡益。然卓多自佷用,邕恨其言少從,謂從弟谷曰:“董公性剛而遂非,終難濟也,吾欲東奔兗州,若道遠難達,且遁逃山東以待之,何如?”谷曰:“君狀異恒人,每行觀者盈集。以此自匿,不亦難乎?”邕乃止。

及卓被誅,邕在司徒王允坐,殊不意言之而嘆,有動于色。允勃然叱之曰:“董卓國之大賊,幾傾漢室。君為王臣,所宜同忿,而懷其私遇,以忘大節!今天誅有罪,而反相傷痛,豈不共為逆哉?”即收付廷尉治罪。邕陳辭謝,乞黥首刖足,繼成漢史。士大夫多矜救之,不能得。太尉馬日磾馳往謂允曰:“伯喈曠世逸才,多識漢事,當續成后史,為一代大典。且忠孝素著,而所坐無名,誅之無乃失人望乎?”允曰:“昔武帝不殺司馬遷,使作謗書,流于后世。方今國祚中衰,神器不固,不可令佞臣執筆在幼主左右。既無益圣德,復使吾黨蒙其訕議。”日磾退而告人曰:“王公其不長世乎?善人,國之紀也;制作,國之典也。滅紀廢典,其能久乎!”邕遂死獄中。允悔,欲止而不及。時年六十一。搢紳諸儒莫不流涕。北海鄭玄聞而嘆曰:“漢世之事,誰與正之!”兗州、陳留間皆畫像而頌焉。

其撰集漢事,未見錄以繼后史。適作《靈紀》及十意,又補諸列傳四十二篇,因李C765之亂,湮沒多不存。所著詩、賦、碑、誄、銘、贊、連珠、箴、吊、論議、《獨斷》、《勸學》、《釋誨》、《敘樂》、《女訓》、《篆藝》、祝文、章表、書記,凡百四篇,傳于世。

論曰:意氣之感,士所不能忘也。流極之運,有生所共深悲也。當伯喈抱鉗扭,徙幽裔,仰日月而不見照燭,臨風塵而不得經過,其意豈及語平日幸全人哉!及解刑衣,竄歐越,潛舟江壑,不知其遠,捷步深林,尚苦不密,但愿北首舊丘,歸骸先壟,又可得乎?董卓一旦入朝,辟書先下,分明枉結,信宿三遷。匡導既申,狂僭屢革,資《同人》之先號,得北叟之后福。屢其慶者,夫豈無懷?君子斷刑,尚或為之不舉,況國憲倉卒,慮不先圖,矜情變容,而罰同邪黨?執政乃追怨子長謗書流后,放此為戮,未或聞之典刑。

贊曰:季長戚氏,才通情侈。苑囿典文,流悅音伎。邕實慕靜,心精辭綺。斥言金商,南徂北徒,籍梁懷董,名澆身毀。

蔡邕有關的一個故事:

蔡邕救琴

東漢靈帝在位的時候,有個大臣名叫蔡邕。蔡邕為人正直,性格耿直誠實,眼里容不下沙子,對于一些不好的現象,他總是敢于對靈帝直言相諫。這樣,他頂撞靈帝的次數多了,靈帝漸漸討厭起他來。再加上靈帝身邊的宦官也對他的正直又恨又怕,常常在靈帝面前進讒言說他目無皇上,驕傲自大,早晚會有謀反的可能,蔡邕的處境越來越危險。他自知已成了靈帝的眼中釘、肉中刺,隨時有被加害的危險,于是就打點行李,從水路逃出了京城,遠遠來到吳地,隱居了起來。

蔡邕愛好音樂,他本人也通曉音律,精通古典,在彈奏中如有一點小小的差錯,也逃不過他的耳朵。蔡邕尤擅彈琴,對琴很有研究,關于琴的選材、制作、調音,他都有一套精辟獨到的見解。從京城逃出來的時候,他舍棄了很多財物,就是一直舍不得丟下家中那把心愛的琴,將它帶在身邊,時時細加呵護。

在隱居吳地的那些日子里,蔡邕常常撫琴,借用琴聲來抒發自己壯志難酬反遭迫害的悲憤和感嘆前途渺茫的悵惘。

有一天,蔡邕坐在房里撫琴長嘆,女房東在隔壁的灶間燒火做飯,她將木柴塞進灶膛里,火星亂蹦,木柴被燒得“噼里啪啦”地響。

忽然,蔡邕聽到隔壁傳來一陣清脆的爆裂聲,不由得心中一驚,抬頭豎起耳朵細細聽了幾秒鐘,大叫一聲“不好”,跳起來就往灶間跑。來到爐火邊,蔡邕也顧不得火勢的人,伸手就將那塊剛塞進灶膛當柴燒的桐木拽了出來,大聲喊道:“快別燒了,別燒了,這可是一塊做琴的難得一見的好材料啊!”蔡邕的手被燒傷了,他也不覺得疼,驚喜地在桐木上又吹又摸。好在搶救及時,桐木還很完整,蔡邕就將它買了下來。然后精雕細刻,一絲不茍,費盡心血,終于將這塊桐木做成了一張琴。這張琴彈奏起來,音色美妙絕倫,蓋世無雙。

這把琴流傳下來,成了世間罕有的珍寶,因為它的琴尾被燒焦了,人們叫它“焦尾琴”。

靈帝不識人才,使蔡邕落魄他鄉;而焦尾琴又何其有幸,遇到了蔡邕這樣慧眼識良材的音樂專家,終于使一身英華得以展現。這兩件事情形成了鮮明對比,告訴我們的道理卻是一樣的:要愛惜人才、尊重人才,要善于發現別人的才能并合理地使用,做到人盡其才。

蔡邕的藝術特點:

靈帝命工修理鴻部門(東漢時稱皇家藏書之所為鴻都),工匠用掃白粉的帚在墻上寫字,蔡邕從中受到啟發而創造了“飛白書”。這種書體,筆畫中絲絲露白,似用枯筆寫成,為一種獨特的書體,唐張懷瓘《書斷》評論蔡邕飛白書時說“飛白妙有絕倫,動合神功”。

郭有道碑《郭泰碑》---蔡邕(國學治要五-古文治要卷二)

【原文】

先生諱(ㄏㄨㄟˋ會)泰,字林宗,太原界休人也。其先出自有周,王季之穆,有虢(ㄍㄨㄛˊ國)叔者,實有懿德,文王咨焉[1],建國命氏,或謂之郭,即其后也[2]。先生誕應天衷,聰叡(ㄖㄨㄟˋ銳)明哲,孝友溫恭,仁篤慈惠。夫其器量宏深,姿度廣大,浩浩焉,汪汪焉。奧乎不可測已。若乃砥節厲行,直道正辭,貞固足以干事,隱括足以矯時[3],遂考覽《六經》,探綜《圖》《緯》[4],周流華夏,隨集帝學。收文武之將墜,拯微言之未絕。于時纓緌(ㄖㄨㄟˊ蕤)之徒[5],紳佩之士,望形表而影附,聆嘉聲而響和者,猶百川之歸巨海,鱗介之宗龜龍也。爾乃潛隱衡門[6],收朋勤誨,童蒙賴焉,用祛(ㄑㄩ屈)其蔽[7]。州郡聞德,虛己備禮,莫之能致。群公休之,遂辟司徒掾(ㄩㄢˋ愿)[8],又舉有道,皆以疾辭。將蹈洪涯之遐跡,紹巢由之絕軌[9],翔區外以舒翼,超天衢以高峙。稟命不融,享年四十有二。以建寧二年正月乙亥卒。凡我四方同好之人,永懷哀悼,靡所寘(ㄓˋ置)念[10]。乃相與惟先生之德,以謀不朽之事。僉(ㄑㄧㄢ千)以為先民既沒[11],而德音猶存者,亦賴之于紀述也,今其如何而闕(ㄑㄩㄝ缺)斯禮[12]。于是樹碑表墓,昭銘景行,俾芳烈奮乎百世,令聞顯于無窮。其辭曰:

于休(ㄨ嗚ㄏㄨ呼)先生,明德通玄[13];純懿淑靈,受之自天,崇壯幽濬,如山如淵。禮樂是悅,詩書是敦;匪惟摭華,乃尋厥根;宮墻重仞,允得其門。懿乎其純,確乎其操;洋洋搢(ㄐㄧㄣˋ晉)紳[14],言觀其高;棲遲泌邱,善誘能教[15];赫赫三事,幾行其招;委辭召貢,保此清妙。降年不永,民斯悲悼;爰勒茲銘,摛(ㄔ吃)其光耀[16];嗟爾來世,是則是效。

【注釋】

[1]文王咨焉:《國語》胥臣曰:「文王即位,而咨于二虢。」咨:謀也。

[2]郭:高誘《戰國策注》曰:郭,古文虢字也。

[3]隱括:律己恕人。

[4]《六經》:《五經》及《樂經》也。圖:《河圖》也。緯:《六經》及《孝經》皆有緯也。

[5]纓緌之徒:纓緌,帽下的結帶。比喻顯貴之士。

[6]衡門:以橫木為門。形容簡陋的住所。

[7]袪:猶去也。

[8]休之:交口推譽。辟:猶召也。

[9]洪涯:道家神仙。巢由之絕軌:皇甫謐《逸士傳》曰:「巢父者,堯時隱人也及堯之讓位于許由也,由以告巢父焉,巢父責由曰:『汝何不隱汝光,何故見若身也?』。」

[10]寘念:即「置念」,互相緬懷。

[11]僉:眾人﹑大家的代稱。

[12]闕:義同「缺」

[13]于休:嗚呼。

[14]搢紳:即「縉紳」,地方紳士,士林君子。

[15]棲遲泌邱:游息丘泉之間。

[16]摛:傳播、傳揚。

【注】此碑因墓主郭泰,字林宗,曾被人舉為“有道”,亦稱《郭有道林宗碑》、《郭林宗碑》、《郭有道碑》。據《水經注》記載,蔡邕手書原碑在北魏還完好無損;但北宋歐陽修、趙明誠的金石名著均未著錄,疑已不存;明清之際,傅山曾補刻此碑,卻已非漢碑之舊了。在碑志文體的創作與演變史上,蔡邕是開一代風氣的大家。對此,歷代文評家幾乎是眾口一辭的。劉勰推崇道:「自后漢以來,碑碣云起,才鋒所斷,莫高蔡邕」。《后漢書郭泰傳》

【作者】

蔡邕(公元133年-公元192年),字伯喈,陳留圉(今河南省開封市陳留鎮)人,東漢文學家、書法家。權臣董卓當政時拜左中郎將,故后人也稱他「蔡中郎」。后漢三國時期著名才女·蔡琰(蔡文姬)之父。《后漢書·蔡邕傳》說他自少博學,“好辭章、數術、天文,妙操音律”,還會制作焦尾琴。漢獻帝初年,董卓專權,久聞其高名,以誅族相威脅,迫其入朝,拜左中郎將,后人因而稱他蔡中郎。蔡邕是東漢后期著名的學者、文學家、書法家和音樂家。他的《后漢史》殘稿已亡佚,有《獨斷》等傳世。他最工隸書,另著有《篆勢》。

【譯文】

先生名泰,字林宗,太原界休人。其先世出自姬周。王季之子,有叫虢叔,非常有美德,周文王常向這位兄弟諮訪政事。周初封邦建國,以虢命名其氏姓,有人呼之為郭,先生就是其后人。先生的誕生,承應上天的福佑,聰敏睿智,深明事理,孝敬長輩,友善兄弟,溫良謙恭,仁義誠篤,慈愛寬惠。其器量弘廣深沉,氣象開闊博大,像浩浩江河,汪汪海洋,深邃而不可測啊。至于砥礪節概,激勵操行,遵行正道,端正言辭,正直堅定足以擔當大事,律己恕人足以矯正流俗。另外他研讀儒家六經,探索河圖緯書,周游華夏大地,摭集帝王之學,收拾即將墜失的文武之道,拯救還未中絕的仲尼微言。這時,在冠纓飾緌的士人和紳帶玉佩的賢達中,望見圭表就附著日影,聽到嘉音就跟著唱和的人,就像江河奔歸汪洋大海,水族朝宗元龜神龍。先生卻遁隱蓬門,接納群朋,殷勤誨導;愚蒙有賴于你,盡祛知性之蔽。州郡聞此德行,虛心折節,備以大禮,卻不能延致。群公交口推譽,于是召為司徒掾,又舉其為「有道」,先生都以病推辭。準備沿著道家神仙洪涯先生遙遠的足跡,繼承上古高士巢父、許由超脫行事,以舒展的雙翼騰翔區宇之外,因高邁的舉動超越天衢之上。可惜稟承于天的壽命不長,享年四十有二,于建寧二年正月乙亥日去世。所有四方同好之人,懷著深切哀悼之情。沒有什么可以容得下這種思念,因而互相緬懷先生之德,籌劃可令不朽之事。大家都認為:先人已經逝世而德行依然存在的原因,有賴于被后人追述。如今不知怎么反而缺少此種禮儀!于是樹立碑石刻墓志銘,昭然銘刻光輝的德行,以使美好的事跡昭明于百世,崇高的聲名顯揚于永遠。銘辭說:

嗚呼,先生明德通達大道精玄。純美善良聰明,稟賦受自上天。崇高偉大如山,幽遠深邃如淵。禮樂令人愉悅,詩書令人勤奮。不僅摭拾精華,還為找尋本根。孔學宮墻高深,先生真得其門。美者是其純正,堅者是其節操。多少士林君子,言行仰之彌高。游息丘泉之間,循循善誘能教。赫赫朝廷三公,幾度折節相邀。婉言拒召辭舉,保全自身清高。可惜享年不永,萬民因而悲悼。于是刻此銘辭,刊布先生光耀。嗟嘆悠悠來世,楷模足供仿效!

蔡邕墓的江蘇省常州市蔡邕墓

蔡邕墓位于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湟里鎮東安社區西安村夏莊自然村村北,蔡邕之事在宋代咸淳四年(1270)的常州第一部志書《毗鄰志》中記載道:“漢,蔡伯喈墓在尚宜鄉互村,大冢巋然。按本傳,邕曾在吳中積二十年。意歿后來葬此爾”。據聽當地上了年紀的老人們講,解放前蔡邕墓很高很大,占地面積估計有一兩畝,高有七八米高,至少有五六米高。只是在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軍隊修建戰壕取土平了一些,后來文化大革命期間又平了一些,八十年代當地農民為了做房子又平了一些。至于那些整齊的磚塊當然也被拿走做地基去了。根據現場目測,現在這座樓房地基明顯高于周圍房子地基。當地農民口耳相傳,也都認可蔡邕墓的說法。那么有沒有文字資料記載呢?通過走訪,我們還真的發現了有一家姓萬的人家的家譜里果然有蔡邕墓的記錄。并且有比較詳細的記錄。這個家譜是修建于1948年。看來這個蔡邕墓的存在是確鑿無疑的了。

另外離湟里東安幾十里路的江蘇省常州市的溧陽有蔡邕讀書臺以及蔡邕的焦尾琴的傳說。

湟里鎮東安社區西安村夏莊自然村村北,有一土墩。千余年來,人們都說是伯喈墩。據《廣輿記》載,武進互村(街里)有蔡邕墓,蔡邕(132—192),字伯喈,河南杞縣人,東漢大文學家、書法家、音樂家,漢靈帝時拜議郎,董卓時為左中郎將,當世即有高名美譽。據村民講,伯喈墩,在民國初年,尚有二丈多高,一畝多大,蔡家后世人常來祭掃。由于墩在村旁,便于村人取土,偶爾鋤到多塊整整齊齊造型相同的青石板(二尺長、二尺闊,三寸厚),欲搬回家。長者目睹,促其復蓋,以保古墓美觀。“文化大革命”中,當地生產隊平整部分土地作社場,墩的西面、北面新建了幾座房屋,致使墩基縮小,墩高只剩二公尺。后來,由于村民新建房屋,現在,墩也看不見了。滆湖水浩浩蕩蕩,碧波千頃,在湖畔的武進區湟里鎮東安社區西安村夏莊自然村里,東漢一代大文學家、書法家、音樂家蔡邕,被默默安葬于此。蔡邕,河南杞縣人,他在辭賦、音樂的王國里,高視闊步,南面而王。然而,他的人生經歷卻過于悲愴。由于他寫學有專長,才華橫溢。當時,權重朝野的董卓,為了篡漢,千方百計脅迫蔡邕做其幕僚,甚至一日之內,三升其職,官至左中郎將,后司徒王允為保漢室江山,采用連環美人計,將貂蟬先許董卓,后許呂布,造成董呂內訌火拼,誅死了董卓。按理,此時的蔡邕從此可以脫開枷鎖,重新從事他心愛的事業。然而,正由于蔡邕出眾的才華,招致王允的妒忌,王允以其追隨董卓為虎作倀為借口,將蔡邕下獄。據傳,他在獄中曾對人說:生于杞縣一生憂,死后東葬方得安。為此不愿歸葬常年兵火連天的河南老家,而愿葬身風光秀麗、尚少戰事的滆湖之濱。據說,東安之名由此而來。蔡邕之事在宋代咸淳四年(1270)的常州第一部志書《毗鄰志》中記載道:“漢,蔡伯喈墓在尚宜鄉互村,大冢巋然。按本傳,邕曾在吳中積二十年。意歿后來葬此爾”。可見,蔡邕的確葬于今湟里鎮東安一帶,近日,筆者前往東安,實地尋訪蔡邕之墓。東安的西安村夏莊自然村83歲的老人萬炳初說,蔡邕墓確實在夏莊。在村民的帶領下,筆者在夏莊自然村第五村民小組的住宅旁,找到了蔡邕墓葬之地。據村民講,民國初年,蔡邕墓墩尚有兩丈多高,一畝田方圓,還見蔡家后人來此祭掃。“文化大革命”中,當地生產隊平整土地,將墓墩之土削平為社場,現在墓地的周圍都蓋起了房屋,蔡邕墓墩隔在其中已被夷為平地。村民們回憶說,當年挑墩取土時,鋤頭鋤到多塊整齊劃一、造型相同的青石板。后發現為墓磚坑,墓道旁還有磚砌的流水暗溝。歷經1800多年,坑內幾無遺物。與唐陵漢墓煊赫豪華相比,蔡邕墓未免太荒涼了、太寂寞了。而蔡邕的人文卻被《毗陵志》深刻其中,南朝的史學家范曄所撰《后漢書》中還著有《蔡邕列傳》,清代學者李兆洛在其《駢體文鈔》中,僅選蔡邕的駢文就達29篇。而由蔡邕制作的“焦尾琴”,更是被后人稱為“中國四大名琴”之一,流芳千古,據說這把琴就是在離東安只有幾十里的溧陽生活時制作的。

蔡邕是哪個朝代的

導語:曾有人士這樣評價蔡邕:一文學士,所陳奏議,未始非守正之談,然或嫌迂遠,或涉虛浮,才有余而忠不足,吾于邕猶有余憾焉。那么,蔡邕是哪個朝代的呢?下面由我為您整理出的相關內容,一起來看看吧。

(一)蔡邕是哪個朝代的

兩漢

(二)蔡邕簡介

蔡邕(yōng)(133年—192年),字伯喈。陳留郡圉(yǔ )(今河南省開封市圉鎮)人。東漢時期著名文學家、書法家,才女蔡文姬之父。因官至左中郎將,后人稱他為“蔡中郎”。

蔡邕早年拒朝廷征召之命,后被征辟為司徒掾屬,任河平長、郎中、議郎等職,曾參與續寫《東觀漢記》及刻印熹平石經。后遭流放朔方,幾經周折,避難江南十二年。董卓掌權時,強召蔡邕為祭酒。三日之內,歷任侍御史、治書御史、尚書。又遷侍中、左中郎將,封高陽鄉侯。董卓被誅殺后,蔡邕因在王允座上感嘆而被下獄,不久便死于獄中,時年六十歲。

蔡邕精通音律,才華橫溢,師事著名學者胡廣。蔡邕除通經史,善辭賦等文學外,書法精于篆、隸。尤以隸書造詣最深,名望最高,有“蔡邕書骨氣洞達,爽爽有神力”的評價。創“飛白”書體,對后世影響甚大。唐張懷瓘《書斷》評蔡邕飛白書“妙有絕倫,動合神功”。

他生平藏書多至萬余卷,晚年仍存四千卷。有文集二十卷,早佚。明人張溥輯有《蔡中郎集》,《全后漢文》對其著作也多有收錄。

(三)人物成就

文學

蔡邕是漢代最后一位辭賦大家。其所作賦絕大多數為小賦,取材多樣,切近生活,語言清新,往往直抒胸臆,富于世態人情,很有藝術的感染力。其中代表作品為《述行賦》。全賦短小精悍,感情沉痛,批判深刻,情辭俱佳,是漢末抒情小賦的力作。他小賦的題材多樣,他甚至用以表現男女情愛,風格大膽而直率。《青衣賦》就是相當感人的作品。在這篇言情小賦中,他真實地坦露了對一位出身微賤的美女的愛情,以真摯的感情,表現了人情與封建禮法的矛盾撞擊。蔡邕的散文長于碑記,工整黃雅,多用排偶,舊時頗受推重。

《蔡中郎集》

蔡邕收集漢朝歷史,沒有看見寫下來作后史。只有所作《靈紀》及十意,又補諸列傳四十二篇,因李傕作亂散失,大多沒有保存下來。所著詩、賦、碑、誄、銘、贊,連珠、箴、吊、論議、《獨斷》、《勸學》、《釋誨》、《敘樂》、《女訓》、《篆執》,祝文、章表、書記,共104篇傳于世。[39]

蔡邕生平喜藏書,多至萬余卷,晚年將所藏之書載數車悉數贈給王粲,家存藏書還有四千多卷。《隋書·經籍志》著錄有其文集20卷,早佚。明人張溥輯有《蔡中郎集》二卷。丁紹儀《全漢詩·卷七》亦載其作品。嚴可均《全后漢文》卷69~卷80對其奏疏詞賦等作品多有收錄。

蔡邕詩歌現流傳有400多首。但由于當時戰亂連年,沒有保存原稿流傳下來,均由其女蔡琰,在曹操的救助下,憑借驚人的.記憶力默寫而來。

書法

藝術創造

蔡邕工篆書、隸書,尤以隸書著稱,其字結構嚴整,點畫俯仰,體法多變。靈帝命工修理鴻部門(東漢時稱皇家藏書之所為鴻都),工匠用掃粉的帚在墻上寫字,蔡邕從中受到啟發而創造了“飛白書”。這種書體,筆畫中絲絲露白,似用枯筆寫成,為一種獨特的書體,對后世影響甚大。唐張懷瓘《書斷》評論蔡邕飛白書時說“飛白妙有絕倫,動合神功”。

作品行情

蔡邕因負盛名,所以后世把一些碑刻和論著附合成蔡邕名義的偽作也不少。據說其真跡在唐時已經罕見。

經學

熹平四年(175年),蔡邕有感于經籍距圣人著述的時間久遠,文字錯誤多,被俗儒牽強附會,貽誤學子。于是與五官中郎將堂溪典、光祿大夫楊賜、諫議大夫馬日磾、議郎張馴、韓說、太史令單飏等任,奏請正定《六經》的文字。靈帝予以批準,蔡邕于是用紅筆親自寫在碑上,讓工人刻好立在太學的門外,這就是中國第一部石經“熹平石經”(又稱漢石經、一體石經)。后來的儒者學生,都以此為標準經文。碑新立時,來觀看及摹寫的,一天之內,車子就有一千多輛,街道也因此堵塞。

后漢書蔡邕傳譯文

譯文:

蔡邕表字伯喈,是陳留的圉人。蔡邕性情忠實孝順,母親曾經久病三年,蔡邕如果不是寒暑節氣變化的時候,不曾解開衣衫,七十天不睡覺(去照顧母親)。母親去世后,他在墳墓旁邊蓋屋住下,行為舉止都依照禮的要求。有溫順的兔子順從地呆在他的屋子旁邊,又有兩棵樹的枝干合生在一起,遠近的人都覺得這些很奇特,很多人前往觀看。他和叔父堂弟住在一起,三代不分家,鄉里的人都敬重他的義節。他年輕時知識淵博,以師禮侍奉太傅胡廣。他喜歡文章、數術、天文,善于彈奏音樂。吳地有人燃燒桐木來做飯,蔡邕聽見火焰燃燒的聲音,清楚那是好的木材,因此請求將它裁制來做琴,(這把琴)果然有美妙的聲音,而它的末端猶如燒焦一般,因此當時的人叫它“焦尾琴”。起初,蔡邕在陳留的時候,他有鄰居用酒菜食物邀請蔡邕去,等到蔡邕去時他們已經喝得很暢快。有位客人在屏風后彈琴,蔡邕到門口試探地專心聽琴聲,說:“用享樂邀請我卻有殺心,為何呢?”于是就回去了。奉行命令的人告訴主人說:“蔡邕剛才來了,到了門口卻又離開了。”蔡邕向來被鄉里敬重,主人于是自己追上蔡邕問他離開的原因,蔡邕全部告訴了他,沒有人不感到驚訝。彈琴的人說:“我之前彈琴的時候,看見螳螂前面有一只鳴叫的蟬,蟬將要離去而還沒有飛起,螳螂為了它一進一退,我心里感到擔心,就怕螳螂捉不到它。這難道就是顯露在琴聲中的殺心嗎?”蔡邕微笑著說:“這完全能當得上了。”等到董卓被殺后,蔡邕在司徒王允手下任職,不經意間談論到董卓時他嘆息,臉色有所改變。王允生氣地呵斥他說:“董卓,是國家的大賊,多少乎傾覆了漢室。你作為臣子,應該一同憤恨,但你卻想著自己受到的禮遇,忘記了節操!現在上天誅殺了有罪的人,你卻反而為他感到傷痛,這難道不是和他一同作為逆賊嗎?”隨之立刻將蔡邕收押交給廷尉治罪。蔡邕遞上辭表道歉,請求受到刻額染墨,截斷雙腳的刑罰,繼續解決漢史。士大夫大多同情并想要救他,沒有成功。太尉馬日磾縱馬前往對王允說:“蔡邕是曠世的奇才,清楚很多漢朝的事,應當(讓他)續寫解決后邊的歷史,使它成為一代重要的典籍。而且他忠誠孝順的名聲一向顯著,獲罪也沒有緣由,殺了他豈不是會喪失威望嗎?”王允說:“過去漢武帝不殺司馬遷,讓他寫出毀謗的書,流傳于后世。現今國家中途衰落,國家政權不穩固,不能讓奸邪諂媚的臣子在幼主旁邊寫文章。這既不能增益圣上的仁德,又令我們蒙受毀謗議論。”馬日磾離去后告訴別人說:“王允大概不能長久于世吧。有道德的人,是國家的綱紀;寫作,是國家的典籍。廢棄了綱紀與典籍,難道還能長久嗎!”蔡邕于是死在了監獄里。王允后悔了,想阻止殺他卻來不及了。當時蔡邕六十一歲。官員和讀書人沒有不為他哭泣的。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鏈接:http://m.pinswag.com/ask/18018.html

分享給朋友:

“蔡邕的文記載在哪里 蔡邕的故事” 的相關文章

陳寅恪能背誦多少詩,陳寅恪的名著

陳寅恪能背誦多少詩,陳寅恪的名著

今天給各位分享陳寅恪能背誦多少詩的知識,其中也會對陳寅恪的名著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關于陳寅恪的介紹 陳寅恪(1890—1969),義寧(今修水縣)人。清朝著名詩人陳三立的第三個兒子。夫人唐筲,是臺灣巡撫唐景崧的孫女,也是一位女教師,在清華園相識,兩...

包含不識玉川九出自哪里的詞條

包含不識玉川九出自哪里的詞條

大家好,關于不識玉川九出自哪里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玉川先生是什么意思意思 川先生洛城里拼音:yu chuan xian sheng luo cheng li玉川先生洛城里...

桃李花多少錢,桃李價格表

桃李花多少錢,桃李價格表

很多朋友對于桃李花多少錢和桃李價格表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桃李面包都有多少錢的? 桃李面包有好多種,有切片的玉米面面包和全麥面包,這兩種根據促銷價走一般在7.5-8.5元還有桃李的夾心的有花生醬和草莓醬的,售價是3.5還有純熟系列,售價在8元左右!...

蔡邕的文記載在哪里,蔡邕怎么寫

蔡邕的文記載在哪里,蔡邕怎么寫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蔡邕的文記載在哪里,以及蔡邕怎么寫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蔡氏先賢傳·蔡邕》:東漢名臣、文學家 蔡邕:東漢名臣、文學家? ? ? ? 蔡邕(133年-192年),字伯喈。陳留郡圉縣(今河南尉氏縣或杞縣...

夷門是哪里,夷門歌是什么意思

夷門是哪里,夷門歌是什么意思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夷門是哪里,以及夷門歌是什么意思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畎夷門在哪里 戰國魏都大梁城東門。在今河南省開封市東北隅。因在夷山上,故名。《史記·魏公子列傳》:魏隱士侯嬴“為大梁夷門監”。后作為開封的別稱。在...

嚴先生祠在哪里 嚴先生祠堂記

嚴先生祠在哪里 嚴先生祠堂記

大家好,關于嚴先生祠在哪里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嚴先生祠堂記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翻譯文言文 大意譯文如下: 范仲淹在桐廬做太守的時候,最早在釣魚臺建了一個嚴先生祠堂(紀念嚴光),自己做了一篇記...

晏如出自哪里 晏如作為名字的多嗎

晏如出自哪里 晏如作為名字的多嗎

今天給各位分享晏如出自哪里的知識,其中也會對晏如作為名字的多嗎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 出自陶淵明《五柳先生傳》。意思為:簡陋的居室里空蕩蕩,不能遮蔽風雨烈日,粗布短衣上打了補丁,盛飯的籃子和喝水用的瓢里...

嚴先生祠堂在哪里 嚴先生祠堂記原文

嚴先生祠堂在哪里 嚴先生祠堂記原文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嚴先生祠堂在哪里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嚴先生祠堂記原文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范文正公守桐廬文言文閱讀答案 1. 范文正公守桐廬,始于釣臺臺建嚴先生祠堂 文言文答案 1.①做郡太守 ②水浩大的樣子...

五柳先生的鄉下是哪里 五柳先生是個怎樣的人?

五柳先生的鄉下是哪里 五柳先生是個怎樣的人?

很多朋友對于五柳先生的鄉下是哪里和五柳先生是個怎樣的人?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猜不透伏羲八卦 這是哪首歌的歌詞,原唱是誰 歌詞“猜不透伏羲八卦”出自歌曲《打開文明密碼》,原唱是丁當。《打開文明密碼》演唱:常思思作詞:姜詩明 作曲:胡廷江編曲:胡廷江...

發表評論

訪客

看不清,換一張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里發表您的看法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