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如何流傳下來的 詩經的讀音是怎么流傳下來的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詩經如何流傳下來的,以及詩經的讀音是怎么流傳下來的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典籍《詩經》流傳下來的過程有哪些?
典籍從“學在官府”中解放出來之后,經過當時學者的整理和加工,得以廣泛流傳。孔子在整理古文獻的工作中貢獻頗大,早期的《詩經》和流傳至今的《詩經》相比,有不少差異。考查《墨于》書中所引的《詩》10首,不見于今本《詩經》的有四首,基本相同的有1首,其他幾首各有不同。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說《詩經》是孔子從“詩3000余篇”中“去其重”而編成的。原《詩》有三千余篇,不免夸大,但是原《詩》也確實不止現有的300余篇。《墨子·公孟》篇說儒者“誦詩三百,弦詩三百,歌詩三百,舞詩三百”,還說儒者“弦歌鼓舞以聚徒”(《墨子·非儒》)。可見原《詩》的數量本來多于三百篇,現存《詩經》是經過孔子及戰國時期的儒家整理、編輯以后流傳下來的。
《詩經》為什么會流傳千古并且家喻戶曉呢?
《詩經》作為我國最早的現實主義詩歌集,是我國詩歌的開端,其歷史地位自然不用多說,而《詩經》之所以能夠流傳千古并且家喻戶曉的原因,可以歸結為以下幾點:第一是《詩經》本身所具有的藝術特色;第二是儒家對《詩經》的推崇。一、《詩經》本身所具有的藝術特色
首先在內容上,《詩經》涵蓋的范圍就極為廣泛,有男女的相思愛情,有戰爭的刻畫與描寫,有怨刺,有勞動等等,在一開始就奠定了詩歌的廣泛內容取向,表現出了當時社會的生活面貌與獨特風俗,成為了后世了解當時社會的重要資料。其次,在表現手法上,“賦比興”成為了《詩經》的重要特色,這些表現手法極大地豐富了詩歌的韻味以及內涵,具有獨特性,也為后世所模仿與推崇。
最后,還有其獨特的語言風格,多為平實簡練,但又不流于俗氣,十分符合情感的表達,從而讓詩歌產生生動性、形象性,而這種種風格特色,也為后代詩人所學習、所延用,并不斷推崇與發展,從而讓《詩經》一直延續在詩歌的發展史中。
二、儒家對《詩經》的推崇
《詩經》在孔子時期就受到了孔子的極力推崇,在與學生的對答與教育過程中,就多次運用《詩經》中的語句,并且將《詩經》評價為“思無邪”,認為“不學詩,無以言”,認為《詩經》具有著強烈的精神力量以及不斷鼓舞探索的可能性,能夠給人帶入到獨特的思想境界。
因此將其推崇到一個極高的境地,并且將其歸類到“四書五經”之中,也正是有了這樣的推崇與傳播,讓《詩經》成為了儒家經典并不斷地傳承下來,從而讓《詩經》能夠依托之后儒學盛行的情況,得到更廣泛傳播。
傳承千年的《詩經》,是怎么流傳至今的?
《詩經》大體分為三部分,分別是“風”“雅”“頌”。根據距離的遠近,由遠及近,“風”是諸侯國的樂調、“雅”是宗周地區的正樂、“頌”則是宗廟祭祀之樂。
“風”有十五國風,“雅”有“大雅”、“小雅”。其中十五國風都是各諸侯國的民歌,“大雅”則為貴族文人著作的作品,但是“小雅”中又有部分民歌。
圖1-1. 《詩經》意境
就“頌”而言,在古代“頌”與“容”互相通假。所謂“頌”,即歌舞。所以“頌”不只是樂,還有舞蹈。
根據《詩經》記載,周代的宗廟祭祀官員曾將周武王領兵打仗的士兵刺擊動作編為舞蹈。
圖1-2. 詩經里
《詩經》的歷史
《詩經》的成書年代應在春秋時代中期。
其中的詩篇最早記錄有西周初年的歷史,據此可以認定《詩經》收錄的詩篇最早應在武王伐紂之后。
《詩經》成書早期只叫《詩》,因為漢武帝將詩、書、禮、易、春秋列為五經,此后才改名稱《詩經》。
所以,在春秋戰國時代到西漢漢武帝的兩三百年之間,《詩經》一直以《詩》的名稱而存在,并且版本眾多。
圖2-1. 《詩經》朗誦
雖然《詩經》在春秋戰國時代看似枝繁葉茂,但其實在歷史的長河中,它的大部分內容早已經散佚。
傳說中最早的3000篇詩歌,到了孔子時期只剩下了300余首;在現今流傳的毛氏注本中,《詩經》現存311篇,其中還有6篇沒有名目。
圖2-2.《詩經》樂舞
《詩經》的春秋戰國時代
孔子輯錄《詩經》的原因,是因為覺得《詩經》有助于實行教化。
據論語記載,孔子認為研究詩不只有助于德行的實踐,還有助于學習事物的實際知識,如鳥獸草木的名稱等。
正因此,《詩經》最初在孔子直系弟子的學派中流傳開來。是這群儒家弟子,他們確立了《詩經》解釋的傳統,以道德反省為主題去研究并解讀《詩經》。
圖3-1. 孔子像
而正因為儒家弟子在《左傳》中大量引用了《詩經》中的句子,使得《詩經》雖然有許多版本散佚,但《詩經》全文卻幾乎都藏了在《左傳》的字里行間中。
儒家弟子將《詩經》作為衡量道德的標準,從字里行間中抽取出一些在今人看來難以理解的隱喻意思,又將之運用于解釋他們那個時代的歷史事件,才使得《國風》與歷史相聯系,具備了說明道德與政治概念的功能。
圖3-2. 春秋左傳
當然,在百家爭鳴時期,不同學派對于《詩經》有不同的理解。即使在傳說中的秦始皇焚書坑儒之后,漢代仍舊存在《詩經》的四種異本。
但即使如此,這四種異本的內容卻大同小異,是否可以理解為都是儒家著作?
這四種異本,最后傳承并在當代流傳的是毛氏注本。毛氏注本據說可以追溯到孔子的弟子子夏,儒家弟子因此將《毛詩序》視為子夏的著作。
圖3-3. 北京孔廟國子監
《詩經》的道德意義
這篇序的內容具有很多的象征意義,在今人看來可能如“火星文”一樣難于理解。
因為具有這種被讀書人普遍學習并接受的象征意義,《詩經》在古代被士人們作為了勸諫君王的委婉手段。
這樣既可以不莽撞地有損于帝王的權威,又能恰當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圖4-1. 全國29家文博機構聯合推出春秋戰國文物大聯展
因為這樣的功能,《詩經》在古代變成了教科書一樣的存在。
從古代社會教育服務于封建社會階級上層來看,教育以培養備選的官僚為目的也是可以理解的。而要成為一個合格的官僚,首先得學會官僚們之間通用的語言。
由于在貴族階層的流行,《詩經》也被視為高雅的象征。
圖4-2. 四川成都三星堆出土文物
最古的學者們還聲稱從《國風》中看到了西周賢王的啟示。
比如說,《桃夭》象征著文王時期的政令通和,因此其中的婚嫁制度可以全盤采納;《隰有萇楚》則讓人看到了統治者的暴政。
而實際上,《國風》的來源是民歌,大部分可能是無意義的情感傾訴。
圖4-3. 《詩經?國風?蒹葭》
比如說,《周南》中的《桃夭》詩篇,在常人看來就是描述當時的社會風俗,婚嫁狀況的。但在儒家子弟看來,詩中的種種全是規則,因為這首詩寫于周文王時期,那么其中對婚嫁年齡、季節的描述后世必須全部模仿,一絲不差。
《詩經》中的種種字眼,在這種解釋中似乎都有了特殊的含義。
詩經如何流傳下來的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詩經的讀音是怎么流傳下來的、詩經如何流傳下來的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