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什么玉振,振玉聲金還是金聲玉振
大家好,關于金什么玉振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振玉聲金還是金聲玉振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金聲玉振”這個成語說的是才德兼備的誰呢?
謝邀:
開篇明義,“金聲玉振”這個成語是用來形容孔子的。
其實,“金聲玉振”這個成語最初的含義只是和音樂演奏有關。“金聲玉振”中的“金聲”指的是鐘聲,《說文解字》對“鐘”的解釋是“鐘,樂鐘也。”鐘聲的特點是在敲擊時聲音會逐漸地由大變小;玉,古典樂器中的“磐”,《爾雅》解釋道:“磐,樂器名也,以玉石為之。”磐的聲音特點是“首尾如一”,沒有高低起伏的變化。
因為“金聲玉振”的本意是奏樂以鐘發聲,以磬收韻,有始有終。所以“金聲玉振”通常用來聲音和音樂,有響亮、和諧等含義,比如明代文學家謝榛《四溟詩話》中這樣寫道:“誦之行云流水,聽之金聲玉振,觀之明霞散綺,講之獨繭抽絲。此詩家四關”。
用“金聲玉振”來評價孔子,最早出自先秦文學作品《孟子·萬章下》:“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孟子以音樂演奏為比喻,說明孔子是一位集大成的先賢。
自孟子之后,許多儒學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升華了這一觀點。南朝文學評論家劉勰在《文心雕龍·原道》篇中說:“至若夫子繼圣,獨秀前哲,熔鈞六經,必金聲而玉振。”
這句話是說,孔子編訂六經,修著《詩》、《書》、《禮》、《樂》,這些工作像敲鐘一樣開始,擊磬一樣結束,這些工作是集大成之作,既繼承了以前的先賢,也超過了以前的先賢。
由此可見,孟子是將孔子和“金聲玉振”聯系起來的始作俑者。那么,孟子為什么要以音樂演奏為比喻,將孔子比喻成一位“金聲玉振”的人呢?主要原因有以下兩大點。
一、因為“金聲玉振”本身就是一個有著美好寓意的詞匯
第一,從金聲玉振的本意來看,以鐘發聲,以磬收韻,有始有終,這種有始有終即是一種美德,代表了一種完整,有頭有尾,可見始終。所以,孟子說 :“始條理者,智之事也 ;終條理者,圣之事也。”有條理地開始與結束關乎智圣。
第二,當磐的使用材質是玉時,金和玉本身也就代表了一種美好,在傳統文化語境中,作為有著自然屬性的金和玉,常被人們看作是大自然的精華,因而也被賦予特有的品格。
古人對于金玉本身就有著一種尊崇的心理,且這種心理由來已久,中國的文字中有相當數量的漢字是金部和玉部,這就是金玉崇拜的文化信息的具體體現。
古人經常用“金玉聲”或“金玉音”來比喻聲音,甚至詩文。唐代詩人錢起起《送李四擢第歸覲省》詩中寫道:“齊唱陽春曲,唯君金玉聲。”白居易《崔湖州贈紅石琴》詩中寫道:“引出山水思,助成金玉音。”南宋詞人汪元量《長相思》中也寫道:“空谷佳人金玉音,有誰知此心”。
此外,像金玉滿堂、金玉良緣、金科玉律、金口玉言、金枝玉葉等漢語成語,都體現了金玉的珍貴及兩者之間的聯系。
第三,金玉原本是代表鐘磐,而鐘磐又是禮樂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雅樂的演奏樂器。從這一點來說,鐘磐又是一種身份的象征,并且還是一種高級身份的象征,代表了等級地位的差別,于是,鐘磐又添加了一層高大上的含義與表征。
所以,金聲玉振又同時具有樂與禮的兩層含義,以之來形容君子之德是非常合適的。這種君子之德自然也是代表了一種美好的品質。
二、孔子與“金聲玉振”的結合
孔子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特別強調傳授知識文化和培養道德品行必須相統一的思想。
作為教育家,孔子在教學方法上要求老師“有教無類”、“經邦濟世”的教育觀,孔子提倡“因材施教”、“啟發式”的的教學方法。
而“禮樂”恰恰是孔子的主要教學內容,孔子認為禮樂文化不是探討人生是什么的學問,而是一種對人的行為進行規范、調整人際關系的準則。為了適應文化下移的潮流,孔子開辦私學,傳授禮樂文化知識,從而成為我國歷史上最早的一位教育家。
孔子是中國第一個使學術民眾化的,以教育為職業的人,他在教育學生讀書學功課時,處處以禮規范學生的思想行為,不僅言傳,還以身教影響著學生,這對中國的教育產生了巨大影響,在今天仍有其不可磨滅的價值。
后世為紀念孔子,在各地修建了許多文廟,文廟是各地紀念孔子及孔門圣賢的祠廟,是培蘊國學而施教一方的重要門庭。
唐貞觀四年,太宗為推崇儒學思想,發詔“天下各州縣皆立孔廟”,以至“州縣莫不有學,則凡學莫不有先圣之廟”,文廟獲得空前的歷史發展,所以有的地方有兩座甚至更多的文廟。文廟不僅包括祭祀建筑群落,它往往還與官辦的各級學宮組織在一起。
文廟不僅是一個“禮”的空間,而且是一個與“禮”互補的“樂”的空間。孔子教誨弟子“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按仁的標準來進德修業并學習六藝,使得文廟學宮承載并包容的內涵十分廣泛。
文廟中有不少贊頌孔子的牌匾,這些牌匾上一般都有題字,大多是對孔子的思想以及道德的肯定,如:“金聲玉振”“萬世師表”、“斯文在茲”等。
孔子的故鄉山東曲阜,有一座舉世聞名的孔廟,孔廟大門之南有一座石牌坊,該坊建于明嘉靖十七年,牌坊上有“金聲玉振”四個筆力雄勁大字,這四個字筆力雄勁,是由明代著名文學家胡纘宗親筆題寫的。可以說,這四個字是千百年來人們對孔子的學養、思想、道德的肯定。
金聲玉振的意思 金聲玉振的解釋
1、金聲玉振,漢語成語,拼音jīn shēng yù zhèn,以鐘發聲,以磬收韻,奏樂從始至終,比喻音韻響亮、和諧,也比喻人的知識淵博,才學精到。
2、出處:郭店楚簡《五行》篇:“[君]子之為善也,有與始,有與終也;君子之為德也,[有與始,無與]終也。金聲而玉振之,有德者也。金聲,善也:玉音,圣也。善,人道也;的,天[道也]。唯有德者,然后能金聲而玉振之。”
“金聲玉振”這個成語,是說誰?
“金聲玉振”這個成語,說的是我國的大圣人孔子。孔丘(約前551年-約前479年),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子孫后代尊稱孔子或孔夫子。生在魯國陬邑,先祖為宋國人,東周秋春后期魯國的教育學家與思想家,曾在魯國出任官衙高級官員。為儒家思想的創辦人。而孔子儒家思想的德行論五行觀念(禮義仁智信)對鄰近地區,如:朝鮮半島、琉球、日本、越南、東南亞等地域擁有 長遠的影響,這種地域也被稱作儒家文化圈。
孔子健在時被稱作“天縱之圣”、“天下木鐸”,由董仲舒提倡,漢武帝實施“八股取士”現行政策,后人執政者或孔教教徒相繼敬稱孔子為圣賢、文圣、至圣、萬世師表、大德萬世師表、萬世師表。其十六世祖是殷商帝乙,十五世祖為宋國第二任君主宋公仲,十二世祖是宋前閔公,十一世祖弗父何退位給弟宋厲公,拜為宋國上卿。七世祖孔父嘉是宋國大夫,曾為lol大司馬,在皇宮內戰中被殺,孔父嘉子木金父避災逃往魯國的鄒邑居住,作魯國的醫生。
孔子的爸爸叔梁紇處于魯昌平鄉鄒邑,為鄒邑醫生。叔梁紇與原配施氏連出九個閨女,他望子急切,因此續娶一妾,得一子名孟皮,卻腳有殘廢。叔梁紇在七十二歲時三度娶媳婦,娶了十八歲的顏征在[來源于要求],因為婚姻不合禮樂制度,被史籍稱之為野合,約在魯襄公廿二年(前551年)生下孔丘。顏征在曾私底下至尼丘山祭拜尼丘山神而求子,故取名字丘,字仲尼。孔子早前日常生活極其艱苦,他說道:“吾少也賤,故大多能鄙事。”孔子三歲時,叔梁紇過世,葬于魯國東部地區的防山,孔母未將墓的所在城市告知孔子。顏氏遷居曲阜市闕里,將其養育成年人。幼時的孔子常將祭拜用的禮器(俎豆)擺放起來,訓練施禮演禮,作為一種游戲。
孔子的媽媽在他17歲時過世,孔子期待將爸爸媽媽合墓。為了更好地探聽爸爸葬處,他將媽媽棺殯停于街口(五父之衢),向過路人探聽。后孔母的隔壁鄰居曼父之母,告知孔子叔梁紇的墓處,孔子這才將爸爸媽媽合墓于防山。第二年,孔子在為媽媽守喪時,季孫氏酒宴士一級的人(饗士)。孔子前去,不愿卻被季孫氏家臣陽虎斥責并回絕。但后人專家學者多猜疑這事有偽。19歲時孔子為魯國皇室季孫氏做公文、委吏和乘田等縣吏,管理方法倉儲物流和牧畜。娶宋人亓官氏為妻,第二年亓官氏產子。魯昭公派人送鯽魚恭賀,該子便名叫孔鯉,字伯魚。孔鯉先孔子而死,有遺腹子孔汲,字子思。23歲時孔子逐漸在小鄉村招徒授課,學員顏值爆表由(顏回鼻祖)、曾點(曾參鼻祖)、冉耕等。
魯昭公十七年,郯國君主郯子訪魯。郯子才華橫溢,27歲的孔子慕名拜訪。韓愈《師說》有語:“孔子師郯子。”孔子依次“問禮于老聃,學鼓琴于師襄子,訪善于萇弘。”大概三十歲上下,最開始的一些徒弟趕到孔子身旁。自此,孔子一直從業基礎教育,他廣收弟子,流傳徒弟三千,圣賢七十二。他辮易服教學相長及因人施教,變成那時候學術研究下沉、個人授課的先行者和意味著,故后代尊為“萬世師表”及“萬世師表”。
金聲玉振說的是誰 金聲玉振相關典故介紹
1、“金聲玉振”的主人公是孔子。
2、金聲玉振,漢語成語,拼音jīn shēng yù zhèn,以鐘發聲,以磬收韻,奏樂從始至終,比喻音韻響亮、和諧,也比喻人的知識淵博,才學精到。
3、出處:《孟子·萬章下》:“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始條理者,智之事也;終條理者,圣之事也。”這是孟子對孔子的評價。
4、譯文:“金聲”、“玉振”表示奏樂的全過程,以擊鐘(金聲)開始,以擊磐(玉振)告終。以此象征孔子思想集古圣先賢之大成,贊頌孔子對文化的巨大貢獻。因此,后人把孔廟門前的第一座石坊命名為“金聲玉振”。
金聲玉振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
金聲玉振:以鐘發聲,以磬收韻,奏樂從始至終。比喻音韻響亮、和諧。也比喻人的知識淵博,才學精到。
讀音:jīn shēng yù zhèn
出處:先秦·孟軻《孟子·萬章下》: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始條理者,智之事也;終條理者,圣之事也。
翻譯:所謂集大成者,就好比演奏音樂時敲擊金鐘而玉磐也有振動一樣。所謂的金聲,是節奏旋律的開始;所謂玉振,是節奏旋律的終結。所謂節奏旋律的開始,是智的體現;所謂節奏旋律的終結,是圣的體現。
詞語出自《萬章章句下·第一節》的一句話,是將句子提煉成了詞語,沒有具體的典故。
近義詞
擲地有聲
讀音:zhì dì yǒu shēng
意思:形容話語豪邁有力。
出處:唐·房玄齡《晉書·孫綽傳》:“卿試擲地,當作金石聲也。”
翻譯:你可以嘗試將其投扔在地上,當作鐘磬發出的聲音。
舉例:我國幾代領導人的話擲地有聲,要求我們要有緊迫感。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