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中表示聾的字有哪些,聾子用古文怎么說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古文中表示聾的字有哪些,以及聾子用古文怎么說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含耳字文言文
1. 耳字的古文
1. 了
2. 語氣助詞,無實際意
耳:【er】
1. 聽覺和平衡感覺的器官(通稱“耳朵”):~背(bèi)。~垂。~鬢廝磨(mó)。~穴。~聰目明。~濡目染。
2. 像耳朵的東西:木~。銀~。
3. 像耳朵一樣分列兩旁的東西:~房。鼎~。
4. 聽說:~聞。~軟。~順(指年至六十,聽到別人的話,就能知道他的微妙的意思,后指人六十歲)。
2. 耳 在古文中的翻譯
1.語氣詞。表示限止語氣,與“而已”、“罷了”同義。
《論語·陽貨》:“子曰:‘二三子! 偃 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
唐 柳宗元 《三戒·黔之驢》:“虎因喜,計之曰:‘技止此耳!’” 宋 沈括 《夢溪筆談·象數一》:“月本無光,猶銀丸,日耀之乃光耳。”
2.語氣詞。表示肯定語氣或語句的停頓與結束。
《荀子·天論》:“君子小人之所以相縣者在此耳!”
《史記·淮陰侯列傳》:“諸將,易得耳;至如 信 者,國士無雙。”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識鑒》:“ 戴安道 年十余歲,在 瓦官寺 畫, 王長史 見之,曰:‘此童非徒能畫,亦終當致名,恨吾老不見其盛時耳。’”
就此句中而言,應為第二種用法,表示肯定語氣。“本所以疑,正為此耳。”應譯為:“當初之所以遲疑,就是因為怕遇上這事啊!”
3. 【古文中"耳"的意思很多古代寓言中有"耳"這個字,意思不明確
(1)表示限制,相當于“而已”、“罷了” [that is all]技止此耳.――唐·柳宗元《三戒》止增笑耳――《聊齋志異·狼三則》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論語·陽貨》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三十里耳.――《史記》(2)表示肯定或語句的停頓與結束,如同“矣”,相當于“了”、“啊”、“也”田橫,齊之壯士耳.――《資治通鑒》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史記》耳ěr表示轉折關系,相當于“而”故化成俗定,則為人臣者,主耳忘身,國而忘家,公耳忘私.――賈誼《治安策》。
4. 帶耳的四字詞語
帶耳的四字詞語 :
面紅耳赤、
耳聰目明、
掩耳盜鈴、
震耳欲聾、
耳熟能詳、
抓耳撓腮、
充耳不聞、
交頭接耳、
洗耳恭聽、
俯首帖耳、
耳濡目染、
如雷貫耳、
掩人耳目、
肥頭大耳、
耳目一新、
歷歷在耳、
隔墻有耳、
耳朵底子、
耳朵眼兒、
忠言逆耳、
不堪入耳、
稗耳販目、
耳食之徒、
屬人耳目、
5. 耳中人文言文翻譯
一、譯文:譚晉玄,是本縣的一名秀才。他很相信一種氣功之術,每日練習,冬夏不停。練了好幾個月,自己覺得好像有些收獲。有一天,他正盤腿而坐,聽到耳中有很小的說話聲,就像蒼蠅叫一般,說:“可以見嗎?”他一睜眼,就再也聽不見了。他又重新閉上眼、息住氣聽,又聽到方才的聲音。他想:這可能是功已練成,心里暗暗高興。
從此,他每日坐下就聽,心里想,等耳中再說話時,應當答應一聲并睜眼看看是什么東西。有一天,果然又聽到那“可以見嗎?”的小小說話聲,他就小聲答應:“可以見了。”很快覺得耳朵中有窸窸窣窣的聲音,像有東西爬出來。他慢慢地睜開眼偷看,果然看到一個小人,高三寸多,面貌猙獰,丑惡得像夜叉一樣,在地上轉著走。
他心里暗自驚異,心想不管怎么樣,先看他有什么變化再說。正看著,忽聽鄰居有人來借東西叫門呼喚。小人聽到后,樣子很恐慌,圍著屋內亂轉,好像老鼠找不到窩一樣。譚秀才也覺得神志不清,像掉了魂,不知道小人到哪里去了。隨后他便得了瘋癲病,哭叫不停。家人為他請醫吃藥,治了半年,才漸漸好了。
二、原文:清代小說家蒲松齡《聊齋志異》
譚晉玄,邑諸生也。篤信導引之術,寒暑不輟,行之數月,若有所得。一日,方趺坐,聞耳中小語如蠅,曰:“可以見矣。”開目即不復聞;合眸定息,又聞如故。謂是丹將成,竊喜。
自是每坐輒聞。因俟其再言,當應以覘之。一日,又言。乃微應曰:“可以見矣。”俄覺耳中習習然,似有物出。微睨之,小人長三寸許,貌獰惡如夜叉狀,旋轉地上。
心竊異之,姑凝神以觀其變。忽有鄰人假物,扣門而呼。小人聞之,意張皇,繞屋而轉,如鼠失窟。譚覺神魂俱失,不復知小人何所之矣。遂得顛疾,號叫不休,醫藥半年,始漸愈。
擴展資料
一、創作背景
蒲松齡出生于書香世家,他早年也曾想借助科舉入仕,可惜屢試不第,只能以教書為生。他自幼便對民間的鬼神故事興致濃厚。據說,蒲松齡曾為了搜集素材,在家門口開了一家茶館,來喝茶的人可以用一個故事代替茶錢。借助這個方法,蒲松齡搜集了大量離奇的故事,經過整理、加工過后,他都將其收錄到了《聊齋志異》中。
蒲松齡每晨起就在大道邊鋪席于地,并擺設煙茶,坐待過往行人,以搜集奇聞異事。每聽到一事,回家后就加以粉飾潤色。
康熙元年(1662),蒲松齡22歲時開始撰寫狐鬼故事。康熙十八年春,40歲的蒲松齡初次將手稿集結成書,名為《聊齋志異》,南高珩作序。此后屢有增補。直至康熙二三十九年前后和康熙四十六年,該書還有少量補作。《聊齋志異》的寫作歷時四十余年,傾注了蒲松齡大半生精力。
二、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年6月5日-1715年2月25日),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自稱異史氏。現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人。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歲。除《聊齋志異》外,蒲松齡還有大量詩文、戲劇、俚曲以及有關農業、醫藥方面的著述存世,總近200萬言。
6. 古文中"耳"的意思
(1)
表示限制,相當于“而已”、“罷了” [that is all]
技止此耳。――唐·柳宗元《三戒》
止增笑耳――《聊齋志異·狼三則》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論語·陽貨》
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三十里耳。――《史記》
(2)
表示肯定或語句的停頓與結束,如同“矣”,相當于“了”、“啊”、“也”
田橫,齊之壯士耳。――《資治通鑒》
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史記》
耳
ěr
表示轉折關系,相當于“而”
故化成俗定,則為人臣者,主耳忘身,國而忘家,公耳忘私。――賈誼《治安策》
文言文中聰與敏......和“破”與“有神”三字......中限制、阻礙是什么?自求上進是什么?
題目意思不明確,所以沒有人回答。
一、“聰與敏”是一組近義詞。兩詞之間的“限制、阻礙”可能指不能相互通用和替代的地方。如果說動作敏捷,用敏,不能用聰。如果用一個字指聽覺和聽覺靈敏(如“失聰”“耳聰目明”),用聰,不能用敏。指明察之意,用聰(如: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不能用敏。
聰cōng,形聲字。形旁是耳,聲旁是總。本義是聽力好。包括本義的含義是:
[1]聽覺靈敏:耳聰目明。[2]聽覺:失聰(失去聽覺。耳聾)。
[3]明察。指耳聞聲音而心能辨別其是真假。如:耳不能兩聽而聰(《荀子·勸學》)。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4]心思靈敏:聰明。聰睿。聰慧。聰穎。
敏mǐn,形聲字。形旁是攴(pū),聲旁是每。甲骨文字形,像用手整理頭發的樣子。本義是動作快。包括本義的含義是:
[1]迅速,靈活:敏捷。動作靈敏。敏于事而慎于言(《論語·學而》)。
[2]思想敏銳,反應快:聰敏,敏感,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論語·顏淵》)。
[3]奮勉:敏求(勉力以求)。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公冶長》),敏學(勤勉好學)。
二、“'破'與'有神'三字中限制、阻礙是什么 ”無法回答。
三、自求上進意思是:自己爭取上進(進步)。
文言文聾啞人怎么說的?
文言文中沒有聾啞人這種說法。
只有分別的稱呼:聾聵:耳聾或天生的聾子;暗啞:啞巴,口不能言。
《管子·入國》:“聾盲、喑啞、跛躄、偏枯、握遞不耐自生者,上收而養之,疾。”
貽在古文中什么意思
“貽”yí
貽我彤管。——《詩·邶風·靜女》
美人之貽。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唐·
韓愈《師說》
嘗貽余核舟一,蓋大蘇泛
赤壁云。——
明·
魏學洢《核舟記》
古經傳中詒、貽見互。
清·
鄭珍說“貽”字皆漢后所改。
如:貽餉(留贈);貽贈(饋贈,贈送)
遺留
貽我來牟。——《詩·周頌·思文》
坐貽聾瞽。——唐·
李朝威《柳毅傳》
又如:貽累(連累);貽笑(詒笑。被人譏笑);貽謀(留下的主意);貽厥(貽:留;厥:其);貽燕(給后世子孫留下安定的根基);貽臭萬年(惡名留傳后世,萬世難除)
(本文摘自《漢典》)
耳的文言文
1. 【古文中"耳"的意思很多古代寓言中有"耳"這個字,意思不明確
(1)表示限制,相當于“而已”、“罷了” [that is all]技止此耳.――唐·柳宗元《三戒》止增笑耳――《聊齋志異·狼三則》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論語·陽貨》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三十里耳.――《史記》(2)表示肯定或語句的停頓與結束,如同“矣”,相當于“了”、“啊”、“也”田橫,齊之壯士耳.――《資治通鑒》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史記》耳ěr表示轉折關系,相當于“而”故化成俗定,則為人臣者,主耳忘身,國而忘家,公耳忘私.――賈誼《治安策》。
2. 文言文中的“耳”是什么意思
◎ 耳 ěr
〈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耳朵形。漢字部首之一。本義:耳朵)
(2) 同本義 [ear]
耳,主聽也。——《說文》
耳者,腎之候。——《白虎通·情性》
耳者,心之候。——《春秋·元命苞》
耳目者,心思之助也。——《鬼谷子·權篇》
坎為耳。——《易·說卦》
忠言逆耳利于行。——明· 劉基《苦齋記》
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宋· 蘇軾《石鐘山記》
(3) 又如:耳目官(指耳、目兩種器官);耳斡兒(亦作“耳挖子”。掏耳垢的小勺,另一頭有尖頭);耳朵垂子(借指耳窩);耳根廂(耳邊);耳順(六十歲)
(4) 聽覺,聽力 [sense of hearing]。如:耳識,耳性(記性);耳重(重聽。耳朵聽覺不靈敏);
(5) 耳狀的東西 [an ear-like thing]。如:索耳;吊耳;木耳;銀耳;虎耳草;耳杯(兩側有便于拿取的耳提的杯子)
(6) 谷物在雨淋后所生的芽 [sprout(of grain on the cereal)]
禾頭生耳黍穗黑,農夫田父無消息。——杜甫《秋雨嘆三首》
(7) 位置在兩旁的如:耳門;耳房
詞性變化
◎ 耳 ěr
〈動〉
(1) 聽到,聽說 [hear;listen]。如:耳食之學(傳聞中得到的浮淺知識);耳頑(聽不進去);耳生(聽來生疏);耳決(猶耳聞)
(2) 附耳而語 [whisper]。如:耳言(猶耳語);耳報(暗中報告,私下傳言);耳提面命(當面講,甚至揪著耳朵講。比喻教導得殷勤懇切)
(3) 通“佴”。退后,居次 [withdraw]
人自為種而天下耳。——《莊子·天運》
◎ 耳 ěr
;語氣
(1) 表示限制,相當于“而已”、“罷了” [that is all]
技止此耳。——唐· 柳宗元《三戒》
止增笑耳——《聊齋志異·狼三則》
子曰∶“二三子! 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論語·陽貨》
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三十里耳。——《史記》
(2) 表示肯定或語句的停頓與結束,如同“矣”,相當于“了”、“啊”、“也”
田橫,齊之壯士耳。——《資治通鑒》
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史記》
◎ 耳 ěr
;連
表示轉折關系,相當于“而”
故化成俗定,則為人臣者,主耳忘身,國而忘家,公耳忘私。——賈誼《治安策》
3. 耳在文言文里的意思
耳 #ěr【釋義】 ①耳朵,人或某些動物的聽覺器官:耳聾眼花|耳聞目睹|迅雷不及掩耳。
②形狀像耳朵的東西:木耳|銀耳。③位置在兩旁的:耳房|耳門。
【耳邊風】 #ěrbiānfēng 耳邊吹過的風。比喻聽到勸告、教導后不放在心上。
也說“ 耳旁風 ” 。〖例句〗他把家長的話當作耳邊風,結果闖了禍。
【耳目一新】 #ěr mù yī xīn 聽到的和看到的都與以往不同,使人感到新鮮。形容變化很大。
〖例句〗回到闊別多年的母校,這里處處都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耳濡目染】 #ěr rú mù rǎn 耳朵經常聽到,眼睛經常看到,不知不覺地受到了影響和感染。
〖例句〗他雖然不是學中醫的,但由于長年在中醫院校工作,也耳濡目染地掌握了一些中醫基本常識。===================關于這個字的更多的信息=================耳 (象形。
甲骨文字形,象耳朵形。漢字部首之一。
本義:耳朵)同本義 耳,主聽也。――《說文》耳者,腎之候。
――《白虎通·情性》耳者,心之候。――《春秋·元命苞》耳目者,心思之助也。
――《鬼谷子·權篇》坎為耳。――《易·說卦》忠言逆耳利于行。
――明·劉基《苦齋記》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宋·蘇軾《石鐘山記》又如:耳目官(指耳、目兩種器官);耳斡兒(亦作“耳挖子”。掏耳垢的小勺,另一頭有尖頭);耳朵垂子(借指耳窩);耳根廂(耳邊);耳順(六十歲)聽覺,聽力 耳 ěr①〈古〉語氣詞。
表示肯定或'罷了'的意思:且吾所為者極難~。(《史記·刺客列傳》)、如反覆手~。
(《史記·陸賈傳》)②耳朵:~聾。③形狀像耳朵的東西:木~。
④位置在兩旁的:~門(大門兩旁的小門)。【耳鬢廝磨】形容親密相處的情景(多指青年男女之間十分親近)。
鬢:面頰兩旁近耳的頭發。廝:相互。
【耳聰目明】形容視聽靈敏。【耳目】①見聞:~不廣。
②替人刺探消息的人。【耳目一新】聽到的看到的都換了樣子,給人以新鮮的感覺。
【耳濡目染】形容見得多聽得多之后,無形中受影e5a48de588b6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234306535響。濡:沾濕;潤澤。
【耳食之談】見【耳食之言】。【耳食之言】傳聞的沒有根據的話。
又作耳食之談。【耳熟能詳】聽得多了,也就能詳盡地說出來。
【耳提面命】不但當面告訴,而且湊近耳朵講。形容嚴厲而又懇切地教導。
耳提:附耳。面:當面。
【耳蝸】〈生〉內耳的組成部分。形似蝸牛殼,故名。
內有淋巴液和聽神經,是聽覺感受器官。【耳咽管】見【咽鼓管】。
【耳語】湊近別人耳朵小聲說話。耳réng 1.見"耳孫"。
4. 耳 在古文中的翻譯
1.語氣詞。表示限止語氣,與“而已”、“罷了”同義。
《論語·陽貨》:“子曰:‘二三子! 偃 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
唐 柳宗元 《三戒·黔之驢》:“虎因喜,計之曰:‘技止此耳!’” 宋 沈括 《夢溪筆談·象數一》:“月本無光,猶銀丸,日耀之乃光耳。”
2.語氣詞。表示肯定語氣或語句的停頓與結束。
《荀子·天論》:“君子小人之所以相縣者在此耳!”
《史記·淮陰侯列傳》:“諸將,易得耳;至如 信 者,國士無雙。”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識鑒》:“ 戴安道 年十余歲,在 瓦官寺 畫, 王長史 見之,曰:‘此童非徒能畫,亦終當致名,恨吾老不見其盛時耳。’”
就此句中而言,應為第二種用法,表示肯定語氣。“本所以疑,正為此耳。”應譯為:“當初之所以遲疑,就是因為怕遇上這事啊!”
5. 耳在文言文里的意思
ěr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耳朵形。漢字部首之一。本義:耳朵)
(2)
同本義 [ear]
耳,主聽也。――《說文》
耳者,腎之候。――《白虎通·情性》
耳者,心之候。――《春秋·元命苞》
耳目者,心思之助也。――《鬼谷子·權篇》
坎為耳。――《易·說卦》
忠言逆耳利于行。――明·劉基《苦齋記》
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宋·蘇軾《石鐘山記》
(3)
又如:耳目官(指耳、目兩種器官);耳斡兒(亦作“耳挖子”。掏耳垢的小勺,另一頭有尖頭);耳朵垂子(借指耳窩);耳根廂(耳邊);耳順(六十歲)
(4)
聽覺,聽力 [sense of hearing]。如:耳識,耳性(記性);耳重(重聽。耳朵聽覺不靈敏);
(5)
耳狀的東西 [an ear-like thing]。如:索耳;吊耳;木耳;銀耳;虎耳草;耳杯(兩側有便于拿取的耳提的杯子)
(6)
谷物在雨淋后所生的芽 [sprout(of grain on the cereal)]
禾頭生耳黍穗黑,農夫田父無消息。――杜甫《秋雨嘆三首》
(7)
位置在兩旁的如:耳門;耳房
耳
ěr
(1)
聽到,聽說 [hear;listen]。如:耳食之學(傳聞中得到的浮淺知識);耳頑(聽不進去);耳生(聽來生疏);耳決(猶耳聞)
(2)
附耳而語 [whisper]。如:耳言(猶耳語);耳報(暗中報告,私下傳言);耳提面命(當面講,甚至揪著耳朵講。比喻教導得殷勤懇切)
(3)
通“佴”。退后,居次 [withdraw]
人自為種而天下耳。――《莊子·天運》
耳
ěr
(1)
表示限制,相當于“而已”、“罷了” [that is all]
技止此耳。――唐·柳宗元《三戒》
止增笑耳――《聊齋志異·狼三則》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論語·陽貨》
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三十里耳。――《史記》
(2)
表示肯定或語句的停頓與結束,如同“矣”,相當于“了”、“啊”、“也”
田橫,齊之壯士耳。――《資治通鑒》
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史記》
耳
ěr
表示轉折關系,相當于“而”
故化成俗定,則為人臣者,主耳忘身,國而忘家,公耳忘私。――賈誼《治安策》
6. 文言文的耳是什么意思
①;名;耳朵.《鄒忌諷齊王納諫》:“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陋室銘》:“無絲竹之亂耳.”《石鐘山記》:“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
②;名;形狀像耳朵的東西.如“木耳”、“銀耳”
③;動;聽說;耳聞.《漢書·外戚傳》:“又耳曩者所夢日符.”
④兼詞,相當于“而已”,譯作“罷了”.《莊暴見孟子》:“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直好世俗之樂耳.”《赤壁之戰》:“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非心服也.”
⑤;助;表示肯定.《察今》:“古今一也,人與我同耳.”《赤壁之戰》:“田橫,齊之壯士耳.”
⑥;形;位置在兩旁的.“耳門”、“耳房”.
求“聾”字的解釋
拼音:lóng|long2
部首:耳
筆順:橫撇折撇捺橫豎豎橫橫橫
基本解釋
●
聾
(聾)
lóng
ㄌㄨㄥˊ
◎
耳聽不見聲音:聾子。耳聾。發聾振聵(發出的聲音很大,使耳聾人也能聽見;喻用語言文字喚醒糊涂的人,使他們清醒。亦作“振聾發聵”)。
英文翻譯
◎
聾
deaf deafness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聾
聾
lóng
〈動〉
(1)
(形聲。從耳,龍聲。本義:喪失聽覺能力)
(2)
同本義
[deaf;be
hard
of
hearing]
聾,無聞也。——《說文》
聾者無以與乎鐘鼓之聲。——《莊子·逍遙游》
耳不聽五聲之和為聾,目不別五色之章為昧。——《左傳·僖公二十四年》
(3)
又如:聾聵(耳聾或天生的聾子。比喻愚昧無知,不明事理);聾昧(耳聾目盲);聾瞢(聾盲)。又指聾子
發瞽披聾。——枚乘《七發》
(4)
愚昧;不明事理
[stupid]
鄭昭,
宋聾。——《左傳·宣公十四年》
(5)
又如:聾言(比喻遮蔽,欺騙);聾俗(比喻愚昧無知的流俗,就如有耳而無聞);聾昧(比喻遲鈍、愚昧無知)。又指不明事理的人
一興異論,群聾和之。——王安石《答曾公立書》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