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絳唐多少錢,唐多少錢一輛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今絳唐多少錢,以及唐多少錢一輛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nèi)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唐代銀子值多少錢?等于多少個當時的銅錢?
約2065元,合1000文銅錢。
唐太宗貞觀年間物質(zhì)文明極大豐富,一斗米只賣5文錢,通常一兩銀子折1000文銅錢(又稱一貫),就可以買200斗米,10斗為一石,即是20石,唐代的一石約為59公斤,以今天一般米價1.75元一斤計算,一兩銀子相當于人民幣4130元的購買力。唐玄宗開元年間通貨膨脹,米價漲到10文一斗,也是一兩銀子=2065元人民幣。
在唐代25匹帛相當于今天多少錢
25匹絹錦可以賣25兩銀子。
唐朝唐太宗貞觀年間的一兩銀子相當于今日的4130元,把絹錦換算成25兩銀子就等于現(xiàn)在的103250元。
唐玄宗開元年間通貨膨脹,米價10文一斗,也是一兩銀子=2065元人民幣。 換算成現(xiàn)在“一兩=2065*25=51625元
唐朝君主先祖,唐朝君主的武周
唐朝君主的武周
廟號 謚號姓名 在世時間 在位時間年號皇陵-齊圣皇帝姒啟前21世紀(追尊)--周始祖文皇帝姬昌前12世紀(追尊)--周睿祖康皇帝姬武1前8世紀(追尊)--周嚴祖成皇帝武克己5-6世紀(追尊)--周肅祖章敬皇帝武居常6世紀(追尊)--周烈祖渾元昭安皇帝武儉6世紀(追尊)--周顯祖立極文穆皇帝武華6-7世紀(追尊)--周太祖無上孝明高皇帝武士彟559-635(追尊)-吳陵- 則天大圣皇帝武曌2 624-705 690-705
天授 如意 長壽 延載 證圣 天冊萬歲 萬歲登封 萬歲通天 神功 圣歷 久視 大足 長安 神龍 唐乾陵注釋: 除則天大圣皇后外,均為武則天及其兒孫追謚或改謚。 注: 1、根據(jù)《元和姓纂》記載:“周平王少子生而有文在手,曰武,遂以為氏。”姬武因此被視為武氏先祖。但多數(shù)學者認為此人純屬武則天杜撰。 2、武曌本名不詳,曾為唐太宗才人,賜號“武媚”,后為高宗昭儀、皇后,為孝敬皇帝李弘、安定思公主、章懷太子李賢、中宗李顯、睿宗李旦、太平公主生母。麟德元年(664年),開始與高宗一同臨朝聽政。上元元年(674年)八月,李治稱天皇,武則天稱天后。永淳二年(683)十二月,唐高宗駕崩,皇太子李顯即位。光宅元年(684年)二月,廢李顯為廬陵王,立豫王李旦為傀儡皇帝,本人以皇太后身份臨朝稱制。載初二年(691年)九月,武后登基稱帝,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tǒng)的女皇帝,改國號為“周”,史稱“武周”,定都東都洛陽,改稱神都,降李旦為皇嗣,賜武姓,以周文王為武氏始祖,并追尊武氏七世先祖,加封武氏宗親。天冊萬歲元年(695年)正月初,武則天加號為“慈氏越古金輪圣神皇帝”。神龍元年(705年)正月,武則天病篤,張柬之、崔玄暐等重臣發(fā)動“神龍革命”,誅殺張昌宗、張易之兄弟及其黨羽,逼迫武則天讓位于太子李顯。李顯復位后為母親上尊號為“則天大圣皇帝”,武周結(jié)束,唐朝復辟。同年十一月,武則天病逝,遺詔去帝號,稱”則天大圣皇后“,與高宗合葬乾陵。唐隆元年(710年),改謚天后。景云元年(710年),改為大圣天后。延和元年(712年),改為天后圣帝,未幾,改為圣后。開元四年(716年),改為則天皇后。天寶八載(749年),加謚則天順圣皇后。 唐朝歷代皇帝年號廟號謚號
李淵:廟號高祖;謚號神堯大圣大光孝皇帝;年號武德。
李世民:廟號太宗:謚號文武大圣大廣孝皇帝;年號貞觀。 李治:廟號高宗;謚號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年號永徽、顯慶、龍朔、麟德 、乾封、總章、 咸亨、上元、儀鳳 、調(diào)露、永隆 、開耀、 永淳、弘道。 李顯:廟號中宗(被廢);謚號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年號嗣圣684年。 李旦:廟號睿宗(被廢);謚號玄真大圣大興孝皇帝;年號文明 、光宅 、垂拱、永昌、載初。 武則天(武曌):武周690年-705年,謚號則天大圣皇帝;年號天授、如意、長壽、延載 、證圣、天冊萬歲、萬歲登封、萬歲通天、神功、圣歷、久視、大足、長安。 李顯:謚號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年號神龍、景龍。 李重茂:廟號恭宗;謚號殤皇帝;年號唐隆。 李旦: 廟號睿宗 (復辟);謚號玄真大圣大興孝皇帝;年號景云 、太極、延和。 李隆基 :廟號玄宗;謚號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年號先天、開元、天寶。 李亨:廟號肅宗;謚號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年號至德、乾元、上元。 李豫 :廟號代宗;謚號睿文孝武皇帝;年號寶應 、廣德、 永泰 、大歷。 李適 :廟號德宗;謚號神武孝文皇帝;年號建中、興元、貞元。 李誦 :廟號順宗;謚號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年號永貞。 李純 :廟號憲宗;謚號圣神章武孝皇帝;年號元和。 李恒:廟號穆宗;謚號睿圣文惠孝皇帝;年號長慶。 李湛:廟號敬宗;謚號睿武昭愍孝皇帝;年號寶歷。 李昂:廟號文宗;謚號元圣昭獻孝皇帝;年號寶歷 、大和 、開成。 李炎:廟號武宗;謚號至道昭肅孝皇帝;年號會昌 。 李忱:廟號宣宗;謚號圣武獻文孝皇帝(元圣至明成武獻文睿智章仁神聰懿道大孝皇帝);年號大中。 李漼:廟號懿宗;謚號昭圣恭惠孝皇帝;年號大中、咸通 。 李儇:廟號僖宗;謚號惠圣恭定孝皇帝;年號咸通、 乾符 、廣明、中和、光啟、文德。 李曄:廟號昭宗;謚號圣穆景文孝皇帝;年號龍紀、大順、景福、乾寧、光化、天復、天祐。 李柷:廟號景宗;謚號昭宣光烈孝皇帝;年號天祐 。 李唐 *** 為什么要追認老子為先祖?
李唐祖先跟老子李耳沒有半毛錢關(guān)系。李唐先祖屬于胡漢混血,在當時像這樣的家族數(shù)不勝數(shù),李唐皇帝為了證明自己根正苗紅就追認老子為先祖,以便得到全天下認可,所以,不敢承認自己的胡人血統(tǒng)。實際上,中華民族歷史上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很多次胡漢混居,民族大融合的現(xiàn)象。就連風俗,語言都發(fā)生了很多變化,但是,李唐王朝為了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以證明其合法性,不得不通過謊言來樹立威信,鞏固統(tǒng)治。
唐朝國君姓李,為什么國號稱唐朝
唐朝國號取之山西
肇基于山西的唐王朝,細究起來,其實,唐王朝與山西的關(guān)系還有一層更深的歷史淵源,那就是唐王朝國號也出自山西。? 表面上“唐”國號取之于李淵襲封“唐國公”,他稱帝后自然以“唐”為國號,這也是我國歷史上朝代國家定名的慣例與范式。如漢高祖劉邦曾封“漢王”,其王朝國號“漢”;曹操封“魏王”,其后立國號“魏”;司馬昭封“晉公”,其國名“晉”;楊堅襲爵“隋國公”,稱帝后國號“隋”;李唐王朝也不例外。但實際上,“唐”及“唐國”均出自山西。“唐”即陶唐氏,傳說為遠古部落名,居于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堯乃其領(lǐng)袖,故后人稱“唐堯”。商代堯的后裔仍封住山西,成為方國。周成王時滅唐國,封其弟叔虞,稱唐叔虞,今距太原西南約25公里處的名勝古跡晉祠即唐叔虞家祠,內(nèi)有唐叔虞廟。叔虞傳子燮父,改“唐”為“晉”,延用至今。? “唐”的故治舊有六說:一說在晉陽。《漢書·地理志》太原郡:“晉陽,故稱唐國,周成王滅唐,封弟叔虞。”《括地志》:“故唐城在并州晉陽縣北二里,《城記》云堯筑也。”徐才宗《國都城記》云,唐叔虞之子燮父徙居晉水旁,今并州故唐城。”二說在鄂。《史記·晉世家》:“封叔虞于唐,唐在河汾之東,方百里,故曰唐叔虞。”《集解》:“馬因案,《世本》曰居鄂,宋曰鄂地今在大夏”。《括地志》:“故鄂城在慈州昌寧縣東二里,與絳州夏縣相近。”三說在平陽。《史記正文》:“然封于河汾二水之東方百里,正合在晉州平陽縣,不合在鄂。”四說在永安。《漢書·地理志》太原郡晉陽注:“臣瓚曰,所謂唐,今河東永安縣也。”五說在翼。《括地志》:“故唐城在絳州翼城縣西二十里。徐才宗《國都城記》云,唐國,帝堯之裔子所封……至周成王時,唐人作亂,成王滅亡而封大叔。”顧炎武《日知錄》卷三十一“唐”條言:“按晉之始見《春秋》,其都在翼……北距晉陽七百余里,即后世遷都亦遠不相及;況霍山以北,自悼公以后始開縣邑,而前此不見于《傳》。”六說在夏縣。今人童書業(yè)《春秋左傳研究》“春秋晉絳都”:“顧氏辯晉始封不在晉陽,其說甚是,惟謂晉之始封在翼城則非。《秦策四》:‘魏代邯鄲因退為逢澤之遇,乘夏車,稱夏王。’‘乘夏車,稱夏王’蓋以其因都安邑故夏墟也。魏故都古安邑,在今夏縣附近,蓋即唐叔虞所封之夏墟矣。”今史學界多認為“翼說”可信,即今翼城縣西二十里唐城村。建國后,在翼城縣境內(nèi)又發(fā)現(xiàn)了多處西周文化遺址,可資證實。不管“唐”及“唐國”故舊治有幾處,其封地轄境都在今山西境內(nèi),這是不容懷疑的歷史事實。?“唐國”雖早在春秋時期作為方國已經(jīng)滅亡了,但文化的傳承是有繼承性的,李氏得姓本出自皋陶,皋陶為堯時執(zhí)掌刑獄的“大理”,子孫相襲,代為理官,以官為姓,故稱“理氏”。像“司馬”、“司空”、“司徒”等姓,均由官職演變而來。后“理氏”子孫因避紂王之害逃到伊侯之墟,食木子得全,遂改“理”為“李”,延續(xù)至今。周代李氏以苦縣(今河南鹿邑東)為采邑,老子即生于此,故唐王朝遵老子為先祖。堯生活范圍在山西,李氏又源于堯的理官,自然也根在山西,并且與唐存在如此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說李唐肇基山西,確實是歷史與現(xiàn)實共同促成的。唐王朝若不成于山西,倒應覺得奇怪了。因為‘唐’及“唐國”出自山西,李氏的根源在于山西,而當時襲封唐國公的李淵又留守在山西的龍城太原。這一切的一切,恰是蛟龍入海,猛虎歸山,除山西而外,再無它處能形成如此充足的條件和機緣了。? 李淵起義時拜叔虞,是因為以唐叔虞為其祖先,唐叔虞在周成王時滅唐國時被封在了其地,也就是山西太原,李淵的封地也在此。 請問唐朝有多少個皇帝?順序?
唐朝共有二十個皇帝,順序如下:
1、唐高祖李淵簡介:唐高祖李淵(565年-635年6月25日),字叔德,出生于長安,是中國唐朝的開國皇帝。公元618年5月,李淵稱帝,改國號唐,定都長安,不久之后便統(tǒng)一了全國。635年6月25日,李淵駕崩。李淵死后謚號太武皇帝,廟號高祖,葬在獻陵。
2、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在位23年,年號貞觀。名字取意“濟世安民”,隴西成紀人。唐太宗李世民不僅是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還是一位書法家和詩人。
3、唐高宗李治(628-683年),字為善,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其母為長孫皇后,為嫡三子。貞觀五年(631年)封為晉王,后因唐太宗的嫡長子皇太子李承乾與嫡次子魏王李泰相繼被廢,他才于貞觀十七年(643年)被冊立為皇太子。
4、唐中宗李顯(656年-710年),漢族,謚號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初謚孝和皇帝),原名李哲,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則天第三子(684年1月23日—684年2月27日、705年—710年在位)。唐中宗前后兩次當政,共在位五年半,公元710年被韋后毒殺,終年55歲,葬于定陵(今陜西省富平縣西北15里的鳳凰山)。
5、唐睿宗李旦簡介(662年6月22日—716年7月13日),唐睿宗,名旦,又名旭輪,漢族,唐高宗第八子,武則天幼子,唐中宗為其兄長。他一生兩度登基,兩讓天下
6、武則天(624年-705年),并州文水人,是一位女政治家和詩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正統(tǒng)的女皇帝,也是繼位年齡最大(67歲即位)、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終年82歲)。
7、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亦稱唐明皇。712年至756年在位。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母竇德妃。
8、唐肅宗李亨(711—762),唐代皇帝,唐玄宗李隆基子。公元756—761年在位。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爆發(fā)安史之亂。
9、唐代宗李豫(727-779年),漢族,唐肅宗長子。初名俶,原封廣平王,后改封楚王、成王,馬嵬之變后,他隨肅宗北上,任為“兵馬大元帥”,統(tǒng)帥諸將收復兩京,公元758年被立為皇太子,763年平定了安史之亂。
10、唐德宗(779年——805年在位)李適(742年-805年)(適發(fā)音為Kuò),天寶元年(742)四月十九日生于長安大內(nèi)宮中。他是肅宗的長孫、代宗的長子,他的整個少年時代,正是大唐帝國昌盛繁華的輝煌歲月。
11、唐順宗,名李誦(公元761-806年),唐德宗長子。德宗因他中風而急死,由他繼位。在位8月,被宦官逼迫退位后病死,終年46歲,葬于豐陵(陜西省富平縣東北33里)。
12、唐憲宗李純(778~820),805~820年在位。唐順宗長子。二十一年初,立為太子,改名純。八月即位。
13、唐穆宗李恒是憲宗第三子,貞元十一年(795)七月六日出生于京師長安大明宮之別殿。
14、唐敬宗李湛(809年-826年),唐穆宗的長子,在位2年,為宦官謀殺,終年18歲。葬于莊陵(今陜西省三原縣東北30里)。
15、唐文宗李昂(809年―840年),唐穆宗李恒第二子,母貞獻皇后蕭氏。公元827年―840年在位
16、唐武宗李炎。本名瀍,臨死前改名炎。唐穆宗第五子,文宗弟。武宗在位時,任用李德裕為相,對唐朝后期的弊政做了一些改革。
17、唐宣宗李忱(810年冬月十二-859年),漢族(847年—859年在位,未算武周政權(quán)),初名李怡,初封光王。
18、唐懿宗李漼(“漼”,拼音:cuǐ),母元昭皇太后晁氏。始封鄆王。宣宗愛夔王滋,欲立為皇太子,而鄆王長,故久不決。
19、唐僖宗李儇(862-888),儇Xuān,唐懿宗第五子,初名儼。873-888年在位,在位13年,享年27歲,死后謚號為惠圣恭定孝皇帝。
20、唐昭宗李曄(867年-904年),姓李諱杰,即位后改名為敏,然后又改名為曄,888年-904年在位,在位16年,享年38歲。他是唐懿宗第七子、唐僖宗的弟弟。葬于和陵,死后謚號為圣穆景文孝皇帝。
擴展資料:
唐朝特殊時期--武周時期:
唐高宗中期以后,政權(quán)逐漸由武則天掌握。武則天原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死后被唐高宗召入宮中。武則天在權(quán)力斗爭中獲勝,被立為皇后,史稱“素多智計,兼涉文史”。660年,唐高宗因身體原因,讓武則天處理朝政,武則天因此與唐高宗并稱為“二圣” 。
唐高宗死后 ,太子李顯即位,是為唐中宗。因與唐中宗不合,武則天不久將其廢為廬陵王,改立四子李旦為帝,是為唐睿宗。
690年,武則天平定徐敬業(yè)反叛,廢唐睿宗,繼皇帝位,改國號為周,史稱武周,定都洛陽,改洛陽為神都,降李旦為皇嗣,武則天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個女皇帝。
唐朝的一緡錢是現(xiàn)在的多少錢
以米價換算一文錢的購買力相當于今天四五塊錢,當時一貫是一千文錢,也就是一緡,購買力相當于今天的五千塊錢左右,這是唐朝貞觀盛世、開元之治時的情況,亂世購買力則嚴重下降,盛世斗米五文錢,亂世斗米則價值五千文。
唐2021款2.0T落地價最低多少錢?
對于大部分消費者而言,購車預算往往在10-20萬元,大家常說貨比三家,所以無論是SUV還是轎車,市場競爭都十分激烈。今天咱們就來瞧瞧眾多車型中的一份子——唐2021款2.0T自動旗艦型,然后再幫大家算一算它的落地價。
該車車身長寬高為4870/1940/1720mm,軸距2820mm,車側(cè)給人一種非常流暢的感覺,線條行云流水,凸顯了律動的美感。
接下來看下配置,唐配備了主/副駕安全氣囊、前排側(cè)氣囊、前/后排頭部氣囊等九項安全性配置。同時,該車還配備了自動駐車、上坡輔助、自動空調(diào)等二十項舒適便利配置。
動力方面,唐配備了2.0TL4發(fā)動機,發(fā)動機最大功率為141kw,峰值扭矩為320牛·米,匹配了自動變速箱。底盤方面,該車前懸架為麥弗遜式獨立懸架,后懸架是多連桿式獨立懸架,同時采用了前置前驅(qū)的驅(qū)動形式。
來看看落地價,唐的最低配2021款2.0T自動旗艦型的官方指導價為165800元,目前唐山市最高優(yōu)惠幅度為8900元左右,所以這款車的終端價格為156900元,購置稅和車船稅等必要花費15485元,再加上商業(yè)保險6659元,最終的全款落地價為179044元。
(圖/文/攝:太平洋汽車網(wǎng)問答叫獸)
唐朝元和名相李吉甫簡介,主要功績介紹
李吉甫年輕時勤奮好學,善寫文章,以門蔭補任左司御率府倉曹參軍,二十七歲便擔任太常博士。他學識淵博,尤精國朝典故,歷任屯田員外郎、駕部員外郎,受到宰相李泌、竇參的器重。貞元八年(792年),李吉甫被外放為明州(治今浙江鄞州)長史,后起復為忠州(治今重慶忠縣)刺史,歷任柳州(治今廣西柳州)刺史、饒州(治今江西鄱陽)刺史。
回朝任職
貞元二十一年(805年),唐憲宗繼位,征召李吉甫回朝,授為考功郎中、知制誥。他返回朝廷后,又被召入翰林院,擔任翰林學士,并改任中書舍人,獲賜紫衣。
元和元年(806年),西川節(jié)度副使劉辟叛亂。朝臣都認為蜀地險要,易守難攻,不主張出兵討伐。宰相杜黃裳卻極力主戰(zhàn),還推薦神策軍使高崇文為伐蜀主帥,李吉甫也贊同出兵。唐憲宗便命高崇文與山南西道節(jié)度使嚴礪入川平叛。高崇文久攻不破鹿頭關(guān)(在今四川德陽),李吉甫奏道:“漢晉南朝五次伐蜀,四次都是沿江而上。江淮地區(qū)的宣州(治今安徽宣城)、洪州(治今江西南昌)、蘄州(治今湖北蘄春)、鄂州(治今湖北鄂州),強弓勁弩,號稱天下精兵。陛下可讓江淮軍直搗三峽腹心,叛軍必會分散兵力,前去救援。而且高崇文擔心江淮軍率先建功,也會增強斗志。”西川平定后,李吉甫又建議讓高崇文、嚴礪分別節(jié)度西川(治今四川成都)、東川(治今四川三臺),使兩川相互制衡。
擔任宰輔
元和二年(807年),杜黃裳罷相,李吉甫則被任命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他外放江淮十余年,深知百姓疾苦,拜相之后鑒于藩鎮(zhèn)節(jié)度使貪婪恣肆,便奏請皇帝,讓節(jié)度使屬下各郡刺史獨自為政。李吉甫還建議,應禁止州刺史擅自謁見本道節(jié)度使,禁止節(jié)度使以歲末巡檢為名向管內(nèi)州縣苛斂賦役。唐憲宗對他愈加倚重。
鎮(zhèn)海節(jié)度使李锜驕橫不法,李吉甫認為他定會反叛,便勸憲宗召他回朝,加以控制。面對朝廷三次征召,李锜都稱病不應,還以重金賄賂朝中權(quán)貴。十月,李锜攻掠州縣,發(fā)動叛亂。李吉甫道:“李锜不過是個庸材,網(wǎng)羅的都是些亡命群盜,哪有什么斗志?如果朝廷征伐,定可成功。”征調(diào)素為江南藩鎮(zhèn)所畏懼的徐州軍和汴州軍參與平叛,以震懾叛軍。叛軍聽聞徐州(治今江蘇徐州)、汴州(治今河南開封)興師南下,果然斬殺李锜,向朝廷投降。李吉甫因功獲封贊皇縣侯。
唐朝自德宗年間以來,對藩鎮(zhèn)一直采取姑息的態(tài)度。很多節(jié)度使都是終身任職,擁兵自重李吉甫簡介,形成尾大不掉的態(tài)勢。李吉甫針對這一弊病,加以改革。他在拜相后的一年多時間內(nèi),共調(diào)換了三十六個藩鎮(zhèn)的節(jié)帥,使得節(jié)度使難以長期有效地控制某個藩鎮(zhèn)。
出鎮(zhèn)淮南
元和三年(808年),右仆射裴均交結(jié)權(quán)幸,欲求取宰相之職。當時朝廷正舉行“直言極諫科”制舉考試,有舉子在考卷中抨擊朝政,唐憲宗非常不滿。裴均便指使黨羽,稱此事背后有宰相教唆,希望借此讓李吉甫罷相。諫官李約、獨孤郁、李正辭、蕭俛等人上疏陳述原委,竭力為李吉甫辯白,唐憲宗這才怒氣稍解。
李吉甫原本與竇群、羊士諤、呂溫交好。竇群擔任為御史中丞后,舉薦羊士諤為侍御史、呂溫為知雜事。李吉甫卻惱怒他事先沒有向自己稟報,不肯批準,引起竇群等人的怨恨。后來,李吉甫患病,讓醫(yī)士留宿在家中。竇群卻抓捕醫(yī)士,上書彈劾李吉甫,稱他結(jié)交術(shù)士。唐憲宗查知實情,貶逐竇群等人。李吉甫知道自己樹敵過多李吉甫簡介,便請辭相位,并推薦裴垍接任。同年九月,李吉甫出鎮(zhèn)淮南(治今江蘇揚州),授檢校兵部尚書、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淮南節(jié)度使。唐憲宗親自在通化門為他餞行。
李吉甫在淮南三年,常上書議政,指陳朝政得失,論列軍國利害。他率領(lǐng)民眾修筑富人塘、固本塘、平津堰(在今江蘇高郵)等水利工程,灌溉農(nóng)田近萬頃,還奏請朝廷,免去當?shù)匕傩諗?shù)百萬石欠租。
復居相位
元和六年(811年),裴垍因病罷相。憲宗遂將李吉甫從淮南召回,再次任命他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加授金紫光祿大夫、集賢殿大學士、監(jiān)修國史、上柱國,進爵趙國公。他建議裁汰冗雜官吏,減低百官俸祿,以節(jié)省國家財政開支。 唐憲宗采納了他的建議,最終裁減內(nèi)外冗官八百余人、冗吏一千七百余人。當時,宗室諸王居住在十六宅中,連女兒的婚姻都要由宦官掌管。諸王只能厚禮賄賂宦官,以求得到嫁女的目的。李吉甫奏知皇帝,唐憲宗遂封諸王之女為縣主,命有司挑選門閥子弟加以婚配。
元和七年(812年),魏博節(jié)度使田季安病逝,其子田懷諫繼任。李吉甫勸唐憲宗出兵征討,并推薦薛平為義成節(jié)度使,欲趁機收復魏博鎮(zhèn)(治今河北大名)。但唐憲宗因宰相李絳極力反對,最終沒有采納。李絳剛正不阿,唐憲宗為制衡李吉甫,特意擢其為相。二人常在御前爭論,唐憲宗認為李絳耿直,常聽從他的主張。 后來,李吉甫又繪制《河北險要圖》,呈獻給唐憲宗。憲宗將地圖掛在浴堂門壁上,每逢議論河北局勢,都對李吉甫大加贊揚。
元和八年(813年),回鶻越過大漠,南攻吐蕃。朝廷得報,卻認為回鶻表面聲稱討伐吐蕃,真實意圖是要入侵唐境。李吉甫道:“回鶻并未與朝廷斷絕和好關(guān)系,南下目的不大可能是侵擾邊境,我們只要加強戒備,則不足為慮。”他建議恢復自夏州至天德軍之間的十一所驛站,以便傳遞邊境軍情,又征調(diào)夏州精騎五百人駐屯經(jīng)略故城,以接應驛使,同時護衛(wèi)黨項部落。李吉甫又建議朝廷復置宥州,以防御回鶻,安撫黨項。唐憲宗遂在經(jīng)略故城重新設置宥州,隸屬于綏銀道,并征調(diào)鄜城九千神策軍前往駐守。李吉甫又征調(diào)江淮地區(qū)的三十萬件兵器與千余匹戰(zhàn)馬,補充給太原、澤潞兩軍,以加強唐朝北部邊防。
暴病去世
元和九年(814年),淮西節(jié)度使吳少陽病逝,其子吳元濟請求襲任。李吉甫認為淮西鎮(zhèn)(治今河南汝南)深處內(nèi)陸,四周又無黨援,不宜效仿河朔三鎮(zhèn)父死子繼的慣例,主張趁機出兵奪取淮西。唐憲宗贊同他的意見,便讓他策劃征伐淮西之事。
同年十月,李吉甫暴病去世,時年五十七歲。唐憲宗聞訊傷悼,派宦官前去吊唁,在按慣例饋贈之外,又從內(nèi)庫拿出絹帛五百匹以撫恤其家屬,并追贈他為司空。太常博士為李吉甫擬謚號為敬憲,度支郎中張仲方卻表示反對,認為謚號過于美化。憲宗大怒,貶斥張仲方,賜李吉甫謚號為忠懿。
主要功績
李吉甫在元和年間兩次擔任宰相,共計三年七個月,被譽為“元和名相”。他的政績主要有:
抑制藩鎮(zhèn):加強藩鎮(zhèn)所屬州郡的權(quán)力;平定鎮(zhèn)海李锜叛亂;調(diào)換藩鎮(zhèn)節(jié)帥;將普潤軍劃歸涇原;策劃征討淮西(未完成便病逝)。
打擊宦官:削去宦官對宗室諸女的婚配管理權(quán)。
整頓吏治:裁汰冗雜官吏;減低百官俸祿。
鞏固邊防:恢復邊境驛站;屯兵經(jīng)略故城;增置宥州;為邊軍補充戰(zhàn)馬兵器。
學術(shù)
李吉甫著有《元和郡縣圖志》,敘述全國政區(qū)的建置沿革、山川險易、人口物產(chǎn),以備唐憲宗制馭各方藩鎮(zhèn)之用。
《元和郡縣圖志》的名稱有多種記載,《舊唐書·李吉甫傳》《舊唐書·憲宗本紀》作《元和郡國圖》,李吉甫所作《元和郡縣圖志·自序》及《新唐書·藝文志》作《元和郡縣圖志》,南宋時期因圖已亡佚,改稱《元和郡縣志》。
《元和郡縣圖志》是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一部地理總志,書成于元和八年(813年),次年又作補充。全書首起京兆府,末盡隴右道,共四十七鎮(zhèn),每鎮(zhèn)篇首有圖。而今僅存殘本,第十九、二十、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六、三十六諸卷已佚,第十八卷和第二十五卷缺一小部分。
《元和郡縣圖志》繼承和發(fā)展了漢魏以來地理志、圖記、圖經(jīng)的優(yōu)良體例傳統(tǒng),對各項地理內(nèi)容作了翔實的記載,又在府州下增加府境、州境、八到、貢賦等項內(nèi)容,這是以往地理志、地理總志所沒有的,是李吉甫的獨創(chuàng),這個創(chuàng)新為后來的地理志、地理總志所效法。
以武功戡禍亂,中國古代八大武狀元介紹
科舉制選狀元肇始于隋,確立于唐,完備于宋。自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的第一位科舉狀元孫伏伽開始,到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最后一位狀
世界五大唱片公司簡介 他們旗下的藝人有哪些?
世界五大唱片公司曾經(jīng)是世界上影響力最大的五家唱片公司,但隨著不斷的變革,世界五大唱片公司已經(jīng)變成了三大唱片公司,但是曾經(jīng)的輝煌
袁崇煥簡介和英雄事跡,他是怎么死的?
袁崇煥是明朝末年的民族英雄,是像岳飛一樣的抗金英雄。最后也是和岳飛一樣的結(jié)局,被敵人反間計迫害,最終被自己的君王處死。袁崇煥可
昌化石的價格及種類介紹 曾被當作國禮有極高收藏價值
昌化石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印章石,對于現(xiàn)代人來說印章用得比較少,但是在古代印章可以代表著一個人的身份,皇帝的玉璽其實也算是一種印章
明末著名將領(lǐng)黃得功的生平簡介,黃得功的人物事跡
膽略過人黃得功得功早年喪父,同母親徐氏生活在一起。他年少時就有無比的勇氣,謀略過人。十二歲那年,母親有一回釀好了酒,他偷偷地給喝
李吉甫 唐朝
END,本文到此結(jié)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guān)注本站哦!
版權(quán)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guān)內(nèi)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相關(guān)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