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隱海上說的哪里 海上這首古詩
很多朋友對于李商隱海上說的哪里和海上這首古詩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望高人賞析「無題」李商隱?
在晚唐詩壇上,李商隱是一位大家,當時與杜牧齊名。不過,若就對后世的影響而言,他是超過了杜牧的。李商隱在詩歌史上的一個重要貢獻,是創造性地豐富了詩的抒情藝術。他的詩歌創作,常以清詞麗句構造優美的形象,寄情深微,意蘊幽隱,富有蒙眬婉曲之美。最能表現這種風格特色的作品,是他的七言律絕,其中又以《無題》諸作(多為七言近體)堪稱典型。詩以“無題”命篇,是李商隱的創造。這類詩作并非成于一時一地,多數描寫愛情,其內容或因不便明言,或因難用一個恰當的題目表現,所以命為“無題”。其中有的可能別有寄寓,也可能有戀愛本事以為依托,雖有不少學者對此進行考索,但是在沒有確鑿的證據以證明確有寄托或確依何事之前,主要應該以詩歌形象所構成的意境為依據,把它們作為一般愛情詩對待,這并不妨礙認識它們的藝術價值。下面這首《無題》,大家就是把它視為抒寫愛情的名作去欣賞的: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這首詩,以女性的口吻抒寫愛情心理,在悲傷、痛苦之中,寓有灼熱的渴望和堅忍的執著精神,感情境界深微綿邈,極為豐富。
開頭兩句,寫愛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由于受到某種力量的阻隔,一對情人已經難以相會,分離的痛苦使她不堪忍受。首句的“別”字,不是說當下正在話別,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離。兩個“難”字,第一個指相會困難,第二個是痛苦難堪的意思。前人詩中曾有“別日何易會日難”(曹丕《燕歌行》)“別易會難得”(宋武帝《丁都護歌》)等句,都是以強調重聚之難而感嘆離別之苦。李商隱從這里推進一步,表明因為“相見時難”所以“別亦難”——難以割舍、痛苦得難以禁受。詩人在一句之中兩次使用“難”字,第二個“難”字的出現,因重復而給人以輕微的突兀感,造成了詩句的綿聯纖曲之勢,使相見無期的離別之痛因表達方式的低回婉轉而顯得分外的深沉和纏綿;這樣的纏綿情態,在“別易會難得”等平直敘述中是不易體會的。這位抒情主人公既已傷懷如此,恰又面對著暮春景物,當然更使她悲懷難遣。暮春時節,東風無力,百花紛謝,美好的春光即將逝去,人力對此是無可奈何的,而自己的境遇之不幸,和心靈的創痛,也同眼前這隨著春天的流逝而凋殘的花朵一樣,因為美的事物受到摧殘,豈不令人興起無窮的悵惘與惋惜!“東風無力百花殘”一句,既寫自然環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靈與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這種借景物反映人的境遇和感情的描寫,在李商隱的筆底是常見的。例如《夜雨寄北》的前兩句:“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次句不僅象征詩人留滯巴蜀,而且反映了客子離人的百無聊賴,同“東風無力百花殘”一樣,寫實與象征融為一體,賦予感情以可以感觸的外在形態,也就是通常說的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
三、四句,接著寫因為“相見時難”而“別亦難”的感情,表現得更為曲折入微。“春蠶到死絲方盡”中的“絲”字與“思”諧音,全句是說,自己對于對方的思念,如同春蠶吐絲,到死方休。“蠟炬成灰淚始干”是比喻自己為不能相聚而痛苦,無盡無休,仿佛蠟淚直到蠟燭燒成了灰方始流盡一樣。思念不止,表現著眷戀之深,但是終其一生都將處于思念中,卻又表明相會無期,前途是無望的,因此,自己的痛苦也將終生以隨。可是,雖然前途無望,她卻至死靡它,一輩子都要眷戀著;盡管痛苦,也只有忍受。所以,在這兩句里,既有失望的悲傷與痛苦,也有纏綿、灼熱的執著與追求。追求是無望的,無望中仍要追求,因此這追求也著有悲觀色彩。這些感情,好象在無窮地循環,難以求其端緒;又仿佛組成一個多面的立體,光從一個角度是不能見其全貌的。詩人只用兩個比喻就圓滿地表現了如此復雜的心理狀態,表明他的聯想是很豐富的。“春蠶”句首先是人的眷戀感情之纏綿同春蠶吐絲綿綿不盡之間的聯想,又從蠶吐絲到“死”方止而推移到人的感情之生死不渝,因此寫出了“到死絲方盡”,使這一形象具有了多種比喻的意義。南朝樂府西曲歌《作蠶絲》:“春蠶不應老(不應,這里是“不顧”的意思),晝夜常懷絲。何惜微軀盡,纏綿自有時。”造意與《無題》的“春蠶”句相近。不過,這里的春蠶“何惜微軀盡”,是在料定“纏綿自有時”、前途頗有希望的情況下產生的意念。《無題》“春蠶”句則不然,就其表現追求精神而言,它表現的追求是無望的,卻又是不計希望之有無的,感情境界有差異,聯想也更為曲折。以蠟燭的燃燒比喻痛苦的煎熬,在李商隱以前的南朝樂府中,也不少見。如“思君如明燭,中宵空自煎”(王融《自君之出矣》),“思君如夜燭,煎淚幾千行”(陳叔達,同題)等皆是。“蠟炬成灰淚始干”同樣是用蠟燭作比喻,卻不是單一地以蠟淚比擬痛苦,而是還進一步以“成灰始干”反映痛苦的感情終生以隨,聯想比前人深微復雜得多,形象的底蘊也因此而豐富得多了。
以上四句著重揭示內心的感情活動,使難以言說的復雜感情具體化,寫得很精彩。五六句轉入寫外向的意念活動。上句寫自己,次句想象對方。“云鬢改”,是說自己因為痛苦的折磨,夜晚輾轉不能成眠,以至于鬢發脫落,容顏憔悴,亦即六朝詩人吳均所說“綠鬢愁中改,紅顏啼里滅”(《和蕭洗馬子顯古意六首》)的意思。但是,《無題》“曉鏡”句說的是清晨照鏡時為“云鬢改”而愁苦,并且是“但愁”——只為此而愁。這就生動地描寫了紆折婉曲的精神活動,而不再是單純地敘述青春被痛苦所消磨這件事了。自己于夜間因痛苦而憔悴,清晨又為憔悴而痛苦。夜間的痛苦,是因為愛情的追求不得實現;次日為憔悴而愁,是為了愛情而希望長葆青春,總之,為愛情而憔悴,而痛苦,而郁悒。這種晝夜廻環、纏綿往復的感情,仍然表現著痛苦而執著的心曲。“夜吟”句是推己及人,想象對方和自己一樣痛苦。他揣想對方大概也將夜不成寐,常常吟詩遣懷,但是愁懷深重,無從排遣,所以愈發感到環境凄清,月光寒冷,心情也隨之更趨暗淡。月下的色調是冷色調,“應覺月光寒”是借生理上冷的感覺反映心理上的凄涼之感。“應”字是揣度、料想的口氣,表明這一切都是自己對于對方的想象。想象如此生動,體現了她對于情人的思念之切和了解之深。
想象愈具體,思念愈深切,便愈會燃起會面的渴望。既然會面無望,于是只好請使者為自己殷勤致意,替自己去看望他。這就是結尾兩句的內容。詩詞中常以仙侶比喻情侶,青鳥是一位女性仙人西王母的使者,蓬山是神話、傳說中的一座仙山,所以這里即以蓬山用為對方居處的象征,而以青鳥作為抒情主人公的使者出現。這個寄希望于使者的結尾,并沒有改變“相見時難”的痛苦境遇,不過是無望中的希望,前途依舊渺茫。詩已經結束了,抒情主人公的痛苦與追求還將繼續下去。
這首詩,從頭至尾都融鑄著痛苦、失望而又纏綿、執著的感情,詩中每一聯都是這種感情狀態的反映,但是各聯的具體意境又彼此有別。它們從不同的方面反復表現著融貫全詩的復雜感情,同時又以彼此之間的密切銜接而縱向地反映以這種復雜感情為內容的心理過程。這樣的抒情,聯綿往復,細微精深,成功地再現了心底的綿邈深情。
詩中一、三、四、五各句,都可以從李商隱以前的詩歌創作中發現相似的描寫。在前人創作的薰陶和啟發下,詩人有所繼承和借鑒。但是他并沒有簡單地模仿前人,而是以很高的創造性,向前跨進了一大步,把原來比較樸素的表現手段改造得更曲折、生動,用以反映更為豐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實際上已經脫去舊的形跡,成為新的創造了。從這里可以看出,詩人豐富的文學修養與他對于意境和表現手段的探索,是這首詩取得成就的重要條件。
李商隱《海上》
石橋東望海連天,徐福空來不得仙。
直遣麻姑與搔背,可能留命待桑田。
中晚唐時期的皇帝大都昏憒無能,荒淫奢侈。為了永遠過著享樂腐化的生活,他們一個接一個地求仙佞佛,妄想長生不老。憲宗和武宗乃至因求仙服金丹中毒,“暴疾”而死。李商隱對于封建皇帝這種荒唐愚蠢的行徑極其反感。他以過人的膽識,寫了好幾首專諷皇帝求仙的詩。這首七絕《海上》 即是其一。
詩題為“海上”,詩人即從秦始皇遣使入海求仙下筆。首句描繪海天空闊、浩渺的景色。開頭二字便點出“石橋”。《三齊略記》載,石橋是秦始皇為了過海看日出而下令修造的。詩人寫石橋,就是要寫秦始皇求仙。《史記·秦始皇本紀》載:“齊人徐市(即徐福)等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州,仙人居之。請得齋戒,與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市發童男女數千人,入海求仙人。”了解這個真實的歷史故事,我們便能體會出詩的首句并非單純寫景,而是景中有人(秦始皇),景中已暗寓諷刺求仙之意。秦始皇站在石橋上東望大海,他是多么渴望能夠見到海上三神山呵!然而,展現在他眼前的,只是一片茫茫碧海,無邊無際,與青天相連。神山渺茫,仙人何在?
次句緊承上句,直寫求仙的虛妄無稽。始皇空自勞民傷財,徐福未能尋到神山仙人,他和數千童男女卻一去不返了。這一句看似平直,諷刺的意味更加深雋。詩人說徐福不得仙而不直說始皇不得仙,就比較含蓄有味。更妙的是不說“徐福空去”,而說“徐福空來”。徐福本來就是一個靠制造神仙妄說混日子的方士,他是為迎合始皇迷信長生才編造出海上有仙山的神話的。秦始皇竟然信以為真。所以說“空來”,就已包含了 “空去”。對于徐福來說,入海求仙本來就是一個騙局,而始皇自始至終充當了一個受騙上當的角色。“空來”二字,把求仙的虛妄、始皇的愚昧可笑都暗示出來了。借用李商隱 《無題四首》 中的一句詩來形容,可謂 “來是空言去絕蹤”。
尋仙不遇,當然無法求得長生;要是真的遇到了仙人,是不是就能成仙呢?詩人在三、四句提出并回答了這個問題。“麻姑與搔背”,用蔡經遇麻姑的傳說故事。《麻姑山仙壇記》云:“麻姑至蔡經家,經見麻姑手似鳥爪,心中念言: 背癢時,得此爪以爬背乃佳也。”蔡經遇麻姑,是已經碰見仙人了,但他畢竟也等不到滄海變桑田,成仙無術,早就一命嗚呼了。末句用反問口吻,更尖刻地諷刺求仙的虛妄,寓慨深長,發人猛醒。
這首詩的構思和寫法頗具特色。全篇由兩個典故組成。前一個是真實的歷史故事,后一個是神話傳說,二者本來并不關聯。詩人卻巧妙地將它們結合起來,先以實事證明求仙之虛妄;再以神話諷刺求仙的無益。前一個典故揭示神仙不可求,后一個典故翻進一層,說明即使遇見仙人也不能免于一死。正如清人姚培謙所說:“此又是喚醒癡人,透一層意,莫說不遇仙,便遇仙人何益。”(《李義山詩集注》)詩人運用“翻進一層” 的寫法,使這兩個典故上下緊密勾連,諷刺的意蘊表達得很尖銳也很著實。這同 《瑤池》 全篇從《穆天子傳》 的故事加以生發是不一樣的。
這首詩約寫于大和八年(834)三月至六月,即李商隱在他的從表叔、兗海觀察使崔戎幕府任職時期。當時,他很受崔戎器重。六月,崔戎于任所病故,李商隱十分悲痛。清人馮浩根據上述歷史事實,斷定這首詩是為此而作。他說:“此兗海痛府主之卒而自傷也。用事皆切東海。徐福求仙,義山自喻;麻姑搔背,喻崔厚愛,其如不能留命而遽卒乎!義山身世之感,多托仙情艷語出之。不悟此旨,不可讀斯集也。”(《玉溪生詩集箋注》卷一)我們認為馮浩對詩意的解釋牽強附會。李商隱揭露和諷刺皇帝求仙虛妄的詩,有 《瑤池》、《海上謠》、《昭肅皇帝挽歌辭》、《茂陵》 等篇;特別是《海上謠》,其所借用的典故意象,與 《海上》詩有相近之處,諷刺的意旨十分鮮明。紀昀說《海上》詩為:“刺求仙之作”(沈厚塽《李義山詩集輯評》 引) 是正確的。
《海上》的唐詩原文
【作品介紹】
《海上》的`作者是李商隱,被選入《全唐詩》的第540卷第98首。
【原文】
海上
作者:唐·李商隱
石橋東望海連天,徐福空來不得仙。
直遣麻姑與搔背,可能留命待桑田。
【注釋】
①這首詩諷刺秦始皇求仙以鑒誡時君,似作于會昌末。
②石橋東望海連天:秦始皇作石橋,欲過海看日出,見《三齊略記》。
③《史記·秦始皇本紀》:齊人徐巿等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于是遣徐巿發童男女數千人入海求仙人。
④直遣:即使能讓。《列仙傳》:麻姑降蔡經家,經見麻姑手似鳥爪,心言背大癢時得此爪以爬背,當佳也。
⑤可能留命待桑田:用麻姑謂王方平“接侍以來,見東海三變為桑田”事。
【作者介紹】
李商隱(約812年或813年~約858年),漢族,字義山,號玉溪生,又號樊南生、樊南子,晚唐著名詩人。他祖籍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市),祖輩遷至滎陽(今河南鄭州)。擅長駢文寫作,詩作文學價值也很高,他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因詩文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稱為“三十六體”。其詩構思新奇,風格濃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寫得纏綿悱惻,為人傳誦。但過于隱晦迷離,難于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因處于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鄉沁陽(今沁陽與博愛縣交界之處)。
據《新唐書》有《樊南甲集》二十卷,《樊南乙集》二十卷,《玉溪生詩》三卷,《賦》一卷,《文》一卷,部分作品已佚。
石橋東望海連天 徐福空來不得仙是哪里
石橋東望海連天 徐福空來不得仙——出自唐代/李商隱的《海上》
原文:石橋東望海連天,徐福空來不得仙。直遣麻姑與搔背,可能留命待桑田。譯文:站在石橋上東望,碧海茫茫與天相連;徐福一去不返未曾尋到不老仙丹即使能得到仙人麻姑為之搔背癢,又豈能留住性命等到滄海復歸桑田之日?
注釋:石橋: 秦始皇曾命筑石橋,以便過海看日出之處。徐福:即徐市。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游瑯邪,市等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日蓬萊、方丈演洲、仙人居之。始皇乃遣市等,發童男女數千人,入海求仙人神藥,數歲不得,未果而終.麻姑:神話中的仙女。東漢時應王方平之招,降臨到蔡經之家,年十八、九,能擲米成珠。可能:豈能。
《海上》是唐代詩人李商隱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前二句謂從秦始皇所作石橋向東遙望,海水連天,望不到邊,徐福入海求仙,空無所獲;后二句謂即使能令麻姑仙子為其搔背抓癢,也不能長生不老。詩人通過望海,聯想到徐福求仙和麻姑搔背之事,諷喻了秦始皇迷信仙道的作法,充滿古今興亡之嘆,含蓄深沉,意在言外。
關于李商隱海上說的哪里和海上這首古詩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