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學禮記 禮記·學記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guān)于如何學禮記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禮記·學記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禮記的常識
1.《禮記》中的文學常識
《禮記》是西漢戴圣對秦漢以前漢族禮儀著作加以記錄,編纂而成,共49篇。為十三經(jīng)之一。是戰(zhàn)國以后及西漢時期社會的變動,包括社會制度、禮儀制度和人們觀念的繼承和變化。
它闡述的思想,包括社會、政治、倫理、哲學、宗教等各個方面,其中《大學》《中庸》《禮運》等篇有較豐富的漢族哲學思想。
《禮記》全書多以散文撰成,一些篇章饒具文學價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動故事闡明某一道理,有的氣勢磅礴、結(jié)構(gòu)謹嚴,有的言簡意賅、意味雋永,有的擅長心理描寫和刻劃,書中還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如:
1、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2、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3、敖不可長,欲不可從,志不可滿,樂不可極
2.《禮記》中的文學常識
《禮記》是西漢戴圣對秦漢以前漢族禮儀著作加以記錄,編纂而成,共49篇。
為十三經(jīng)之一。是戰(zhàn)國以后及西漢時期社會的變動,包括社會制度、禮儀制度和人們觀念的繼承和變化。
它闡述的思想,包括社會、政治、倫理、哲學、宗教等各個方面,其中《大學》《中庸》《禮運》等篇有較豐富的漢族哲學思想。 《禮記》全書多以散文撰成,一些篇章饒具文學價值。
有的用短小的生動故事闡明某一道理,有的氣勢磅礴、結(jié)構(gòu)謹嚴,有的言簡意賅、意味雋永,有的擅長心理描寫和刻劃,書中還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如:1、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2、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3、敖不可長,欲不可從,志不可滿,樂不可極。
3.《學紀》和《禮記》文學常識
《學記》,比較系統(tǒng)和全面地總結(jié)和概括了先秦漢民族的教育經(jīng)驗。是中國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專門論述教育和教學問題的論著。它是古代漢民族典章制度專著《禮記》(《小戴禮記》)中的一篇,寫作于戰(zhàn)國晚期。相傳為西漢戴圣編撰。據(jù)郭沫若考證,作者為孟子的學生樂正克?!秾W記》文字言簡意賅,喻辭生動,系統(tǒng)而全面地闡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學的制度、原則和方法,教師的地位和作用,教育過程中的師生關(guān)系以及同學之間的關(guān)系。
《禮記》是研究中國古代社會情況、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它闡述的思想,包括社會、政治、倫理、哲學、宗教等各個方面,其中《大學》、《中庸》、《禮運》等篇有較豐富的哲學思想。《禮記》,西漢戴圣對秦漢以前禮儀著作加以輯錄,編纂而成,共49篇。十三經(jīng)之一。是戰(zhàn)國以后及西漢時期社會的變動,包括社會制度、禮儀制度和人們觀念的繼承和變化,儒家經(jīng)典著作之一。49篇分屬于制度、通論、名堂陰陽、喪服、世子法、祭祀、樂記、吉事等,它闡述的思想,包括社會、政治、倫理、哲學、宗教等各個方面,其中《大學》《中庸》《禮運》等篇有較豐富的哲學思想。東漢末年,著名學者鄭玄為小戴《禮記》作了出色的注解,后來這個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說經(jīng)文的著作逐漸成為經(jīng)典,“到唐代,禮有周禮、儀禮、禮記,春秋有左傳、公羊、轂梁,加上論語、爾雅、孝經(jīng),這樣是十二經(jīng);宋明又增加入孟子,于是定型為十三經(jīng)”,為士者必讀之書。
4.文言文《禮記·學記》里的文學常識,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
簡單說一下這篇文章中的文言知識點。
1、“教學為先”前省略介詞“以”?!耙浴!椤?。”通常翻譯作“把。。當作。?!保?/p>
2、“其此之謂乎!”是固定句式“此。。之謂也”的運用形式,通常翻譯為:“說的就是。。啊。”“其”表推測,譯為“大概”。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中“反”為通假字,通假“返”。
4、“又從而庸之”中的“庸”為形容詞意動用法,解釋為“認為。。平庸”。
5、“叩之以小者則小鳴”中“叩之以小”為倒裝句,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正確語序為“以小叩之”,翻譯為“用小的力氣去敲擊(鐘)”。
以上是我的簡單理解,如有不足之處,請其他網(wǎng)友不吝賜教。
5.《學紀》和《禮記》文學常識
《學記》,比較系統(tǒng)和全面地總結(jié)和概括了先秦漢民族的教育經(jīng)驗。
是中國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專門論述教育和教學問題的論著。它是古代漢民族典章制度專著《禮記》(《小戴禮記》)中的一篇,寫作于戰(zhàn)國晚期。
相傳為西漢戴圣編撰。據(jù)郭沫若考證,作者為孟子的學生樂正克。
《學記》文字言簡意賅,喻辭生動,系統(tǒng)而全面地闡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學的制度、原則和方法,教師的地位和作用,教育過程中的師生關(guān)系以及同學之間的關(guān)系。 《禮記》是研究中國古代社會情況、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它闡述的思想,包括社會、政治、倫理、哲學、宗教等各個方面,其中《大學》、《中庸》、《禮運》等篇有較豐富的哲學思想?!抖Y記》,西漢戴圣對秦漢以前禮儀著作加以輯錄,編纂而成,共49篇。
十三經(jīng)之一。是戰(zhàn)國以后及西漢時期社會的變動,包括社會制度、禮儀制度和人們觀念的繼承和變化,儒家經(jīng)典著作之一。
49篇分屬于制度、通論、名堂陰陽、喪服、世子法、祭祀、樂記、吉事等,它闡述的思想,包括社會、政治、倫理、哲學、宗教等各個方面,其中《大學》《中庸》《禮運》等篇有較豐富的哲學思想。東漢末年,著名學者鄭玄為小戴《禮記》作了出色的注解,后來這個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說經(jīng)文的著作逐漸成為經(jīng)典,“到唐代,禮有周禮、儀禮、禮記,春秋有左傳、公羊、轂梁,加上論語、爾雅、孝經(jīng),這樣是十二經(jīng);宋明又增加入孟子,于是定型為十三經(jīng)”,為士者必讀之書。
6.《禮記》有哪些內(nèi)容
今《禮記》凡四十九篇。
〈正義〉引〈六藝論 曰:"戴德傳〈記》 八十五篇,則〈大戴禮〉是也;戴圣傳(記》四十九篇,此〈禮記〉是 也?!薄督?jīng)典釋文。
敘錄〉引劉向〈別錄 :"〈古文記》二百四篇?!?又引陳邵《周禮論?序 :"戴德刪〈古禮〉二百四篇為八十五篇,謂之 《大戴》 盧植,考諸家同異,附戴圣篇章,去其繁重,及所敘略,而行于世,即今 〈禮記〉是也。
”《隋志〉則謂:"戴圣刪〈大戴》為四十六,馬融足 《月令、(明堂位〉、〈樂記〉為四十九。”今按〈漢志:禮家, 〈記》百三十一篇。
班氏自注:"七十子后學者所記也?!保ò雌渲袑嵱?舊記,此書未盡合)見前。
此為今學。又 、二十二篇,凡 二百七。
如《隋志〉說,《月令〉、〈明堂位〉、〈樂記〉三篇,為馬 融、盧植后加,則正二百四也。(此外禮家之書:《曲臺后倉》,乃漢師 所撰。
《中庸說》、《明堂陰陽說》皆說,《周官經(jīng)》、《周官傳》,別 為一書,與禮無涉?!盾姸Y司馬法》,為班氏所入。
《封禪議對》、《漢 封禪群祀》、《議奏》,皆漢時物。故唯《古封禪群祀》,可以相加也。
然此二百四篇中,百三十一篇,實為今學,不得概云古文記)然〈樂記正 義〉又引劉向《別錄,謂〈禮記 四十九篇。 〈后漢書?橋玄傳 : ‘‘七世祖仁,著〈禮記章句 四十九篇?!?/p>
仁即班氏〈儒林傳》所謂小戴 授梁人橋仁季卿者?!恫馨齻?:"父充,治(慶氏禮〉。
褒又傳《禮 記〉四十九篇。慶氏學遂行于世。
"則 中,《曲禮》、《檀弓、《雜記〉,皆分上下,實四十六篇。四十六加八十五,正 百三十_。
然則此百三十一篇者,固博士相傳之今學,無所謂刪《古記 二百四篇而為之也?;蛑^今之{大戴記、《哀公問》、《投壺》,皆全 同〈小戴;茍去此二篇,篇數(shù)即不足八十五,安得謂小戴刪取大戴乎? 不知今之《大戴記,無傳授可考,前人即不之信。
(《義疏》中即屢言 之)雖為古書,必非大戴之書。然語其篇數(shù),則出自舊傳,固不容疑也。
7.《禮記》的介紹
《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
《禮記》是戰(zhàn)國至秦漢年間儒家學者解釋說明經(jīng)書《儀禮》的文章選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匯編?!抖Y記》的作者不止一人,寫作時間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數(shù)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學生們的作品,還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
《禮記》的內(nèi)容主要是記載和論述先秦的禮制、禮意,解釋儀禮,記錄孔子和弟子等的問答,記述修身作人的準則。實際上,這部九萬字左右的著作內(nèi)容廣博,門類雜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學、歷史、祭祀、文藝、日常生活、歷法、地理等諸多方面,幾乎包羅萬象,集中體現(xiàn)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學和倫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會的重要資料。
《禮記》全書用散文寫成,一些篇章具有相當?shù)奈膶W價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動故事闡明某一道理,有的氣勢磅礴、結(jié)構(gòu)謹嚴,有的言簡意賅、意味雋永,有的擅長心理描寫和刻劃,書中還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據(jù)傳,《禮記》一書的編定是西漢禮學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選編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禮記》,在后來的流傳過程中若斷若續(xù),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
戴圣選編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禮記》,即我們今天見到的《禮記》。這兩種書各有側(cè)重和取舍,各有特色。
東漢末年,著名學者鄭玄為《小戴禮記》作了出色的注解,后來這個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說經(jīng)文的著作逐漸成為經(jīng)典,到唐代被列為“九經(jīng)”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經(jīng)”之中,成為士人必讀之書。 《禮記》與《儀禮》、《周禮》合稱“三禮”,對中國文化產(chǎn)生過深遠的影響,各個時代的人都從中尋找思想資源。
因而,歷代為《禮記》作注釋的書很多,當代學者在這方面也有一些新的研究成果。我們這里選錄的原文依據(jù)清代阮元??痰摹妒?jīng)注疏》,注釋和譯文則廣泛參閱了各種有影響的研究成果,力求做到準確簡明易懂。
選錄的篇章由作者加上標題(原文只有篇名,每篇原文都較長),原則上采用選文的首句作標題,注釋中只說明選自某篇?!抖Y記》由多人撰寫,采自多種古籍遺說,內(nèi)容極為龐雜,編排也較零亂,后人采用歸類方法進行研究。
東漢鄭玄將49篇分為通論、制度、祭祀、喪服、吉事等八類。近代梁啟超則分為五類:一通論禮儀和學術(shù),有《禮運》、《經(jīng)解》、《樂記》、《學記》、《大學》、《中庸》、《儒行》、《坊記》、《表記》、《緇衣》等篇。
二解釋《儀禮》17篇,有《冠義》、《昏義》、《鄉(xiāng)飲酒義》、《射義》、《燕義》、《聘義》、《喪服四制》等篇。三記孔子言行或孔門弟子及時人雜事,有《孔子閑居》、《孔子燕居》、《檀弓》、《曾子問》等。
四記古代制度禮節(jié),并加考辨,有《王制》、《曲禮》、《玉藻》、《明堂位》、《月令》、《禮器》、《郊特牲》、《祭統(tǒng)》、《祭法》、《大傳》、《喪大記》、《喪服大記》、《奔喪》、《問喪》、《文王世子》、《內(nèi)則》、《少儀》等篇。五為《曲禮》、《少儀》、《儒行》等篇的格言、名句。
梁氏的歸類劃分,對我們有一定參考價值。漢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稱為“經(jīng)”,弟子對“經(jīng)”的解說是“傳”或“記”,《禮記》因此得名,即對“禮”的解釋。
到西漢前期《禮記》共有一百三十一篇。相傳戴德選編其中八十五篇,稱為《大戴禮記》;戴圣選編其中四十九篇,稱為《小戴禮記》。
東漢后期大戴本不流行,以小戴本專稱《禮記》而且和《周禮》、《儀禮》合稱“三禮”,鄭玄作了注,于是地位上升為經(jīng)。書中還有廣泛論說禮意、闡釋制度、宣揚儒家理想的內(nèi)容。
8.誰知道有關(guān)
《禮記》是戰(zhàn)國(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到秦漢時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儒家論說或解釋禮制的文章匯編。
漢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稱為“經(jīng)”,弟子對“經(jīng)”的解說是“傳”或“記”,《禮記》因此得名,即對“禮”的解釋。 到西漢前期《禮記》共有一百三十一篇。
相傳戴德選編其中八十五篇,稱為《大戴禮記》;戴圣選編其中四十九篇,稱為《小戴禮記》。東漢后期大戴本不流行,以小戴本專稱《禮記》而且和《周禮》、《儀禮》合稱“三禮”,鄭玄作了注,于是地位上升為經(jīng)。
書中還有廣泛論說禮意、闡釋制度、宣揚儒家理想的內(nèi)容。 宋代的理學家選中《大學》、《中庸》、《論語》和《孟子》,把他們合稱為“四書”,用來作為儒學的基礎(chǔ)讀物。
《禮記》的史學價值 詹子慶 《禮記》是一部儒家經(jīng)典,它在經(jīng)學中的地位早有定論,但我們今天來研讀《禮記》,務必要擺脫經(jīng)學傳統(tǒng)的束縛,用歷史的辯證的方法去解析其成書過程和各篇章折射出的時代背景,并確定它基本上屬于先秦史料,從而探討這部著作的史學價值。 《禮記》是西漢武宣時代禮學家戴圣編定的四十九篇本,是先秦儒家學術(shù)論文匯編,非一人一時所著。
它包涵了從孔子直到孟、荀各家各派的論著,其中皆為孔子七十子后學所記,內(nèi)容相當龐雜。經(jīng)過學者們長期研究,較普遍地認為這些篇章大多數(shù)寫就于春秋戰(zhàn)國時代,文中反映的基本內(nèi)容多系先秦古制,其中錄有一些孔子言論或其弟子對孔子思想真諦的發(fā)揮,即使有個別篇章是秦漢儒生所撰,但其基本內(nèi)容也都是對先秦古制的追記。
《禮記》在儒家學術(shù)史上占有相當突出的位置。眾所周知,孔子之后,學派林立,“儒分為八”。
但在長期流傳中,除孟子、荀子留下較完整的著作外,其它各派論著多所散失?!稘h志·諸子略·儒家》所列書目,大多失傳,但有些篇章幸存于《禮記》中,如《子思二十三篇》,是書今已不存,但研究者認為今收入《禮記》中的《中庸》、《表記》、《坊記》和《緇衣》四篇都是子思的作品。
前不久公布的江陵郭店楚簡有《緇衣》篇,與《禮記》內(nèi)容基本相符。此簡下葬大致在戰(zhàn)國中期偏晚,可見《禮記·緇衣》的寫成年代還要早于此時。
歷代學者研究《禮記》著眼于分析各篇的作者及所屬流派,雖意見紛紜,但如把《禮記》中有關(guān)篇章聯(lián)系起來考察,大致可勾勒出孔孟荀之間乃至秦漢之際儒家各派思想體系傳承關(guān)系的輪廓。 《禮記》為研究先秦儒學史提供了充分的資料,尤其是蘊含的禮學思想最為豐富。
儒家的禮學思想博大精深,從孔子首創(chuàng)禮學思想,經(jīng)孟荀的發(fā)展達到了一個更高的階段,體系大備。其間《禮記》對禮學的闡述最為精彩完備。
如書中探討禮之源,從人情、人欲、人類自身發(fā)展以及從天地神等抽象信念中,提出種種猜測,反映當時學者對知識的孜孜以求。 《禮記》還結(jié)集了如《中庸》、《大學》、《禮運》等蘊含深邃的思想內(nèi)容的學術(shù)論文,它們是中國學術(shù)思想史上的名作,影響極其深遠。
從史學角度研讀《禮記》,更需要注意書中包涵的古代禮制和當時社會生活情景的內(nèi)容。 冠、昏、鄉(xiāng)、射、朝、聘、喪、祭諸禮在許多篇章中都有反映,此外《儀禮》中缺失的逸禮,如奔喪、投壺等禮也有專篇闡釋。
在諸禮中,《禮記》尤為重視喪、祭,因為喪、祭二禮,集中反映當時的社會結(jié)構(gòu)、各項制度和觀念形態(tài)。如記錄喪制、喪事、喪服的有《曾子問》、《喪服小記》、《雜記》、《喪大記》、《奔喪》、《問喪》、《服問》、《間傳》、《三年問》、《喪服四制》等。
論述祭祀的有《祭法》、《祭義》、《祭統(tǒng)》等。這些篇章既注意闡釋禮之數(shù)(即禮之儀),對《儀禮》部分內(nèi)容加以補充說明;更為注意詮釋“禮之義”,對諸禮的精神實質(zhì)和用禮之目的加以闡述,為我們了解儒家的禮學思想提供了更多依據(jù)。
另外,上自治國方略,下至家庭準則,在《禮記》中都有專門篇章論述。 如《王制》記載古代封國、爵祿、職官、巡守、刑罰、養(yǎng)老、學校等制度,幾乎涉及古代統(tǒng)治者治國的方方面面,該篇雖寫成較晚,但內(nèi)中多后人對古制的追記,仍不失它的史料價值。
而《內(nèi)則》則是我國最早的一篇家訓,反映了古代貴族家庭成員彼此相處的尊卑關(guān)系,也是研究上古家庭史的基本史料。 要言之,《禮記》中的許多篇章處處體現(xiàn)出宗法制的原則和精神。
其中《喪服小記》和《大傳》有兩段精辟論述,許多學者據(jù)此解釋不一,但文中對如何區(qū)別大宗和小宗及其相互關(guān)系,對在宗廟祭祀等活動中如何運用宗法制原則以及實行宗法制對維系周代社會秩序的作用都有深刻論述,因此視上述兩篇文章為研究周代宗法制的基礎(chǔ)并不為過。 其它與宗法制相連的昭穆制、喪服制等也在《禮記》的相關(guān)篇章都有論述,故欲研究先秦制度史亦不可不讀《禮記》。
《光明日報》2001年4月10日 《禮記》簡介 《禮記》是戰(zhàn)國至秦漢年間儒家學者解釋說明經(jīng)書《儀禮》的文章選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匯編。 《禮記》的作者不止一人,寫作時間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數(shù)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學生們的作品,還兼收光秦的其它典籍。
《禮記》的內(nèi)容主要是記載和論述先秦的禮制、禮意,解釋儀禮。
9.《禮記》的主要內(nèi)容和主要思想是什么
主要內(nèi)容
《禮記》的內(nèi)容主要是記載和論述先秦的禮制、禮儀,解釋儀禮,記錄孔子和弟子等的問答,記述修身作人的準則。實際上,這部九萬字左右的著作內(nèi)容廣博,門類雜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學、歷史、祭祀、文藝、日常生活、歷法、地理等諸多方面,幾乎包羅萬象,集中體現(xiàn)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學和倫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會的重要資料。 《禮記》全書用記敘文形式寫成,一些篇章具有相當?shù)奈膶W價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動故事闡明某一道理,有的氣勢磅礴、結(jié)構(gòu)謹嚴,有的言簡意賅、意味雋永,有的擅長心理描寫和刻劃,書中還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主要思想
教育思想
教育目的三綱領(lǐng):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
學習過程五步驟: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人的完善八步驟: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教育教學九原則:教學相長、豫、時、孫、摩、長善救失、、啟發(fā)誘導、藏息相輔、因材施教
教學三方法:講解、問答、練習
學者有四失: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
教師所必備:博喻
孝道思想
《禮記》之孝道思想是豐富而全面的,既論述了孝之起源、地位與作用,孝與忠、禮、政、教的關(guān)系等宏觀理論問題,又有關(guān)于孝道本身的總體與個別義項和孝行的微觀具體論述。
政治理想
大同世界。
讀禮記,學說話
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
公事不私議。
朝言不及犬馬。
公庭不言婦女。
在官言官,在府言府,在庫言庫,在朝言朝。
居喪不言樂,祭事不言兇。
居其位,無其言,君子恥之;有其言,無其行,君子恥之。
長者不及,毋儳(chán,間雜之意)言。
侍坐于先生,先生問焉,終則對。
侍于君子,不顧望而對,非禮也。
1、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抖Y記·表記》
譯:君子在別人面前舉止應慎重,容言要端莊,不要說錯話和說不該說的話。
感悟:幾句可用以勸人要謹言慎行,對人不要說不該說的活,也不要作不該作的事。一個方面是說,免得授人以柄,招致非議。另一方面,也是君子的個人修養(yǎng)。事情的成敗得失,很多時候取決于說話之人能否在適當?shù)膱龊险f出適當?shù)脑挕?/p>
2、公事不私議。《禮記·曲禮下》
譯:大家的事不能私下偷偷的議論。不私下議論公事。
感悟:有口不以私言,公事當公議、公辦,如果私下議論,則有奸邪謀私之嫌疑。言其所當言。事情的成敗得失,很多時候取決于說話之人能否在適當?shù)膱龊险f出適當?shù)脑挕?/p>
3、朝言不及犬馬。《禮記·曲禮上》
朝是謀政、議政之處。辦公時,不言談及犬馬等游樂之事。工作時要有敬業(yè)精神,更要自律。
4、公庭不言婦女?!抖Y記·曲禮下》
辦公時,不要談及聲色之事。
說話要把握住時機,要在適當?shù)臅r機談論適當?shù)氖隆?/p>
5、在官言官,在府言府,在庫言庫,在朝言朝。《禮記·曲禮下》
譯:朝庭之上,言動都要合理。官、府、庫、朝,都是辦公場所。在相應的辦公場所,就談論所應處理的事務。
感悟:一個人不能圓滑,但要圓融,學會因時制宜,因地制宜,以說話潤滑人際關(guān)系。見了官場說官場上的話,見了生意人說生意場中的話。一個有修養(yǎng)的人,跟不同的人談話,其主題都扣合對方的身份,所談都是合乎道理的事情。這樣就會使對方受益。
6、居喪不言樂,祭事不言兇?!抖Y記·曲禮下》
譯:居喪期間,不要談及快樂的事;祭祀時,不要談及兇事。
感悟:高談闊論、嬉笑打鬧都是對亡者及家屬的不敬,說話壓低聲音,舉止輕緩穩(wěn)重,才能顯出您的誠意和風度。
7、居其位,無其言,君子恥之;有其言,無其行,君子恥之。《禮記·雜記下》
譯:處于一定的職位,而沒有在那個職位上所應該提供的意見,君子為其感到羞恥;有那樣的言論,卻沒有那樣的行為,君子為其感到羞恥。
感悟:這幾句多用于說明處于一定的職位就應該有符合那個職位的言行。也可用于譏諷居于一定的職位而不稱職的人。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言、行的問題。有些人總喜歡把話說得很大很滿,但總是缺乏行動,更沒有結(jié)果。古人非常鄙視這種人。我們生活、工作中,寧肯把話說得樸實、謙虛,也不要自夸。
8、長者不及,毋儳(chán,間雜之意)言?!抖Y記·曲禮上》
長者沒有談及的事,不要提及。與尊長談話時,應該由尊長主導話題。
9、侍坐于先生,先生問焉,終則對?!抖Y記·曲禮上》
侍奉先生,如果先生問話,一定要等先生問完,再回答。不要打斷先生的話,不要插話。同樣在與別人交流時,出于對對方的尊重,最好不要主動打斷別人。
10、侍于君子,不顧望而對,非禮也?!抖Y記·曲禮下》
譯:禮尚謙。若多人同侍長者,長者向眾人發(fā)問,侍坐者當先看看周圍,待他人來回答,不宜率然搶先回答,要察言觀色來對答。少頃,若終無人說話,再來回答長者的問題。
感悟:言由心出,智者慎言,該說則說,適時而言。在與長者說話時,如果還沒有輪到自己說,就先說了,這是急躁;不看對方臉色,揣摩其心意,便輕率開口說話,這叫睜眼瞎;該自己說話時卻不說,這叫隱瞞。
怎么寫學習禮記啊?
應該是札記吧,你打錯了喲^
讀書札記
讀書札記就是讀書筆記,是指人們在閱讀書籍或文章時,遇到值得記錄的東西和自己的心得、體會,隨時隨地把它寫下來的一種文體。古人有條著名的讀書治學經(jīng)驗,叫做讀書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這“手到”就是讀書筆記。讀完一篇文章或一本書后,應根據(jù)不同情況,寫好讀書筆記。常用的形式有:
(一)提綱式。以記住書的主要內(nèi)容為目的。通過編寫內(nèi)容提綱,明確主要和次要的內(nèi)容。
(二)摘錄式。主要是為了積累詞匯、句子??梢哉泝?yōu)美的詞語,精彩的句子、段落、供日后熟讀、背誦和運用。
(三)仿寫式。為了能做到學以致用,可模仿所摘錄的精彩句子,段落進行仿寫,達到學會運用。
(四)評論式。主要是對讀物中的人物、事件加以評論,以肯定其思想藝術(shù)價值如何??煞譃闀?、主要內(nèi)容、評論意見。
(五)心得式。為了記下自己感受最深的內(nèi)容,記下讀了什么書,書中哪些內(nèi)容自己教育最深,聯(lián)系實際寫出自己的感受。即隨感。
(六)存疑式。主要是記錄讀書中遇到的疑難問題,邊讀邊記,以后再分別進行詢問請教,達到弄懂的目的。
(七)簡縮式。為了記住故事梗概、讀了一篇較長文章后,可抓住主要內(nèi)容,把它縮寫成短文。
不管寫怎樣的筆記,首先要讀懂文章,這是基礎(chǔ)。寫讀后感一般要先把文章主要內(nèi)容做一個概括,然后根據(jù)自己選擇的角度進行評論,或者評語言,或者評人物,只要是自己的看法即可。
如何寫讀書札記?四個步驟:
第一步:概括每一段段意。
第二步:梳理論文的寫作提綱。(還原作者本意)
第三步:寫出你對論文的評價意見。(寫出好與不好的方面)
第四步:所讀論文的學術(shù)價值在哪?(對自己有什么啟發(fā)?)
我們老師讓我們這樣寫:
第一步:摘抄一些優(yōu)美的詞句。
第二步:寫出對一些句子的感想。
第三步:對整篇文章進行總結(jié),像是讀后感,但不一定要長,100-200字即可
好了,文章到此結(jié)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quán)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guān)內(nèi)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相關(guān)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