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的樂府詩有哪些 曹丕寫了什么賦
大家好,關于曹丕的樂府詩有哪些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曹丕寫了什么賦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曹丕寫的詩詞?
曹丕寫的詩詞有《秋胡行》、《釣竿行》、《煌煌京洛行》、《大墻上蒿行》、《臨高臺》等。
秋胡行
[魏晉]曹丕
泛泛綠池。中有浮萍。寄身流波。隨風靡傾。芙蓉含芳。菡萏垂榮。夕佩其英。采之遺誰。所思在庭。雙魚比目。鴛鴦交頸。有美一人。婉如清揚。知音識曲。善為樂方。
釣竿行
[魏晉]曹丕
東越河濟水。遙望大海涯。釣竿何珊珊。魚尾何簁簁。行路之好者。芳餌欲何為。
煌煌京洛行
[魏晉]曹丕
夭夭園桃,無子空長。虛美難假,偏輪不行。淮陰五刑,鳥盡弓藏。保身全名,獨有子房。大憤不收,褒衣無帶。多言寡誠,抵令事敗。蘇秦之說,六國以亡。傾側賣主,車裂固當。賢矣陳軫,忠而有謀。楚懷不從,禍卒不救。禍夫吳起,智小謀大,西河何健,伏尸何劣。嗟彼郭生,古之雅人,智矣燕昭,可謂得臣。峨峨仲連,齊之高士,北辭千金,東蹈滄海。
大墻上蒿行
[魏晉]曹丕
陽春無不長成。草木羣類隨大風起。零落若何翩翩。中心獨立一何煢。四時舍我驅馳。今我隱約欲何為。人生居天壤間。忽如飛鳥棲枯枝。我今隱約欲何為。適君身體所服。何不恣君口腹所嘗。冬被貂鼲溫瞹。夏當服綺羅輕涼。行力自苦。我將欲何為。不及君少壯之時。乘堅車。策肥馬良。上有滄浪之天。今我難得久來視。下有蠕蠕之地。今我難得久來履。何不恣意遨游。從君所喜。帶我寶劍。今爾何為自低卬。悲麗平壯觀。白如積...
臨高臺
[魏晉]曹丕
臨臺行高。高以軒。下有水。清且寒。中有黃鵠往且翻。行為臣。當盡忠。愿令皇帝陛下三千歲。宜居此宮。鵠欲南游。雌不能隨。我欲躬銜汝。口噤不能開。我欲負之。毛衣摧頹。五里一顧。六里徘徊。
曹丕 | “翩翩我公子,機巧忽若神”
? ? ? ? 曹丕的燕歌行一共有兩首,兩首都是代言體詩歌,都采用一韻到底的形式,也都描寫了一位思夫心切的女主人公形象。
朱東潤先生《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上講到曹丕作品很少接時動亂的社會現實,但是我覺得這篇算例外。
樂府詩題目冠以地名,表示樂曲的地方特色,因此《燕歌行》這首詩自然也就體現了燕國的地方特色。燕國的大致為今天的北京、天津、東北地區和朝鮮半島一帶。是漢族與北方少數民族接壤的地方,東漢末年局勢動蕩,燕地自然也難免受到戰爭的創傷,建安十二年曹操北伐烏桓的著名戰爭就發生在這里。而曹丕,年僅五歲目睹董卓之亂,黃巾之變,“百姓死亡,暴骨如莽。”這樣一個混亂的年代逼迫曹丕“六歲而知射,八歲而知騎射,十歲乘馬得脫。”并且常常跟隨曹操南征北戰,因此不能不說,這首詩也是對時代的深刻反映。因此郭茂倩說:“魏文帝‘秋風’‘別日’二曲言時序遷換,行役不歸,婦人怨曠無所訴也。”(《樂府詩集》引《樂府解題》)點明這首詩寫婦人思念遠行的征夫,襯托出了征戰之苦,一定程度上表達了對下層人民疾苦的關心與同情。
其實這首詩最先吸引我的,是他的聲律。《燕歌行》不見古辭,這個曲調很可能就始于曹丕。王夫之盛贊其“傾情傾度, 傾色傾聲, 古今無兩。”這首模仿柏梁體句句用韻的哀婉凄切的詩歌,使曹丕的詩風既不同于曹操的慷慨激昂,也不同于曹植壯志報國或是后期的縱情,而是多愁善感、哀怨悠長。而這種風格,既可能是在魏晉眾多文風中的獨辟蹊徑,也有可能是激烈的政治斗爭中的明哲自保。
“自古逢秋悲寂寥”,作者以蕭瑟落寞的秋天為背景,將傳統的秋思意蘊與思婦形象結合在一起,營造了一種“聲欲止而情自流,緒相尋而言若絕”(陳祚明)的氛圍。而最后一句“爾獨何辜限河梁”將整個詩歌的意義得到了升華,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將主人公的情感體驗發揮到了極致。
談完這首詩,在談談曹丕的形象。
《世說新語》的記載以及后世許多文學作品的描述,使得曹丕總是以荒淫卑鄙、爭權奪力、陰險狠毒的形象存在于人們的腦海中,而我想說的是,我們應該摒棄這種偏見。
首先從《世說新語》開始談起,《世說新語》具有很高的文學成就,但對它的普遍定義是“魏晉南北朝志人小說”,最早為此書作注的南齊人敬胤 就批評道:“《世說》茍欲愛奇而不詳事理”,而此時離《世說新語》成書不過才過了五十年。而傳世的 劉孝標 注本也多次質疑《世說》虛構,穿鑿附會。并且從隋書開始,幾乎歷代書目都把《世說新語》列為小說部,我們不能否認《世說新語》的歷史價值,但我們更應該認清它的史料價值是有限的,許多事例都是孤證,最多只能算野史的性質。魯迅先生曾將《世說新語》和《幽明錄》這種小說視作同流。
具體來說,《世說新語》共有十則故事涉及到曹丕。但其中演義虛構的成分不少,值得推敲。
且不說七步詩的真偽至今仍爭論不休,只是曹操攻打鄴城的目的是為了得到甄妃就讓人覺得匪夷所思。還有曹操剛死他生前的侍妾就被曹丕所占有也是不足為信的,因為曹操死在洛陽的時候曹丕還在鄴城,并且最初還不知道曹操的死訊。至于曹丕用棗子毒死任城王一事,葉嘉瑩先生曾指出黃初四年,諸王來朝的時間為農歷五月,此時棗子還未熟,用棗子毒殺曹彰是不可能的。而且有的史料中記載曹彰是忿懼而死。(吳人孫盛所作的《魏晉世語》“初,彰問璽綬,將有異志,故來朝不得見,有此忿懼而暴薨。”)
不可否認,曹丕有他的污點,殺甄姬、罪曹洪、諷于禁等等都是不能回避的問題,但我們也應看到,曹丕并不是我們想象中的那么冷酷無情。曹植與曹丕的關系并不總是那么水火不容。建安十六年,曹植隨軍出征時曾作《離思賦》表達對兄長的思念之情,而留守鄴城的曹丕也創作《感離賦》與之相和。甚至在曹丕被立太子之后,曹植還稱贊曹丕“翩翩我公子,機巧忽若神。”(《侍太子坐》)。此外,曹丕還曾為夭亡的曹沖寫《弟倉舒誄(lei)》的悼亡書,為他的姐姐考慮合適的婚事,悉心照顧年幼便父母雙亡的弟弟曹干。
從另一個角度說,曹丕又是一個率性敏感的文人,鮮衣怒馬少年時,他充滿了“策我良馬,被我輕裘”(《善哉行》)的快意,他享受著“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與朝歌令吳質書》)的閑情,同時戰爭的殘酷又觸發著他的神經,讓他發出了“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國,亦無不掘之墓”(《終制》)的慨嘆。他武藝高強,以甘蔗為劍與鄧展比武,三中其肩;他鐘情美食,在給御醫的詔書中大談自己品嘗葡萄的樂趣。
而在文學地位上,更是應該為曹丕“伸冤”。在歷史上,由于“褒劉貶曹”或是“揚植抑丕”的心態,或是假禪讓真奪權的史實,讓人們對他的文學評價也受到了影響。因此我覺得劉勰的評價,“文帝以位尊減才,子建以勢窘益價”(《才略》)是比較客觀的。曹植為文才思敏捷,而曹丕思慮過詳作文耗時,可是寫文章又不是賽跑,何必以時間為定論?我并不是說曹丕要比曹植文學水平高,但說他“去植千里”就有些沒道理了。另外對于曹丕的文學地位,王夫之曾大贊“子桓天才駿發,豈子建所能壓倒耶?”甚至有學者提出在建安年間,尤其是曹操設置“五官中郎將”官署之后,實際的鄴下文人集團領袖應當是曹丕,(胡大雷《中古文學集團》、潘嘯龍《鄴下風流》)他對建安文學的精神架構起到了關鍵作用,由此形成的“建安風骨”對后世文學產生了深遠影響。曹丕所作《燕歌行》是中國最早最成熟的文人七言詩,所著《典論》不僅是中國最早的文藝理論批評專著,也抒發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及功業追求。創作了不朽的雜言體詩歌《大墻上蒿行》,成為后世無數長篇歌行的師承始祖。
王夫之評價《大墻上蒿行》:“長句長篇,斯為開山第一祖,鮑照、李白領此宗風,遂為樂府獅象。”
此外,曹丕還下令編纂中國第一部類書《皇覽》,以及他以《與吳質書》為代表的散文和對漢樂府詩歌的批判性繼承,無不體現著他的文學水平。
回過頭來,仔細想想,曹子桓其實是一個十分矛盾的人物。身為一個建安文人,風流才子,他敢愛敢恨,自由放達;而身為曹操長子,儲君人選,他又不得不動心忍性,“矯情自飾”。他渴望當太子、當皇帝,渴望在生死忽然一瞬的魏晉時代,“建永世之業,流金石之功”,于是他韜光養晦,明爭暗斗,當上了皇帝,留下了一世的罵名。于是生性“慕通達”的曹丕又進入了層層羅網之中。文人的性格,讓他雖有進取之心卻最終只是守成之君,二世之后江山拱手讓給司馬王朝。年少時的理想成了永遠無法真正抵達的異鄉。因此,我并不是想為曹丕的黑歷史開脫,而是想站在客觀的角度,還原一個真實的曹子桓。
后記:
后來覺得這篇文章也有不少問題,后面情感太重以至于壓過了理性,整篇文章又史證性太強缺乏主觀性。或許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情緒本身就低落,一個敏感脆弱的人發現曹子桓的矛盾與痛苦可能也會“與心有戚戚焉”吧。
本文是站著前人的研究成果上完成的,應當說實話我沒有太多的時間和精力親自進行一個個的考證,因此應當把它們列出來,也是對它們的尊重。
參考文獻:
曹丕《燕歌行》美學形式的分析
世說新語_中的曹丕形象及其成因淺探_王玉樓
葉嘉瑩漢魏六朝詩講錄
傾情傾度+傾色傾聲——曹丕《燕歌行》解讀_林茂森
曹丕所作的全部詩詞
曹丕(187~226)
三國時期魏國君主,廟號世祖(魏世祖),謚號文皇帝(魏文帝)。政治家、文學家。字子桓。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曹操次子。東漢建安十六年(211),為五官中郎將、副丞相。二十二年,立為太子。延康元年(220),曹操死,繼位為丞相、魏王。當年十月,迫漢獻帝禪位,自立為帝。國號魏,改元黃初,將都城由許昌遷至洛陽。曹丕堅持大權獨攬,設立中書省,其官員改由士人充任,原由尚書郎擔任的詔令文書起草之責轉由中書省官員擔任,機要之權漸移于中書省。定令婦人不得預政,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后族之家不得當輔政之任。他又建立并推行九品中正制,力圖把用人權從大族名士手中收歸朝廷。通過這一系列措施,進一步鞏固了魏國統治。他曾三次親自統軍伐吳,皆無功而還。曹丕愛好文學,并有相當的成就。寫下《燕歌行》等中國較早的優秀七言詩。所著《典論·論文》,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曹丕,曹操次子,卞氏所生,在爭奪繼承權問題上處心積慮,戰勝了文才更勝一籌的弟弟曹植,被立為王世子。曹操逝世后,曹丕繼位成為魏王,以不參加葬禮之罪逼弟弟曹植寫下七步詩,險些將其殺害,又順利奪下弟弟曹彰的兵權,坐穩了魏王之位。不久,曹丕逼漢獻帝讓位,,代漢稱帝,為魏國開國皇帝。劉備伐吳時,曹丕看出劉備要失敗,但不聽謀士之言,偏要坐山觀虎斗,事后又起兵伐吳,結果被徐盛火攻擊敗。回洛陽后,曹丕大病,臨終前托付曹睿給曹真、司馬懿等人,終年四十歲。
建安十五年(公元二一零年)
曹丕被司徒趙溫舉薦,曹操認為趙溫舉薦他的兒子,并不是因為他真實的才能,因此使侍中守光祿勛郗慮持節奉策免去趙溫官職。
建安十六年(公元二一一年)
為五官中郎將、副丞相。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二一七年)
立為魏太子。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二二零年)
曹操去世,曹丕嗣位為丞相、魏王,改元建康元年。二月,以賈詡為太尉。庚午,漢獻帝禪位,改元黃初,大赦。孫權遣使奉獻。蜀將孟達率眾降。武都氐王楊仆率種人內附,居漢陽郡。
黃初元年(公元二二零年)
十一月癸酉,以河內之山陽邑萬戶奉漢帝為山陽公。
黃初二年(公元二二一年)
春三月,加封遼東太守公孫恭為車騎將軍。夏四月,以車騎將軍曹仁為大將軍。五月,鄭甘復叛,遣曹仁討斬之。丁卯,夫人甄氏卒。秋八月,孫權遣使奉章,并遣于禁等還。丁巳,使太常邢貞持節拜權為大將軍,封吳王,加九錫。
黃初三年(公元二二二年)
三月乙丑,立齊公睿為平原王,帝弟鄢陵公彰等十一人皆為王。夏四月戊申,立鄄城侯植為鄄城王。閏月,孫權破劉備于夷陵。當初曹丕聽說劉備率軍東下,與孫權交戰,樹柵連營七百馀里,謂群臣曰:“備不曉兵,豈有七百里營可以拒敵者乎!‘苞原隰險阻而為軍者為敵所禽’,此兵忌也。孫權上事今至矣。”后七日,破備書到。八月,蜀大將黃權率眾降。冬十月,孫權復叛。曹丕自許昌南征,諸軍兵并進,孫權臨江拒守。
黃初四年(公元二二三年)
丁未,大司馬曹仁薨。六月甲戌,任城王彰薨于京都。甲申,太尉賈詡薨。
黃初五年(公元二二四年)
夏四月,立太學,制五經課試之法,置春秋谷梁博士。
黃初六年(公元二二五年)
冬十月,行幸廣陵故城,臨江觀兵,戎卒十馀萬,旌旗數百里。魏書載帝于馬上為詩曰:“觀兵臨江水,水流何湯湯!戈矛成山林,玄甲耀日光。猛將懷暴怒,膽氣正從橫。誰云江水廣,一葦可以航,不戰屈敵虜,戢兵稱賢良。古公宅岐邑,實始翦殷商。孟獻營虎牢,鄭人懼稽顙。充國務耕植,先零自破亡。興農淮、泗間,筑室都徐方。量宜運權略,六軍咸悅康;豈如東山詩,悠悠多憂傷。”是歲大寒,水道冰,舟不得入江,乃引還。
黃初七年(公元二二六年)
丁巳,曹丕去世,時年四十。
政績
曹丕在位時間只有短短六年。221年,下令人口達十萬的郡國每年察舉孝廉一人。同年又重修孔廟,封孔子后人為宗圣侯。224年恢復太學,設立春秋谷梁博士。
曹 丕 全 集目錄
《浮淮賦》 《滄海賦》 《濟川賦》 《臨渦賦》 《述征賦》
《校獵賦》 《登臺賦》 《登城賦》 《感物賦》 《感離賦》
《離居賦》 《戒盈賦》 《永思篇》 《悼夭賦》 《寡婦賦》
《出婦賦》 《愁霖賦》 《喜霽賦》 《彈棋賦》 《又》
《瑪瑙勒賦》 《車渠碗賦》 《玉玦賦》 《柳賦》 《槐賦》
《鶯賦》 《迷迭香賦》 《蔡伯喈女賦》
《定正朔詔》 《追崇孔子詔》 《為漢帝置守冢詔》 《息兵詔》 《災異免策三公詔》
《拜日東郊詔》 《禁母后預政詔》 《改封諸王為縣王詔》《鵜鶘集靈芝池詔》《取士不限年詔》
《輕刑詔》 《平準詔》 《禁復仇詔》 《禁淫祀詔》 《罷墓祭詔》
《外國遣使奉獻詔》 《與群臣詔》 《又》 《又》 《又》
《下穎川詔》 《增封中牟侯彰詔》《答臨淄侯植詔》 《答北海王袞詔》 《待楊彪客禮詔》
《賜華歆詔》 《論孫權詔》 《以陳群為鎮軍司馬懿為撫軍詔》 《詔王朗等三公》
《與王朗詔》
《報王朗詔》 《答蔣濟詔》 《與夏侯尚詔》 《報何夔詔》 《與于禁詔》
《于禁復官詔》 《追贈夏侯尚詔》 《封朱靈鄃侯詔》 《與張郃詔》 《答孟達詔》
《手報司馬芝詔》 《封張遼李典子為關內侯詔》《以李通子基為中郎將詔》《賜張既子翁歸為關內侯詔》《賜溫恢子生爵關內侯詔》
《以張登為大官令詔》《制詔三公》 《服色如奏詔》 《改雒為洛詔》 《曹植貶封安鄉侯詔》
《誅鮑勛詔》 《蔣濟復為東中郎將詔》《賜桓階詔》 《劉靖遷廬江太守詔》《張既為涼州詔》
《與張既詔》 《褒田豫詔》 《追溢杜畿詔》 《與群臣》 《又》《詔司馬懿》
《向化手令》 《答許芝上代漢圖讖令》《答辛毗等令》 《答司馬懿等令》 《答劉廙劉曄等令》
《讓禪令》 《讓禪第二令》 《讓禪第三令》 《答劉廙等令》 《答蘇林等令》
《答華歆等令》《又答相國歆等令》 《薄稅令》 《復(樵)[譙]租稅令》《以鄭稱為武德傅令》
《廣詢令》 《問雍州刺史張既令》 《拜毛玠等子男為郎中令》 《收斂戰亡士卒令》
《追封鄧公策》《謚龐德策》《策孫權九錫文》《以孫登為東中郎封侯策》
《答卞蘭教》
《讓禪表》 《讓禪第二表》 《讓禪第三表》
《與吳質書》 《又與吳質書》 《又與吳質書》 《與鐘繇謝玉玦書》《與鐘繇五熟釜書》
《與鐘繇九日送菊書》《與鐘繇書》 《答鐘繇書》 《答繇欽書》 《啁劉幀書》
《答友人書》 《與吳監書》 《與群臣論蜀錦書》 《與群臣論被服書》《與朝臣論粳稻書》
《報崔琰書》 《與曹洪書》 《與王朗書》 《又》 《又》
《又》 《又》 《與劉曄書》 《與諸將書》 《報吳王孫權書》
《又報孫權書》 《又》 《又報孫權書》 《與孟達書》 《又與孟達書》
《報吳王孫權書》 《又》 《答曹洪書》 《戒鄢陵侯彰書》 《答楊修書》《送劍書》
《典論自序》 《繁欽集序》 《陳琳集序》 《建安諸序》
《典論論文》 《典論論方術》 《周成漢昭論》 《漢文帝論》 《漢武帝論》《交友論》
《田疇辭封議》
《連珠三首》
《露陌刀銘》 《賜鐘繇五熟釜銘》
《即位告天文》
《武帝哀策文》
《弟蒼舒誄》
《終制》
《臨高臺》 《釣竿》 《十五》 《陌上桑》 《短歌行》
《猛虎行》 《燕歌行》 《燕歌行》 《秋胡行》 《秋胡行》
《善哉行》 《同前》 《同前》 《丹霞蔽日行》 《折楊柳行》
《飲馬長城窟行》 《上留田行》 《大墻上篙行》 《艷歌何嘗行》 《煌煌京洛行》 《月重輪行》
《黎陽作二首》 《黎陽作》 《于譙作》 《孟津》 《芙蓉池作》
《于玄武陂作》 《至廣陵于馬上作》 《雜詩二首》 《清河作》 《清河見挽船士新婚與妻別作》
《黎陽作》 《寡婦》 《令詩》 《于明津作》《失題》 《見挽船士兄弟辭別詩》
《夏日詩》 《游獵詩》 《歌辭》 《董逃行》 《遺句》
《哀己賦》《征吳臨行詔司馬懿》《答邯鄲淳上受命述詔》《詔雍丘王植》《成皋令沐并收校事劉肇以狀聞有詔》
《機擊令狐浚詔》 《禁誹謗詔》 《詔議迫崇始祖》《伐吳詔》 《詔群臣》
《詔群臣》《賜薛梯等關內侯詔》《詔報孫邕》《制傍枝入嗣大位不得加父母尊號詔》《止群臣議禪代禮儀令》
《罷設受禪壇場令》 《禪讓令》 《三讓璽綬令》 《以李伏言禪代合符讖示外令》《令》
《止群臣議禪代禮儀令》《與曹洪書》 《論太宗》 《論周成漢昭》 《誡子》
《酒誨》 《內誡》 《論郤儉等事》 《奸讒》 《諸物相似亂者》
《劍銘》《敕豫州禁吏民往老子亭禱祝》《太子》 《敘詩》 《代劉勛出妻王氏作二首》
《善哉行》 《東閣詩》 《缺名》 《失題》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