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文言文翻譯有哪些 遂文言文翻譯什么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遂文言文翻譯有哪些,以及遂文言文翻譯什么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遂字文言文翻譯
1. 蒲松齡的《口技》中“遂”字翻譯
遂:于是。就。
更多關于:
京城里有一個擅長表演口技的人。正趕上(有人)大擺酒席請客,在大廳的東北角,設置(安放)了八尺寬的屏風,口技人坐在屏風里面,里面只有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塊醒木罷了。所有賓客圍繞而坐。一會兒,只聽到屏風里醒木一拍,全場靜悄悄的,沒有一個敢大聲說話的。
遠遠地聽到幽深的巷子里有狗叫聲,(接著)便(聽見)有個婦女被驚醒,打哈欠,伸懶腰,她的丈夫說著夢話。不久,小孩子醒了,大聲啼哭。丈夫也醒了,婦人拍著小孩子給他喂奶,小孩子含著 *** 仍然啼哭,婦人一邊拍著一邊輕聲哼唱哄小孩入睡。又有一個大一點的孩子醒了,嘮嘮叨叨說個不停。在這個時候,婦女用手拍著小孩子的聲音,嘴里哼唱哄小孩子的聲音,小孩子含著 *** 的啼哭的聲音,大孩子剛醒來的聲音,丈夫呵斥大孩子的聲音,同時發出,各種聲音都模仿得極像。全場的賓客沒有一個不伸長脖子,偏著頭凝神的聽著,微笑著,默默地贊嘆,認為(這口技藝人的表演)真是妙極了。
不久,丈夫打鼾的聲音響起來了,婦人拍孩子的聲音也漸漸地拍一會兒停一會兒。隱隱約約聽到有老鼠活動的聲音,盆子、器皿傾斜翻倒的聲音,婦人在睡夢中咳嗽的聲音。賓客們的心情稍微放松了些,漸漸地把身子坐端正了。
忽然有一個人大聲呼叫:“失火啦”,丈夫起來大叫,婦人也起來大叫。兩個小孩子一起哭起來。一會兒,成百上千的人大喊,成百上千個孩子大哭,成百上千條狗狂叫。其中夾雜著劈里啪啦的房屋倒塌聲,火燒爆裂聲,呼呼風聲,成百上千種聲音一起響起來;還夾雜著成百上千的求救聲,(眾人)拉倒(燃燒著的)房屋時一齊用力的呼喊聲,搶奪東西的聲音,潑水的聲音。凡是(在這種情況下)應該有的(聲音),沒有一種沒有。即使一個人有一百只手,每只手有一百個指頭,也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種(聲音);即使這里所有人有一百張嘴,一張嘴里有一百個舌頭,也不能說出其中的(任何)一個地方來。在這種情況下,賓客們沒有一個不嚇得變了臉色離開座位,揚起袖子、露出手臂,兩條大腿打著哆嗦,幾乎都想爭先恐后的逃跑。
忽然醒木一拍,所有聲響全部消失了。撤去屏風往里一看,只有一個人、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塊醒木罷了。
字詞注釋
1、京:京城。 2、善:擅長,善于。 3、者:……的人
4、口技:雜技的一種。用口腔發音技巧來模仿各種聲音。 5、會:適逢,正趕上。
、宴:舉行宴會。 7、廳事:大廳,客廳。 8、施:設置,安放。
9、屏障:指屏風、圍帳一類用來隔斷視線的東西。
10、撫尺:藝人表演用的道具,也叫“醒木”。 11、而已:罷了。
12、團坐:圍繞而坐。團,聚集、集合。 13、少頃:一會兒。 14、但:只。 15、聞:聽見。 16、下:拍。 17、寂然:安靜的樣子。 18、嘩:喧嘩。 19、坐:通“座”,座位。 20、寂然:靜悄悄的樣子。 21、深巷:很長的巷子。 22、深:很長的意思。 23、犬吠:狗叫(聲) 24、遙:遠遠地。
25、驚覺欠伸:驚醒后打呵欠,伸懶腰。 26、欠伸:打呵欠,伸懶腰。
27、囈語:說夢話 28、既而:不久。 29、啼:大哭。 30、撫:拍。
31、乳:喂奶。 32、嗚:指輕聲哼唱著哄小孩入睡。
33、絮絮:連續不斷地說話 34、當是時:在這個時候。 35、初:剛,剛開始。 36、叱:大聲呵斥。 37、一時:同時。 38、齊發:一齊出現。
39、眾妙畢備:各種妙處都具備,意思是各種聲音都模仿得極像。畢:全、都。備:具備。 40、無不:沒有一個不,否定加否定表示肯定。 41、伸頸:伸長脖子。
42、側目:偏著頭看,形容聽得入神。 43、默嘆:默默地贊嘆。
44、以為:認為。 45、妙絕:奇妙極了,好極了。絕:到了極點。
46、未幾:不多久。 47、齁(hōu):打鼾(hān),打呼嚕。
48、微聞:隱約地聽到。 49、作作索索:老鼠活動的聲音。(擬聲詞)
50、盆器:指盆一類的盛物的器皿。 51、傾側:翻倒傾斜。
52、意少舒:心情稍微放松了些。意:心情。少:稍微。舒:伸展、松弛。
53、稍稍:時間副詞,據《詞源》釋為“隨即”,這里是漸漸。
54、正坐:端正坐的姿勢。 55、忽:忽然,突然。 56、火起:起火,失火。 57、齊:一齊。 58、俄而:一會兒。 59、中間(jiàn):其中夾雜著。
60、間:夾雜。
2. 【遂在古文中是什么意思】
◎ 遂 suì〈動〉(1) (形聲.從辵( chuò))(2) 同本義 [escape]遂,亡也.——《說文》(3) 行,往 [go]遂,往也.——《廣雅·釋詁一》不能遂.——《易·大壯》遂賢良.——《禮記·月令》(4) 又如:遂行(通行;順適地進行)(5) 稱心如意;使得到滿足 [fulfill]他年如遂隱,五老是知音.—— 唐· 李中碧《廬山》王吉曰:長卿久宦游不遂,而來過我.——《史記·司馬相如列傳》(6) 又如:遂懷(遂愿);遂隱(滿足隱遁的愿望);遂初(舊時辭去官職,實現隱退的本愿)(7) 順利地完成;成功 [succeed]上無乏用,百事乃遂.——《禮記·月令》四者無一遂.——漢· 司馬遷《報任安書》令遂前功.——《后漢書·班超傳》介子推之從晉公子,既反國而隱焉,又范君之所有志而不遂者也.——明· 顧炎武《復庵記》(8) 又如:遂初(辭官歸隱,達到原來的愿望);遂過(促成過失);遂志(實現志愿;滿足愿望);遂事(成就事業;完成某事);遂功(成功.建立功業)(9) 推薦或舉薦 [remend].如:遂賢(薦舉賢能之士);遂能(薦舉賢能之士);遂良(薦舉賢良之士);遂材(薦舉才能之士);遂舉(進舉,進用)(10) 通達 [understand]此其墾田,足以食其民;都邑遂路,足以處其民.——《商君書·箅地》(11) 又如:遂達(通達)(12) 表明 [make known].如:遂威(展示威力)(13) 生長 [grow]禾稼春生,人必加功焉,故五谷得遂長.——《淮南子·修務》(14) 又如:遂長(生長;成長);遂字(生長,成長)(15) 養育 [bring up].如:遂成(養成;成就);遂生(養生);遂滋(養育;滋養)(16) 順從,如意 [be obedient to].如:天遂人愿;遂罪(順受其罪);遂過(順成過失;掩飾過失)(17) 順應;符合 [ply with].如:不遂;遂非(順著過錯去做而不改悔);遂性(順應本性)(18) 決斷 [make a decision]春秋之義亡遂事,漢家之法有矯制.——《漢書·馮奉世傳》(19) 又如:遂事(決斷事情);遂疑(決疑)(20) 因循,拖拉 [procrastinate].如:遂迷不悟(執迷不悟.堅持錯誤而不覺悟)(21) 延續 [continue].如:遂哀(哀而不止)(22) 墜落,往下沉.通“墜”( zhuì)[fall]震遂泥.——《易·震》其賊人多,故天禍之,使遂失其國家.——《墨子·法儀》人有此三行,雖有大過,天其不遂乎.——《荀子·修身》若是,則大事殆乎弛,小事殆乎遂.——《荀子·王制》(23) 又如:遂失(墜失;廢弛);遂亡(墜亡;廢弛)詞性變化◎ 遂 suì〈名〉(1) 道路 [road]使開階立遂.——《春秋演孔圓》.宋均注:“道也.”禽夫差于干遂.——《史記·蘇秦傳》.索隱:“遂者,道也.”(2) 又如:遂路(道路)(3) 射者穿的臂衣 [dress for hunters]袒決遂.——《儀禮》(4) 田間排水的小溝 [furrow]凡詒野,夫間有遂,遂上有徑.——《周禮·地官·遂人》(5) 《注》:“遂,廣深二尺”.又,遂人,周代官名,地官之屬.(6) 水道 [water course]迷者不問路,溺者不問遂(可以涉水而過的路);亡人好獨.——《荀子·大略》◎ 遂 suì〈副〉(1) 就;于是 [then,there upon].多用于書面語趙王于是遂遣 相如奉璧西入 秦.——《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齊侯游于 姑棼,遂田于貝丘.——《左傳·莊公八年》如不能守以終表,則遂取以來.——唐· 韓愈《祭十二郎文》不幸呂師孟構惡于前,賈于慶獻諂于后,予羈縻不得還,國事遂不可收拾.—— 宋· 文天祥《指南錄·后序》(2) 又如:遂爾(于是;就);遂乃(于是,就);傷者經過包扎搶救,流血遂止;因天氣惡劣,郊游計劃遂告落空(3) 竟然 [to one's surprise]若遂不改,方思仆言.——南朝梁· 丘遲《與陳伯之書》(4) 表示最后的結果,終于,到底 [after all;in the final]曹操比于 袁紹,則 名微而眾寡,然 操遂能克 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三國志·諸葛亮傳》歷險數次,遂達峰頂.——《徐霞客游記·游黃山記》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晉· 陶淵明《桃花源記》(5) 盡;完全 [to the full].如:遂夜(終夜)◎ 遂 suì〈形〉(1) 順利的 [ *** ooth;unhindered]可遂破也.——《資治通鑒》小兒輩遂已破賊.(2) 已成,終了 [finished]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論語》(3) 久 [long].如:遂古(往古,遠古);遂往(以往的錯誤)(4) 另見 suí。
3. “遂”在古文中翻譯成什么
基本字義1。
順,如意:~心。~愿。
2。 成功,實現:未~。
功成名~。 3。
于是,就:服藥后頭痛~止。 4。
通達:“何往而不~”。 5。
進,薦:“不能退,不能~”。 詳細字義 〈動〉1。
(形聲。從辵( chuò)) 2。
同本義 [escape] 遂,亡也。——《說文》 3。
行,往 [go] 遂,往也。——《廣雅·釋詁一》 不能遂。
——《易·大壯》 遂賢良。 ——《禮記·月令》 4。
又如:遂行(通行;順適地進行) 5。 稱心如意;使得到滿足 [fulfill] 他年如遂隱,五老是知音。
—— 唐· 李中碧《廬山》 王吉曰:長卿久宦游不遂,而來過我。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 6。
又如:遂懷(遂愿);遂隱(滿足隱遁的愿望);遂初(舊時辭去官職,實現隱退的本愿) 7。 順利地完成;成功 [succeed] 上無乏用,百事乃遂。
——《禮記·月令》 四者無一遂。——漢· 司馬遷《報任安書》 令遂前功。
——《后漢書·班超傳》 介子推之從晉公子,既反國而隱焉,又范君之所有志而不遂者也。——明· 顧炎武《復庵記》 8。
又如:遂初(辭官歸隱,達到原來的愿望);遂過(促成過失);遂志(實現志愿;滿足愿望);遂事(成就事業;完成某事);遂功(成功。建立功業) 9。
推薦或舉薦 [remend]。如:遂賢(薦舉賢能之士);遂能(薦舉賢能之士);遂良(薦舉賢良之士);遂材(薦舉才能之士);遂舉(進舉,進用) 10。
通達 [understand] 此其墾田,足以食其民;都邑遂路,足以處其民。——《商君書·箅地》 11。
又如:遂達(通達) 12。 表明 [make known]。
如:遂威(展示威力) 13。 生長 [grow] 禾稼春生,人必加功焉,故五谷得遂長。
——《淮南子·修務》 14。 又如:遂長(生長;成長);遂字(生長,成長) 15。
養育 [bring up]。如:遂成(養成;成就);遂生(養生);遂滋(養育;滋養) 16。
順從,如意 [be obedient to]。如:天遂人愿;遂罪(順受其罪);遂過(順成過失;掩飾過失) 17。
順應;符合 [ply with]。如:不遂;遂非(順著過錯去做而不改悔);遂性(順應本性) 18。
決斷 [make a decision] 春秋之義亡遂事, 漢家之法有矯制。——《漢書·馮奉世傳》 19。
又如:遂事(決斷事情);遂疑(決疑) 20。 因循,拖拉 [procrastinate]。
如:遂迷不悟(執迷不悟。堅持錯誤而不覺悟) 21。
延續 [continue]。如:遂哀(哀而不止) 22。
墜落,往下沉。通“墜”( zhuì)[fall] 震遂泥。
——《易·震》 其賊人多,故天禍之,使遂失其國家。 ——《墨子·法儀》 人有此三行,雖有大過,天其不遂乎。
——《荀子·修身》 若是,則大事殆乎弛,小事殆乎遂。——《荀子·王制》 23。
又如:遂失(墜失;廢弛);遂亡(墜亡;廢弛)〈名〉1。 道路 [road] 使開階立遂。
——《春秋演孔圓》。宋均注:“道也。”
禽夫差于干遂。——《史記·蘇秦傳》。
索隱:“遂者,道也。” 2。
又如:遂路(道路) 3。 射者穿的臂衣 [dress for hunters] 袒決遂。
——《儀禮》 4。 田間排水的小溝 [furrow] 凡詒野,夫間有遂,遂上有徑。
——《周禮·地官·遂人》 5。 《注》:“遂,廣深二尺”。
又,遂人,周代官名,地官之屬。 6。
水道 [water course] 迷者不問路,溺者不問遂(可以涉水而過的路);亡人好獨。——《荀子·大略》〈副〉1。
就;于是 [then, there upon]。多用于書面語 趙王于是遂遣 相如奉璧西入 秦。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齊侯游于 姑棼,遂田于貝丘。——《左傳·莊公八年》 如不能守以終表,則遂取以來。
——唐· 韓愈《祭十二郎文》 不幸呂師孟構惡于前, 賈于慶獻諂于后,予羈縻不得還,國事遂不可收拾。—— 宋· 文天祥《指南錄·后序》 2。
又如:遂爾(于是;就);遂乃(于是,就);傷者經過包扎搶救,流血遂止;因天氣惡劣,郊游計劃遂告落空 3。 竟然 [to one's surprise] 若遂不改,方思仆言。
——南朝梁· 丘遲《與陳伯之書》 4。 表示最后的結果,終于,到底 [after all;in the final] 曹操比于 袁紹,則 名微而眾寡,然 操遂能克 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
——《三國志·諸葛亮傳》 歷險數次,遂達峰頂。——《徐霞客游記·游黃山記》 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晉· 陶淵明《桃花源記》 5。 盡;完全 [to the full]。
如:遂夜(終夜)〈形〉1。 順利的 [ *** ooth;unhindered] 可遂破也。
——《資治通鑒》 小兒輩遂已破賊。 2。
已成,終了 [finished] 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論語》 3。
久 [long]。如:遂古(往古,遠古);遂往(以往的錯誤) 4。
另見 suí。
4. 遂初堂記 文言文翻譯
《遂初堂記》原文:
宋尤文簡公嘗愛孫興公《遂初賦》,而以“遂初”名其堂,崇陵書扁賜之,在今無錫九龍山之下。公十四世孫質,字叔野,求其遺址而莫知所在,自以其意規度于山之陽,為新堂,仍以“遂初”為扁,以書來求余記之。
按興公嘗隱會稽,放浪山水,有高尚之志,故為此賦。其后涉歷世途,違其夙好,為桓溫所譏。文簡公歷仕三朝,受知人主,至老而不得去,而以“遂初”為況,若有不相當者。昔伊尹、傅說、呂望之徒,起于胥靡耕釣,以輔相商、周之主,終其身無復隱處之思。古之志得道行者,固如此也。惟召公告老,而周公留之曰:“汝明勖偶王,在亶乘茲大命,惟文王德,丕承無疆之恤。”當時君臣之際可知矣。后之君子,非復昔人之遭會,而義不容于不仕。及其已至貴顯,或未必盡其用,而勢不能以遽去。然其中之所謂介然者,終不肯隨世俗而移易,雖三公之位,萬鐘之祿,固其心不能一日安也。則其高世遐舉之志,宜其時見于言語文字之間,而有不能自已者。當宋皇祐、治平之時,歐陽公位登兩府,際遇不為不隆矣,今讀其《思潁》之詩,《歸田》之錄,而知公之不安其位也。況南渡之后,雖孝宗之英毅,光宗之總攬,遠不能望盛宋之治,而崇陵末年,疾病恍惚,宮闈戚畹,干預朝政,時事有不可勝道者矣。雖然,二公之言已行于朝廷,當世之人主不可謂不知之,而終不能默默以自安。蓋君子之志如此。
公歿至今四百年,而叔野能修復其舊,遺構宛然。無錫,南方士大夫入都孔道,過之者登其堂,猶或能想見公之儀刑。而讀余之言,其亦不能無概于中也已。
譯文(供參考):
南宋詩人尤袤(謚號“文簡”)曾經很喜愛東晉孫綽寫的《遂初賦》,就用“遂初”給書齋命名,宋光宗趙惇(死后葬在永崇陵)書寫匾額相賜,在今無錫九龍山下。孫興公(孫綽)的十四世孫質,字叔野,尋找遂初堂遺址而沒有人知道在哪里,按照自己的猜測應當在九龍山的南面,于是新建了書堂,仍以“遂初”為匾額,寫信來求我作記(文體)。
依據孫綽曾隱居會稽,放浪山水,有高尚的志向,所以才作此賦。然而他后來經歷的塵世,違背了他夙愿喜好,被恒溫譏諷。尤袤三朝為官,身受皇帝的知遇之恩,到老也不讓離開朝廷,就以“遂初賦”為比照,感覺有很多不能相比之處。古時候的伊尹(商代名相)、傅說(商代名相)、姜子牙一類人,出身于一無所有的農人、釣魚人,來輔佐商、周的君主,終其一生沒有生發過隱居的念頭。古代那些志向得到滿足、理想得到實現的人,原本就如此。只有周朝的召公姬奭告老還鄉時,周公挽留他說:“你睿智地輔佐大王,正是順應了這個天命,只有文王有德,很好地繼承了不分疆土的關愛。”當時的君臣關系可以想見了。后來的君子,再沒有古人那樣的際遇,而道義上不能動不動辭職不干。到他已經成為貴顯了,可能并沒有才盡其用,而形勢又不能馬上離去。然而其中的所謂堅定不移的人,到頭不肯隨著世俗而改變,雖然高居三公之位,萬鐘之祿,而他的心一天也不能安穩。他們遠大的志向,只能時常表現在言語文字里,有的人并不能控制自己的行為。當宋皇祐、治平年間,歐陽修登上了兩府的官位,際遇不能說不好了,現在再讀他的《思潁》詩,《歸田》錄,就知道他不安于這些官位的真實思想。況且南渡(建立南宋)之后,雖然有孝宗的英毅,光宗的總攬全局,都遠不能與盛宋之治時期可比,而光宗末年,疾病恍惚,后宮戚黨,都來干預朝政,當時的這些事說不完了。雖然,尤袤等人的觀點已在朝廷被熟知,皇帝不能說不知道,然而總不能因此而默默自安吧。君子之志就是這樣的。
尤袤去世至今四百年,而民間能夠恢復遂初堂的舊貌,宛然還是老樣子。無錫,是南方的士大夫們入都的通道,經過的人進入遂初堂,還可以想見他當年的典范遺貌。而讀了我這些文字,他們也不能在內心沒有感慨吧。
5. 翻譯龔遂字少卿
漢宣帝劉詢即位,過了很長一段時間,渤海及其鄰郡年成不好,盜賊紛紛出現,當地郡守無法捉拿制服。皇上想選拔善于治理的人,丞相御史推薦龔遂可以勝任,皇上任命他做渤海郡太守。當時龔遂已經70多歲了,被召見時,由于他個子矮小,宣帝遠遠望見,覺得跟傳聞中的龔遂不相合,心里有點輕視他,對他說:“渤海郡政事荒廢,秩序紊亂,我很擔憂。先生準備怎樣平息那里的盜賊,使我稱心滿意呢?”龔遂回答說:“渤海郡地處海濱,距京城很遠,沒有受到陛下圣明的教化,那里的百姓被饑寒所困,而官吏們不體貼,所以使您的本來純潔善良的臣民偷來您的兵器,在您的土地上玩玩罷了。您現在是想要我用武力戰勝他們呢,還是安撫他們呢?”宣帝聽了龔遂的應對,很高興,就回答說:“既然選用賢良的人,本來就是想要安撫百姓。”龔遂說:“我聽說治理秩序混亂的百姓就如同解紊亂的繩子,不能急躁;只能慢慢地來,然后才能治理。我希望丞相御史暫時不要用法令條文來約束我,讓我能夠根據實際情況,不呈報上級而按照最有效的辦法處理事情。”宣帝答應了他的要求,格外賞賜他黃金物品派遣他上任。
龔遂乘坐驛車來到渤海郡邊界。郡中官員聽說新太守來了,派出軍隊迎接。龔遂把他們都打發回去了。然后下達文件命令所屬各縣:全部撤銷捕捉盜賊的官吏;那些拿著鋤頭、鐮刀等種田器具的都是良民,官吏們不得查問;拿著兵器的才是盜賊。龔遂獨自乘車來到郡府,郡中一片和順的氣氛,盜賊們也都收斂了。渤海郡又有許多合伙搶劫的,聽到龔遂的訓誡和命令,當即散伙了,丟掉他們手中的兵器弓箭,而拿起了鋤頭鐮刀,盜賊這時都平息了,百姓安居樂業。龔遂于是就打開地方的糧倉,賑濟貧苦百姓,選用賢良的地方官吏,安撫養育百姓。
龔遂看見渤海一帶風俗很奢侈,喜歡從事那些不切于民用的行業,而不愛從事農業生產,就親自帶頭實行勤儉節約的作風,鼓勵百姓從事耕作和養蠶種桑。他下令:郡中每個人種一株榆樹、100棵薤菜、50叢蔥、一畦韭菜;每家養兩頭母豬、5只雞。百姓有佩帶刀劍的,讓他們賣掉刀劍買牛犢,他說:“為什么把牛和犢佩帶在身上!”春夏季節不允許不到田里勞動生產,秋冬時督促人們收獲莊稼,又種植和儲藏瓜果、菱角、雞頭米等多種經濟作物,勸勉人們照規定辦事,遵守法令,郡中人們都有了積蓄,官吏和百姓都很富足殷實,犯罪和打官司的都沒有了。
賣柴翁文言文遂什么意思
1. 古文《賣柴翁》的翻譯
我添加了《賣柴翁毆宦者》自己翻譯的譯文:
嘗有農夫以驢負①柴。宦者稱宮市②取之,與③絹數尺,又就索④“門戶”⑤,仍邀⑥驢送柴至內⑦ 。農夫啼泣,以所得絹與之。不肯受,曰:“須得爾⑧驢。”農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此柴與汝,不取直⑨而歸,汝尚⑩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毆宦者。
注釋:①負:馱。②宮市;王宮中所設的市肆。③與:給。 ④就索:向他索取。⑤門戶:指門戶稅。⑥邀:強要。⑦ 內:宮內。⑧爾:你。 ⑨直:同“值”。⑩尚:還。
譯文:
曾經有農夫用驢馱著木柴,有個官吏聲稱王宮中所設的市肆要拿這些(木柴),就給了他幾尺的絹,又向他索取門戶稅,仍然強要驢送這些木柴到宮內。農夫開始哭泣,把所得到的絹還給官吏。(官吏)不肯接受(他的絹),(并且)說:“我一定要拿你的驢。”農夫說:“我有父母妻兒,靠這(販賣木柴),然后才有飯吃。現在我把我的柴給你,不那報酬就回去,你還不愿意,我只有一死而已了!”就毆打了官吏。
賞析:唐代詩人白居易曾寫過著名的《賣炭翁》,深刻揭露“宮市”對勞動人民的殘酷剝削。但白居易筆下的賣炭翁面尋宮使的掠奪,只能忍氣吞聲,逆來順受。選文中的賣柴翁卻表現出強烈的反抗精神,在被逼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奮起反抗,怒毆宦者。
2. 文言文《賣柴翁》的翻譯是什么
文言文《賣柴翁》的翻譯是: 曾經有個農民用驢駝了木柴去城里賣,遇到自稱"宮市"的宦官取走了木柴,才給了他幾尺絹,又要索取給看門人的進門費,而且要用驢送到宮內。
農民哭泣起來,把e79fa5e98193e78988e69d8331333365633937所得的絹給了這些宦官,他們不肯接受,說:"必須用你的驢送到宮內。" 農民說:"我有父母妻子兒女,等我用驢駝東西賺錢然后才能買東西吃飯。
如今把木柴給了你們,不要錢而回家,你們還不肯,我只有死路一條罷了!" 于是就毆打宦官。街上的官吏抓到他。
然后把他的事報給了朝廷,皇上下詔書開除了這位官員,而且賜給了農民十匹絹,然而"宮市"這種做法也沒有因此而改變。 諫官和御史多次上奏折提意見,皇上不聽從。
順宗皇帝剛剛即位,就禁止了"宮市"的做法。后來遇到大赦天下,又明令禁止這種行為。
道理: 本文所寫賣柴農夫所受欺壓,不過是千百件事例中的一例,農夫忍無可忍,不得已而起來反抗。最高統治者只是開除了這個宦官,同時賜絹給農夫,用小恩小惠的手段,來緩和平民的反抗情緒。
延展閱讀: 原文: 嘗有農夫以驢負柴至城賣,遇宦者稱“宮市”取之,才與絹數尺,又就索門戶,仍邀以驢送至內。農夫涕泣,以所得絹付之,不肯受,曰:“須汝驢送柴至內。”
農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與汝,不取直而歸,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毆宦者。
街吏擒以聞,詔黜此宦者,而賜農夫絹十匹;然“宮市”亦不為之改易。諫官御史數奏疏諫,不聽。
上初登位,禁之。至大赦,又明禁。
3. 賣柴翁文言文賣柴翁的精神
1.解釋加點的詞,并指出詞性。
(1)宦者稱宮市取之 (之,代詞,指柴)
(2)農夫啼泣,以所得絹與之 (之,代詞,指農夫 )
(3)今以柴與汝 (以,介詞,把 )
(4)嘗有農夫以驢負柴 ( 以,介詞,用 )
(5)我有父母妻子 (有,動詞,表存在)
(6)我有死而已 (有,副詞,只有 )
2. 試分析文中的“宦者”和《賣炭翁》中的“宮使”(可從兩者的掠奪的程度手段及對人物的描寫方法方面分析)。
“宦者”和“宮使”對百姓都是殘忍的掠奪,手法都是一樣的,用沒有什么用處的絹代替貨幣。對這兩個人物,作者都是用行動描寫的方法來加以刻畫。
3.找出文中表示第一人稱和第二人稱的詞語。
第一人稱:我。第二人稱:汝,爾。
4. 文言文《賣柴翁》翻譯及道理
曾經有個農民用驢駝了木柴去城里賣,遇到自稱"宮市"的宦官取走了木柴,才給了他幾尺絹,又要索取給看門人的進門費,而且要用驢送到宮內.農民哭泣起來,把所得的絹給了這些宦官,他們不肯接受,說:"必須用你的驢送到宮內."農民說:"我有父母妻子兒女,等我用驢駝東西賺錢然后才能買東西吃飯.如今把木柴給了你們,不要錢而回家,你們還不肯,我只有死路一條罷了!"于是就毆打宦官.街上的官吏抓到他,然后把他的事報給了朝廷,皇上上詔書開除了這位官員,而且賜給了農民十匹絹,然而"宮市"這種做法也沒有因此而改變.諫官和御史多次上奏折提意見,皇上不聽從.順宗皇帝剛剛即位,就禁止了"宮市"的做法.后來遇到大赦天下,又明令禁止這種行為.。
5. 賣柴翁的翻譯
曾經有個農民用驢駝了木柴去城里賣,遇到自稱"宮市"的宦官取走了木柴,才給了他幾尺絹,又要索取給看門人的進門費,而且要用驢送到宮內.農民哭泣起來,把所得的絹給了這些宦官,他們不肯接受,說:"必須用你的驢送到宮內."農民說:"我有父母妻子兒女,等我用驢駝東西賺錢然后才能買東西吃飯.如今把木柴給了你們,不要錢而回家,你們還不肯,我只有死路一條罷了!"于是就毆打宦官.街上的官吏抓到他,然后把他的事報給了朝廷,皇上上詔書開除了這位官員,而且賜給了農民十匹絹,然而"宮市"這種做法也沒有因此而改變.諫官和御史多次上奏折提意見,皇上不聽從.順宗皇帝剛剛即位,就禁止了"宮市"的做法.后來遇到大赦天下,又明令禁止這種行為.。
6. 求賣柴翁解釋
原文
嘗有農夫以驢負柴至城賣,遇宦者稱“宮市”取之;才與絹數尺,又就索“門戶”,仍邀以驢送至內。農夫涕泣,以所得絹付之;不肯受,曰:“須汝驢送柴至內。”農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與汝,不取直而歸,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毆宦者。
譯文
曾經有農夫用驢馱著木柴到集市里賣,有個太監聲稱王宮中所設的市肆要拿這些(木柴),就給了他幾尺的絹,又向他索取門戶稅,還強要驢送這些木柴到宮內。農夫開始哭泣,把所得到的絹還給太監。(太監)不肯接受(他的絹),(并且)說:“我要用你的驢把柴送進宮內。”農夫說:“我有父母妻兒,靠這(販賣木柴),然后才有飯吃。現在我把我的柴給你,不拿報酬就回去,你還不愿意,我只有一死而已了!”就毆打了太監。
7. 賣柴翁 譯文
嘗有農夫以驢負 1 柴。宦者稱宮市 2 取之,與 3 絹數尺,又就索 4 “門戶” 5 ,仍邀 6 驢送柴至內 7 。農夫啼泣,以所得絹與之。不肯受,曰:“須得爾 8 驢。”農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此柴與汝,不取直 9 而歸,汝尚 10 不肯,我有 11 死而已!”遂毆宦者。
注釋: 1 負:馱。 2 宮市;王宮中所設的市肆。 3 與:給。 4 就索:向他索取。 5 門戶:指門戶稅。 6 邀:強要。 7 內:宮內。 8 爾:你。 9 直:同“值”。 10 尚:還。 11 有:只有。
譯文:
賞析:唐代詩人白居易曾寫過著名的《賣炭翁》,深刻揭露“宮市”對勞動人民的殘酷剝削。但白居易筆下的賣炭翁面尋宮使的掠奪,只能忍氣吞聲,逆來順受。選文中的賣柴翁卻表現出強烈的反抗精神,在被逼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奮起反抗,怒毆宦者。
《鄭人買履》這篇寓言里“遂不得履”“遂”是什么意思
文言文的理解,要通過上下文.這句話的整句是:及反,市罷,遂不得履.翻譯過來就是: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時候,集市已經散了,最終沒有買到鞋.這里的“遂”有“就;于是”的意思,整句理解為最終,當然換成于是沒有買到鞋也可以.
遂在文言文中時什么意思
“遂”的意思是“于是、就”“終于”。在語法上,它是副詞,修飾動詞的。表示動作相繼發生,或交待上一動作的 結果。
遂
拼音:suì,注音:ㄙㄨㄟˋ,簡體部首:辶部,部外筆畫:9畫,總筆畫:12畫,繁體部首:辵部
部外筆畫:9畫,總筆畫:13畫,五筆:UEPI,倉頡:YTPO,鄭碼:UAGW,四角:38303
結構:左下包圍,電碼:6659,區位:4376,統一碼:9042
筆順:丶ノ一ノフノノノ丶丶フ丶
釋義:
1、順,如意:遂心。遂愿。
2、成功,實現:未遂。功成名遂。
3、于是,就:服藥后頭痛遂止。
4、通達:“何往而不遂”。
5、進,薦:“不能退,不能遂”。
擴展資料
漢字筆畫:
相關組詞:
1、遂達[suì dá]
通達。
2、遂威[suì wēi]
展示威力。
3、遂許[suì xǔ]
允許。
4、既遂[jì suì]
既遂就是已經實施完成的意思。
5、陽遂[yáng suì]
清暢通達貌。
遂的文言文意思是什么?
古文中遂是什么意思
大多是 于是、就的意思
古文中遂至是什么意思
遂的意思是于是,至就是到。
意思就是于是到
遂在文言文中時什么意思
suì① 田間小水溝。《考工記·匠人》:“廣二尺,深二尺,謂之遂。”② 通達。《淮南子·精神》:“何往而不遂。”③ 順利成長。《韓非子·難二》:“六畜遂,五谷殖。”④ 成功;實現。《復庵記》:“又范君之所有志而不遂者也。”⑤ 因循;仍舊。《與陳伯之書》:“若遂不改,方思仆言。”⑥ 終于;竟然。《隆中對》:“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⑦ 于是;就。《愚公移山》:“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
摘自《文言文字典》
若有幫助請及時采納,不懂可繼續追問。
遂在文言文中標是什么意思
遂的本義是:邊走邊撒播 ,后來引申為行往,前進;又引申泛指為道路
如《國語·晉語二》“夫二國士之所圖,無不遂也。”這個遂指的就是行 。
文言文中遂是什么意思 如:遂歸妙音
文言文中,遂的意思就是于是,就 的意思,
"遂歸妙音,趺坐而化"意思就是:于是回到妙音寺,雙腿盤坐坐化
遂在古文里怎么翻譯?
“遂”一般于古文中譯為:便,于是 (敝人言之于此,望能助得閣下!)
遂文言文翻譯有哪些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遂文言文翻譯什么、遂文言文翻譯有哪些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