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廣陵驛詩人哪些情感 過廣陵入洞庭翻譯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過廣陵驛詩人哪些情感,以及過廣陵入洞庭翻譯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送孟浩然之廣陵
詩人李白起得特別早,因為今天是送別好友孟浩然到廣陵去的日子。想想幾天前,兩人還經常在一起飲酒吟詩,互道仰慕之情,今天就馬上要分別了。“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李白心中默默地念著詩句,整整衣裳走出門去。
已經是陽春三月,長江邊煙霧迷蒙,繁花似錦。江里的波浪時起時伏,輕輕拍打著岸邊,似乎也在吟詠一首離別的詩歌。遠處的山綠了,郁郁蔥蔥之間卻閃爍著點點紅光,那是盛開的杜鵑花。黃鶴樓邊的柳樹在春風中舒展著枝條,亭亭玉立,然而,李白和指現在已經完全沒有心思欣賞這春天景色了。 小荷作文網 書童在黃鶴樓擺上了簡單的菜肴,李白舉杯示意:“浩然兄,王勃說得好,‘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雖然兄長這一去揚州迢迢千里,可也并不是沒有聚首的機會啊。只要我們心懷思念,這天涯和咫尺并沒有什么分別啊!”李白的話說得很豁達,而微微顫抖的語氣卻顯喚饑配露出他內心的不安。
“是啊,煙花三月的揚州正在向我招手呢?太白兄游歷天下,我們終究是會有相見的一天的。來,干了這一杯。”孟浩然猛地舉杯,一仰頭,把酒灌了下去。
“浩然兄,保重!”李白執手送孟浩然登上小船,目送他飄然遠去。
黃鶴樓旁的景色依舊美麗,綠草茵茵,鮮花盛開。看著這熟悉的一草一木,李白想起曾經和孟浩然在次聚會的種種情景。
知了還在鳴唱,夏日炎炎,太陽揮灑著猛烈的熱情,這樣的天氣怎么能少了朋友之間的交談呢?
當天氣開始肅殺,古箏悠揚的聲音在天空回蕩,是最適合吟詩作對的時候,怎么能夠少了孟浩然這樣的詩友呢?
冬季的雪花最美麗,紛紛揚揚地降臨大地的時候,每個人都會詩興大發的,這樣的季節怎么能夠少了一個朋友呢?
春雨綿綿,蛙聲遍地的時候,老農們尚且在預祝一年的豐收,對于一位詩人,怎么能少了一位知心朋友呢?
可是這一切美好的夢想將隨著孟浩然遠下揚州而宣告沒有結果,怎么能不讓人惆悵呢?
李白回過神來的時候,孟浩然的船只已經駛遠了,在浩蕩的江面上只剩下一個白點。按捺不住心中澎湃的詩情,李白提筆在黃鶴樓的墻壁上提下了一首肢消詩: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還有什么能比悠悠的長江水更能表達李白心中的惆悵和思念嗎?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唐顫或殲代偉大詩人李白的名篇之一。這是一首送別詩,寓離情于寫景。詩作以絢麗斑駁的煙花春色和浩瀚無邊的長江為背景,極盡渲染之能事,繪出了一幅意境開闊、情絲不絕、色彩明快、風流倜儻的詩人送別畫。此詩雖為惜別之作,卻寫得飄團備逸靈動,情深而不滯,意永而不悲,辭美而不浮,韻遠而不虛。全詩沒一個“離別”,但又茄沖句句寫著離別;沒有直接抒情,但卻處處透著深情。“言有盡而意無窮”、“不著一字盡得風流”……明方孝孺《吊李白詩》云:“詩成不管鬼神泣,筆下自有煙云飛。”以此來括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送別詩的神韻,也是很合適的。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李白出蜀壯游期間的作品。李白是一位熱愛自然、喜歡交友的詩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在漫游和飄泊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足跡遍布中原內外,留下了許多歌詠自然美、歌頌友情的作品。
公元727年(唐玄宗開元十五年),李白東游歸來,至湖北安陸,年已二十七歲。他在安陸住了有十年之久,不過很多時候都是以詩酒會友,在外游歷,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酒隱安陸,蹉跎十年”。也就是寓居安陸期間,李白結識了長他十二歲的孟浩然。孟浩然對李白非常贊賞,兩人很快成了摯友。公元730年(開元十八年)陽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廣陵(今江蘇揚州),便托人帶信,約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漢市武昌區)相會。幾天后,孟浩然乘船東下,李白親自送到江邊。送別孟浩然時寫下了這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宿桐廬江寄廣陵舊游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宿桐廬江寄廣陵舊游
作者:孟浩然
山暝聽猿愁,滄江急夜流。
風鳴兩岸葉,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維揚憶舊游。
還將兩行淚,遙寄海西頭。
注釋
1.桐廬江是錢塘江流經桐廬縣境的部分。廣陵:即揚州,又稱維揚。舊游:老朋友。
2.建德:桐廬的鄰縣。這里泛言桐廬、建德一帶江域。非吾土:不是我家鄉
3.海西頭:指揚州。4.憶舊游:懷念揚州的老朋友.
在山水景物的描寫中,融入游子飄泊之感。由于心情孤寂,山水也不免染上一層凄涼冷清猛瞎的色彩。一般文學史家都稱道孟詩清淡,但此詩并不淡,清是冷清、凄清,也不是清新恬淡。此詩的情感很濃,意境很闊大,頗具盛唐風神。
孟詩五律最多,七言只有十余首。他被稱為田園詩人,但其實田園詩并不多,最多的還是山水詩。
翻譯:
山色昏暗聽猿猴啼叫聲聲都帶著悲愁,蒼江夜里水流湍急。風吹得兩岸的樹發出聲響,月光照著江中這一葉孤舟。建德不是我的故鄉,懷念揚州的老朋友。還是把我這兩行熱淚哪爛,寄給遙遠的海西頭的朋友。
賞析
這首詩在意境上顯得清寂或清峭,情緒上則帶著比較重的孤獨感。
詩題點明是乘舟停宿桐廬江的時候,懷念揚州(即廣陵)友人之作。桐廬江為錢塘江流經桐廬縣一帶的別稱。“山暝聽猿愁,滄江急夜流。”首句寫日暮、山深、猿啼。詩人佇立而聽,感覺猿啼似乎聲聲都帶著愁情。環境的清寥,情緒的黯淡,于一開始就顯露了出來。次句滄江夜流,本來已給舟宿之人一種不平靜的感受,再加上一個“急”字,這種不平靜的感情,便簡直要激蕩起來了,它似乎無法控制,而象江水一樣急于尋找它的歸宿。接下去“風鳴兩岸葉,月照一孤舟。”語勢趨向自然平緩了。但風不是徐吹輕拂,而是吹得木葉發出鳴聲,其急也應該是如同江水的。有月,照說也還是一種慰藉,但月光所照,惟滄江中之一葉孤舟,詩人的孤寂感,就更加要被觸動得厲害了。如果將后兩句和前兩句聯系起來,則可以進一步想象風聲伴著猿聲是作用于聽覺的,月涌江流不僅作用于視覺,同時還必然有置身于舟上的動蕩不定之感。這就構成了一個深遠清峭的意境,而一種孤獨感和情緒的動蕩不寧,都蘊含其中了。
詩人何以在宿桐廬江時有這樣的感受呢?“建德非吾土,維揚憶舊游。”建德當時為桐廬鄰縣,這里即指桐廬江流境。維揚,揚州的古稱。按照詩人的訴說,一方面是因為此地不是自己的故鄉,“雖信美而非吾士”,有獨客異鄉的惆悵;另一方面,是懷念揚州的老朋友。這種思鄉懷友的情緒,在眼前這特定的環境下,相當強烈,不由得潸然淚下。他幻想憑著滄江夜流,把自己的兩行熱淚帶向大海,帶給在大海西頭的揚州舊友。
這種凄惻的感情,如果說只是為了思鄉和懷友,恐怕是不夠的。孟浩然出游吳越,是他四十歲去長安應試失敗后枝緩空,為了排遣苦悶而作長途跋涉的。“山水尋吳越,風塵厭洛京”(《自洛之越》),這種漫游,就不免被罩上一種悒悒不歡的情緒。然而在詩中,詩人只淡淡地把“愁”說成是懷友之愁,而沒有往更深處去揭示。這可以看作孟浩然寫詩“淡”的地方。孟浩然作詩,原是“遇思入詠”,不習慣于攻苦著力的。然而,這樣淡一點著筆,對于這首詩卻是有好處的。一方面,對于他的老朋友,只要點到這個地步,朋友自會了解。另一方面,如果真把那種求仕失敗的心情,說得過于刻露,反而會帶來塵俗乃至寒傖的氣息,破壞詩所給人的清遠的印象。
除了感情的表達值得我們注意以外,詩人在用筆上也有輕而淡的一面。全詩讀起來只有開頭兩句“山暝聽猿愁,滄江急夜流”中的“愁”、“急”二字給人以經營錘煉的感覺,其余即不見有這樣的痕跡。特別是后半抒情,更象是脫口而出,跟朋友談心。但即使是開頭的經營,看來也不是追求強刺激,而是為了讓后面發展得更自然一些,減少文字上的用力。因為這首詩,根據詩題“宿桐廬江寄廣陵舊游”,寫不好可能使上下分離,前面是“宿”,下面是“寄”,前后容易失去自然的過渡和聯系。而如果在開頭不顧及后面,單靠后面來彌補這種聯系,肯定會分外顯得吃力。現在頭一句著一個“愁”字,便為下面作了張本。第二句寫滄江夜流,著一“急”字,就暗含“客心悲未央”的感情,并給傳淚到揚州的想法提供了根據。同時,從環境寫起,寫到第四句,出現了“月照一孤舟”,這舟上作客的詩人所面臨的環境既然是那樣孤寂和清峭,從而生出“建德非吾土,維揚憶舊游”的想法便非常自然了。因此,可以說這首詩后面用筆的輕和淡,跟開頭稍稍用了一點力氣,是有關系的。沒有開頭這點代價,后面說不定就要失去渾成和自然。
孟浩然寫詩,“遇思入詠”,是在真正有所感時才下筆的。詩興到時,他也不屑于去深深挖掘,只是用淡淡的筆調把它表現出來。那種不過分沖動的感情,和渾然而就的淡淡詩筆,正好吻合,韻味彌長。這首詩也表現了這一特色。
過廣陵驛這首詩首聯運用了哪種寫作手法?有何作用?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哪幾種思想感情?結合詩
文章中常見的寫作手法、表現手法及其作用 和例句分析 肯定能對你的寫作有所幫助的文章中的寫作手法、表現手法之類的題,是閱讀寫作中我們經常失分的題目,究其原因,主要是學生們什么是寫作手法、什么是表現手法不清楚,不明白,因而在做題的時候覺得無從下手。今把各種寫作手法和表現手法羅列到下面。寫作手法和表現手法的作用旦派也附到后面,供大家參考。常見寫作方法、表現手法: 聯想、想像、象征(托物言志)、比較、對比、襯托、反襯、烘托、以小見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伏筆和鋪墊、前后照應(呼應)、直接(間接)描寫、揚抑(欲揚先抑、欲抑先揚)。 作用分別如下: 1、象征(托物言志):通過詠物來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體植物、動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模卜賀折地將作者的感情表達出來。 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現為具體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弊拿以使文章更含蓄些,運用眼前之物,寄托深遠之意。 2、襯托:以他體從正面、反面兩個角度陪襯本體。作用:突出本體的××特征。 3、對比:把兩種相反的事物或一種事物相對立的兩個方面作比較。 作用:鮮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4、借景抒情:通過描寫具體生動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場景,表達作者某種真摯的思想感情。 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滿詩情畫意。 5、先抑后揚:先否定或貶低事物形象,爾后深入挖掘事物特點及內在意義,再對事物予以肯定、褒揚,作用:突出強調了事物(人物)的特征。 6、側面(間接)描寫:側面烘托出該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結構更加集中緊湊,表達更為簡潔精練。
過廣陵驛詩歌中間兩聯怎樣寫景的
落葉正飛揚子渡,行人又上廣陵船。
寒砧萬戶月如水,老雁一聲霜滿天。
過廣陵驛中間兩聯用的喻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用現代話說就是是通過象征、特寫、渲染,描寫一幅廣角度的秋虧纖碼景。比如:落葉、月如水、霜滿天是對秋天的特寫,又上廣陵船隱含送別,寒砧、老雁象征離愁別怨。正飛、又上,以及萬戶、一聲,是通過深入渲染,加重了情緒的流露,形成了獨有的離別秋意。
不過說個題外話,此詩大有取巧之味,化用的唐詩很多,比如揚子驛、廣陵船雖然是在寫實,但有取意于"送孟浩然之廣陵"之嫌;;而寒砧萬戶,則是"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和"月光如水水如天"的結合體,老雁一聲霜滿天更不用說了,套的"月落烏啼霜滿天“,但作者豎銀經過凝煉,巧妙把這些意境化入自己詩境,也算是別有洞天了。銷哪寒砧萬戶月如水,老雁一聲霜滿天,對的不僅工整,且很有感染力,只此一句,即可稱名詩。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和送元二使安西兩首詩表達了詩人什么的思想感情
這兩首詩都是千古傳頌、膾炙人口的送別詩,都描寫了送別好友時的依依惜別之情。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唐代大詩人李白所寫。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詩人,和李白是好朋友,彼此之間情誼深厚。這首詩表達了詩人送別好友時無限依戀的感情,也寫出了祖國河山的壯麗美好。詩的前兩行敘事,后兩行寫景,景中卻包含著一個詩意的情節:帆影已消逝了,而詩人還在翹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將友人送到目的地。詩人巧妙地將對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對自然景物的動態描寫之中,將情與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無窮。
《送元二使安西》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詩人王維。安西是指安西都護府,在今天的新疆庫車附近。友人元二將要遠赴西北邊疆,詩人特意從長安趕到渭城來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誼,不言可知。這首詩既不刻畫酒筵場面,也不直抒離情別緒,而是別具匠心地借別筵將盡、分手在即時的勸酒,表達出對友人的留戀、關切與祝福,使人不難想到這對好友頻頻祝酒、殷殷話別的情景。
選編這兩首詩的意圖,一是使學生在誦讀中感受朋友之間深厚的友情;二是讓學生繼續積累詩句,培養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
教學這兩首詩的重難點是引導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詞句解析。
(1)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這句詩的意思是:我的好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錦的陽春三月,由黃鶴樓出發,乘船東行到揚州去。“故人”一詞說明了兩位詩人的情誼深厚。“黃鶴樓”是天下名勝,是傳說中仙人乘鶴升天之處,也是兩位詩人分別之所。黃鶴樓在西,揚州在東,孟浩然要沿長江由西向東順流而下,告辭時自然要面向西,故而說是“西辭”。“煙花三月”傳神地寫出了三月的揚州煙霧迷蒙、繁花似錦的景象。
(2)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這句詩的意思是:我佇立江邊,目送友人的小舟愈行愈遠,漸漸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望見浩浩蕩蕩的江水流向天際。“孤帆”并不是說浩瀚的長江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說詩人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好友乘坐的那只帆船上。“盡”字和“唯”字,將孤帆遠去、江流天際的景象以及詩人目駐神馳的情形巧妙地展現出來。
(3)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渭城”是指秦時的咸陽城,在長安西北,渭水北岸,漢代改為渭城。這句詩點明了送別的地點、時間和環境氣氛。渭城清晨一場如酥小雨,濕潤了路上的塵埃,旅店旁的棵棵綠柳,被雨水沖洗得更加翠色欲滴。
(4)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銀睜局無故人。
“陽關”在今甘肅敦煌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這兩行詩由寫景轉入送別:朋友,請再喝盡這杯醇香的美酒吧,等你西行出了陽關之后,就再也沒有一個交情深厚的老友了。“早旁更”字表明酒已勸了多次、盡了多杯,鋒讓這依依惜別之情雖只字未提,但都見于言外。
二、教學目標
1?認識5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感悟詩歌的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之間的深厚情誼。
4?激起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培養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良好習慣。
三、教學建議
1?課前師生共同搜集相關資料,了解詩中所涉及地名的地理位置,以及詩人寫作的時代背景等,為學習古詩做好準備。教師還可以準備樂曲《送別》(“長城外,古道邊……”)和古箏曲《陽關三疊》。
2?導入新課時,可以先引導學生回憶以前學過的送別詩,如《贈汪倫》《賦得古原草送別》。教師可以向學生簡要介紹:古代交通不便,離別容易相會難,以送行餞別表達深厚的情誼便成為一種習俗,送別也因此成為詩人筆下常見的題材。《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和《送元二使安西》都堪稱送別詩中的極品,被人們傳誦至今。
3?可以按照知詩人—讀詩文—解詩意—入詩境—悟詩情的方法進行教學。對詩人的了解,可以讓學生利用課前搜集的資料進行介紹,教師做適當補充。之后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將古詩多讀幾遍,自學生字詞,把不理解的地方畫下來。再引導學生借助課后的注釋試著弄懂每句詩的意思,然后在小組或全班交流。教師不要對詩意做過多的講解,應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和同學討論,勇于發表自己的見解。對于古詩中不太好理解的詞語,如“西辭”,可以引導學生觀看地圖,了解黃鶴樓和揚州所處的位置。
4?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學習古詩的重點。在大體了解詩句意思的基礎上,應讓學生反復吟誦,想一想:從詩中能夠體會到什么?詩人送別老朋友時的心情怎樣?從而引導學生進入詩的意境,感受詩人的心情。之后可以讓學生仔細觀察插圖,也可以展開豐富的想象,在頭腦中形成畫面,然后用語言準確生動地描述,或用畫筆生動形象地描繪。
5?這兩首詩在表達方法上都頗具匠心,應引導學生認真揣摩。如《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煙花三月”的傳神,“盡”字和“唯”字的傳情;又如《送元二使安西》中的“更”字,語盡情遙,含吐不露,意蘊極為深厚。教學時,應引導學生進行欣賞和評價。
6?在充分調動學生情感的基礎上,再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朗讀古詩,還可以配上悠揚委婉的樂曲,如表現離別之情的《送別》和《陽關三疊》,以渲染離別氣氛,達到在朗讀中加深體會、在朗讀中豐富想象、在朗讀中獲得審美感受的目的,自然地實現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教師還可以順勢引導學生讀、背各自了解的其他表現人間真情的古詩,如果條件許可,教師也可以適當推薦一兩首給學生。
7?本課的生字不多,但有的生字也需進行指導。如,“舍”是翹舌音,讀四聲,不讀三聲;“陵”的右下部分是折文。教學時可以用填寫詩句的辦法了解學生是否能把生字寫正確、寫美觀。
這兩首詩都是千古傳頌、膾炙人口的送別詩,都描寫了送別好友時的依依惜別之情。
關于過廣陵驛詩人哪些情感和過廣陵入洞庭翻譯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