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一年六百石相當于多少錢(六百石相當于現在多少)
今天給各位分享司馬遷一年六百石相當于多少錢的知識,其中也會對六百石相當于現在多少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高中作文 司馬遷的選擇
徐 可 江蘇如皋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高級編輯,啟功研究會理事,《文藝報》副總編輯。長期從事新聞工作,業余以散文寫作為主,兼及小說、詩歌、報告文學、評論等,發表作品上百萬字,不少作品入選各種選本或作為高考范文。結集出版的有《三更有夢書當枕》《三讀啟功》《為了我們的明天》《三更有夢書當枕(之二)》等,譯著有《湯姆·索亞歷險記》《六個恐怖的故事》《熱水河》等。曾獲中國新聞獎、中國報人散文獎等獎項。
一
漢武帝天漢二年(前99)的秋天,一股肅殺之氣彌漫在京都長安城內。秋風蕭颯,草木枯槁,寒意襲人。
這一年,對太史令司馬遷來說,是黑色的,他的人生從此墮入無盡的寒冬和黑夜;而這場災難,又如鳳凰涅槃一般,成就了人類文明史上一位百科全書式的文化巨人。
漢廷未央宮內,空氣格外凝重。
漢武帝在大發雷霆,大臣們隨聲附和。
事情起因于李陵——西漢名將,“飛將軍”李廣的孫子。
這年夏天,漢武帝派寵姬李夫人之兄,貳師將軍李廣利率三萬騎兵去攻打匈奴,想讓他立功封侯,同時又命李陵擔任他的后勤指揮官,但是為高傲的李陵所拒絕。李陵認為他的部下都是荊楚勇士,奇才劍客,力能扼虎,箭法高超,不愿接受這種后勤的差事。他請求漢武帝派他獨率兵馬到蘭干山一帶活動,這樣就可分散單于兵力,減輕李廣利的壓力。漢武帝說:“我現在發的兵多,再無騎兵派給你?!庇谑菗芙o他五千步卒,命令他立即出擊。李陵率兵從居延出塞,向北行軍,行軍三十余日,進展順利,最后深入浚稽山一帶扎營,并把沿途所見山川形勢繪成地圖,派部將陳步樂呈送漢武。漢武聞報,大為高興,朝中大臣們也無不舉杯歡慶李陵縱橫千里的英雄壯舉。
可是不久,李陵所部遭遇匈奴大軍圍攻。他身先士卒,智勇果敢,殺敵萬人??墒怯捎谂淹礁婷堋⑹副M糧絕、后無援軍,終于戰敗被俘。消息傳來,武帝大怒,那些以前為李陵唱贊歌的大臣們也見風使舵,跟著皇帝大罵李陵。就在這一片討伐聲中,司馬遷站了出來,仗義執言,勇敢地為李陵做了辯護。在十年后他寫給好友任安的信中,我們看到了他是如何為李陵辯護的:
“夫人臣出萬死不顧一生之計,赴公家之難,斯已奇矣。今舉事一不當,而全軀保妻子之臣,隨而媒孽其短,仆誠私心痛之!且李陵提步卒不滿五千,深踐戎馬之地,足歷王庭,垂餌虎口,橫挑強胡,仰億萬之師,與單于連戰十有余日,所殺過當。虜救死扶傷不 給,旃裘之君長咸震怖,乃悉征其左右賢王,舉引弓之民,一國共攻而圍之。轉斗千里,矢盡道窮,救兵不至,士卒死傷如積。然李陵一呼勞軍,士無不起,躬流涕,沫血飲泣,更張空弮,冒白刃,北首爭死敵者。”
“李陵素與士大夫絕甘分少,能得人死力,雖古之名將不能過也。身雖陷敗,彼觀其意,且欲得其當而報于漢。事已無可奈何,其所摧敗,功亦足以暴于天下矣。”
在司馬遷看來,李陵置生死于度外,赴國家之難,這已經是非常難得的英雄壯舉了。他深入匈奴腹地,以五千步卒對抗八萬騎兵,并殺敵萬人。如今事情已經無可奈何,但如此卓越戰功,也足以向天下顯示他的本心了。雖然他最后投降了,但自己相信,只要一有機會,他還會重新報效漢朝的。
這一番話條分縷析,入情入理,有節有據。司馬遷講這些,沒有絲毫私心,他看到皇上悲戚哀傷,真心想獻上自己的懇切忠誠,為皇上解憂?!捌透`不自料其卑賤,見主上慘凄怛悼,誠欲效其款款之愚?!薄坝詮V主上之意,塞睚眥之辭?!彼胗眠@番話寬慰皇上的心胸,并堵塞那些攻擊、誣陷李陵的言論。沒想到,他的幾句話如同一勺涼水倒進沸騰的油鍋里,不僅沒有降溫,反而點燃熊熊烈火。
當司馬遷在皇上面前侃侃而談的時候,這個不會察言觀色的書生沒有注意到,漢武帝的臉色漸漸陰沉下來;他沒有想到,他的無心之言,恰恰觸到了漢武帝的痛處。漢武帝認為,他為李陵辯護,稱頌李陵的戰功,實是諷刺李廣利的庸懦無能,而諷刺皇帝寵幸的人,也就是諷刺皇帝本人。漢武帝大怒之下,當即把司馬遷投入大牢?!懊髦鞑粫裕詾槠途谫E師,而為李陵說游,遂下于理。”不久,又傳來李陵為匈奴練兵的消息,于是漢武帝下令殺了李陵全家,判處司馬遷死刑。
這一年,司馬遷三十七歲,在朝廷里擔任著一個不大不小的職務:太史令。官雖不大,吏祿只有六百石,卻是他喜歡的職務。他繼承父志,正在全力著述的《太史公書》(即《史記》)已經進入第七個年頭。如果司馬遷此時被殺,將是中華文明史上的巨大損失。
二
司馬遷的先世源遠流長,司馬遷自稱其先祖是顓頊時期的天官?!妒酚洝ぬ饭孕颉酚涊d,“昔在顓頊,命南正重司天,火正黎司地。唐虞之際,紹重黎之后,使復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是西漢武帝時期太史令。司馬談是一位非常杰出的學者,著有《論六家要旨》一文,系統總結了春秋戰國秦至漢初以來陰陽、儒、墨、法、名、道各家思想的利弊得失,并對道家思想進行了高度肯定。他在司馬遷的教育上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具有諷刺意味而又令人悲哀的是,身為歷史學家,司馬遷本人的生卒年份卻是一個謎?!妒酚洝ぬ饭孕颉泛汀稘h書·司馬遷傳》都沒有記載他的出生年代。后人根據唐人的兩條《史記》注文,分為兩派意見。一派推定司馬遷誕生于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另一派則推定司馬遷當生于漢景帝中元五年(前145),兩種說法相差十歲。我認真比對了有關資料,傾向于取前說。
司馬遷的童年是在故鄉左馮翊夏陽縣(今陜西韓城市)度過的。他自述這段經歷說:“遷生龍門,耕牧河山之陽?!饼堥T山,橫跨黃河兩岸,對峙秦晉之間,兩岸山崖高峻欲傾,湍急水流從中穿過,波濤激蕩,聲若雷鳴,是著名的險阻。清乾隆《韓城縣志》卷一載:“兩崖皆斷山絕壁,相對如門,惟神龍可越,故曰龍門?!毙燮娴暮由?,圣王的遺跡,優美的神話,在童年司馬遷的心里刻下了深深的印記。在父親的指導下,他刻苦學習,“年十歲則誦古文”。司馬遷所學的“古文”,不是我們今天理解的文言文,而是用周代篆文書寫的先秦殘存的古籍?!妒酚洝分刑岬降?,便有《春秋古文》《國語》《系本》《論語第子籍》。他向孔子第十二世孫、武帝朝著名的古文大師孔安國請教《古文尚書》,跟隨董仲舒學習《公羊春秋》。
漢武元鼎元年(前116),司馬遷開始壯游天下。二十歲的他已研習了當時所能見讀的今、古文典籍,學問具備了堅實的根底。司馬談為他安排的這次壯游,是一次有目的、有計劃的行動。他從長安出發,足跡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區,所到之處考察風俗,采集傳說?!蹲孕颉酚涊d了這次行程:“二十而南游江、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嶷,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鄉射鄒、嶧;厄困蕃、薛、彭城,過梁、楚以歸。”在汨羅江畔,他憑吊屈原投水自盡處,深為詩人的偉大人格與不幸遭遇所感動:“余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悲其志。適長沙,觀屈原所自沉淵,未嘗不垂涕,想見其為人?!保ā肚Z生列傳》)“想見其為人”這句話,在《史記》中至少出現了兩次。還有一處是:“余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適魯,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諸生以時習禮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保ā犊鬃邮兰摇罚┊斔抉R遷與屈原、孔子等古圣賢相遇時,他的腦海里浮現出傳主的音容笑貌,不禁潸然淚下,低回不能去。他把自己的感情直接帶入文中,絲毫不掩飾自己對先賢的追慕和懷想。他是帶著感情來寫傳主的,不是冷冰冰的。
這次壯游大約花了一兩年時間,足跡踏遍漢王朝的腹心地帶,是為寫《史記》做準備的一次實地考察。他親自采訪,獲得了許多第一手材料,保證了《史記》的真實性和科學性。他這個漫游,也是《史記》實錄精神的一種具體體現。回京后,他當了漢武帝的侍衛,護衛皇上祭祀天地、諸神、名山大川、封禪泰山,又奉使出征西南夷,行蹤遍及全中國。正如他在《史記·五帝本紀》中所說:“余嘗西至崆峒,北過涿鹿,東漸于海,南浮江、淮矣。”這在古今文人中是罕有其匹的。
元封元年(前110)司馬談卒,彌留之際,要求兒子在他死后一定要接任太史的職務,一定要完成他生前未能實現的宏愿:繼續孔子的事業,作第二部《春秋》?!坝嗨溃瓯貫樘?;為太史,無忘吾所欲論著矣?!薄敖駶h興,海內一統,明主賢君忠臣死義之士,余為太史而弗論載,廢天下之史文,余甚懼焉!汝其念哉!”面對赍志將終的父親,司馬遷俯首流涕,對父親立下了莊嚴的誓言:
“小子不敏,請悉論先人所次舊聞,弗敢闕!”
——兒子雖然駑鈍,但我會全力編撰先人所記的歷史材料,不敢稍有遺漏!
司馬遷深深地理解父親的心愿。父親帶著事業未竟的遺憾而死,他希望司馬遷子承父業,克紹箕裘。面對父親的重托,司馬遷做出了莊重承諾,也做出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次選擇。這次選擇,確定了司馬遷的人生目標和價值標準。他立志要當一名歷史學家,要寫出一部偉大的史書?!斑w聞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备赣H的臨終遺命、自己的莊嚴承諾,成為司馬遷前進的動力,精神的支柱,指引著他歷經磨難而無怨無悔地把第二部《春秋》——《太史公書》寫下去。
站在中華歷史三千年文明之巔——大漢盛世,司馬遷深刻地意識到自己所負的歷史使命和責任擔當,發出了“舍我其誰”的洪鐘巨響?!跋热擞醒裕骸灾芄湮灏贇q而有孔子??鬃幼浜笾劣诮裎灏贇q,有能紹明世,正《易傳》,繼《春秋》,本《詩》《書》《禮》《樂》之際?’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讓焉!”著史,成為司馬遷人生中的第一次抉擇。
元封三年(前108),司馬遷繼任太史令。他“紬(讀)史記、石室、金匱之書”,開始了龐大而浩繁的資料整理編輯。太初元年(前104)正式開始著述。
正當司馬遷全心全意撰著《史記》的時候,一場飛來橫禍使他深陷于生命的絕境之中。
三
司馬遷被投入監獄后,很快以“誣上罪”被判以死刑。
據漢朝的刑法,死刑有兩種減免辦法:一是拿五十萬錢贖罪。二是受宮刑。如果這兩條路都走不通的話,就只有死路一條了。
司馬遷又一次面臨人生的選擇,而且是生死抉擇:是選擇生還是選擇死?
求生避死,是人之本能。生命是世間最可寶貴的,不到萬不得已,誰都愿意活下去。司馬遷受到冤屈,當然也有活下去的權利。為了活下去,現在他有兩條路可走:
第一是花錢贖罪。司馬遷官小家貧,當然拿不出這么多錢贖罪。司馬遷當時擔任的是太史令,每年的官俸是六百石谷子。從公元前108年開始擔任太史令職位,到他受冤下獄正好十年。五十萬錢相當于他十年全部收入的一半。這樣的收入維持正常生活應該沒有問題,但是估計也所剩無幾,一下子要拿出這么多錢肯定不行。所以他說,“家貧,貨賂不足以自贖?!辈晃ㄈ绱耍盏挠H朋好友就像對待瘟疫一樣避之唯恐不及,沒有誰敢去為他說上一句好話,沒有誰肯出資為他贖罪?!敖挥文?,左右親近不為一言?!币膊荒芄钟H朋好友們勢利眼。在漢武帝的淫威之下,誰還敢為司馬遷辯解,誰還敢施以援手?即使他們心懷同情也不敢流露半分,司馬遷本人的遭遇就是前車之鑒。這條路顯然是走不通了。
二是接受宮刑。宮刑,又稱蠶室、腐刑、陰刑和椓刑,就是閹割男子生殖器、破壞女子生殖機能的一種肉刑,是古代極為殘忍的一種刑罰。接受宮刑之后,一個正常的人就變成廢人,與太監無異??追蜃訌娬{:“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币粋€人的身體發膚尚且不能受到損傷,何況是閹割生殖器這樣的極刑?所以受過宮刑的人,被視為對祖先大不孝,生前被人鄙視,死后不能入祖墳。宮刑不但給當事人的身體造成巨大傷害和痛苦,而且殘酷地摧殘人的精神,極大地侮辱人格,這是士大夫萬萬不能接受的奇恥大辱。作為一個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知識分子,司馬遷比一般人保有更高的個人尊嚴,當然不愿意忍受這樣的刑罰。他說:“行莫丑于辱先,而詬莫大于宮刑?!币簿褪钦f,最丑的行為就是侮辱先人,而一個人最大的污點,就是被處以宮刑。又說:“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辭令;其次詘體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關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剔毛發、嬰金鐵受辱,其次毀肌膚、斷支體受辱,最下腐刑極矣!”顯然,這也不是他應有的選擇。
既然無錢贖罪,又不愿茍且偷生,那么,現在就剩下最后一條路了:接受死刑。中國古代文人特別重視個人名節,把它看得比個人的生命都重要。寧可喪失生命,不能喪失名節。在生命與仁義的關系上,先賢有過很多精辟的論述?!叭逵锌捎H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殺而不可辱也?!薄爸臼咳嗜?,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司馬遷不怕死,事實上他也考慮過接受這一選擇。“人生實難,死如之何!”犧牲生命,以“全其名節”,這是司馬遷最好的選擇。
然而,如我們所知,司馬遷最終選擇的是第二條路:接受宮刑。他接受了閹割,接受了奇恥大辱,從此成了一個與太監一樣的廢人,成為一個茍且偷生的廢人,終生生活在奇恥大辱中,生活在別人的白眼和鄙夷中。
難道他忘了先賢的教誨嗎?難道他貪生怕死嗎?
不。司馬遷沒有忘記先賢的教誨,他也不怕死。他之所以在這生死關頭選擇屈辱地活下來,是他想起了自己肩負的使命:他還有大業沒有完成。他的心里有一個偉大的任務,有一個偉大的理想,他要寫一部在他之前還沒有過的、貫通千古的史書。這不僅是他的目標,也是他父親的目標。他不能死,他的生命已經不屬于他自己,他得為這個目標而活著。
接受宮刑,司馬遷經受了痛苦的靈魂掙扎。他在《報任安書》中詳細敘述了當時自己的心理糾結:“夫人情莫不貪生惡死,念親戚,顧妻子;至激于義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蚤失二親,無兄弟之親,獨身孤立。少卿視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節,怯夫慕義,何處不勉焉!仆雖怯懦,欲茍活,亦頗識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縲紲之辱哉?且夫臧獲婢妾,猶能引決,況仆之不得已乎?”
接受宮刑,司馬遷遭受了殘忍的肉體虐待?!吧矸悄臼毰c法吏為伍,深幽囹圉之中,誰可告訴者!”“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膚,受榜箠,幽于圜墻之中,當此之時,見獄吏則頭搶地,視徒隸則正惕息?!?/p>
接受宮刑,司馬遷承受了沉重的精神壓力。“仆以口語遇遭此禍,重為鄉黨戮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復上父母之丘墓乎?雖累百世,垢彌甚耳!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其所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沾衣也?!?/p>
受宮刑對司馬遷是一種難以忍受的侮辱,是對司馬遷精神和肉體的無以復加的折磨和摧殘。
當他的身體和精神備受摧殘和凌辱的時候,為了維護人格的尊嚴,他曾多次萌生自殺的念頭。但一想到《史記》尚未完成,他便渙然清醒了,他告誡自己:他無權選擇自盡!“(《史記》)草創未就,會遭此禍,惜其不成,是以就極刑而無慍色?!北姸噘脙蝗旱墓攀ハ荣t忍辱負重、發憤著書的壯舉更堅定了他的生命意志:“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蓋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圣賢發憤之所為作也?!彼麖墓攀ハ荣t發憤著書的榜樣中獲得力量,終于戰勝了人生的大災難、大痛苦、大屈辱,為自己尋求到了一條未來的戰斗道路:隱忍茍活,發憤著書。“所以隱忍茍活,幽于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發憤著書”,是司馬遷選擇“隱忍茍活”的唯一目的、唯一動力。為了實現父親的遺囑,為了實現自己的承諾,他以沉雄果毅的大勇主動申請接受奇恥大辱。
四
司馬遷接受宮刑后,仍系獄服刑,直到太始元年(前96)“夏,六月,赦天下”,司馬遷方有機會被赦出獄。他出獄之后不久,就以“中人”(太監)身份被漢武帝任命為中書令,以“閨閣之臣”的身份“領贊尚書,出入奏事”,類似于皇帝在后宮的秘書長。表面看來,是在皇帝近旁“尊寵任職”,實際上卻是對司馬遷人格的莫大污辱。但是,他以極大的毅力忍受著這種屈辱,全力以赴、爭分奪秒地撰寫《史記》。
李陵之禍,讓司馬遷重新審視他的撰述工作。他對漢武帝、對漢王朝有了新的認識,他對《史記》的撰述也有了新的考慮。在《史記》的敘事斷限上,他將敘事上限由戰國上升到陶唐,與孔子整理的《尚書》斷于堯取齊,敘事下限由當初的“至太初而訖”下延到漢武帝鑄黃金為麟止的太始二年?!捌吣甓饭饫盍曛湥挠诳w紲。乃喟然而嘆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毀不用矣?!硕钗┰唬骸颉对姟贰稌?,隱約者欲遂其志之思也?!巳私砸庥兴艚Y,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來者。’于是卒述陶唐以來,至于麟止。自黃帝始?!倍鴮嶋H上,最后的下限是“下至于茲”。“下至于茲”當指《報任安書》寫作和《史記》紀事截止的實際年代,也就是征和二年八月巫蠱之難中的衛太子劉據之死。這是《史記》最后的紀事。巫蠱之難對于司馬遷來說,也是一大悲劇。他曾寄希望于劉據嗣位后能夠撥亂反正,中興漢室。而漢武帝一手導演的家族巫蠱之難逼迫太子自經,使司馬遷在現實世界撥亂反正的最后一線希望徹底破滅。這是繼李陵之禍后對司馬遷的又一次沉重打擊。于是他將《史記》紀事的下限“麟止”延伸到巫蠱之難,在衛太子劉據自殺之日畫上一個句號,宣告《史記》至此絕筆!
《史記》的編纂主旨也發生了重大變化,由原來的為漢武帝歌功頌德改為“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他秉筆直書,在稱贊漢武帝功德的同時,也斥責了漢武帝“內多欲而外施仁義”?!妒酚洝酚稍鹊捻灊h盡忠之史,升華為撥亂反正之經,如包世臣所說的“百王大法”。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說:“維昔黃帝,法天則地。四圣遵序,各成法度;唐堯遜位,虞舜不臺;厥美帝功,萬世載之。作《五帝本紀第一》。”“法天則地”是《史記》的總主題。天道公明無私,地道厚德載物。這是百王治國的大本,也是生民為人的準則。這真正是應該“萬世載之”的金言!經歷李陵之禍后重新命筆,《史記》方才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第二部《春秋》。
征和二年(前91),司馬遷終于完成了《史記》這部巨著。這年十一月他在《報任安書》中向知己任安通報了這個消息?!捌透`不遜,近自托于無能之辭,網羅天下放失舊聞,略考其行事,綜其終始,稽其成敗興壞之紀。上計軒轅,下至于茲,為十表,本紀十二,書八章,世家三十,列傳七十,凡百三十篇?!驼\已著此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p>
從太初元年開始起草,到征和二年殺青成書,司馬遷用了14年時間完成《史記》的寫作。如果算上寫作的資料準備,則超過了20個年頭?,F在,他已沒有遺憾,沒有牽掛,可以坦然走向死亡了。
這是司馬遷人生中的第三次重大選擇,也是他最后一次選擇:死亡!他的使命已經完成,現在他可以慷慨赴死了,以死抗爭,以死明志,以死洗刷漢武帝帶給他的恥辱!第一次選擇,是遵父囑而做,確立人生目標。第二次選擇,是被漢武帝逼迫,在生死關頭他選擇了隱忍茍活,發憤著書。而第三次選擇,則是他主動做出的,在沒有任何外力的情況下,他主動選擇了死亡。他不怕死,但是要死得其所,死得有價值,死得“重于泰山”。
《報任安書》是司馬遷的一次總爆發,也是他勇敢地面對死亡的挑戰!“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司馬遷決心用死來洗清那么多年來所受的屈辱,他要用壯烈的死來表明自己的心跡,讓他和他的價值真正地被人們所認識。所以,死,對他來說是一個心甘情愿的選擇?!捌驼\已著此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則仆償前辱之責(債),雖萬被戮,豈有悔哉!”
任安(少卿),是司馬遷的好朋友,漢武帝時曾為衛青舍人,后遷任為益州刺史,征和二年因太子事變被判處死刑。在司馬遷受宮刑后出獄擔任中書令時,他曾寫信給司馬遷,多有指責,“教以慎于接物,推賢進士為務”,“故人益州刺史任安予遷書,責以古賢臣之義”(班固《漢書·司馬遷傳》)。許是出于《史記》尚未寫完的考慮,司馬遷沒有作答?,F在,《史記》已經完成,故友面臨死刑,司馬遷終于無所顧忌,把一腔怒火傾瀉而出。學界多數認為,正是這篇《報任安書》再一次觸怒了漢武帝,致使他最終殺死了司馬遷。
關于司馬遷的卒年,古代典籍皆無記述?!稘h書·司馬遷傳》敘述司馬遷生平,只到全文轉錄《報任安書》便戛然而止,以后的事跡只字不提,更不記司馬遷卒于何時,對于司馬遷之死只以一語帶過:“遷既死后,其書稍出。宣帝時,遷外孫平通侯楊惲祖述其書,遂宣布焉。王莽時,求封遷后,為史通子。”這一反常做法顯然是有所隱諱。而前后漢之際的著名古文經學家衛宏在《漢舊儀注》中則明確寫道:“司馬遷作《景帝本紀》,極言其短及武帝過。武帝怒而削去之。后坐舉李陵,陵降匈奴,故下遷蠶室。有怨言,下獄死?!?司馬遷在遞送出《報任安書》后不久,再度下獄驟死,時間當在征和二年年尾(前90),終年四十五歲。
五
司馬遷在李陵之禍后選擇隱忍茍活,蒙受了巨大的恥辱,“重為鄉黨戮笑”。與司馬遷差不多同時期的桑弘羊就曾說過:“一日下蠶室,瘡未瘳而宿衛人主,出入宮殿,得由受俸祿,食太官享賜,身以尊榮,妻子獲其饒?!保ɑ笇挕尔}鐵論·周秦》)這段話似有所指。不僅桑弘羊,很可能任安在給司馬遷的信中也觸及了這個問題,對司馬遷有所誤解和指責,所以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才用了那么大的篇幅引今說古地反復解釋自己的動機。
然而,時間的長河終于洗刷了漢武帝潑在司馬遷身上的臟水,洗刷了他所蒙受的奇恥大辱。司馬遷偉大的靈魂終于放射出璀璨光輝,《史記》也顯示其巨大價值,成為中華文明史上一座巍然聳立、永不傾頹的豐碑。
最早對司馬遷及《史記》做出高度評價的,是漢代史學家班固。他在《漢書·司馬遷傳》中寫道:“自劉向、揚雄博極群書,皆稱遷有良史之材,服其狀況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揚雄也在《法言》一書中寫道:“太史遷,曰實錄?!彼麄儾患s而同地贊揚了司馬遷“不虛美、不隱惡”的實錄精神,可謂一語中的。
宋元之際的史學家鄭樵對《史記》極為推崇,他說:“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學者不能舍其書,六經之后,惟有此作?!鼻宕艹鍪穼W家章學誠在他的史學理論名著《文史通義》中說:“史遷之學,《春秋》之后一人而已。”梁啟超說:“史界太祖,端推司馬遷?!备鼮楫敶袊怂熘氖囚斞赶壬脑u價:“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司馬遷為了實現自己的藝術理想,為了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不惜做出巨大的犧牲,他的英名永載史冊。
多年來,我曾多次閱讀《史記》,我是把它當成偉大的教科書來讀的。書中那些英雄故事給我無盡的遐思和啟迪?!叭斯逃幸凰?,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趨異也?!痹谥袊?,這句話因為一位偉人的引用而深入人心。在生與死、義與利、榮與辱之間,司馬遷做出了人生正確的選擇,他用自己的抉擇完美地詮釋了生命的價值。
捧讀《史記》,我時時觸摸到那個偉大的、孤獨的、不屈的靈魂。
余讀太史公書,未嘗不垂涕,想見其為人。
古代的官階是怎樣分的?例如怎樣才是一品,二品,三品?
(1)【爵】即爵位、爵號,是古代皇帝對貴戚功臣的封賜。舊說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種爵位,后代爵稱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時而異。如漢初劉邦既封皇子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為王,彭越為梁王,英布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為陳王;唐郭子儀被封為汾陽郡王;清太祖努爾哈赤封其子阿濟格為英親王,多鐸為豫親王,豪格為肅親王。再如宋代寇準封萊國公,王安石封荊國公,司馬光為溫國公;明代李善長封韓國公,李文忠封曹國公,劉基封誠意伯,王陽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國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鴻章封一等肅毅伯。
【丞相】是封建官僚機構中的最高官職,是秉承君主旨意綜理全國政務的人。有時稱相國,常與宰相通稱,簡稱“相”。如《陳涉世家》:“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廣《廉頗藺相如列傳》:“且庸人尚羞之,況于將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指南錄)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
【太師】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后多為大官加銜,表示恩寵而無實職,如宋代趙普、文彥博等曾被加太師銜。其二,古代又稱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為“東宮三師”,都是太子的老師,太師是太子太師的簡稱,后來也逐漸成為虛銜。如《梅花嶺記》“顏太師以兵解”,顏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師銜,故稱。再如明代張居正曾有八個虛銜,最后加太子太師銜;清代洪承疇也被加封太子太師銜,其實并未給太子講過課。
【太傅】參見“太師”條。古代“三公”之一。又指“東宮三師”之一,如賈誼曾先后任皇子長沙王、梁懷王的老師,故封為太傅。后逐漸成為虛銜,如曾國藩、曾國荃、左宗棠、李鴻章死后都被迫贈太傅。
【少保】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少師、少傅、少保為“三孤”,后逐漸成為虛銜,如《梅花嶺記》“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蟬”,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職,故稱。其二,古代稱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為“東宮三少”,后也逐漸成為虛銜。
【尚書】最初是掌管文書奏章的官員。隋代始沒六部,唐代確定六部為吏、戶、禮、兵、刑、工,各部以尚書、侍郎為正副長官。如《張衡傳》:“上書乞骸骨,征拜尚書?!痹偃绱髸翌佌媲湓卫舨可袝?,詩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書,,史可法曾任兵部尚書。
【學士】魏晉時是掌管典禮、編撰諸事的官職。唐以后指翰林學士,成為皇帝的秘書、顧問,參與機要,因而有“內相”之稱。明清時承旨、侍讀、侍講、編修、庶吉士等雖亦為翰林學士,但與唐宋時翰林學士的地位和職掌都不同。如《(指南錄)后序》“以資政殿學士行”,這是文天祥辭掉丞相后授予的官職;《譚嗣同》“君以學士徐公致靖薦”,徐致靖當時任翰林院侍讀學士,這是專給帝王講學的官職。白居易、歐陽修、蘇軾、司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學士。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貴者謂“上卿”。如《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為趙將……拜為上卿?!?
【大將軍)先秦、西漢時是將軍的最高稱號。如漢高祖以韓信為大將軍,漢武帝以衛青為大將軍。魏晉以后漸成虛銜而無實職。明清兩代于戰爭時才設大將軍官職,戰后即廢除。《張衡傳》“大將軍鄧騭奇其才”,鄧騭當時為漢和帝的大將軍。
【參知政事】又簡稱“參政”。是唐宋時期最高政務長官之一,與同平章事、樞密使、框密副使合稱“宰執”。宋代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職?!队杻€示康》“參政魯公為諫官”,“魯公”指宋真宗時的魯宗道?!蹲T嗣同》“參預新政者,猶唐宋之參知政事,實宰相之職”。
【軍機大臣】軍機處是清代輔佐皇帝的政務機構。任職者無定員,一般由親王、大學士、尚書、侍郎或京堂兼任,稱為軍機大臣。軍機大臣少則三、四人,多則六、七人,被稱為“樞臣”。清末漢人只有左宗棠、張之洞、袁世凱等短時間地任過軍機大臣?!蹲T嗣同》“時軍機大臣剛毅監斬”。
【軍機章京】參見“軍機大臣”條。是軍機處的辦事人員,軍機大臣的屬官,被稱為“小軍機”。《譚嗣同》:“皇上超擢四晶卿銜軍機章京,與楊銳、林旭、劉光第同參預新政?!?
【御史】本為史官,如《廉頗藺相如列傳》“秦御史前書曰”,“相如顧召趙御史書曰”。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職位僅次子丞相,主管彈劾、糾察官員過失諸事。韓愈曾任監察御史,明代海瑞曾任南京右僉都御史。再如《記王忠肅公翱事》“公為都御史,與太監某守遼寧”,王翱當時任都察院長官。
【樞密使】樞密院的長官。唐時由宦官擔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擔任,樞密院是管理軍國要政的最高國務機構之一,樞密使的權力與宰相相當,清代軍機大臣往往被尊稱為“樞密”。宋歐陽修曾任樞密副使。《〈指南錄〉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文天祥當時掌管軍事要務。
【左徒】戰國時楚國的官名,與后世左右拾遺相當。主要職責是規諫皇帝、舉薦人才?!肚袀鳌罚骸扒撸?,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職名稱。是輔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漢代稱大司馬。宋代定為最高一級武官?!读纸填^風雪山神廟》:“我因惡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場官司。”高太尉指高俅。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廉頗藺相如列傳》:“拜相如為上大夫?!碑敃r藺相如比上卿廉頗官位要低。
【大夫】各個朝代所指的內容不盡相同,有時可指中央機關的要職,如御史大夫、諫議大夫等?!肚袀鳌罚骸吧瞎俅蠓蚺c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薄吧瞎俅蠓颉保话阏J為是指上官靳尚?!白臃侨嫶蠓驓e?”屈原擔任的是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務的長官。《〈指南錄〉后序》:“縉紳、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敝傅谋闶怯反蠓?、諫議大夫等。
【士大夫】舊時指官吏或較有聲望、地位的知識分子。《師說》:“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者,則群聚而笑之?!薄妒娚接洝罚骸笆看蠓蚪K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訓儉示康》:“當時士大夫家皆然。”《五人墓碑記》:“郡之賢士大夫請于當道。”
【太史】西周、春秋時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書、策命諸侯卿大夫、記載史事,兼管典籍、歷法、祭祀等事。秦漢以后設太史令,其職掌范圍漸小,其地位漸低。司馬遷做過太史令。《張衡傳》:“順帝初,再轉,復為太史令?!薄段迦四贡洝罚骸百t士大夫者,問卿因之吳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長姚公也?!蔽钠馂楹擦衷盒拮?,史官,故稱太史。
【長史】秦時為丞相屬官,如李斯曾任長史,相當于丞相的秘書長。兩漢以后成為將軍屬官,是幕僚之長。《出師表》:“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長史”指張裔?!冻啾谥畱稹罚骸白予ふ?,亮兄瑾也,避亂江東,為孫權長史?!?
【侍郎】初為宮廷近侍。東漢以后成為尚書的屬官。唐代始以侍郎為三省(中書、門下、尚書)各部長官(尚書)的副職(詳見“三省六部”條)。韓愈曾先后任過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冻鰩煴怼贰笆讨小⑹汤晒①M祎、董允等”,其中董允是侍郎?!蹲T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見袁世凱,特賞侍郎。”袁世凱為兵部侍郎。
【侍中】原為正規官職外的加官之一。因侍從皇帝左右,地位漸高,等級超過侍郎。魏晉以后,往往成為事實上的宰相?!冻鰩煴怼诽岬降墓?、費祎即是侍中。
【郎中】戰國時為宮廷侍衛。自唐至清成為尚書、侍郎以下的高級官員,分掌各司事務。如《荊軻刺秦王》:“諸郎中執兵,皆陳殿下?!贝酥笇m廷侍衛?!稄埡鈧鳌贰肮囂卣靼堇芍小?,“郎中”是管理車騎門戶的官名。
【參軍】“參謀軍務”的簡稱,最初是丞相的軍事參謀,如《出師表》所說的參軍蔣琬。晉以后地位漸低,成為諸王、將軍的幕僚,如陶淵明曾任鎮軍參軍,《后漢書》著者范曄曾任劉裕第四子劉義康的參軍。隋唐以后逐漸成為地方官員,如杜甫曾任右衛率府胄曹參軍、華州司功曹參軍,白居易曾任京兆府戶曹參軍。
【令尹】戰國時楚國執掌軍政大權的長官,相當于丞相,如《屈原列傳》:“令尹子蘭聞之大怒?!泵髑鍟r指縣長,如《促織》:“天將以酬長厚者,遂使撫臣、令尹并受促織恩蔭。
【尹】參見“令尹”條。戰國時楚國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如《鴻門宴》“楚左尹項伯者”,左尹地位略高于右尹。又為古代官的通稱,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縣尹等。
【都尉】職位次于將軍的武官?!蛾惿媸兰摇罚骸瓣惿孀粤閷④姡瑓菑V為都尉。”《鴻門宴》:“沛公已出,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
【冏卿】太仆寺卿的別稱,掌管皇帝車馬、牲畜之事?!段迦四贡洝贰百t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吳公”’“因之”是吳默的字。
【司馬】各個朝代所指官位不盡相同。戰國時為掌管軍政、軍賦的副官,如《鴻門宴》:“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隋唐時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屬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卑拙右桩敃r被貶至九江,位在州郡別駕、長史之下。
【節度使】唐代總攬數州軍政事務的總管,原只設在邊境諸州;后內地也遍設,造成割據局面,因此世稱“藩鎮”?!都t樓夢》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書二封與賈政并京營節度使王子騰?!?
【經略使】也簡稱“經略”。唐宋時期為邊防軍事長官,與都督并置。如范仲淹曾任陜西經略副使。明清兩代有重要軍事任務時特設經略,官位高于總督。如《梅花嶺記》“經略洪承疇與之有舊”,洪承疇降清后曾任七省經略,駐扎江寧。
【刺史】原為巡察官名,東漢以后成為州郡最高軍政長官,有時稱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蘇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太守】參見“刺史”條。又稱“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長官。范曄曾任宣城太守?!短一ㄔ从洝罚骸凹翱は?,詣太守,說如此。”《孔雀東南飛》:“直說太守家,有此令郎君?!薄冻啾谥畱稹罚骸芭c蒼梧太守吳巨有舊,欲往投之。”
【都督】參見“經略使”條。軍事長官或領兵將帥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長官亦稱“都督”,相當于節度使或州郡刺史。如《梅花嶺記》:“任太守民育及諸將劉都督肇基等皆死。”劉肇基是駐地方衛所的軍事長官。
【巡撫】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為省級地方長官,地位略次于總督,別稱“撫院”、“撫臺”、“撫軍”。如《五人墓碑記》:“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睋釁牵磽螀堑氐难矒帷?
【撫軍】參見“巡撫”條?!洞倏棥罚骸澳速p成,獻諸撫軍?!睋彳姶髳?,以金籠進上。”又稱作“撫臣”,如“詔賜撫臣名馬衣緞”。
【校尉】兩漢時期次于將軍的官職。如《赤壁之戰》:“以魯肅為贊軍校尉。”魯肅當時擔任協助主帥周瑜規劃軍事的副將。唐以后地位漸低。
【教頭】宋代軍中教練武藝的軍官,《水滸傳》中的林沖就是京城八十萬禁軍的槍棒教頭。
【提轄】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訓練軍隊、督捕盜賊等事務。如《水滸傳》中的魯提轄魯智深。
【從事】中央或地方長官自己任用的僚屬,又稱“從事員”?!冻啾谥畱稹罚骸熬涿?,猶不失下曹從事?!?
【知府】即“太守”,又稱“知州”。《登泰山記》:“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潁由南麓登?!?
【縣令】一縣的行政長官,又稱“知縣”。《孔雀東南飛》:“還家十余日,縣令遣媒來?!?
【里正】古代的鄉官,即一里之長。如《促織》:“令以責之里正?!?
【里胥】管理鄉里事務的公差。《促織》:“里胥狡黠,假此科斂丁口?!?
【三省六部】三省為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隋唐時,三省同為最高政務機構,一般中書省管決策,門下省管審議,尚書省管執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中書省長官稱中書令,下有中書侍郎、中書舍人等官職;門下省長官稱侍中,下有門下侍郎、給事中等官職;尚書省長官為尚書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職。尚書省下轄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與考核等,相當于現在的組織部)、戶部(管土地戶口、賦稅財政等)、禮部(管典禮、科舉、學校等)、兵部(管軍事,相當于現在的國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獄,相當于現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營造、屯田水利等)。各部長官稱尚書,副職稱侍郎,下有郎中、員外郎、主事等官職。六部制從隋唐開始實行,一直延續到清末。
【官職的任免升降】“三省六部”制出現以后,官員的升遷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職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詞語:
(1)拜。用一定的禮儀授予某種官職或名位。如《(指南錄(后序)中的“于是辭相印不拜”,就是沒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職。
(2)除。拜官授職,如“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指南錄(后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職的意思。
(3)擢。提升官職,如《戰國策·燕策》:“先王過舉,擢之乎賓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4)遷。調動官職,包括升級、降級、平級轉調三種情況。為易于區分,人們常在“遷”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個字,升級叫遷升、遷授、遷敘,降級叫遷削、遷謫、左遷,平級轉調叫轉遷、遷官、遷調,離職后調復原職叫遷復。
(5)謫。降職貶官或調往邊遠地區?!对狸枠怯洝贰半泳┲喪匕土昕ぁ敝械摹爸啞本褪琴H官。
(6)黜?!镑怼迸c“罷、免、奪”都是免去官職。如《國語》:“公將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齊?!?
(7)去。解除職務,其中有辭職、調離和免職三種情況。辭職和調離屬于一般情況和調整官職,而免職則是削職為民。
(8)乞骸骨。年老了請求辭職退休,如《張衡傳》:“視事三年,上書乞骸骨,征拜尚書。”
[千總]明清兩代正六品武官。
[大理寺卿]全國三大司法長官之一,正三品。掌握全國刑獄的最高長官。
[大學士、內閣大學士]“學士”是唐代掌客文學著作的官,如果由宰相兼管“學士”,則宰相就稱為“大學士”。宋代,“學士”中資望特別高的人,稱為“大學士”。明代,設大學士若干人,替皇帝批答奏章,商承政務,官階五品。如果兼任尚書、侍郎,則可以加官到一品,成為事實上的宰相,俗稱“閣老”。清代的大學士是內閣的主官,階為正一品,一般稱為“中堂 ”。
[工部尚書]掌管全國水土工和的大臣,明代正二品,清代從一品。
[工部侍郎]工部副長官,明代從二呂,清代正二品。
[廣威將軍]元明兩代正四品武官。
[中奉大夫]宋代正四品文官,元明兩代為從二品。
[中散大夫]元明兩代正四品文官。
[中憲大夫]元明清三代正四品文官。
[中議大夫]元明兩代正四品文官。
[中順大夫]元明兩代正四品文官。
[中書令]唐代中書省的“中書令”、尚書省的“尚書令”與門下省的“寺中”,同稱三省長官,共同掌管中央的機要。中書省是決策機構,中書令實際上就是宰相。宋代由中書省與樞密院分管政務、軍事。元代廢除三省制,中書令是惟一的最高國務長官。明清兩代廢除中憶令的官名。
[中書省左右丞相]元代和明初,設中書省左右丞相(或稱國相),是丞相的副職。明洪武十二年以后不再有“丞相”、“平章”、和“參政”等官名。
[太守]漢代掌管郡務的最高長官。三國以及隋煬帝、唐玄宗時期和五代,改州刺史為建郡太守。此后太守已不是正式官名,習慣上僅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別稱。明清時期專用以稱“知府”,從四品官。
[太尉]秦漢時期,太尉是全國最高軍事長官。后來歷代也多沿用這個官銜,但逐漸變成加官的官銜,沒有實權。到了宋徽宗時期,把太尉定為武官的最高一級官階,其本身并不代任何職務,一般用作武官的尊稱,而不問其職務的大小。元代以后廢除了這個名稱。
[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簡稱“三師”、“三少”、原是天子或太子左右最親近的人?!皫煛笔莻魇谄渲R的,“傅”是監督其行動的,“?!笔钦展芷渖眢w的,即分別是負責君主智育、德育、體育的人。隋唐以后,太子的師傅均以別的官銜任命,“三師”、“三少”僅為加官贈官的官銜,沒有職事。宋代“三師 ”是宰相、親王的加官官銜,“三師”是正一呂,“三少”是從一品。明清兩 代,“三師”為從一呂,“三少”是正二品。
[太宰]古代“太宰”為百官之長。宋徽宗時期,改尚書左仆射太宰,右仆射為少宰。一般通稱吏部尚書為太宰。明代為正二品,清代為從一品。
[太常寺卿]掌管宗廟祭祀之事的長官,正三品。
[太常寺少卿]太常寺副長官,正四品。
[太常博士]太常寺掌管祭祀之事的官員,正七品。
[太中大夫]掌管議論的文官,唐宋兩代為從四品,元明清三代為從三品。
[太仆寺卿]太仆寺長官,主管傳達王命、侍從皇帝出入、車馬等職事,正三品。
[太仆寺少卿]太仆寺副長官,正四品。
[公、侯、伯、子、男]這是皇帝授封的爵號?!肮笔恰巴酢币韵伦罡呔籼?。唐宋兩代有國公、郡 公、開國縣公等級,所食之邑從4000戶至3000戶不等。明代僅封侯、伯。
[戶部尚書]戶部的最高長官,主管全國的財政監督、民政事務。明代為正二品官,清代為從一品官。
[戶部侍郎]戶部的副長官,明代為從二品,清代為正二品。
[文林郎]從九品文官,元明清三代為正七品。
[仆射]“仆射”是主任或領班的意思。 唐宋兩代“仆射”實際上就是宰相。
[左右參政、左右參議]明代清初布政使的下屬官員。布政使掌管一省的政務,參政、參議分守各道,并分管糧儲、屯田、軍務、驛傳、水利、撫名等事,一般是正四品。
[龍虎將軍]明代正二品武官。
[主簿]主簿是主管文書的意思。中央卿寺中的主簿是正規的軍事官,唐代列為從七品,其他官署的主簿為八、九品,縣主簿為九品。清代把主簿看做是做雜職,并將它裁減。
[禮部尚書]主管朝廷中的禮儀、祭祀、宴餐、貢舉的大臣,清代為從一品。
[禮部侍郎]禮部副長官,明代從二品,清代為正二品。
[節度使]唐宋兩代總管軍民兩政的地方長官,官階二至五品不等。元代之后廢除這個名稱。
[布政使]明清兩代一省最高民政機構為布政司。布政使為政司的主官,從二品,僅次于巡撫一級,為防止專權,明代與清初設左右布政使二人,清康熙年間已后不再分左右。
[正奉大夫]元明兩代從二品文章。
[正議大夫]唐代正四品文官。
[刑部尚書]掌管全國司法和刑獄的大臣,明代為正二品,清代為從一品。
[刑部侍朗]刑部副長官,明代從二品,清代為正二品。
[光祿大夫]漢代掌管宮廷宿衛及侍從的長官。魏晉以后有其名而無其職,唐宋以后成為階官的稱號,從二品官。元明為從一品,清為正一品,成為文臣最高的階官。
[同知]府的副職稱為同知,如一府的主官稱為知府,而府的佐官稱為同知。明清時期,各府同知為正五品。
[同平章事]“同平章事”是“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簡稱?!捌秸隆笔巧塘刻幚韲碌囊馑肌N桓邥r,“同平章事”相當于宰相的官銜;位低時,官銜也在五品以上。宋中葉以后廢除同平章事的名稱,元代時用時不用,官位較低。
[吏部尚書]掌管全國官吏的任免考選,是吏部的最高長官。唐宋是正三品,明代是正二品,清代為從一品。通常稱為天官、冢宰、太宰。
[守備]明清兩代正五呂武官,明代從二品,清代正二品。
[安撫使]朝廷派往邊疆重要地區統轄軍民的官員。元代各路安撫使是各路的行政長官。明清兩代僅在少數民族地區設有此官,官階一般是正三品,如原來官銜在二品以上,派出時則稱安撫大使。
[州牧]唐宋京畿的地方長官稱州牧,正六品官。清代知州已降為與縣略相等到的地方長官,但文字上仍尊稱為州牧,與知縣并稱牧令,正七品。
[巡按]明代派遣監察御史分赴各省區巡視,考核吏治,稱為巡按,一般僅有六品官。官階雖不高,但可以與省區行政領導分庭抗禮,知府以下要服從他的指使,事畢回京。
[巡檢]巡檢的官名始于宋代,是邊疆要地州縣的武職指揮官。元明清三代,巡檢僅為九品官。
[巡撫]明代凡是文職官員奉命出朝,統稱“巡撫”,這官職是臨時性的。清代巡撫與總督同為封疆大臣,巡撫品級稍次于總督,為一省的行政長官。巡撫的職責隨時隨事隨人而施。清代巡撫為從二品。
[觀察使]唐代朝廷派遣分赴各道訪察州縣官吏功過及民間疾苦的官員,官階由原官職而定,從御史中丞至六部尚書不等,大多為二、三品官。到了宋代,觀察使與節度使均為榮譽稱號而非實職。
[把總]清代正七品武官。
[兵部尚書]統管全國軍事行政長官,明代正二品,清代從一品。
[懷遠將軍]元代稱大將軍,明代從三品武官。
[員外部]“員外”是定額以外添派的人,唐代為六品,明清為五品。
[刺史]刺史與都督在名分上分別掌管州府的民政和軍政。元代廢除刺史的名稱。清代刺史往往作為知州的文字稱呼。
[奉直大夫]元明清三代正五品文官。
[奉政大夫]元明清三代正五品文管。
[奉訓大夫]元明兩代從五品文官。
[定國將軍]明代從二品武官。
[定遠將軍]明代從三品武官。
[明威將軍]明代正四品武官。
[武功將軍]清代從三品武官。
[武略將軍]元明兩代從五品武官。
[武略騎尉]清代正三品武官。
[武義將軍]元明兩代從五品官員。
[武義都尉]清代正三品武官。
[武節將軍]元明兩代正五品武官。
[武德將軍]元明兩代正五品初授武官。
[武德騎尉]清代正五呂武官。
[武翼都尉]清代從三品武官。
[武顯將軍]清代正三品武官。
[知州]州的長官,一般是六品或五品。
[知府]宋代知府職略高于知州。清代知府為從四品。
[知縣]宋代縣的最高長官。元代稱縣尹。明清兩代知縣為正七品。
[金紫光祿大夫]唐宋兩代正三品文官,元代為從一品,明清兩代不設此官銜。
[國公]唐宋兩代正三品文官,元代為從一品,明清兩代不設此官銜。
[國子監祭酒]古代公卿、大夫的子弟稱作“國子”,“國子監供祭酒”即國子太學的主官,從四品。
[國子監丞]唐代之后國子監丞為國子監丞國子監內部事務官。明清時期監丞職能是學監的性質,正七品官。
[國子監博士]唐代之后,在國子監中分管教學的官員稱作國子監博士及助教。
[駙馬]“駙”就是“副”的意思。駙馬都尉與奉車都尉都是奉陪皇帝乘車的近臣。魏晉以后皇帝的女婿常授以駙馬都尉,因此,駙馬成為皇帝女婿的專門稱號,而不是官職。明代沿用這個名稱,清沒有這個稱呼。
[經略安撫使]唐代邊疆地區設“經略使者”?!坝^察使者”還兼經略使。宋代沿邊大將都兼“經略”。此后大多經略安撫使統管軍民。明代只稱“經略”而不稱“經略使”,官階比總督略高。清代經略大臣在封疆將帥中居第一位,官階一般為正二品或從一品。
[樞密使]“樞密”即中樞機密的意思。從唐代開始以宦官掌管樞密,宦官多以樞密使的名義干預朝政。唐昭宗之后改為士人任樞密使。宋代以樞密使為樞密院長官,與中書省的同平章事共同負責軍國要政,并逐步由同平章事兼任樞密使。清代軍機大臣也往往尊稱為樞密,一般為一品官。
[縣令]唐宋兩代縣級主官,官階自從六品至從七品均有。宋代曾同時存在知縣和縣令的官銜,當時縣稍強于知縣。
[參將]明代總兵之下設參將分守各地。清代參將是正三品武官,僅次于副將一級。
[參領]清代正三品官,副參領為正四品官。
[參知政事]簡稱參政,宋元兩代是宰相的副職。
[欽差大臣]明代由皇帝親自派遣,出外辦理重大事件的官員稱為欽矩。清代由皇帝特命并頒授關防的,稱為欽差大臣。
[總兵]明代總兵官階無定制。清代正二武官。
[總督]明清兩代具有節制地方文武官員權力的朝廷命官。明代還有管轄專門事務的總督,如漕運總督等,官階自正二品至從一品不等。清代以總督為地方最高長官,管轄一省或數省。
[顯武將軍]元明兩代從四品武官。
[榮祿大夫]元明清三代從一品文官。
[轉運使]唐代經理江淮米糧、錢幣、物資運輸的官員,宋代稱漕司,明清兩代稱漕運總督,一般是二品官。
[信武將軍]元明兩代從四品武官。
[宣奉郎]宋代七品文官。
[宣德郎]唐宋兩代正七品文官,明清兩代從六品、正七品文官。
[宣撫使]宋元明清四代鎮撫一方的軍政長官,官階由原官銜而定,一般是二、三品。
[宣議郎]唐宋兩代從七品文官,明代正七品。
[宣慰使]元明清三代,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世襲的“士司”中,宣慰使是最高的官職,從三品官。
[宣武將軍]元明兩代從四品武官。
[宣武都尉]清代從四品武官。
[宣威將軍]明清兩代從一品武官。
[建威將軍]明清兩代從一呂武官。
[按察使]宋清兩代掌管一省弄名按劾的長官,正三品。
[給事中]朝廷中經手章奏,稽察六部百司的官,正五品。
[昭信校尉]元明兩代正六呂武官。
[昭武將軍]元代稱為大將軍,明代正品武官。
[昭武都尉]清代正四品武官。
[昭勇將軍]元代稱大將軍,明代正三品武官。
[昭毅將軍]元代稱大將軍,明代正三品武官。
[洗馬]洗馬即前馬,也是先驅的意思,是太子的侍從,一般為三品。
[振威將軍]清代從一品將軍。
[秘書郎]唐代掌管四部書(經、史、子集)的文官,從六品。
[郎中]在六部中僅次于侍郎的官,是部內各司的主官,正五品。
[郡王]隋唐以后,郡王為次于親王一等的爵名。清代郡王并不取郡名,而是取美名冠之,如順承郡王等。
[監察御史]監察御史掌管監察百官、巡視郡縣、糾正刑獄、肅整朝儀等事務。唐宋兩代僅有八品官,明代為正七品,清代為從五品。
[宰相、丞相]“宰”是主持的意思,“相”是輔佐的意思。我國歷史上有“太宰”和“丞相”的名?
在當時的情形下,司馬遷要如何才能避開宮刑這種處罰?
原則上,部分存疑的死刑以及死刑之下的墨、劓、剕、宮,都可以贖,都是贖刑。于是呢,問題就這么來了,也就是說,給司馬遷帶來終身恥辱,屬于贖刑的一種,可以以官爵或錢糧贖罪。既然可以贖,司馬遷為什么非要挨那一刀,難道他是個要錢不要命的主兒嗎,這就涉及到司馬遷到底犯了什么罪的問題。
司馬遷犯了什么罪,司馬遷的罪,跟李陵有關。兩位都是官二代,有雄厚的身家背景,司馬遷是項羽十八路諸侯之殷王司馬卬之后,太史令司馬談的兒子;李陵更不簡單,飛將軍李廣長孫,因為這層關系,兩位都曾到內廷當郎,說白了,一起伺候過漢武帝,并結下了深厚的友誼。這種友誼有多深?雖然私下里接觸不多,但,尤其是司馬遷,特別佩服李陵的為人,深信他有國士之風??梢哉f,司馬遷對李陵,評價是很高的。
之后,司馬遷繼承父親的職位,當上了太史令,走文官路線,李陵呢,延續將門家風,到軍中任職,成了一名威風赫赫的將軍。本來已經風馬牛不相及,但估摸著誰都沒想到,兩人的命運,于前99年,一起發生了變化。
這一年,漢武帝派大舅子哥,貳師將軍李廣利率3萬騎兵攻擊活動在祁連山一帶的右賢王。也就是說,盡司馬遷廷議當中惹惱了漢武帝,但負責審訊的廷尉還是有點良心的,判決時留了點情面,以“誣罔天子”的罪名上報,給司馬遷留了一線生機。接下來,司馬遷只要按漢朝法律,繳納一定贖金就可以免受宮刑,繼續踏踏實實當他的男人,大好前途就擺在面前,但司馬遷,最終還是挨了一刀,為什么?贖金很貴嗎?
學者鶴間合幸在《始皇帝的遺產》一書當中考證,秦漢時期,宮刑的贖金為金1斤4兩,約12500錢。12500錢有多少,司馬遷是太史令,位置在九卿以下,相當于后世六品官銜,年俸600石。將600石年俸折合成貨幣,應該是,一個月50石,約70斛,1斛按當時的物價是70到80錢,折合現金,司馬遷一月工資在4900錢到5600錢之間。即便按最低的4900錢計算,12500錢也就是司馬遷兩個多月的工資。
為什么司馬遷要自抬身價,叫自己太史公?
司馬遷并非因臺高身份而自稱“太史公”,論述如下:
東漢光武帝時期的衛宏著《漢舊儀》中說:“太史公秩二千石,卒史皆秩二百石?!薄妒酚浖狻分幸芪簳r期如淳的說法:“太史公,武帝置,位在丞相之上,天下計書先上太史公,副上丞相,序事如古春秋。遷死后,宣帝以其官為令,行太史公文書而已。”
但是在《漢書?百官公卿表》和《后漢書?百官志》中,只有“太史令”而無“太史公”。而其中“太史令”只是一個六百石的小官,根本稱不上二千石。如果武帝時立“太史公”這個官職,而“太史公”又如同《集解》所說,那么司馬遷又為什么要在《報任安書》中嘆息自己的境遇呢?這說明司馬遷所言“太史公”,并非《集解》所引如淳之意。
《太史公自序》中言:“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有子曰遷?!笨梢娝抉R遷也稱其父司馬談為“太史公”。而司馬談臨終時對司馬遷說:“汝復為太史,則續吾祖矣?!毕露尉o接著言:“卒三歲而遷為太史令?!备鶕舷挛膶?,“太史公”等于“太史”,也等于“太史令”。因此,“太史公”可能只是“太史令”的另一個稱謂。而當時人稱“太史公”普遍于“太史令”。
也有觀點認為,衛宏如淳誤以為司馬遷當時充當“中書令”而又弄成了“太史令”。。司馬遷因尊敬他的父親,故稱父為“太史公”。而為何自稱“太史公”?在司馬遷寫《報任安書》,他已做了“中書令”,但開篇卻是“太史公牛馬走司馬遷再拜言?!敝劣凇芭qR走”是對任安的謙詞,而不是稱其父,因此“太史公”三字可能是后人添上去的,而并非自稱。
望采納,歡迎交流與討論~
關于司馬遷一年六百石相當于多少錢和六百石相當于現在多少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