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歐陽舍人書原文多少字 上歐陽舍人書名句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wù)劶臍W陽舍人書原文多少字,以及上歐陽舍人書名句對應(yīng)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不知細(xì)葉誰裁出全詩
一、原文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xì)葉誰裁出,二月春風(fēng)似剪刀。
二、譯文
高高的柳樹長滿了翠綠的新葉,輕柔的柳枝垂下來,就像萬條輕輕飄動的綠色絲帶。這細(xì)細(xì)的嫩葉是誰的巧手裁剪出來的呢?原來是那二月里溫暖的春風(fēng),它就像一把靈巧的剪刀。
三、出處
唐·賀知章《詠柳》
擴展資料:
一、賞析
此詩借柳樹歌詠春風(fēng),把春風(fēng)比作剪刀,說她是美的創(chuàng)造者,贊美她裁出了春天。詩中洋溢著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比擬和比喻新奇貼切是此詩的成功之處。
二、作者簡介
賀知章(公元659年-744年),字季真,晚年自號四明狂客,漢族,唐朝越州永興(今浙江省蕭山市)人,少時就以詩文知名。唐武后(武則天)證圣元年(695)中乙未科狀元,授予國子四門博士,遷太常博士。
翻譯一段古文 南史·列傳第四十 劉顯的那一段,翻譯成現(xiàn)代文
劉顯,字嗣芳,是劉瓛同族的后輩.他爸爸叫劉鬷,字仲翔,看的書很多,為人也很正直,以儒家的社會準(zhǔn)則為做人的標(biāo)準(zhǔn).小時候被外公臧質(zhì)養(yǎng)著.臧質(zhì)家里很有錢,常常舉辦音樂會.臧質(zhì)死后,劉鬷的母親死后十幾年,劉鬷一聽到有人奏樂,就開始哭.在梁朝的天監(jiān)年初期,死在晉安郡內(nèi)史這個職務(wù)上.(晉安是古地名,在現(xiàn)在的福建東部與南部;內(nèi)史就是郡王封國里的相,職務(wù)相當(dāng)于郡太守;請注意,這一段南史記錄有矛盾,據(jù)下文記載,劉顯死于543年-南朝梁大同九年,所以與死在梁天監(jiān)年代502年~519年互相矛盾了,也可能天監(jiān)初年去世的人是指劉顯的外公臧質(zhì))
劉顯小時候就特別聰敏,六歲就能讀《呂相絕秦》和賈誼的《過秦論》.瑯邪王蕭思遠(yuǎn)、吳國的張融見到他便稱贊賞識,說他是“神童”.族伯劉瓛在儒學(xué)界很有名望,死后沒有兒子繼承,南齊武帝下詔,讓劉顯做他的后人,那年劉顯才八歲.本來劉顯名叫劉颋,齊武帝認(rèn)為“颋”這個字不太好認(rèn),于是讓他改名為“顯”.
到了梁朝的天監(jiān)初年,劉顯被舉為秀才,任命為中軍臨川王行參軍,不久就轉(zhuǎn)為法曹.劉顯知識面很廣,任昉(當(dāng)時著名的官員,也是文章大家)得到了一篇文章(以前文章是刻寫在竹簡上),但是比較殘缺,文字零零碎碎,拿出來給所有人看,沒有誰能知道是什么文章.劉顯看了以后,判斷說是《古文尚書》里刪掉的“逸”這一篇.任昉檢看《周書》,果真像劉顯說的那樣.任昉因此相當(dāng)賞識劉顯.
丁母憂服喪三年(丁憂是古代制度:當(dāng)父或母死去,必須立即辭去當(dāng)前所有官職,回故鄉(xiāng)服喪3年,以體現(xiàn)古人所推崇的“孝”).尚書令沈約那時候當(dāng)太子少傅,引薦劉顯為少傅五官.后來,沈約當(dāng)了丹陽尹,任命劉顯為駕造.在一起閑談,問劉顯關(guān)于經(jīng)史的10件事,劉顯對上來9條.沈約說:“我老了,打不上來人家的問題(自謙);雖然這樣,你可以也問問我,別問10條以上.”劉顯問了五條,沈約僅僅能對上來2條.陸倕在旁邊聽到,高興的拍著桌子說:“劉瓛的族子讓人無法和他相比,即便是我們家祖上平原內(nèi)史陸機到洛陽拜見壯武郡公張華(陸機和兄弟陸云,是陸遜的孫子,陸抗的兒子, 是西晉時的名人;張壯武就是西晉名臣壯武郡公張華), 還有王粲(三國時的荊州名士,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拜見蔡邕(字伯喈),也必然沒有這樣厲害的對話.”劉顯被名流推崇賞識,就像上述這個樣子.
五兵尚書傅昭當(dāng)著作郎,編修國史(即南朝齊國歷史),劉顯當(dāng)時兼職廷尉正,被傅昭召去幫助修國史.到了選尚書五都的時候,劉顯以法曹兼職吏部郎,后來當(dāng)了尚書儀曹郎.經(jīng)常寫上朝的詩,沈約看了十分欣賞,讓寫字好的人寫在自己郊區(qū)房子的墻上.后來,劉顯又當(dāng)過中書通事舍人,升職為驃騎鄱陽王記室,兼職中書舍人.后來為中書郎,還當(dāng)中書舍人.
劉顯與河?xùn)|裴子野、南陽劉之遴、吳郡顧協(xié) 連任了好幾屆(中書舍人),一直跟隨在皇帝身邊,相互像師傅朋友一樣親近,沒有人不羨慕的.劉顯的知識淵博,還要比顧協(xié)強些.有一天,波斯國進(jìn)貢獅子,皇帝問大臣說:“獅子都有什么顏色的?”劉顯說:“黃獅子不如白師子罕見.” 魏國人(這里是指北朝的北魏)進(jìn)獻(xiàn)古器,有隱隱約約的字沒人知道是什么,劉顯以自己的考證讀下來,沒有停滯.考證年月,一字不差.梁武帝特別高興.劉顯升職尚書左丞,還當(dāng)了國子博士.那時候有和尚向官員訴訟田地,皇帝寫了一個“貞”字.司法部門不知道什么意思,問了所有人都不知道.劉顯說:“寫‘貞’字,就是讓你把田判給和尚.” 皇帝(梁武帝蕭衍,就是那個特別好佛的家伙)因此嫉妒他的能力(這一段有些類似曹操和楊修的故事,也是聰明猜字從而引起了當(dāng)權(quán)者的猜忌),就把他調(diào)離中央. 后來,劉顯當(dāng)了云麾邵陵王的長史、尋陽郡太守. 魏國的使者李諧來到梁國(首都)出使,聽說這件事, 悔恨自己沒能見到劉顯(因為劉已經(jīng)去了外地). 感嘆道:“梁國是要完蛋了! 人才是國家的根本, 現(xiàn)在(厲害的人)都外調(diào)了, 內(nèi)部就沒有了這樣的人才(處理政務(wù))么?” 云麾邵陵王被換去鎮(zhèn)守郢州,劉顯當(dāng)了平西府諮議參軍,很長時間在平西府里郁郁不得志. 到了大同九年,劉顯死在夏口,終年六十三. 他一生一共輔佐了兩個王府王爺, 都遇到的是以驕慢著稱的王爺, 當(dāng)時的人們都很為他擔(dān)憂, 而劉顯卻反而得到了這兩個王爺?shù)暮芎枚Y遇.劉顯的朋友劉之遴啟奏皇太子為他寫墓志銘, 葬在秣陵縣劉真長舊墓(位置附近,不可能使用同一個墓穴). 劉顯的兒子是劉莠、劉恁、劉臻. 其中劉臻很早就有名望,他的事跡被記載在《北史》里面. (劉顯自己入南史,他兒子卻入北史,也算是一件有趣而奇怪的事)。
寄歐陽舍人書 注釋
只找到了翻譯,慢慢看吧。
轉(zhuǎn):
《寄歐陽舍人書》譯文
去年秋天派去向您請求寫碑志的人回來了,承蒙您賜我的信和您所撰寫的先祖父的神道碑銘,反復(fù)拜讀,感激和慚愧之情一起涌上心頭。碑銘所以在世上有顯著地位,因為它的作用與史書相近,但也有與史書不同的地方。大概史書對于一個人的善惡無所不寫,而碑銘大概是古人中那些有功有德,有才有行,有志有義的美德的人,懼怕后代人不知道,便一定要寫一篇碑銘來顯揚。有的把它放在家廟,有的保存在墓中,它的作用是一樣的。假使那人行為丑惡,還有什么可以寫在碑銘上呢?這是它所以和史書不同的地方。碑銘的寫作,能使死者沒有什么遺憾,活著的人得以表達(dá)他對死者的尊敬。好人喜歡自已被得到表彰,就勇于自立;壞人沒有什么可以記載的,就羞愧而且恐懼。至于那些具有廣博的才能,通達(dá)的識見,義烈忠節(jié),美言善行的人,都能在碑銘中見到,足以成為后人效仿的榜樣。警戒勸勉意義,不是近于史書,難道還會同別的什么相近呢? 到了世道衰敗,作為人的子孫,都一心想褒美稱揚他故去的親人,而不再根據(jù)事理。所以即使是行為丑惡的人,都力求刻石立銘,用來向后代夸耀。撰寫碑銘的人既然不能拒絕而不寫,又因為他的子孫所請托的,倘若寫上墓主丑惡的東西,就是不合人情,于是碑銘開始不真實了。后代要寫碑銘的人,應(yīng)當(dāng)要觀察所撰寫的對象。倘若所托非人,就會記載得不公正和不正確,所寫的碑銘也就不足以流地于當(dāng)代并流傳到后代。所以千百年來,朝遷的公卿大夫直到鄉(xiāng)里的人士,無不撰有碑銘,但能夠流傳下來的大概很少。它的原因不在別的,就是所托非人,記載得不公正和不正確的緣故。 既然這樣,那么,誰是撰寫碑銘而能盡到公正和正確的合適人選呢?不是有很高的道德修養(yǎng)而又善于寫文章的人,不能擔(dān)負(fù)這一工作。大概有很高道德修養(yǎng)的人,他對于惡人,就不會接受為他寫碑銘的請求,對于一般的普通人,他就能分辨清楚。而人們的行為品德,有的人心地善良,而表現(xiàn)出來的行為卻不那么好;有的人內(nèi)心奸邪,而外面表現(xiàn)得很善良;有的人善惡相差懸殊,而不容易如實地指出來;有的人實際表現(xiàn)要大于他的名聲;有的人的名聲要大于他的實際表現(xiàn)。如同用一個人,不是有很高道德修養(yǎng)的人,怎么能夠辯別他而不受迷惑,評議他而不徇私情?能夠不迷惑不徇私情,就達(dá)到公正而且正確了。倘若所寫的人文辭不擅長,那么,在人世間還不能流傳開來,于是又在于他的文章能加倍勝人了。所以說:不是有很高的道德修養(yǎng)而又善于寫文章的人,不能擔(dān)負(fù)這一工作。難道不是這樣嗎? 然而有很高的道德修養(yǎng)而又善于寫文章的人,雖然有時在當(dāng)代并存,也許幾十年或一二而年才能出現(xiàn)。這種人傳世是這樣的困難,碰到他又是這樣的困難。像先生的道德文章,本來就是所謂幾百年才能出現(xiàn)的。先祖父的言行卓然出眾,幸而遇到先生,得以寫出公正和正確的神道碑銘,這碑銘能流行于當(dāng)代并流傳到后代是毫無疑問的了。而世上的讀書人,每每看到傳記中所記古人的事跡,到了他可以感人的地方,就往往極為傷心,在不知不覺中流步了眼淚,何況讀的人是他的子孫呢?更何況是我曾鞏呢?我追慕仰望先祖父的德行,而考慮用什么辦法使他的事跡流傳,就可以知道先生推恩一次賜我的神道碑銘,可以澤及我的三代,我感激和報答之心,應(yīng)該怎樣回報呢? 可是我又想到,像我這樣的淺薄遲鈍,而先生加以獎勵提攜;先祖父的艱難顛沛,境遇不好,一直到死,而先生加以表彰顯揚。這就使世上魁偉杰出的罕見人士,有誰不愿進(jìn)拜于先生的門下呢?那些隱世之士,有誰不希望世道的轉(zhuǎn)煤變呢?善行,有誰不愿意去做?干壞事,有誰不羞愧而畏懼呢?作為人的父親,祖父的,有誰不想教導(dǎo)他的子孫呢?作為人的子孫的,有誰不想讓自己 父親,祖父得到尊寵榮耀?這幾種美行,全都?xì)w功于先生。既拜受承蒙賞給神道碑銘,且冒昧進(jìn)言說了要請你撰寫的原因。來信中告諭先祖世系相傳的世次問題,豈敢不領(lǐng)受教誨而加以詳細(xì)考查。承蒙作銘,甚感羞愧,不再贅言了。
原文參見:
寄歐陽舍人書文言文翻譯及注釋
《寄歐陽舍人書》是宋代文學(xué)家曾鞏寫給其師歐陽修的一封感謝信,文章通過對銘志作用及流傳條件的分析。來述說“立言”的社會意義,闡發(fā)“文以載道”的主張,表達(dá)了對道德文章兼勝的贊許與追求。文章結(jié)構(gòu)謹(jǐn)嚴(yán),起承轉(zhuǎn)合自然。寄歐陽舍人書文言文翻譯及注釋是如何呢?本文是我整理的寄歐陽舍人書文言文翻譯及注釋資料,僅供參考。
寄歐陽舍人書文言文原文
寄歐陽舍人書
作者:曾鞏
去秋人還,蒙賜書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銘。反復(fù)觀誦,感與慚并。夫銘①志之著于世,義近于史,而亦有與史異者。蓋史之于善惡,無所不書,而銘者,蓋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義之美者,懼后世之不知,則必銘而見之。或納于廟,或存于墓,一也。茍其人之惡,則于銘乎何有?此其所以與史異也。其辭之作,所以使死者無有所憾,生者得致其嚴(yán)。而善人喜于見傳,則勇于自立;惡人無有所紀(jì),則以愧而懼。至于通材②達(dá)識,義烈節(jié)士,嘉言善狀,皆見于篇,則足為后法。警勸之道,非近乎史,其將安近?
及世之衰,為人之子孫者,一欲褒揚其親而不本乎理。故雖惡人,皆務(wù)勒③銘,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為,又以其子孫之所請也,書其惡焉,則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銘始不實。后之作銘者,常觀其人。茍托之非人,則書之非公與是,則不足以行世而傳后。故千百年來,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銘,而傳者蓋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書之非公與是故也。
然則孰為其人而能盡公與是歟?非畜④道德而能文章者,無以為也。蓋有道德者之于惡人,則不受而銘之,于眾人則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跡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惡相懸而不可以實指,有實大于名,有名侈于實。猶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惡能辨之不惑,議之不徇?不惑不徇,則公且是矣。而其辭之不工,則世猶不傳,于是又在其文章兼勝⑤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無以為也,豈非然哉!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雖或并世而有,亦或數(shù)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傳之難如此,其遇之難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謂數(shù)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⑥,幸遇而得銘,其公與是,其傳世行后無疑也。而世之學(xué)者,每觀傳記所書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則往往衋然⑦不知涕之流落也,況其子孫也哉?況鞏也哉?其追睎祖德而思所以傳之之繇,則知先生推一賜于鞏而及其三世。其感與報,宜若何而圖之?
抑又思若鞏之淺薄滯拙,而先生進(jìn)之,先祖之屯蹶⑧否塞以死,而先生顯之,則世之魁閎⑨豪杰不世出之士,其誰不愿進(jìn)于門?潛遁幽抑之士,其誰不有望于世?善誰不為,而惡誰不愧以懼?為人之父祖者,孰不欲教其子孫?為人之子孫者,孰不欲寵榮其父祖?此數(shù)美者,一歸于先生。既拜賜之辱,且敢進(jìn)其所以然。所諭世族之次,敢不承教而加詳焉?愧甚,不宣。鞏再拜。
寄歐陽舍人書文言文翻譯
曾鞏叩頭再次拜上,舍人先生:
去年秋天,我派去的人回來,承蒙您賜予書信及為先祖父撰寫墓碑銘。我反復(fù)讀誦,真是感愧交并。
說到銘志之所以能夠著稱后世,是因為它的意義與史傳相接近,但也有與史傳不相同的地方。因為史傳對人的善惡都一一加以記載,而碑銘呢,大概是古代功德卓著、才能操行出眾,志氣道義高尚的人,怕后世人不知道,所以一定要立碑刻銘來顯揚自己,有的置于家廟里,有的放置在墓穴中,其用意是一樣的。如果那是個惡人,那么有什么好銘刻的呢?這就是碑銘與史傳不同的地方。銘文的撰寫,為的是使死者沒有什么可遺憾,生者借此能表達(dá)自己的尊敬之情。行善之人喜歡自己的善行善言流傳后世,就積極建立功業(yè);惡人沒有什么可記,就會感到慚愧和恐懼。至于博學(xué)多才、見識通達(dá)的人,忠義英烈、節(jié)操高尚之士,他們的美善言行,都能一一表現(xiàn)在碑銘里,這就足以成為后人的楷模。銘文警世勸戒的作用,不與史傳相近,那么又與什么相近呢!
到了世風(fēng)衰微的時候,為人子孫的,一味地只要褒揚他們死去的親人而不顧事理。所以即使是惡人,都一定要立碑刻銘,用來向后人夸耀。撰寫銘文的人既不能推辭不作,又因為死者子孫的一再請托,如果直書死者的惡行,就人情上過不去,這樣銘文就開始出現(xiàn)不實之辭。后代要想給死者作碑銘者,應(yīng)當(dāng)觀察一下作者的為人。如果請托的人不得當(dāng),那么他寫的銘文必定會不公正,不正確,就不能流行于世,傳之后代。所以千百年來,盡管上自公卿大夫下至里巷小民死后都有碑銘,但流傳于世的很少。這里沒有別的原因,正是請托了不適當(dāng)?shù)娜耍珜懙你懳牟还⒉徽_的緣故。
照這樣說來,怎樣的人才能做到完全公正與正確呢?我說不是道德高尚文章高明的人是做不到的。因為道德高尚的人對于惡人是不會接受請托而撰寫銘文的,對于一般的人也能加以辨別。而人們的品行,有內(nèi)心善良而事跡不見得好的,有內(nèi)心奸惡而外表良善的,有善行惡行相差懸殊而很難確指的,有實際大于名望的,有名過其實的。好比用人,如果不是道德高尚的人怎么能辨別清楚而不被迷惑,怎么能議論公允而不徇私情?能不受迷惑,不徇私情,就是公正和實事求是了。但是如果銘文的辭藻不精美,那么依然不能流傳于世,因此就要求他的文章也好。所以說不是道德高尚而又工于文章的人是不能寫碑志銘文的,難道不是如此嗎?
但是道德高尚而又善作文章的人,雖然有時會同時出現(xiàn),但也許有時幾十年甚至一二百年才有一個。因此銘文的流傳是如此之難;而遇上理想的作者更是加倍的困難。象先生的道德文章,真正算得上是幾百年中才有的。我先祖的言行高尚,有幸遇上先生為其撰寫公正而又正確的碑銘,它將流傳當(dāng)代和后世是毫無疑問的。世上的學(xué)者,每每閱讀傳記所載古人事跡的時候,看到感人之處,就常常激動得不知不覺地流下了眼淚,何況是死者的子孫呢?又何況是我曾鞏呢?我追懷先祖的德行而想到碑銘所以能傳之后世的原因,就知道先生惠賜一篇碑銘將會恩澤及于我家祖孫三代。這感激與報答之情,我應(yīng)該怎樣來表示呢?
我又進(jìn)一步想到象我這樣學(xué)識淺薄、才能庸陋的人,先生還提拔鼓勵我,我先祖這樣命途多乖窮愁潦倒而死的人,先生還寫了碑銘來顯揚他,那么世上那些俊偉豪杰、世不經(jīng)見之士,他們誰不愿意拜倒在您的門下?那些潛居山林、窮居退隱之士,他們誰不希望名聲流播于世?好事誰不想做,而做惡事誰不感到羞愧恐懼?當(dāng)父親、祖父的,誰不想教育好自己的子孫?做子孫的,誰不想使自己的父祖榮耀顯揚?這種種美德,應(yīng)當(dāng)全歸于先生。我榮幸地得到了您的恩賜,并且冒昧地向您陳述自己所以感激的道理。來信所論及的我的家族世系,我怎敢不聽從您的教誨而加以研究審核呢?
榮幸之至,書不盡懷,曾鞏再拜上。
寄歐陽舍人書文言文注釋
1. 去秋:當(dāng)指慶歷六年。
2. 先大父:去世的祖父。曾鞏祖父曾致堯,太宗太平興國八年進(jìn)士。人仕后,堅守剛直,敢于言事,屢遭貶斥,歷知州府,終戶部郎中,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卒于官,享年六十六歲。
3. 墓碑銘:指歐陽修所作《尚書戶部郎中贈右諫議大夫曾公神道碑銘》。文中說:“慶歷六年夏,其孫鞏鞏其父命以來請曰:‘愿有述。’遂為之述。”即指此事。
4. 感與慚并:感激與慚愧之情同時而來。
5. 銘而見之:作銘文使其顯現(xiàn)。《禮記·祭統(tǒng)》:“銘者,自名也,自名以稱揚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后世者也。為先祖者,莫不有美焉,莫不有惡焉,銘之義,稱美而不稱惡,此孝子孝孫之心也。”
6. “或納于廟”三句:意謂銘文或人家廟,或存墓中,其用意相同。
7. 生者得致其嚴(yán):謂活著的人能借以表樂自己尊敬之情。嚴(yán),尊敬。
8. 喜于見傳:謂積善之人樂于見到自己的好處流傳于世。
9. 勇于自立:奮發(fā)起來有所建樹。
10. 無有所紀(jì):沒有什么事跡可記。以愧而俱:因以慚愧和畏懼。
11. 足為后法:足以作為后人的楷模。
12. “警勸”三句:意謂銘的替惡勉善的作用,不與史書相近,那又與什么相近呢?
13. 一欲:一心只想。
14. 不本乎理:不根據(jù)事理。
15. 皆務(wù)勒銘:都致力于刻立碑銘。
16. 以:用以。
17. 不實:不合事實,意謂虛夸。
18. 常觀其人:應(yīng)當(dāng)察看撰寫銘文的人本身怎么樣。
19. 非人:不適當(dāng)?shù)娜恕?/p>
20. 非公與是:意謂寫出的銘文就不公平和不合事實。
21. 傳后:傳于后世。
22. “非畜道德”二句:意謂不是積蓄有道德素養(yǎng)而又能寫好文章的人,是不能做到“公與是”的。
23. 于惡人:對于惡人。不受而銘之:不接受為他作銘的請求。
24. 辨:辨別清楚。
25. 情善而跡非:心情從善但表現(xiàn)出的事卻不好。
26. 意奸而外淑:立意奸詐但卻表現(xiàn)出善良的樣子。
27. “有善惡相懸”一句:有善有惡極其懸殊,卻又不能切實加以指出。
28. 實大于名:實際表現(xiàn)大于名聲。
29. 名侈于實:名聲超過了實際表現(xiàn)。侈,夸大。
30. 惡:怎么。
31. 惑:困惑、迷亂。
32. 徇:偏于私情。
33. 文章兼勝:文章也相應(yīng)寫得好。
34. 并世而有:同一時期出現(xiàn)。
35. 固:誠然、確實。
36. 卓卓:突出貌。
37. 幸遇而得銘:幸運地相遇而又能得到對方撰寫銘文。
38. 衋然:傷痛的樣子。
39. 睎:仰慕。
40. 推一賜于鞏:推恩一次給我。指歐陽修應(yīng)其所請,替他祖父作墓碑銘。
41. 三世:指曾鞏自己以及他的父親、祖父三代都榮受恩惠。
42. “其感于報”二句:那感激與報答之心,應(yīng)當(dāng)怎么樣使之實現(xiàn)呢?
43. 抑:然而。
44. 進(jìn)之:使之學(xué)有所進(jìn)。屯蹶困苦挫折。
45. 否塞:閉塞不通。屯、否,皆《易》卦名,象征艱難阻塞,時運不通。鞏之先祖曾致堯為官剛直,多次遭貶,故云。
46. 顯之:使其平生事跡得到顯揚。
47. 不出世:不顯露于世,即政治上不遇于時。
48. 進(jìn)于庭:意謂拜入您的門下。
49. 潛遁幽抑:隱逸困頓。
50. 有望于世:對于世事前途有所期待。
51. 辱:謙詞,猶言承蒙。
52. 敢:自言冒昧之詞。
53. 諭:諭示。舊時上告下的通稱。
54. 世族之次:指曾氏家族的世系排列。按歐陽修在《與曾鞏論世族書》中,指出曾鞏在陳述家族世系次序排列中,依年代考證有多處不合,故“雖且從所述,皆宜更加考正”。從中可見歐陽修的求實精神。
55. 敢:豈敢。
56. 加詳:加以詳細(xì)考查。這是曾鞏對歐陽修來信論及曾氏世族一事的表態(tài)與回答。
57. 不宣:不一一細(xì)說。舊時書信末尾常用語。[3] [2] [4]
寄歐陽舍人書寫作背景
這封信作于宋仁宗慶歷七年(1047年)。慶歷六年(1046年)夏,曾鞏奉父親之命,寫信請歐陽修為已故的祖父曾致堯作一篇墓碑銘。當(dāng)年,歐陽修寫好《尚書戶部郎中贈右諫議大夫曾公神道碑銘》,曾鞏于次年即寫此信致謝。[3] [1]
寄歐陽舍人書作品鑒賞
文學(xué)賞析
第一段,文章內(nèi)容結(jié)構(gòu)上的“起”,敘寫信之由。“去秋人還”,“人還”猶如說“墓志銘收到了”,交代之意,“蒙賜書”及撰“銘”,點明寫信之由,“反復(fù)觀誦”,側(cè)面寫出歐文之精采,及作者愛不釋手的情景,“感與慚井”,寫作者對歐陽修的感激與敬佩口慚,弓l申為自愧弗如之意,顯示著敬佩之情。起首賽事二十余字,共四層意思,簡潔精當(dāng),意蘊深長。
第二段,文章內(nèi)容之“承”。本段承上文“撰銘之謝”展開,敘及撰寫墓志銘的愈義。作者在段首即概括了本段論點:“銘志之著于世,義近于史。”以史作臂,把銘志的憊義淺顯地表達(dá)出來。然后,比較銘、史之異同。先言其異:史,實錄善惡之行;銘,只書美善之德,有褒揚美善之義,故人惡則無銘志之撰;此其異。次言銘、史之同:社會作用相同,即替惡勸善的作用相同。“勸”,“勉勵”之意。銘志,對好人是一種鼓勵,美德得到彭顯,流芳后世,死而無憾,活著的人,可以憑借銘志申達(dá)敬意,因此,銘志之撰,使好人,“勇于自立”;銘志,對壞人是二種警誡,一想起死后無善可述,就又愧又怕。這一段以史為臂,借助銘、史對比展開文章,深刻地闡述了銘志的“替勸之道”。
三、四自然段,文章內(nèi)容結(jié)構(gòu)之“轉(zhuǎn)”。前一部分寫的是“古墓銘之美義”;這一部分,寫“今墓銘之惡弊”及糾除弊害的條件。由美而及于惡,由古而及于今,內(nèi)容是為一“轉(zhuǎn)”,這一“轉(zhuǎn)”,其實正是內(nèi)容的又一縱深發(fā)展。
第三段,談今銘“二弊”。首先指出:今銘之惡弊是“不實”。文章從兩個方面剖析了銘不得實的原因:一方面是請銘的人,一心要美譽顯揚他們的親長。于是就不根據(jù)事理本來面目撰銘,所以惡人也可以憑虛美夸粗于后世,另一方面是“立言者”,即撰銘之人,受人請托,倘寫惡德,則有悖于人情,所以不得不為溢美之謚。其次,指出今銘之惡弊是“傳者蓋少”,能傳世的銘志很少。上至公卿,下至里巷之十,大家“莫不有銘”,鮮有流傳者于世是何原因,作者一語破的:“托之非人,一修之非公與是”,撰寫墓志銘的人,倘非正直有德之人,撰文亦不公止與正確,一派奉承阿談之詞,就不能行世而傳后了。盡管今銘之惡弊,產(chǎn)生有“請托者”和“立言者”兩方面的原因,但作者從文學(xué)家的角度剖析問題,還是重在立言者的責(zé)任方面,因此,在文字上,本段就立言者的論述,貫穿全段;而請托者只是數(shù)語帶過:這種有詳有略的文字處理,也使“立言者”的論題更加突出。
第四段,承上段“立言者”的論述,這一段特別強調(diào):立言者的素質(zhì)是糾除今弊的根本條件。作者提出:“立言者”必須是“畜道德而能文章者”。即是說,立言者一方面要有很高尚的道德修養(yǎng);一方面,又要很有文采,擅寫文章,第三段曾談及今銘二弊:一是“不實”;一是“不傳”。第四段針對“不實”之弊,提出“畜道德”;針對“不傳”之弊,提出“能文章”;環(huán)環(huán)相扣,論述層次嚴(yán)謹(jǐn)、周密。作者在此段先總提出“畜道德而能文章”的論點。然后再按順序分說“畜道德”與“能文章”。
“畜道德”,言道德修養(yǎng)對于文章識見的影響:一是,德者必不肯受托于惡人行滋美、虛美之撰;二是道德的修養(yǎng)能帶助人區(qū)分現(xiàn)象與本質(zhì)的復(fù)雜表現(xiàn):社會上,有內(nèi)心善良而行為卻有不端之嫌者;有內(nèi)心奸詐。外表卻具善良之象者,有其行髻惡懸而難決者;有實大于名者;有名大于實者。事物如此紛紜復(fù)雜,唯有德之上才能具有德之識,獨具慧眼,看透本質(zhì),不為表像迷惑。做出正確判斷。唯有德之士,才能公正不阿。不殉私情。他們筆下的銘文,才具備“公與是”的標(biāo)準(zhǔn)。
論及“能文章”,曾鞏認(rèn)為,辭采不美,文章不會流傳于世,只有“文章兼勝”才行二勝,佳妙之謂,“兼勝”,這是文章流傳的條件。最后,又總說:“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無以為也。”作了小結(jié)。
這一小段敘述層次是:先總說——次分說——再總說,條理清楚,結(jié)構(gòu)嚴(yán)謹(jǐn)。
第五、六兩段,文章內(nèi)容結(jié)構(gòu)之“合”。從“立言者”之論,歸結(jié)至于歐陽舍人之身,盛譽歐陽修“畜道德而能文章”之賢,深謝歐陽修賜銘之德。曾鞏撰此文時,這兩段未始不是文章的“重頭”部分,作為感謝信,作者的感激與頌揚,正是文章的重點,所以文字筆墨也用了許多。但從鑒賞角度看,倒是前幾段更重要。曾鞏意在寫一封感謝信;而如今曾鞏的“墓志銘論”或“立言論”成了重點,因此,后兩段簡單介紹:一是曾鞏盛譽歐陽修“蓄道德”的問題:歐陽修由于一貫堅決支持慶歷新政,且文章鋒芒畢露,如《朋黨論》、《論杜衍范仲淹等罷政事狀》,遂深為保守派嫉恨,制造事端。京城流言四起,諫官錢明逸據(jù)此彈勸歐陽修。指責(zé)他與甥女關(guān)系暖昧。《宋史·歐陽修傳》載:“邪黨益忌修,因其孤甥張氏獄傅致以罪,左遷知制誥、知滁州。”歐陽修身披污名,百口莫辯,曾鞏在《上歐蔡書》中,仗義執(zhí)言:“乘女子之隙,造非常之謗,而欲加之天下之大賢。不顧四方人議論,不畏夭地鬼神之臨己,公然欺誣,駭天下之耳目。”曾鞏為此可以說是激憤到極點了,至于“廢食與寢”。在這種背景下,曾鞏特別推重歐陽修的道德之賢,認(rèn)為歐陽修是“數(shù)百年而有”的德才兼具之士,這應(yīng)視為是深有意味的,也是對流言的一種反擊。
另外,曾鞏盛譽歐陽修之“道德文章”,是“數(shù)百年而有者”,說的也是實話,蘇軾在《六一居士集序》中說:“歐陽子,今之韓愈也。”韓、歐分別為唐宋兩代文學(xué)運動的領(lǐng)袖,推動了兩代古文運動的發(fā)展,并給后世留下了深遠(yuǎn)的影響。說歐陽修是中國文壇上“數(shù)百年而有者”。確實是句實在話,決不能視為一種吹捧。
這篇文章最大的特點行文曲折。此文作為一封感謝信,起首并不言謝字,而是紆回曲折,慢慢道來。先論及古代撰寫墓志銘的社會意義,在于褒揚美善;進(jìn)而論及今之墓銘的流弊,即“不實”、“不傳”;在論及流弊時,特別突出了立言人的作用,提出只有立言人“畜道德而能文章”,才能格守“公”與“是”的原則,才能“文章兼勝好,從而傳世;既而,又言“畜道德而能文章”者,世代罕有,文章至此才推出歐陽修來,盛譽歐陽修是“畜道德而能文章行者,是韶所謂數(shù)百年而有者”,并深致謝意,這才說到了感謝信的正題。文章由遠(yuǎn)及近,從古及今,由慮及實,從泛論而及于歐陽修之身。曲徑通幽,層層遞進(jìn),正是這種“紆徐”之筆,把作者的感謝與敬佩,表達(dá)得酣暢淋漓。[1] [2] [4]
名家評價
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鈔》卷九十九:“此書紆徐百折,而感慨鳴咽之氣,博大幽深之識,溢于言外。較之蘇長公所謝張公為其父墓銘書特勝。”[3]
儲欣《唐宋十大家全集錄·南豐先生全集錄》卷二:“層次如累丸,相生不絕如抽繭絲,深涵光芒其議論也,溫柔敦厚其情文也。曾文至此,豈后人所能沿襲擬議。”[3]
林云銘《古文析義》卷十五:“是篇把志與史分別異同,轉(zhuǎn)入后世之不實,又無傳處,歸到廬陵之道德文章,欣幸一番,感恩一番,碩美一番,見得此銘便足千秋信史,可以警勸,關(guān)系非輕,與世人執(zhí)筆不同。把自己祖父也占了許多地步,是善于闡揚先德者,不特文詞高妙,議論精確也。”[3]
吳楚材、吳調(diào)侯《古文觀止》卷十一:“子固感歐公銘其祖父,寄書致謝,多推重歐公之辭。然因銘祖父而推重歐公,則推重歐公,正是歸美祖父。至其文紆徐百折,轉(zhuǎn)入幽深,在南豐集中,應(yīng)推為第一。”[3]
寄歐陽舍人書作者簡介
曾鞏《寄歐陽舍人書》原文及翻譯
導(dǎo)語:曾鞏為政廉潔奉公,勤于政事,關(guān)心民生疾苦,與曾肇、曾布、曾紆、曾纮、曾協(xié)、曾敦并稱“南豐七曾”。曾鞏文學(xué)成就突出,其文“古雅、平正、沖和”,位列唐宋八大家,世稱“南豐先生”。下面我就來分享曾鞏《寄歐陽舍人書》原文及翻譯,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原文:
鞏頓首再拜,舍人先生:
去秋人還,蒙賜書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銘。反復(fù)觀誦,感與慚并。夫銘①志之著于世,義近于史,而亦有與史異者。蓋史之于善惡,無所不書,而銘者,蓋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義之美者,懼后世之不知,則必銘而見之。或納于廟,或存于墓,一也。茍其人之惡,則于銘乎何有?此其所以與史異也。其辭之作,所以使死者無有所憾,生者得致其嚴(yán)。而善人喜于見傳,則勇于自立;惡人無有所紀(jì),則以愧而懼。至于通材②達(dá)識,義烈節(jié)士,嘉言善狀,皆見于篇,則足為后法。警勸之道,非近乎史,其將安近?
及世之衰,為人之子孫者,一欲褒揚其親而不本乎理。故雖惡人,皆務(wù)勒③銘,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為,又以其子孫之所請也,書其惡焉,則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銘始不實。后之作銘者,常觀其人。茍托之非人,則書之非公與是,則不足以行世而傳后。故千百年來,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銘,而傳者蓋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書之非公與是故也。
然則孰為其人而能盡公與是歟?非畜④道德而能文章者,無以為也。蓋有道德者之于惡人,則不受而銘之,于眾人則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⑤善而跡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惡相懸而不可以實指,有實大于名,有名侈于實。猶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惡能辨之不惑,議之不徇⑥?不惑不徇,則公且是矣。而其辭之不工,則世猶不傳,于是又在其文章兼勝⑦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無以為也,豈非然哉!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雖或并世⑧而有,亦或數(shù)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傳之難如此,其遇之難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⑨,固所謂數(shù)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10,幸遇而得銘,其公與是,其傳世行后無疑也。而世之學(xué)者,每觀傳記所書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則往往衋然11不知涕之流落也,況其子孫也哉?況鞏也哉?其追睎12祖德而思所以傳之之繇,則知先生推一賜于鞏而及其三世。其感與報,宜若何而圖之?
抑又思若鞏之淺薄滯拙13,而先生進(jìn)之,先祖之屯蹶14否塞以死,而先生顯之,則世之魁閎15豪杰不世出之士,其誰不愿進(jìn)于門?潛遁16幽抑之士,其誰不有望于世?善誰不為,而惡誰不愧以懼?為人之父祖者,孰不欲教其子孫?為人之子孫者,孰不欲寵榮其父祖?此數(shù)美者,一歸于先生。既拜賜之辱,且敢17進(jìn)其所以然。所諭世族之次,敢不承教而加詳焉?愧甚,不宣。鞏再拜。
譯文:
曾鞏叩頭再次拜上,舍人先生:
去年秋天,我派去的人回來,承蒙您賜予書信及為先祖父撰寫墓碑銘。我反復(fù)讀誦,真是感愧交并。
說到銘志之所以能夠著稱后世,是因為它的意義與史傳相接近,但也有與史傳不相同的地方。因為史傳對人的善惡都一一加以記載,而碑銘呢,大概是古代功德卓著、才能操行出眾,志氣道義高尚的人,怕后世人不知道,所以一定要立碑刻銘來顯揚自己,有的置于家廟里,有的放置在墓穴中,其用意是一樣的。如果那是個惡人,那么有什么好銘刻的呢?這就是碑銘與史傳不同的地方。銘文的撰寫,為的是使死者沒有什么可遺憾,生者借此能表達(dá)自己的尊敬之情。行善之人喜歡自己的善行善言流傳后世,就積極建立功業(yè);惡人沒有什么可記,就會感到慚愧和恐懼。至于博學(xué)多才、見識通達(dá)的人,忠義英烈、節(jié)操高尚之士,他們的美善言行,都能一一表現(xiàn)在碑銘里,這就足以成為后人的楷模。銘文警世勸戒的作用,不與史傳相近,那么又與什么相近呢!
到了世風(fēng)衰微的時候,為人子孫的,一味地只要褒揚他們死去的親人而不顧事理。所以即使是惡人,都一定要立碑刻銘,用來向后人夸耀。撰寫銘文的人既不能推辭不作,又因為死者子孫的一再請托,如果直書死者的惡行,就人情上過不去,這樣銘文就開始出現(xiàn)不實之辭。后代要想給死者作碑銘者,應(yīng)當(dāng)觀察一下作者的為人。如果請托的人不得當(dāng),那么他寫的銘文必定會不公正,不正確,就不能流行于世,傳之后代。所以千百年來,盡管上自公卿大夫下至里巷小民死后都有碑銘,但流傳于世的很少。這里沒有別的原因,正是請托了不適當(dāng)?shù)?人,撰寫的銘文不公正、不正確的緣故。
照這樣說來,怎樣的人才能做到完全公正與正確呢?我說不是道德高尚文章高明的人是做不到的。因為道德高尚的人對于惡人是不會接受請托而撰寫銘文的,對于一般的人也能加以辨別。而人們的品行,有內(nèi)心善良而事跡不見得好的,有內(nèi)心奸惡而外表良善的,有善行惡行相差懸殊而很難確指的,有實際大于名望的,有名過其實的。好比用人,如果不是道德高尚的人怎么能辨別清楚而不被迷惑,怎么能議論公允而不徇私情?能不受迷惑,不徇私情,就是公正和實事求是了。但是如果銘文的辭藻不精美,那么依然不能流傳于世,因此就要求他的文章也好。所以說不是道德高尚而又工于文章的人是不能寫碑志銘文的,難道不是如此嗎?
但是道德高尚而又善作文章的人,雖然有時會同時出現(xiàn),但也許有時幾十年甚至一二百年才有一個。因此銘文的流傳是如此之難;而遇上理想的作者更是加倍的困難。象先生的道德文章,真正算得上是幾百年中才有的。我先祖的言行高尚,有幸遇上先生為其撰寫公正而又正確的碑銘,它將流傳當(dāng)代和后世是毫無疑問的。世上的學(xué)者,每每閱讀傳記所載古人事跡的時候,看到感人之處,就常常激動得不知不覺地流下了眼淚,何況是死者的子孫呢?又何況是我曾鞏呢?我追懷先祖的德行而想到碑銘所以能傳之后世的原因,就知道先生惠賜一篇碑銘將會恩澤及于我家祖孫三代。這感激與報答之情,我應(yīng)該怎樣來表示呢?
我又進(jìn)一步想到象我這樣學(xué)識淺薄、才能庸陋的人,先生還提拔鼓勵我,我先祖這樣命途多乖窮愁潦倒而死的人,先生還寫了碑銘來顯揚他,那么世上那些俊偉豪杰、世不經(jīng)見之士,他們誰不愿意拜倒在您的門下?那些潛居山林、窮居退隱之士,他們誰不希望名聲流播于世?好事誰不想做,而做惡事誰不感到羞愧恐懼?當(dāng)父親、祖父的,誰不想教育好自己的子孫?做子孫的,誰不想使自己的父祖榮耀顯揚?這種種美德,應(yīng)當(dāng)全歸于先生。我榮幸地得到了您的恩賜,并且冒昧地向您陳述自己所以感激的道理。來信所論及的我的家族世系,我怎敢不聽從您的教誨而加以研究審核呢?
榮幸之至,書不盡懷,曾鞏再拜上。
感激不盡是什么意思
感激不盡的意思是:感激的心情沒有窮盡。形容非常感激。
【出自】:明·馮夢龍《喻世明言》卷八:“驛官傳揚都督之命,將十千錢贈為路費,又備下一輛車兒,差人夫送至姚州普_驛中居住,張氏心中感激不盡。”
【譯文】:驛官傳揚都督的命令,將十千錢贈給作為路費,又準(zhǔn)備下一輛車兒,差人丈夫送至姚州普泌驛站中居住,張氏心里非常感激。
【近義詞】:感激涕零、感恩圖報、感恩戴德
擴展資料:
感激不盡的近義詞
1、感激涕零
【解釋】:涕:眼淚;零:落。因感激而流淚。形容極度感激。
【出自】:唐·劉禹錫《平蔡行》詩:“路旁老人憶舊事,相與感激皆涕零。”
【譯文】:路旁老人回憶過去的事,相互激勵都流下了眼淚。
2、感恩圖報
【解釋】:圖:設(shè)法。感激別人的恩情而想辦法回報。
【出自】:宋·曾鞏《寄歐陽舍人書》:“其感與報,宜若何而圖之。”
【譯文】:他感激別人的恩情而想辦法回報。
3、感恩戴德
【解釋】:戴:尊奉,推崇。感激別人的恩惠和好處。
【出自】:陳壽·三國《三國志·吳志·駱統(tǒng)傳》:“今皆感恩戴義,懷欲報之心。”
【譯文】:現(xiàn)在都感激別人的恩惠和好處,懷著報答之心。
END,本文到此結(jié)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guān)注本站哦!
版權(quán)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fù)責(zé),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guān)內(nèi)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wù),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dān)相關(guān)法律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