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我們怎么說,古文怎么說早上好詩詞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古文我們怎么說,以及古文怎么說早上好詩詞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我們文言文表達方式
1. 文言文中 “你” “我”有多少種表達方式
一、我
1、吾
例句:漢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顧吾念之,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
翻譯:但我考慮到這樣的問題,強大的秦國之所以不敢發兵攻打我們趙國。
2、鄙人
例句:唐·王勃《滕王閣序》:“敢竭鄙誠。”
翻譯:斗膽竭誠奉上我的一片真心。
3、朕
例句:先秦·屈原《離騷》”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翻譯:我是古帝高陽氏的子孫,我已去世的父親字伯庸。
二、你
1、汝
例句:先秦·列子《愚公移山》:“吾與汝畢力平險。”
翻譯:我和你們盡力挖平兩座大山。
2、若
例句:唐·柳宗元《捕蛇者說》:“更若役,復若賦。”
翻譯:讓他更換你的差事,恢復你的賦稅。
2. 古文表達方式有哪幾種
有以下五種:記敘(敘述)、描寫、抒情、議論、說明?
一、記敘:
記敘是寫作中最基本、最常見的一種表達方式,它是作者對人物的經歷和事件的發展變化過程以及場景、空間的轉換所作的敘說和交代,在寫事文章中應用較為廣泛,作用也比較多。
二、描寫:
描寫是把描寫對象的狀貌、情態描繪出來(包括心理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神態描寫、外貌描寫、環境描寫等),再現給讀者的一種表達方式。它是記敘文,特別是文學創作中的主要表達方式之一。在一般的抒情、議論、說明文中,有時也把它作為一種輔助手段。描寫的手法運用得好,能逼真傳神、生動形象,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從中受到強烈的藝術感染。?
三、抒情:
抒情就是抒發和表現作者的感情。具體指以形式化的話語組織,象征性地表現個人內心情感的一類文學活動,它與敘事相對,具有主觀性、個性化和詩意化等特征。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學反映方式,抒情主要反映社會生活的精神方面,并通過在意識中對現實的審美改造,達到心靈的自由。
抒情是個性與社會性的辯證統一,也是情感釋放與情感構造、審美創造的辯證統一。它是抒情文體中的主要表達方式,在一般的文學作品和記敘文中,也常常把它作為重要的輔助表達手段。?
四、議論:
議論就是作者對某個議論對象發表見解,以表明自己的觀點和態度。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鮮明、深刻,具有較強的哲理性和理論深度。在議論文中,它是主要表達方式;在一般記敘文、說明文或文學作品中,也常被當作輔助表達手段。?
五、說明:
說明是用簡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狀、性質、特征、成因、關系、功用等解說清楚的表達方式。這種被解說的對象,有的是實體的事物,如山川、江河、植物、文具、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識、修養、觀點、概念、原理、技術等。
擴展資料:
五種表達方式,作為文章的形式要素,一定要為內容表達服務。一定的內容采用不同的表達來寫作,可產生不同的效果,這就是所謂表達功能。?
1、表達方式分為敘述(記敘)、描寫、說明、抒情、議論的表達方式的分類解釋;
2、一篇文章可以以一種表達方式為主,兼用其它表達方式;?
3、現在流行的話題作文的要求里也有相關表述——可任選一種表達方式為主并綜合運用其它各種表達方式。?
4?、表現手法是指把形象思維的成果用一定的手段表現出來時所運用的各種具體方法,又稱藝術手法。?
5、表達方式只有五種,表現手法卻有很多種,例如記敘、描寫、抒情、議論、說明等等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表達方式
3. 【古文翻譯要求和方法在翻譯文言文中遇到困難,請老師幫幫忙】
古文翻譯的要求和方法 學習古文的基本目的是提高閱讀古文的能力。
所謂閱讀能力,就是準確理解古文的能力,而古文翻譯正是全面檢測閱讀能力的最好方法。古文翻譯是指把古文翻譯成現代漢語。
古文翻譯的過程是全面運用和加深理解文言語法、詞匯等知識的過程,所以翻譯是學習古文的一個重要方法。古文翻譯的方法主要有直譯、意譯兩種,主要注意掌握直譯的方法。
掌握古文直譯方法實際上是個實踐的問題,即只有通過大量地做翻譯練習,才能真正掌握、純熟運用直譯的方法。 學習古文翻譯,主要是明確翻譯的要求,掌握翻譯的方法。
一、古文翻譯的要求——信、達、雅 古文翻譯的要求,一般歸納為信、達、雅三項。“雅”是很高的要求,在目前學習階段,我們只要能做到“信”和“達”就可以了。
1.“信”是指譯文要準確地反映原作的意思,不要曲解原文的內容。例如: 原文: 厲王 虐,國 人 謗 王。
(《召公諫弭謗》) 誤譯: 周厲王暴虐,國內的人誹謗厲王。 這段譯文有兩處不準確,沒有達到“信”的要求。
一是句中的“國”指國都,“國人”指國都里的人,不能譯成“國內的人”。二是“謗”在句中指公開批評,沒有貶義。
用今義“誹謗”的來翻譯就歪曲了原意。這句應譯為“周厲王暴虐,國都里的人議論厲王。”
2.“達”是指譯文應該通順、曉暢,符合現代漢語語法規范。就是說,譯文即使在內容上與原文相符,但表達不通順,不符合現代漢語語言規范,便不合乎“達”的要求。
例如: 原文:永州之野 產異蛇, 黑質而白章。 譯文:永州的野外出產奇異蛇,黑底而白花。
原文: 觸草木, 盡死。(柳宗元《捕蛇者說》) 譯文:異蛇觸草木,草木全盡死。
這一段譯文內容上沒有多大問題,但表達得拗口。“奇異蛇”、“黑底而白花”、“全盡死”等,都不符合現代漢語表達習慣。
“異蛇”、“觸”也應該翻譯,意思才更清楚。這段可譯為:“永州的郊野生長一種怪蛇,黑色的皮上帶有白色斑紋。
它碰到草和樹木,草和樹木都會死去。” “信”和“達”是緊密相關的。
脫離了“信”而求“達”,不能稱為翻譯;只求“信”而不顧“達”,也不是好的譯文。因此“信”和“達”是文言文翻譯的基本要求。
二、古文直譯的具體方法 古文直譯的具體方法主要有對譯、移位、增補、刪除、保留等。 1.對譯 對譯是按原文詞序,逐字逐句地進行翻譯。
這是直譯最基本的方法,也是直譯的第一個步驟。古今漢語詞序一致,句法結構相同的句子,今譯時不用改變原句詞序,只要從現代漢語中選擇恰當的詞語來翻譯原句中的字詞就可以了。
例如: 原文: 齊 師 伐 我 。 公將 戰,曹劌請 見。
(《曹劌論戰》) 譯文: 齊國軍隊攻打我國。莊公將要應戰,曹劌請求接見。
對譯的好處是逐字逐句落實,可以避免漏譯——漏譯是初學時經常出現的問題。由于古今漢語句子結構的相同之處很多,所以凡是能夠對譯的地方都要對譯。
對譯有困難或對譯后意思表達還不夠清楚、句子不通順的,才能用移位、增補等方法作適當的調整。 2.移位 移位是指古代漢語某些詞序與表達方式與現代漢語不同,翻譯時要按現代漢語表達習慣移動詞語位置。
例如:(1) 原文:甚矣,汝之不惠。譯文:(2) 原文:微斯人,吾誰與歸?譯文: (3)原文: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譯文: (4)原文: 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譯文: 3.增補 增補是指古代漢語省略或表達過于簡古的地方,今譯時要作必要的增補。
例如:(1) 原文:銜遠山,吞長江譯文: (2) 原文: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譯文:(3) 原文:可以一戰譯文:(4) 原文:林盡水源譯文: 4.刪減 與“增補”相反,刪減是指原文中個別詞語可以刪掉不譯。文言文中某些表達方式和某些虛詞,現代漢語中已不再使用,也沒有類似的句法結構和相應的虛詞,遇到這種情況,只要譯文已把原文的意思表達清楚了,個別詞語可以不譯。
例如: 原文:狼度 簡子之 去遠 。(《中山狼傳》) 譯文:狼估計趙簡子已經離遠了。
原文“簡子”和“去遠”之間的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之”字,現代漢語沒有相應的表達方式,可不譯。 5.保留 保留指原文中有些詞語可以不譯而直接保留在譯文中。
凡古今意義相同的詞語,特別是許多基本詞匯,如人、牛、山、草等,當然可以保留不譯;象一些表示已經消失的古代事物的詞語,諸如人名、國名、歷史地名、民族名及官號、年號、謚號、特殊稱謂、特殊學術用語以至專業術語等,一般都可保留不譯。例如: 原文: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月八日卒, 年四十七。
(《柳子厚墓志銘》) 譯文:子厚在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逝世,享年四十七歲。原文中的“子厚”是柳宗元的字,“元和”是唐憲宗年號,也保留不譯。
上述五種具體方法中,對譯是最基本的,其他幾項則是根據具體情況在對譯基礎上的調整。我們在今譯時應當靈活運用各種方法,以求既準確地譯出原文內容,又行文通暢,符合現代漢語的語法規范和表達習慣。
三、古文翻譯常見的錯誤 古文翻譯常見的錯誤有以下幾種: 1.因不了解字詞含義造成的誤譯 由于不明用字通假,古今字、詞的本義和引申義、古義與今義。
4. 我們用文言文怎么說
由于文言文沒有“們”這個詞綴,在表達“我們”這個人稱復數詞時,有兩種不同的表示法。
1、仍用第一人稱代詞“我”、“吾”等。這種情況需要結合文章的語言環境理解。如: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赤壁之戰》。其中的“我”是指孫、劉聯軍,是復數,相當于“我們”。再如: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陳涉世家》。其中的“吾”,是陳勝對大家說的,既包含自己,也包含大家。
2、用吾輩、吾儕、吾人、吾曹、吾屬等表示。例如:
吾輩:《儒林外史》第十八回:“吾輩今日雅集,不可無詩。”
吾儕:《左傳·宣公十一年》:“吾儕小人,所謂取諸其懷而與之也。”
吾人:嚴復譯《天演論》吾人彭聃之壽。
吾曹:楊萬里 《次主簿叔乞米韻》:“文字借令真可煮,吾曹從古不應貧。”
吾屬:《史記·項羽本紀》:“吾屬今為之虜矣。”
“我們”用文言文怎么說,最好用一個字表達
用一個字表達不多見,多是兩個字:
吾儕:例如,吾儕同說書者。《柳敬亭傳》
吾曹:例如,吾曹何愛不為公。《韓非子·外儲說右上》
吾屬:例如,吾屬今為之虜矣。《史記·項羽本紀》
古文或文言文里稱呼“我們”怎么說?
古文或文言文里稱呼“我們”怎么說?
“吾、我、余、予”等,還有帝王的專稱“朕”和“孤”字,通常都可譯為“我”、“我們”、“我的”、“我們的”。
另外還有:吾等,吾輩,吾每(明清小說中較多見)
稱呼“我”的詞語有:吾、我、予。稱呼“我們”的通常是在表示單數的詞語后加上“等”“儕”“輩”“屬”等詞語,如“吾等”“吾儕”“吾屬”“吾輩”等。
“我們”用文言文怎么說?
由于文言文沒有“們”這個詞綴,在表達“我們”這個人稱復數詞時,有兩種不同的表示法。
1、仍用第一人稱代詞“我”、“吾”等。這種情況需要結合文章的語言環境理解。如: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赤壁之戰》。其中的“我”是指孫、劉聯軍,是復數,相當于“我們”。再如: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陳涉世家》。其中的“吾”,是陳勝對大家說的,既包含自己,也包含大家。
2、用吾輩、吾儕、吾人、吾曹、吾屬等表示。例如:
吾輩:《儒林外史》第十八回:“吾輩今日雅集,不可無詩。”
吾儕:《左傳·宣公十一年》:“吾儕小人,所謂取諸其懷而與之也。”
吾人:嚴復譯《天演論》吾人彭聃之壽。
吾曹:楊萬里 《次主簿叔乞米韻》:“文字借令真可煮,吾曹從古不應貧。”
吾屬:《史記·項羽本紀》:“吾屬今為之虜矣。”
我們 用古文怎么說
古代老百姓形容我的詞語有
1、吾
2、我
3、余
4、予
5、吾等
6、吾輩
7、吾每
古代皇帝形容我的詞
1、朕
2、孤
以上這些詞通常都可譯為“我”、“我們”、“我的”、“我們的”。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_我 (漢語漢字)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