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烏江亭的題怎么解釋 題烏題烏江亭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題烏江亭的題怎么解釋,以及題烏題烏江亭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題烏江亭》的解釋是什么?
譯文:勝敗乃是兵家常事,難以事前預料。能夠忍辱負重,才是真正的男兒。西楚霸王啊,江東子弟人才濟濟。若能重整旗鼓卷土殺回,楚漢相爭,誰輸誰贏還很難說。
原文:《題烏江亭》
唐,杜牧
勝敗兵家事不欺,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擴展資料
作者通過對歷史上已有結局的戰爭的假設性推想,批評項羽胸襟不夠寬廣,缺乏大將氣度。并設想項羽如果回江東重整旗鼓,說不定可以卷土重來。這既有對項羽負氣自刎的惋惜,也批評他不善于把握機遇,不善于得人、用人。同時,作者借題發揮,認為宣揚百折不撓的精神是可取的。
風格:他是晚唐杰出詩人,尤以七言絕句著稱,內容以詠史抒懷為主。他的古體詩受杜甫、韓愈的影響,題材廣闊,筆力峭健。他的近體詩則以文詞清麗、情韻跌宕見長。
《題烏江亭杜牧》的意思
譯文,勝敗乃是兵家常事,難以事前預料。能夠忍受失敗和恥辱的才是真正男兒。江東子弟大多是才能出眾的人,若能重振旗鼓卷土殺回,楚漢相爭,誰輸誰贏還很難說。
詩詞: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賞析:
這首詩議論戰爭成敗之理,提出自己對歷史上已有結局的戰爭的假設性推想。主要的意思卻是批評他不善于把握機遇,不善于聽取別人的建議,不善于得人、用人。司馬遷曾以史家眼光批評項羽“天亡我,非戰之罪”的執迷不悟。
杜牧則以兵家的眼光論成敗由人之理。二人都注重人事,但司馬遷是總結已然之教訓,強調其必敗之原因;杜牧則是假想未然之機會,強調兵家須有遠見卓識和不屈不撓的意志。
題烏江亭的意思解釋
題烏江亭的意思解釋:
譯文:勝敗乃是兵家常事,難以事前預料。能夠忍辱負重,才是真正的男兒。西楚霸王啊,江東子弟人才濟濟。若能重整旗鼓卷土殺回,楚漢相爭,誰輸誰贏還很難說。
原文:《題烏江亭》
唐,杜牧
勝敗兵家事不欺,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題烏江亭》是唐代詩人杜牧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議論戰爭成敗之理,提出自己對歷史上已有結局的戰爭的假設性推想。首句言勝敗乃兵家常事。次句批評項羽胸襟不夠寬廣,缺乏大將氣度。
三四句設想項羽假如回江東重整旗鼓,說不定就可以卷土重來。這首詩對項羽負氣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卻是批評他不善于把握機遇,不善于聽取別人的建議,不善于得人、用人。
題烏江亭
作者簡介:
杜牧,字牧之,號稱杜紫薇,又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晚唐時期杰出的詩人、散文家,是三朝宰相杜佑之孫,杜從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歲中進士,授弘文館校書郎。后赴江西觀察使幕,轉淮南節度使幕,又入觀察使幕。
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勛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最終官至中書舍人。歲暮卒于長安,終年五十歲。晚唐杰出詩人,尤以七言絕句著稱,內容以詠史抒懷為主。他的古體詩受杜甫、韓愈的影響,題材廣闊,筆力峭健。
他的近體詩則以文詞清麗、情韻跌宕見長。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題烏江亭杜牧》翻譯及賞析是什么?
《題烏江亭》是唐代杜牧的詩作。
原文
題烏江亭
杜牧?〔唐代〕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譯文
勝敗乃是兵家常事,難以事前預料。能夠忍受失敗和恥辱的才是真正男兒。
江東子弟大多是才能出眾的人,若能重整旗鼓卷土殺回,楚漢相爭,誰輸誰贏還很難說。
注釋
烏江亭:在今安徽和縣東北的烏江浦,相傳為西楚霸王項羽自刎之處?!妒酚洝ろ椨鸨炯o》:“于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檥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于心乎?’······乃自刎而死。”
兵家:一作“由來”。事不期:一作“不可期”。不期,難以預料。
包羞忍恥:意謂大丈夫能屈能伸,應有忍受屈恥的胸襟氣度。
江東:自漢至隋唐稱自安徽蕪湖以下的長江南岸地區為江東。才?。翰拍艹霰姷娜?。才,一作“豪”。
卷土重來:指失敗以后,整頓以求再起。
賞析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边@首小詩的前兩句是說,勝敗這種事是兵家難以預料的事,但是能夠忍受失敗和恥辱才是男兒。
首句直截了當的指出勝敗乃兵家常事這一普通常識,并暗示關鍵在于如何對待的問題,為以下做好鋪墊?!笆虏黄凇?,是說勝敗的事,不能預料。此句強調指出只有“包羞忍辱”,才是“男兒”。項羽遭到挫折便灰心喪氣,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正的“男兒”呢?“男兒”二字,令人聯想到自詡為力能拔山,氣可蓋世的西楚霸王,直到臨死,還未找到自己失敗的原因,只是歸咎于“時不利”而羞憤自殺,實在有愧于他的“英雄”稱號。
“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小詩的后兩句是說,江東的子弟大多是才能出眾的人,如項羽愿返江東可能卷土重來。
第三句“江東子弟多才俊”,是對亭長建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的藝術概括。人們歷來欣賞“無面見江東父老”一語,認為表現了他的氣節。其實這恰好反映了他的剛愎自用,聽不進亭長的忠言。他錯過了韓信,氣死了范增,確是愚蠢得可笑。然而在這最后關頭,如果他能面對現實,“包羞忍恥”,采納忠言,重返江東,再整旗鼓,則勝負之數,或未易量。這就又落腳到了末句。
“卷土重來未可知”,是全詩最得力的句子。它的意思是說,如果能做到這樣,還是大有可為的;可惜的是項羽卻不肯放下架子而自刎了。這樣就為上面一、二句提供了有力的依據。而這樣急轉直下,一氣呵成,令人想見“江東子弟”“卷土從來”的情狀,是頗有氣勢的。同時在惋惜、批評、諷刺之余,又表明了“敗不餒”的道理,也是很有積極意義的。
此詩與《赤壁》詩一樣,議論戰爭成敗之理,提出自己對歷史上已有結局的戰爭的假設性推想。首句言勝敗乃兵家常事。次句批評項羽胸襟不夠寬廣,缺乏大將氣度。三四句設想項羽假如回江東重整旗鼓,說不定就可以卷土重來。這句有對項羽負氣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卻是批評他不善于把握機遇,不善于聽取別人的建議,不善于得人、用人。司馬遷曾以史家眼光批評項羽“天亡我,非戰之罪”的執迷不悟。杜牧則以兵家的眼光論成敗由人之理。二人都注重人事,但司馬遷是總結已然之教訓,強調其必敗之原因;杜牧則是假想未然之機會,強調兵家須有遠見卓識和不屈不撓的意志。
議論不落傳統窠臼,是杜牧詠史詩的特色。諸如“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赤壁》),“南軍不袒左邊袖,四老安劉是滅劉”(《題商山四皓廟》),都是反說其事,筆調都與這首類似。人們之所以喜歡這些詩,是因為他標新立異,也說明歷史是復雜的,從多維的角度來看,有許多所謂定論是值得商榷的。宋人胡仔在《苕溪漁隱叢話》中謂這首詩:“好異而畔于理。······項羽以八千人渡江,敗亡之余,無一還者,其失人心為甚,誰肯復附之?其不能卷土從來,決矣?!逼鋵崗臍v史的觀點來看,胡氏的指責不為無由。人們之所以喜歡這首詩,主要是這首詩借題發揮,宣揚百折不饒的精神,是可取的。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作者于公元841年(會昌元年)赴任池州刺史,路過烏江亭時所寫。一說作于開成四年(839年)。
作者簡介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唐代詩人。杜牧人稱“小杜”,以別于杜甫。與李商隱并稱“小李杜”。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后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題烏江亭》講解、賞析
哈嘍,大家好!今天要給大家講解的是《題烏江亭》;
【作者】唐·杜牧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這是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議論戰爭成敗之理,提出自己對歷史上,已有結局的戰爭的假設性推想,同時表達了對項羽負氣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卻是批評他,不善于把握機遇,不善于聽取別人的建議,不善于得人、用人,這首詩的大概意思是說,勝敗乃是兵家常事,而且難以預料,能夠忍辱負重,才是真正男兒,西楚霸王啊,江東子弟人才濟濟,若能重整旗鼓卷土殺回,楚漢相爭,誰輸誰贏還很難說;
我們一起來看一下這首詩,詩的第一句和第二句,【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第一句直截了當地指出,勝敗乃兵家常事這一普通常識,并暗示關鍵在于如何對待的問題,為下文作好鋪墊,其中的【事不期】,是說勝敗的事,不能預料;
接下來的第二句強調指出,只有【包羞忍恥】才是【男兒】,我們接著往后看,接下來的第三句【江東子弟多才俊】,人們歷來欣賞項羽,【無面見江東父兄】,認為表現了他的氣節,其實這恰好反映了他的剛愎自用,聽不進亭長忠言,他錯過了韓信
氣死了范增,的確是愚蠢可笑;
接下來到了詩的最后一句,【卷土重來未可知】,是全詩最得力的句子,它的意思是說如能做到這樣,還是大有可為的,可惜的是項羽卻不肯放下架子而自刎了,這樣也為上面一、二兩句,提供了有力的依據,是頗有氣勢的;
《題烏江亭》解釋,1小時回答加500分
[編輯本段]原詩
題烏江亭 作者:杜牧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編輯本段]注釋
1.烏江亭:在今安徽和縣東北的烏江浦?!妒酚洝ろ椨鸨炯o》載:項羽兵敗,烏江亭長備好船勸他渡江回江東再圖發展,他覺得無顏見江東父老,乃自刎于江邊。
2.不期:難以預料。
3.包羞忍恥:意謂大丈夫能屈能伸,應有忍受屈恥的胸襟氣度。
4.江東:指江南蘇州一代。
[編輯本段]賞析
此詩與《赤壁》詩一樣,議論戰爭成敗之理,提出自己對歷史上已有結局的戰爭的假設性推想。首句言勝敗乃兵家常事。次句批評項羽胸襟不夠寬廣,缺乏大將氣度。三四句設想項羽假如回江東重整旗鼓,說不定就可以卷土重來。這句有對項羽負氣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卻是批評他不善于把握機遇,不善于聽取別人的建議,不善于得人、用人。司馬遷曾以史家眼光批評項羽"天亡我,非戰之罪"的執迷不悟。杜牧則以兵家的眼光論成敗由人之理。二人都注重人事,但司馬遷是總結已然之教訓,強調其必敗之原因;杜牧則是假想未然之機會,強調兵家須有遠見卓識和不屈不撓的意志。
首句直截了當地指出勝敗乃兵家之常這一普通常識,并暗示關鍵在于如何對待的問題,為以下作好鋪墊。“事不期”,是說勝敗的事,不能預料。
次句強調指出只有“包羞忍恥”,才是“男兒”。項羽遭到挫折便灰心喪氣,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兒”呢?“男兒”二字,令人聯想到自詡為力超過山河,氣可蓋世的西楚霸王,直到臨死,還未找到自己失敗的原因,只是歸咎于“時不利”而羞憤自殺,有愧于他的“英雄”稱號。
第三句“江東子弟多才俊”,是對亭長建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的藝術概括。人們歷來欣賞項羽“無面見江東父兄”一語,認為表現了他的氣節。其實這恰好反映了他的剛愎自用,聽不進亭長忠言。他錯過了韓信,氣死了范增,確是愚蠢得可笑。然而在這最后關頭,如果他能面對現實,“包羞忍恥”,采納忠言,重返江東,再整旗鼓,則勝負之數,或未易量。這就又落腳到了末句。
“卷土重來未可知”,是全詩最得力的句子,其意蓋謂如能做到這樣,還是大有可為的;可惜的是項羽卻不肯放下架子而自刎了。這樣就為上面一、二兩句提供了有力的依據,而這樣急轉直下,一氣呵成,令人想見“江東子弟”“卷土重來”的情狀,是頗有氣勢的。同時,在惋惜、批判、諷刺之余,又表明了“敗不餒”的道理,也是頗有積極意義的。
議論不落傳統說法的窠臼,是杜牧詠史詩的特色。諸如“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赤壁》),“南軍不袒左邊袖,四老安劉是滅劉”(《題商山四皓廟》),都是反說其事,筆調都與這首類似。宋人胡仔在《苕溪漁隱叢話》中謂這首詩“好異而畔于理……項氏以八千人渡江,敗亡之余,無一還者,其失人心為甚,誰肯復附之?其不能卷土重來,決矣?!鼻迦藚蔷靶裨凇稓v代詩話》中則反駁胡仔,說杜牧正是“用翻案法,跌入一層,正意益醒”。其實從歷史觀點來看,胡氏的指責不為無由。吳景旭為杜牧辯護,主要因這首詩借題發揮,宣揚百折不撓的精神,是可取的。 (陶道恕)
[編輯本段]譯文
勝敗乃兵家常事,是難以預料的,
能忍受失敗和恥辱才是真正的男兒。
江東的子弟中藏龍臥虎人才濟濟,
如果項羽當年重返江東,說不定還能卷土重來。
[編輯本段]作者
作者介紹
杜牧
(公元803-853年),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孫。大和二年進士,授宏文館校書郎。后赴江西觀察使幕,轉淮南節度使幕,又入觀察使幕。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勛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最終官至中書舍人。晚唐杰出詩人,尤以七言絕句著稱。擅長文賦,其《阿房宮賦》為后世傳誦。注重軍事,寫下了不少軍事論文,還曾注釋《孫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傳世,為其外甥裴延翰所編,其中詩四卷。又有宋人補編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別集》各一卷?!度圃姟肥斩拍猎姲司硗硖圃姸嗳崦遥林跃统C之。七絕龍有逸韻遠神,晚唐諸家讓渠獨步。 人號“小杜”,以別于杜甫。與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詩人李商隱并稱“小李杜”。牧之有抱負,好言兵,以濟世之才自詡。工行草書?!缎蜁V》云:“牧作行草,氣格雄健,與其文章相表里?!倍洳度菖_集》稱:“余所見顏、柳以后,若溫飛卿與(杜)牧之亦名家也?!敝^其書”大有六朝風韻”。傳世墨跡有《張好好詩》。著作甚富,主要著有《樊川文集》、《舊唐書》卷百四十七、《新唐書》卷百六十六皆有傳?!稄埡煤迷姟罚胁菽E,杜牧太和八年(834)所書,此時年32歲。帖為麻箋,縱28.2厘米,橫162厘米,46行,總322字。從整幅詩卷中可以看出,其書法深得六朝人風韻。真跡現藏故宮博物院。此篇書法作品氣勢連綿,墨筆酣暢,因是詩稿,所以更得樸實無華之美。卷首尾有宋、元、明、清人的題簽、題跋印章。曾經宋直和分府、賈似道、明項子京張孝思、清梁清標、乾隆、嘉慶、宣統內府及張伯駒收藏。曾著錄于《宣和書譜》、《容臺集》、《平生壯觀》、《大觀錄》等。杜牧由于以詩稱著,故其書名為詩名所掩蓋。此書刻入《秋碧堂法帖》。延光室、日本《昭和法帖大系》均有影印。 杜牧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后世稱“杜樊川”。
杜牧的文學創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詩、賦、古文都足以名家。他主張凡為文以意為主,以氣為輔,以辭采章句為之兵衛,對作品內容與形式的關系有比較正確的理解。并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長處,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風貌。在詩歌創作上,他的古體詩受杜甫、韓愈的影響,題材廣闊,筆力峭健。他的近體詩則以文詞清麗、情韻跌宕見長。七律《早雁》用比興托物的手法,對遭受回紇侵擾而流離失所的北方邊塞人民表示懷念,婉曲而有余味。《九日齊山登高》卻是以豪放的筆調寫自己曠達的胸懷,而又寓有深沉的悲慨。晚唐詩歌的總的趨向是藻繪綺密,杜牧受時代風氣影響,也有注重辭采的一面。這種重辭采的共同傾向和他個人“雄姿英發”的特色相結合,風華流美而又神韻疏朗,氣勢豪宕而又精致婉約。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