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有宋史的全文翻譯 宋史全文及翻譯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哪里有宋史的全文翻譯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宋史全文及翻譯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宋史·龐安時》原文及翻譯
《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收錄于《四庫全書》史部正史類。下面是我整理的《宋史·龐安時》原文及翻譯 ,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宋史·龐安時》原文:
龐安時,字安常,蘄州蘄水人。兒時能讀書,過目輒記。父,世醫也,授以《脈訣》。安時曰:“是不足為也。”獨取黃帝、扁鵲之脈書治之,未久,已能通其說,時出新意,辨詰不可屈,父大驚,時年猶未冠。已而病聵,乃益讀《靈樞》、《太素》、《甲乙》諸秘書,凡經傳百家之涉其道者,靡不通貫。嘗曰:“世所謂醫書,予皆見之,惟扁鵲之言深矣。蓋所謂《難經》者,扁鵲寓術于其書,而言之不祥,意者使后人自求之歟!予之術蓋出于此。以之視淺深,決死生,若合符節。且察脈之要,莫急于人迎、寸口。是二脈陰陽相應,如兩引繩,陰陽均,則繩之大小等,此皆扁鵲略開其端,而予參以《內經》諸書,考究而得其說。審而用之,順而治之,病不得逃矣。”又欲以術告后世,故著《難經辨》數萬言。藥有后出,古所未知,今不能辨,嘗試有功,不可遺也。作《本草補遺》。
為人治病,率十愈八九。踵門求診者,為辟邸舍居之,親視、藥物,必愈而后遣;其不可為者,必實告之,不復為治。活人無數。病家持金帛來謝,不盡取也。
嘗詣舒之桐城,有民家婦孕將產,七日而子不下,百術無所效。安時之弟子李百全適在傍舍,邀安時往視之。才見,即連呼不死,令其家人以湯溫其腰腹,自為上下拊摩。孕者覺腸胃微痛,呻吟間生一男子。其家驚喜,而不知所以然。安時曰:“兒已出胞,而一手誤執母腸不復能脫,故非符藥所能為。吾隔腹捫兒手所在,針其虎口,既痛即縮手,所以遽生,無他術也。”取兒視之,右手虎口針痕存焉。其妙如此。
有問以華佗之事者,曰:“術若是,非人所能為也。其史之妄乎!”年五十八而疾作,門人請自視脈,笑曰:“吾察之審矣。且出入息亦脈也,今胃氣已絕。死矣。”遂屏卻藥餌。后數日,與客坐語而卒。
(選自《宋史龐安時傳》
《宋史·龐安時》譯文:
龐安時,字安黨,是蘄州蘄水人。很小的時候就能讀書,過目就能記住。父親是位世醫,教他學脈訣,安時學后認為:“這不能夠成為冶病的依據,”只拿黃帝和扁鵲的脈書研究,不久,已能通曉書中全部內容,時常有自己的新見解,與他辯論駁詰不能使他屈服。他的父親大為驚奇,當時龐安時還沒有成年。不久,因患 病而耳聾,于是他更加刻苦研究《尋樞》、《太素》、《甲乙》等珍貴罕見的醫書,經史百家凡是涉及醫學內容的,沒有不能融會貫通的。龐安時普說:“世上的所謂的醫書,我基本上都看過,唯存扁鵲的《難經》一書比較深奧。所謂《難經》就是扁鵲在書中將其醫學要旨隱藏,但是講述得并之詳細,意思是讓后人自己從書中去學習領會吧!我的醫術就是來自扁鵲的《難經》之中,按照該書所言來診斷病患的深淺,訣斷死和生,就象符合到一起一樣恰當。而且觀察脈象的要點,最重要的莫過于人迎脈和寸口脈。這兩脈陰陽相應,猶如兩條引繩,陰陽平衡,則以繩大小相等。扁鵲《難經》大體開啟了診治這兩種脈象的端倪,而我用《內經》等書加以參考,考索研究然后得出這種結論。仔細考察病癥以后才應用,順著這個理論然后治病,所有疾病都逃不出這一范圍。”他打算將自己的醫術告知后世,所以著《難經辨》數萬言。藥物后來增加有的,古人所不知道的,今人不能辨別的,經過嘗試,確有功效的不應該遺漏,為此他寫了《本草補遺》一書。
龐安時為人治病,大都十有八九痊愈,登六求醫的病人,龐安時替他們騰出房間使他們居住,并且親自察看患者的.藥物,一定要等病人痊愈然后才讓他們回家,那些無法救治的病人,一定如實告訴他們病情,不再為他們治療。治好了無數的病人,患者持金帛來感謝,他并不都收下。
一次,龐安時去舒州的桐城,有位民家婦女恰好生產,已經過了七天但是胎兒還沒有生下來,有了許多辦法都無效。龐安時的學生李百全家恰好是他家鄰居,于是邀請龐安時前往治療。剛剛看見產婦,就連聲說不會死的,并告訴產婦家人用熱水溫敷產婦的腰腹部,并親自為產婦上下按摩,產婦感到胃腸部一陣微痛,呻吟間,一個男孩子就出生了。她的家人既驚又喜,不知為什么會這樣。龐安時說:“嬰兒已出胎胞,而一手誤抓著母腸不能脫出來,故不是符藥所能治療的,我隔腹撫摸胎兒手所在有位置,然后針刺的他虛口,胎兒既然感覺疼痛就會立即縮手,所以馬上就生了下來,并沒有別的方法。”取來孩子觀察,右手虎口針眼痕跡仍在。他醫術的高妙就是這樣。
有人曾問他有關華佗的事,他說:“華佗醫術如此高明,不是人所能達到的,大概史書的記載沒有什么根據吧!”五十八歲時疾病發作,他的學生請求他給自己診脈,他笑著說:“我已仔細地研究了,而且呼吸出入也是脈象,現在我的胃氣已絕,該死了。”于是他不再服用藥餌。過了幾天,坐著與客人談話時去世了。
《宋史》原文及翻譯
《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收錄于《四庫全書》史部正史類。于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脫脫和阿魯圖先后主持修撰。下面為大家帶來了《宋史》原文及翻譯,歡迎大家參考!
宋史
喻樗,字子才,其先南昌人。少慕伊洛之學,中建炎三年進士第,為人質直好議論。趙鼎去樞筦①,居常山,樗往謁,因諷之曰:“公之事上,當使啟沃②多而施行少。啟沃之際,當使誠意多而語言少。”鼎奇之,引為上客。鼎都督川陜、荊襄,辟樗為屬。紹興初,高宗親征,樗見鼎曰:“六龍臨江,兵氣百倍,然公自度此舉,果出萬全乎?或姑試一擲也?”鼎曰:“中國累年退避不振,敵情益驕,義不可更屈,故贊上行耳。若事之濟否,則非鼎所知也。”樗曰:“然則當思歸路,毋以賊遺君父憂。”鼎曰:“策安出?”樗曰:“張德遠有重望,居閩。今莫若使其為江、淮、荊、浙、福建等路宣撫使,俾以諸道兵赴闕,命下之日,府庫軍旅錢谷皆得專之。
宣撫來路,即朝廷歸路也。”鼎曰:“諾。”于是入奏曰:“今沿江經畫大計略定,非得大臣相應援不可。如張浚人才,陛下終棄之乎?”帝曰:“朕用之。”遂起浚知樞密院事。浚至,執鼎手曰:“此行舉措皆合人心。”鼎笑曰:“子才之功也。”樗于是往來鼎、浚間,多所裨益。頃之,以鼎薦,授秘書省正字兼史館校勘。初,金既退師,鼎、浚相得歡甚。人知其將并相,樗獨言:“二人宜且同在樞府他日趙退則張繼之立事任人,未甚相遠則氣脈長若同處相位萬有一不合或當去位則必更張是賢者自相背戾矣。”后稍如其言。又嘗曰:“推車者遇艱險則相詬病,及車之止也,則欣然如初;士之于國家亦若是而已。”先是,樗與張九成皆言和議非便。秦檜既主和,言者希旨,劾樗與九成謗訕。樗出知舒州懷寧縣,通判衡州,已而致仕。檜死,復起為大宗正丞,轉工部員外郎、出知蘄州。孝宗即位,用為提舉浙東常平,以治績聞。淳熙七年,卒。
(選自《宋史喻樗傳》)
【 注釋 】
①樞筦:指中央政務。②啟沃:竭誠開導、輔佐君王。
譯文 :
喻樗,字子才,他的祖輩是南昌人。他從小就仰慕二程理學,建炎三年,進士及第,他為人正直,好發議論。趙鼎離開樞密院后,居住在常山,喻樗前往拜謁,于是婉言勸他說:“您侍奉皇上,應該多竭誠開導但要使皇帝少加以實行。在您進行開導時,要使言語少而誠意多。”趙鼎認為他很奇異,就把他延請成為上客。趙鼎都督川陜、荊襄時,征用喻樗為僚屬。紹興初年,高宗親自率兵出征,喻樗面見趙鼎說:“御駕臨江,使士氣增加百倍,不過您自己考慮這一舉動,是出于萬全之慮嗎?還是姑且作此最后嘗試呢?”趙鼎說:“中原常年退避忍讓,國民士氣不振,致使敵人越發驕橫,再也沒有屈從的道理了,所以我贊成皇帝出征。至于事情能否成功,不是我所能知道的。”喻樗說:“那么就應當想想回歸的路,不要讓賊兵給君王帶來憂愁。”趙鼎問:“怎麼辦呢?”喻樗說:“張德遠聲望很高,居于閩地。現在不如讓他作江、淮、荊、浙、福建等路宣撫使,使他帶領各道士兵奔赴朝廷,從命令下達那一天起,府庫、軍隊、錢糧都可以由他主管。
宣撫使的來路就是朝廷的歸路。”趙鼎說:“好。”于是入朝稟奏皇帝說:“現在朝廷的謀劃大計已基本確定,必須得到大臣的接應和援助才行。像張浚這樣的人才,陛下會終究棄置不用嗎?”皇帝說:“我任用他。”于是起用張浚知樞密院事。張浚來到后,拉著趙鼎的手說:“這是子才的功勞。”喻樗從此往來于趙鼎、張浚之間,對他們多有幫助。不久,因為趙鼎的推薦,喻樗被授官秘書省正字兼史館校勘。當初,金人退兵后,趙鼎、張浚相處很是歡洽。人們都知道他倆將并立為相,只有喻樗說道:“二人應暫且一同在樞密院,將來趙鼎退去就由張浚來接替。成事用人,如果相隔不是十分遙遠,就會氣脈長久。如果二人同處相位,萬一有不相合之處,一個應當離任時,那么另一個一定會改弦更張,這樣賢士就自相悖謬了。”后來事情逐漸如喻樗所說。他又曾說:“推車的人遇到艱險就互相指責,等到車子停下后,就又歡好如初。士人對于國家也是如此。”在此之前,喻樗和張九成都說議和不便,而秦檜主張和議,有人就迎合他的旨意,彈劾喻樗和張九成進行誣陷譏刺。喻樗出做舒州懷寧縣知縣,擔任衡州通判,不久退休。秦檜死后,喻樗又被起用為大宗正丞,轉為工部員外郎,出京任蘄州知州。孝宗繼位后,任用他為提舉浙東常平,因政績而聞名。淳熙七年,去世。
特點
《宋史》的特點是史料豐富,敘事詳盡。兩宋時期,經濟繁榮,文化學術活躍,雕版印刷盛行,編寫的史書,便于刊布流傳。
科舉制的發展,形成龐大的文官群,他們的俸祿優厚,有很好的條件著述。加之統治者重視修撰本朝史,更促成宋代史學的發達。
修撰本朝史的工作,在北宋前期由崇文院承擔;王安石變法改革官制后,主要由秘書省負責。官修的當代史有記載皇帝言行的起居注,記載宰相、執政議事及與皇帝問對的時政記,根據起居注、時政記等按月日編的日歷,詳細記載典章制度的會要,還有編年體的“實錄”和紀傳體的“國史”。
元末修撰的這部宋史,是元人利用舊有宋朝國史編撰而成,基本上保存了宋朝國史的原貌。
宋史對于宋代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民族關系、典章制度以及活動在這一歷史時期的許多人物都做了較為詳盡的記載,是研究兩宋三百多年歷史的基本史料。例如,從《宋史·食貨志》中,不僅可以看到兩宋社會經濟發展的概況和我國各民族、各地區之間經濟聯系的加強,還可以看到宋代高度發展的精神與物質文明。天文志、律歷志、五行志等,保存了許多天文氣象資料、科學數據以及關于地震等自然災害的豐富史料。
除官修的當代史外,私家撰述的歷史著作也不少,像南宋初年史學家李燾編撰的《續資治通鑒長編》,專記北宋一代史實;南宋孝宗時的史學家徐夢莘修撰的《三朝北盟會編》,專記徽宗、欽宗、高宗三朝與金和戰的關系。
因此元朝修《宋史》時,擁有足夠的資料。以志來說,《宋史》共十五志,一百六十二卷,約占全書三分之一篇幅,僅次于列傳。其例目之多,分量之大,也是二十五史所僅見。其中的《職官志》,詳細地記述了宋朝從中央到地方各級官僚機構的組織情況,還包括職官的食邑、蔭補、俸祿等,從中可以看出宋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加強。此外,《地理志》《職官志》《食貨志》《兵志》編得也比較好。《宋史》的志書基本上能反映當時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各方面的情況。
優點
《宋史》盡管疏漏較多,但仍保存了不少已失散的`原始資料,是了解和研究兩宋歷史的重要史書。明清以來,不少人對《宋史》加以糾正或補充。
成書的有明朝柯維騏的《宋史新編》二百卷,合宋、遼、金史為一編,以宋為正統。《宋史新編》訂正了《宋史》的一些錯誤,但史料的豐富遠不及《宋史》。
清末陸心源的《宋史翼》四十卷,根據歷代碑文及私人筆記,增補《宋史》列傳七百八十三人,附傳六十四人。
盡管《宋史》存在不少缺點,但是它卷帙浩繁,比《舊唐書·列傳》多出一倍;敘事詳盡,就史料的學術價值而言詳勝于略。同時《宋史》的主要材料是宋代的國史、實錄、日歷等書,這些史籍如今幾乎全部佚失了,而《宋史》是保存宋代官方和私家史料最有系統的一部書。
《宋史》的體例完備,融會貫通了以往紀傳體史書所有體例,紀、傳、表、志俱全,而且有所創新。如外國和蠻夷分別列傳,這就分清了國內的民族和國外的鄰邦的界限。《宋史》的列傳比前代史書都豐富,共收入兩千多人。“五代史”中未列傳的重要人物,如韓通,《宋史》把他和為擁周反宋的李筠、李重進一同列入《周三臣傳》里,既彌補了“五代史”的不足,又反映了韓通等三人的歷史作用,這種處理是十分恰當的。
《宋史》是研究遼、宋、金代歷史的基本史籍之一。在現存的宋代重要史料中,唯有《宋史》貫通北宋與南宋,保存了三百二十年間的大量歷史記錄,很多史實都是其他書中所不載的。
特別是《宋史》的天文、五行、律歷、地理、河渠、禮、樂、儀衛、輿服、選舉、職官、食貨、兵、刑和藝文十五志,記錄了一代天文歷法、典章制度、社會經濟、行政沿革、圖書目錄等等,雖間失蕪雜,為后代治史者所訾議,然其敘述之詳,為二十四史中所僅見。《宋史》列傳有忠義傳,在儒林傳外,又有道學傳,也反映了宋代的一些歷史特點。
缺點
《宋史》的最大缺點是比較粗糙。由于成書時間短,只用了短短兩年零七個月,而且時值元朝瀕臨崩潰的前夕,因此編纂得比較草率。編寫中對史料缺乏認真鑒別考訂,資料也沒有精心裁剪;書的結構比較混亂,編排失當,從整體來看,北宋詳而南宋略,如《文苑傳》里,北宋文人達八十一名,而南宋僅有十一名;《循吏傳》里,南宋竟無一人。此外,寧宗以后的史實多缺而不載。列傳雖然占的篇幅很大,入傳的人物有兩千八百多人,但缺漏的人物仍然不少。如南宋后期抵抗蒙古軍守合州有功的王堅,其英勇程度,不減唐朝的張巡守睢陽,但在《宋史》中卻無專傳,其事跡只散見于《宋史》《元史》的本紀和列傳中。又如生祭文天祥的王炎午,終身面不向北的鄭思肖,愛國詩人劉克莊等,也都沒有列傳。有的還出現一人兩傳的現象,如《宋史》列傳一百一十六有《李熙靖傳》,二百十二又有《李熙靖傳》。還有列傳的編排不以時間為序,造成了前后順序的混亂。
《宋史》尊奉道學(理學)的思想傾向很明顯。在《儒林傳》之前,首列《道學傳》,記載了兩宋的道學家,如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邵雍、朱熹等,突出了道學的地位。再有忠義、孝義、列女三傳也都是宣揚道學思想的。其中《忠義傳》里的人物竟有二百七十八人之多。這些內容雖旨在宣揚封建的倫理道德,但為后世研究理學,提供了寶貴的材料。
《宋史》否定王安石變法,尊崇道學,將變法派呂惠卿、曾布、章敦等人列入奸臣傳,南宋權奸史彌遠禍國殃民,卻未被列入奸臣傳。這也反映了元朝史官認識問題的局限性。
《宋史·岳飛傳》原文及翻譯
《宋史·岳飛傳》原文及翻譯
原文:或曰:“天下何時太平?”飛曰:“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師每休舍,課將士注坡跳壕,皆重鎧以習之。卒有取民麻一縷以束芻,立斬以徇。卒夜宿,民開門愿納,無敢入者,軍號“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
卒有疾,親為調藥。諸將遠戍,飛妻問勞其家;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有頒犒,均給軍吏,秋毫無犯。善以少擊眾。凡有所舉,盡召諸統制,謀定而后戰,故所向克捷。
猝遇敵不動。故敵為之語曰:“撼山易,撼岳家軍難。”張俊嘗問用兵之術,飛曰:“仁、信、智、勇、嚴、闕一不可。”每調軍食,必蹙額曰:“東南民力竭矣!”好賢禮士,雅歌投壺,恂恂如儒生。每辭官,必曰:“將士效力,飛何功之有!”
翻譯:有人問岳飛:“天下什么時候可以稱為太平?”岳飛回答說:“當文官不愛錢財專心為民謀利,武官不懼犧牲奮勇為國效力的時候,天下就太平了。”
將軍每到駐軍修養的時候,都會要求將士上土坡、跳戰壕,而且都是穿著沉重的鎧甲練習。士卒凡是有拿百姓的一縷麻來喂馬的,立刻處斬作為懲罰。士卒們夜間住宿,百姓愿意開門接納士卒入內,士卒也沒有一個人敢進去,軍隊有口號,為“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
有的士卒病了,將軍親自為他調制藥品。手下的諸位將領去遠方征討,岳飛的妻子便問候照料他們的家人,對不幸戰死的人,為他痛哭并收養他的遺孤。凡是上級有所賞賜,岳飛都會平均分給自己的將士,一絲一毫都沒有侵占。
岳飛作戰擅長以少敵多。但凡有所行動,會召集所有統制(官名,不譯),謀劃定當而后出戰,因此岳飛的軍隊所向披靡。倉促間遇到敵人則堅守不動。因而敵人為此說:“撼山易,撼岳家軍難”。
張俊曾問岳飛用兵的方法,岳飛回答說:“仁義、信用、智慧、勇敢、嚴厲,缺一不可。”每次調運軍糧,岳飛一定皺起眉頭憂慮地說:“東南地區的民力快用盡了啊!”
岳飛尊重賢能禮遇士人,平時唱唱雅詩,玩玩投壺游戲,謙遜謹慎得像個讀書人。岳飛每次辭謝立功后朝廷給他加官時,一定說:“這是將士們貢獻的力量,我岳飛又有什么功勞呢?”
宋史原文及翻譯
宋史原文及翻譯分別介紹如下:
1、原文:喻樗,字子才,其先南昌人。少慕伊洛之學,中建炎三年進士第,為人質直好議論。趙鼎去樞筦,居常山,樗往謁,因諷之曰:“公之事上,當使啟沃多而施行少。啟沃之際,當使誠意多而語言少。”鼎奇之,引為上客。鼎都督川陜、荊襄,辟樗為屬。紹興初,高宗親征,樗見鼎曰:“六龍臨江,兵氣百倍,然公自度此舉,果出萬全乎?或姑試一擲也?”
鼎曰:“中國累年退避不振,敵情益驕,義不可更屈,故贊上行耳。若事之濟否,則非鼎所知也。”樗曰:“然則當思歸路,毋以賊遺君父憂。”鼎曰:“策安出?”樗曰:“張德遠有重望,居閩。今莫若使其為江、淮、荊、浙、福建等路宣撫使,俾以諸道兵赴闕,命下之日,府庫軍旅錢谷皆得專之。
宣撫來路,即朝廷歸路也。”鼎曰:“諾。”于是入奏曰:“今沿江經畫大計略定,非得大臣相應援不可。如張浚人才,陛下終棄之乎?”帝曰:“朕用之。”遂起浚知樞密院事。浚至,執鼎手曰:“此行舉措皆合人心。”鼎笑曰:“子才之功也。”樗于是往來鼎、浚間,多所裨益。頃之,以鼎薦,授秘書省正字兼史館校勘。初,金既退師,鼎、浚相得歡甚。
人知其將并相,樗獨言:“二人宜且同在樞府他日趙退則張繼之立事任人,未甚相遠則氣脈長若同處相位萬有一不合或當去位則必更張是賢者自相背戾矣。”后稍如其言。又嘗曰:“推車者遇艱險則相詬病,及車之止也,則欣然如初;士之于國家亦若是而已。”
先是,樗與張九成皆言和議非便。秦檜既主和,言者希旨,劾樗與九成謗訕。樗出知舒州懷寧縣,通判衡州,已而致仕。檜死,復起為大宗正丞,轉工部員外郎、出知蘄州。孝宗即位,用為提舉浙東常平,以治績聞。淳熙七年,卒。
二、翻譯譯文:
喻樗,字子才,他的祖輩是南昌人。他從小就仰慕二程理學,建炎三年,進士及第,他為人正直,好發議論。趙鼎離開樞密院后,居住在常山,喻樗前往拜謁,于是婉言勸他說:“您侍奉皇上,應該多竭誠開導但要使皇帝少加以實行。在您進行開導時,要使言語少而誠意多。”趙鼎認為他很奇異,就把他延請成為上客。趙鼎都督川陜、荊襄時,征用喻樗為僚屬。
紹興初年,高宗親自率兵出征,喻樗面見趙鼎說:“御駕臨江,使士氣增加百倍,不過您自己考慮這一舉動,是出于萬全之慮嗎?還是姑且作此最后嘗試呢?”趙鼎說:“中原常年退避忍讓,國民士氣不振,致使敵人越發驕橫,再也沒有屈從的道理了,所以我贊成皇帝出征。至于事情能否成功,不是我所能知道的。”
喻樗說:“那么就應當想想回歸的路,不要讓賊兵給君王帶來憂愁。”趙鼎問:“怎麼辦呢?”喻樗說:“張德遠聲望很高,居于閩地。現在不如讓他作江、淮、荊、浙、福建等路宣撫使,使他帶領各道士兵奔赴朝廷,從命令下達那一天起,府庫、軍隊、錢糧都可以由他主管。宣撫使的來路就是朝廷的歸路。”趙鼎說:“好。”
于是入朝稟奏皇帝說:“現在朝廷的謀劃大計已基本確定,必須得到大臣的接應和援助才行。像張浚這樣的人才,陛下會終究棄置不用嗎?”皇帝說:“我任用他。”于是起用張浚知樞密院事。張浚來到后,拉著趙鼎的手說:“這是子才的功勞。”喻樗從此往來于趙鼎、張浚之間,對他們多有幫助。不久,因為趙鼎的推薦,喻樗被授官秘書省正字兼史館校勘。
當初,金人退兵后,趙鼎、張浚相處很是歡洽。人們都知道他倆將并立為相,只有喻樗說道:“二人應暫且一同在樞密院,將來趙鼎退去就由張浚來接替。成事用人,如果相隔不是十分遙遠,就會氣脈長久。如果二人同處相位,萬一有不相合之處,一個應當離任時,那么另一個一定會改弦更張,這樣賢士就自相悖謬了。”后來事情逐漸如喻樗所說。
他又曾說:“推車的人遇到艱險就互相指責,等到車子停下后,就又歡好如初。士人對于國家也是如此。”在此之前,喻樗和張九成都說議和不便,而秦檜主張和議,有人就迎合他的旨意,彈劾喻樗和張九成進行誣陷譏刺。
喻樗出做舒州懷寧縣知縣,擔任衡州通判,不久退休。秦檜死后,喻樗又被起用為大宗正丞,轉為工部員外郎,出京任蘄州知州。孝宗繼位后,任用他為提舉浙東常平,因政績而聞名。淳熙七年離世。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