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官清正的古文有哪些,為官 古文
大家好,關于為官清正的古文有哪些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為官 古文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求100字以內的有關為官清廉的文言文
呂文穆公①蒙正以寬厚為宰相,太宗尤所眷遇。有一朝士,家藏古鏡,自言能照二百里,欲因公弟獻以求知。其弟伺間從容言之,公笑曰:“吾面不過碟于大,安用照二百里?”其弟遂不復敢言。聞者嘆服,以為賢于李衛公②遠矣。蓋寡好而不為物累者,昔賢之所難也。
注:①呂文穆公:呂蒙正,宋太宗時任宰相,文穆是他死后的說號。②李衛公:唐初功臣李靖,曾封為衛國公。
譯文:(朝士)想通過呂蒙正的弟弟把古鏡獻給呂蒙正來求得(呂蒙正的)賞識(“因”可譯為“通過”,“以”可譯為“來”,“知”可譯為“賞識”、“重用”等,“獻”后省略的“之”(2)很少嗜好(或:嗜好很少)并且能夠不被外物牽累,(這)是過去的賢人也很難做到的(“好”讀hào根據語境可譯為“愛好”、“嗜好”等;“為”一定要譯為“被”,體現被動句式的特點;“累”讀lèi,可譯為“帶累”、“牽累”等;“難”根據語境可譯為“難以做到”等;“……者,……也”一定要譯為“……,是……”。
清正廉潔的人文言文
1. 表達人物清廉品質的文言文
“舉茂才,四遷荊州刺史,東萊太守。當之郡,道經昌邑,故所舉荊州茂才王密為昌邑令,謁見,至夜懷金十斤以遺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無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密愧而出。
楊震在由荊州刺史調任東萊太守赴任途中,路經昌邑(今山東巨野縣東南)時,昌邑縣令王密,是他在任荊州刺史時舉"茂才"提拔起來的官員,聽說楊震途經本地,為了報答楊震的恩情,特備黃金十斤,于白天謁見后,又乘更深夜靜無人之機,將白銀送給楊震。楊震不但不接受,還批評說:"我和你是故交,關系比較密切,我很了解你的為人,而你卻不了解我的為人,這是為什么呢?"王密說:"現在深夜無人知道。"楊震說:" "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能說無人知道呢?"受到譴責后,王密十分慚愧,只好作罷。
楊震的故事
2. 關于廉潔的文言文有哪些
關于廉潔的文言文有:一、卜居先秦:屈原寧廉潔正直以自清乎,將突梯滑稽,如脂如韋,以潔楹乎?釋義:是寧愿廉潔正直來使自己清白呢,還是圓滑求全,像脂肪(一樣滑)如熟皮(一樣軟),來諂媚阿諛呢?二、招魂先秦:屈原朕幼清以廉潔兮,身服義而未沫。
主此盛德兮,牽于俗而蕪穢。釋義:我年幼時秉賦清廉的德行,獻身于道義而不稍微減輕。
具有如此盛大的美德,被世俗牽累橫加穢名。三、七諫兩漢:東方朔獨廉潔而e79fa5e98193e78988e69d8331333431353364不容兮,叔齊久而逾明。
浮云陳而蔽晦兮,使日月乎無光。釋義:獨行廉潔啊雖不容于世,日后叔齊終得美名揚。
層層烏云遮得天昏地暗,使得日月失去燦爛光芒。四、范文正公家訓百字銘宋代:范仲淹謙恭尚廉潔,絕戒驕傲情。
字紙莫亂廢,須報五谷恩;釋義:謙恭廉明,戒驕戒躁,才能樹立威信,為人信服。要知勤儉節約過生活,常懷感恩心。
五、游俠列傳序兩漢:司馬遷以余所聞,漢興,有朱家、田仲、王公、劇孟、郭解之徒,雖時捍當世之文罔,然其私義,廉潔退讓,有足稱者。釋義:秦朝以前,民間的游俠,均被埋沒而不見于史籍,我非常遺憾。
據我所知,漢朝建國以來有朱家、田仲、王公、劇孟、郭解等人,盡管時常觸犯當時的法網,然而他們個人的品德廉潔謙讓,有值得稱贊的地方。
3. 寫“為官清廉”的文言文古文有哪些
1. 陋室銘
2. 愛蓮說
3. 卜居
4. 宋玉對楚王問
5. 書幽芳亭記
1. 陋室銘
唐代:劉禹錫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2. 愛蓮說
宋代:周敦頤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甚愛 一作:盛愛)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3. 卜居
先秦:屈原
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復見。竭知盡忠而蔽障于讒。心煩慮亂,不知所從。乃往見太卜鄭詹尹曰:“余有所疑,愿因先生決之。”詹尹乃端策拂龜,曰:“君將何以教之?”
屈原曰:“吾寧悃悃款款,樸以忠乎,將送往勞來,斯無窮乎?
“寧誅鋤草茅以力耕乎,將游大人以成名乎?寧正言不諱以危身乎,將從俗富貴以偷生乎?寧超然高舉以保真乎,將哫訾栗斯,喔咿儒兒,以事婦人乎?寧廉潔正直以自清乎,將突梯滑稽,如脂如韋,以潔楹乎?
“寧昂昂若千里之駒乎,將泛泛若水中之鳧,與波上下,偷以全吾軀乎?寧與騏驥亢軛乎,將隨駑馬之跡乎?寧與黃鵠比翼乎,將與雞鶩爭食乎?
“此孰吉孰兇?何去何從?
“世溷濁而不清:蟬翼為重,千鈞為輕;黃鐘毀棄,瓦釜雷鳴;讒人高張,賢士無名。吁嗟默默兮,誰知吾之廉貞!”
詹尹乃釋策而謝曰:“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數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龜策誠不能知此事。”
4. 宋玉對楚王問
先秦:宋玉
楚襄王問于宋玉曰:“先生其有遺行與?何士民眾庶不譽之甚也!”
宋玉對曰:“唯,然,有之!愿大王寬其罪,使得畢其辭。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其為《陽阿》、《薤露》,國中屬而和者數百人。其為《陽春》、《白雪》,國中有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引商刻羽,雜以流徵,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人而已。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
故鳥有鳳而魚有鯤。鳳皇上擊九千里,絕云霓,負蒼天,足亂浮云,翱翔乎杳冥之上。夫蕃籬之鷃,豈能與之料天地之高哉?鯤魚朝發昆侖之墟,暴鬐于碣石,暮宿于孟諸。夫尺澤之鯢,豈能與之量江海之大哉?故非獨鳥有鳳而魚有鯤,士亦有之。夫圣人瑰意琦行,超然獨處,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為哉?”
5. 書幽芳亭記
宋代:黃庭堅
士之才德蓋一國,則曰國士;女之色蓋一國,則曰國色;蘭之香蓋一國,則曰國香。自古人知貴蘭,不待楚之逐臣而后貴之也。蘭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叢之中,不為無人而不芳;雪霜凌厲而見殺,來歲不改其性也。是所謂“遁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者也。蘭雖含香體潔,平居與蕭艾不殊。清風過之,其香藹然,在室滿室,在堂滿堂,所謂含章以時發者也。
然蘭蕙之才德不同,世罕能別之。予放浪江湖之日久,乃盡知其族。蓋蘭似君子,蕙似士大夫,大概山林中十蕙而一蘭也。《離騷》曰:“予既滋蘭之九畹,又樹蕙之百畝。”是以知不獨今,楚人賤蕙而貴蘭久矣。蘭蕙叢出,蒔以砂石則茂,沃以湯茗則芳,是所同也。至其發花,一干一花而香有余者蘭,一干五七花而香不足者蕙。蕙雖不若蘭,其視椒則遠矣,世論以為國香矣。乃曰“當門不得不鋤”,山林之士,所以往而不返者耶!
4. 關于廉潔的古文
1,《卜居》先秦:屈原
寧誅鋤草茅以力耕乎,將游大人以成名乎?寧正言不諱以危身乎,將從俗富貴以偷生乎?寧超然高舉以保真乎,將哫訾栗斯,喔咿儒兒,以事婦人乎?寧廉潔正直以自清乎,將突梯滑稽,如脂如韋,以絜楹乎?
白話文釋義:是寧愿憑力氣除草耕作呢,還是游說于達官貴人之中來成就名聲呢?是寧愿直言不諱來使自身危殆呢,還是跟從習俗和富貴者來偷生呢?是寧愿超然脫俗來保全純真呢,還是阿諛逢迎戰戰兢兢,咿咿喔喔(語無倫次地諂言獻媚)來巴結婦人呢?是寧愿廉潔正直來使自己清白呢,還是圓滑求全,像脂肪如熟皮,來諂媚阿諛呢?
2,《招魂》先秦:屈原
朕幼清以廉潔兮,身服義而未沫。
主此盛德兮,牽于俗而蕪穢。
上無所考此盛德兮,長離殃而愁苦。
白話文釋義:我年幼時秉賦清廉的德行,獻身于道義而不稍微減輕。具有如此盛大的美德,被世俗牽累橫加穢名。君王不考察這盛大的美德,長期受難而愁苦不盡。
3,《莊子·刻意》春秋:莊子
眾人重利。廉士重名。
賢士尚志。圣人貴精。
白話文釋義:普通大眾以財利為重,廉潔之士以名譽為重,賢能之人以志向為崇尚對象,圣明之人以精神為珍貴之物。
4,《訓簡示康》宋·司馬光
眾人皆以奢靡為榮,吾心獨以簡素為美。
白話文釋義:世人都以奢侈奢靡為榮耀,而我的心卻以簡單樸素為美德。
5,《曾文正公全集》清·曾國藩
勤、廉二字看似平淺,實則獲上在此,信友在此,服民亦在此,舍此二字,上司即偶然表盼,亦不能久。
白話文釋義:勤、廉二字看起來平淺,實則在這中間收貨良多,忠誠的朋友由此,信服的臣民也在此,舍掉這二字,即使上司偶爾有表彰你,也不能長久。
5. 為師清廉的文言文
杜暹,濮陽人也。自暹高祖至暹,五代同居,暹尤恭謹,事繼母以孝聞。初舉明經,補
婺州參軍,秩滿將歸,州吏以紙萬余張以贈之,暹惟受一百,余悉還之。時州僚別者,見而
嘆曰:“昔清吏受一大錢,復何異也!”俄授鄭尉,復以清節見知,華州司馬楊孚深賞重之。
尋而孚遷大理正,
暹坐公事下法司結罪,
孚謂人曰:
“若此尉得罪,
則公清之士何以勸矣?”
開元四年,遷監察御史,仍往磧西覆屯。會安西副都護郭虔瓘與西突厥可汗史獻等不葉,
更相執奏,詔暹按
.
其事實。時暹已回至涼州,承詔復往磧西,因入突騎施,以究虔瓘等犯狀。
蕃人赍
.
金以遺,暹固辭不受。左右曰:“公遠使絕域,不可先蕃人情。”暹不得已受之,埋
幕下,既去出境,乃移牒令收取之。蕃人大驚,度磧追之,不及而止。暹累
.
遷給事中,丁繼
母憂去職。十二年,安西都擴張孝嵩遷為太原尹,或薦暹往代之,蕃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
乃奪情擢拜安西副大都護。明年,于闐王尉遲眺陰結突厥及諸蕃國圖為叛亂,暹密知其謀,
發兵捕而斬之,并誅其黨與五十余人,更立君長,于闐遂安。暹在安西四年,綏撫將士,不
憚勤苦,甚得夷夏之心。
二十年,為戶部尚書。上行幸東都,詔暹為京留守。暹因抽當番衛士,繕修三宮,增峻
城隍,躬自巡檢,未嘗休懈。上聞而嘉之曰:“卿素
.
以清直,兼之勤干。自委居守,每事多
能,政肅官僚,惠及黎庶。慰朕懷也。”二十八年,病卒,謚曰“貞孝”。
暹在家孝友,愛撫異母弟昱甚厚。常以公清勤儉為己任,弱冠便自誓不受親友贈遺,以
終其身。及卒,上甚悼惜之,遣中使就家視其喪事,內出絹三百匹以賜之。尚書省及故吏賻
贈者,其子孝友遵其素約,皆拒而不受
6. 有沒有關于廉潔的文言文
關于廉潔的文言文:
《孟 業 傳 》
[唐] 李百藥
孟業,字敬業,巨鹿安國人也。 家 本 寒微,少 為州 吏, 性 孟業字敬業,是巨鹿郡安國縣人。他的家庭本來貧寒,年青時做州府官吏,他性情 廉 謹。 同僚 「同僚:同官署 諸人 侵 盜 官 絹, 分三十匹與業, 廉潔謹慎,和他同做官吏的 做官的人。」幾個人侵占盜竊官府的綢絹,分三十匹給他, 拒 而不受。 魏 彭城王韶, 拜 「拜:授 定州刺史,除 「除: 業 孟業拒絕而不接受。東魏彭城王元韶被任命為 予官職。」定州長官,任命 授職。」孟業 為典簽「典簽: 。長史「長史: 劉仁之謂業 曰:“我處其 外, 君居其 為典簽 官名。 」。長史 官名。」劉仁之對孟業說:“我在官府的外面,您在官府的里 內, 同心戮力,庶 「庶:副詞, 有濟 乎!”未幾,仁之 入 為中 面,我們同心協力,有希望 表示可能。」取得成功啊!”不久,劉仁之被征入朝廷做中 書令,臨「臨:接 路 啟韶 云:“殿下左右可信任者唯有孟業,愿 專 書令,臨 近,將近。」行前向元韶陳述說:“您身邊可信任的人只有孟業,希望您專一 任 之,余 人不可信也。” 又與業 別, 執 手曰:“今 我出 都, 任用他。其他的人不可信任。”劉仁之又與孟業告別,握住他的手說:“現在我離開這里, 君便失 援 「援: , 恐 君在后不 自 保全,唯 正與直,愿 君自 您就失去了幫助 幫助。」,我擔心您以后不能自我保全,只有堅守正直,希望您自我勉 勉。”業 唯有一 馬, 瘦 死。韶 以 業 貧, 令州府官人,同食馬肉,欲 勵。”孟業只有一匹馬,馬因瘦弱而死,元韶認為孟業貧窮,讓州府官人一同吃馬肉,想 令 厚相酬償。 業 固 辭 不敢。 韶 乃 戲業 曰: (趁機)要他們多給孟業一些錢。孟業堅決推辭不敢這樣做。元韶于是給孟業開玩笑說: “卿 邀 「邀: 名 人也。” 對 曰:“業為 典簽, 州中 要職,諸人 “你是求取 謀取。」聲譽的人啊。”
講述為官清廉的文言文
講述為官清廉的文言文
1.寫“為官清廉”的文言文古文有哪些1.陋室銘
2.愛蓮說
3.卜居
4.宋玉對楚王問
5.書幽芳亭記
1.陋室銘
唐代:劉禹錫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2.愛蓮說
宋代:周敦頤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甚愛一作:盛愛)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3.卜居
先秦:屈原
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復見。竭知盡忠而蔽障于讒。心煩慮亂,不知所從。乃往見太卜鄭詹尹曰:“余有所疑,愿因先生決之。”詹尹乃端策拂龜,曰:“君將何以教之?”
屈原曰:“吾寧悃悃款款,樸以忠乎,將送往勞來,斯無窮乎?
“寧誅鋤草茅以力耕乎,將游大人以成名乎?寧正言不諱以危身乎,將從俗富貴以偷生乎?寧超然高舉以保真乎,將哫訾栗斯,喔咿儒兒,以事婦人乎?寧廉潔正直以自清乎,將突梯滑稽,如脂如韋,以潔楹乎?
“寧昂昂若千里之駒乎,將泛泛若水中之鳧,與波上下,偷以全吾軀乎?寧與騏驥亢軛乎,將隨駑馬之跡乎?寧與黃鵠比翼乎,將與雞鶩爭食乎?
“此孰吉孰兇?何去何從?
“世溷濁而不清:蟬翼為重,千鈞為輕;黃鐘毀棄,瓦釜雷鳴;讒人高張,賢士無名。吁嗟默默兮,誰知吾之廉貞!”
詹尹乃釋策而謝曰:“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數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龜策誠不能知此事。”
4.宋玉對楚王問
先秦:宋玉
楚襄王問于宋玉曰:“先生其有遺行與?何士民眾庶不譽之甚也!”
宋玉對曰:“唯,然,有之!愿大王寬其罪,使得畢其辭。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其為《陽阿》、《薤露》,國中屬而和者數百人。其為《陽春》、《白雪》,國中有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引商刻羽,雜以流徵,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人而已。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
故鳥有鳳而魚有鯤。鳳皇上擊九千里,絕云霓,負蒼天,足亂浮云,翱翔乎杳冥之上。夫蕃籬之鷃,豈能與之料天地之高哉?鯤魚朝發昆侖之墟,暴鬐于碣石,暮宿于孟諸。夫尺澤之鯢,豈能與之量江海之大哉?故非獨鳥有鳳而魚有鯤,士亦有之。夫圣人瑰意琦行,超然獨處,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為哉?”
5.書幽芳亭記
宋代:黃庭堅
士之才德蓋一國,則曰國士;女之色蓋一國,則曰國色;蘭之香蓋一國,則曰國香。自古人知貴蘭,不待楚之逐臣而后貴之也。蘭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叢之中,不為無人而不芳;雪霜凌厲而見殺,來歲不改其性也。是所謂“遁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者也。蘭雖含香體潔,平居與蕭艾不殊。清風過之,其香藹然,在室滿室,在堂滿堂,所謂含章以時發者也。
然蘭蕙之才德不同,世罕能別之。予放浪江湖之日久,乃盡知其族。蓋蘭似君子,蕙似士大夫,大概山林中十蕙而一蘭也。《離騷》曰:“予既滋蘭之九畹,又樹蕙之百畝。”是以知不獨今,楚人賤蕙而貴蘭久矣。蘭蕙叢出,蒔以砂石則茂,沃以湯茗則芳,是所同也。至其發花,一干一花而香有余者蘭,一干五七花而香不足者蕙。蕙雖不若蘭,其視椒則遠矣,世論以為國香矣。乃曰“當門不得不鋤”,山林之士,所以往而不返者耶!
2.“吳訥為官清廉”的文言文有哪些原文
吳文恪由醫士薦舉,仕至副都御史。其按貴州還,有司以黃金百兩饋公,追送至夔(kuí)州。公不發封,反之,題詩其上曰:"蕭蕭行李向東還,要過前途最險灘。若有贓私并土物,任教沉在碧波間。"
翻譯
吳訥是由醫士舉薦的,官位達到了監察御史。吳訥巡視貴州返回時,有官員用黃金百兩饋贈他,追著送到夔州。吳訥沒有打開,退回了未啟封的百兩黃金,還在上面題詩一首寫道:"(我帶著)簡樸的行裝向東返還,將要渡過前面最危險的灘頭。如果有贓私和土特產,就任由它沉沒在江中。"
簡介
吳訥,[元](1372~1457),字敏德,號思庵,江蘇常熟雙溪(今吳市)人。生年不詳,卒于元惠宗至正十八年。學兵法,習騎射。至正間,授建德路判官。明兵克徽州,取道入建德,訥以義兵萬戶守昱關阻之。再戰不利,隨元帥阿魯輝退屯浙西札溪,于石壁題"怪石有痕龍已去,落花無主鳥空啼"句,凄涼悲憤,不下于項羽之被圍垓下,遂亦自刎死。訥本工詩,有萬戶集《元詩選》傳世。
選自
選自清·褚人獲《堅瓠集》
相似舉例:
1.范仲淹為人正直
2.夏將軍有絕技
3.乞丐張二功成身退
4.歐陽修幼子小名“和尚”
5.徐孺子論“眼中瞳子”
6.孫楚向靈床作驢鳴
7.真宰相劉沆
8.吳起殺妻求將
9.唐臨為萬泉丞
10.楊務廉巧作機械人
11.神筆胡應麟
12.倪云林有潔癖
13.劉敏中志向不凡
14.楊補之梅畫惹蜂蝶
15.鑒真和尚東渡日本
3.有沒有關于廉潔的文言文管理廉潔的文言文基本沒有,都是寫在古詩詞之中,摘抄部分經典的。
《竹石》鄭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石灰吟》于謙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禮詩》況鐘兩袖清風朝天去,不帶江南一寸棉,慚愧士民想踐送,馬前淚灑注入泉。《七絕.倡廉》其一宦海沉浮貴養廉,奉公守法莫貪錢,一身正氣防糖彈,兩袖清風拂順天。
《七絕.倡廉》其二施仁播惠澤麻桑,肅腐懲貪志昂揚,持節清廉甘淡薄,忠肝赤膽振家邦。《七絕.詠竹》請把我心先點燃,休言黑暗似無邊。
縱教流盡平生淚,不畏當頭三尺天。《五絕.潭》蔣世紅清清潭里水,獨處靜中幽,方寸甘長守,不堪入濁流。
其余零散詩詞為人正,為政勤,為官廉,為民實。勿唯小貽大,勿唯私損公,勿維利害己,勿唯權傷民。
為民貴,社稷次之,官為輕—孟子官吏,則不過為國民之公仆—孫中山勤能補拙,儉以養廉—清.金纓史不廉平,則治道衰—《資治通鑒》。
4.為師清廉的文言文杜暹,濮陽人也。自暹高祖至暹,五代同居,暹尤恭謹,事繼母以孝聞。初舉明經,補
婺州參軍,秩滿將歸,州吏以紙萬余張以贈之,暹惟受一百,余悉還之。時州僚別者,見而
嘆曰:“昔清吏受一大錢,復何異也!”俄授鄭尉,復以清節見知,華州司馬楊孚深賞重之。
尋而孚遷大理正,
暹坐公事下法司結罪,
孚謂人曰:
“若此尉得罪,
則公清之士何以勸矣?”
開元四年,遷監察御史,仍往磧西覆屯。會安西副都護郭虔瓘與西突厥可汗史獻等不葉,
更相執奏,詔暹按
.
其事實。時暹已回至涼州,承詔復往磧西,因入突騎施,以究虔瓘等犯狀。
蕃人赍
.
金以遺,暹固辭不受。左右曰:“公遠使絕域,不可先蕃人情。”暹不得已受之,埋
幕下,既去出境,乃移牒令收取之。蕃人大驚,度磧追之,不及而止。暹累
.
遷給事中,丁繼
母憂去職。十二年,安西都擴張孝嵩遷為太原尹,或薦暹往代之,蕃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
乃奪情擢拜安西副大都護。明年,于闐王尉遲眺陰結突厥及諸蕃國圖為叛亂,暹密知其謀,
發兵捕而斬之,并誅其黨與五十余人,更立君長,于闐遂安。暹在安西四年,綏撫將士,不
憚勤苦,甚得夷夏之心。
二十年,為戶部尚書。上行幸東都,詔暹為京留守。暹因抽當番衛士,繕修三宮,增峻
城隍,躬自巡檢,未嘗休懈。上聞而嘉之曰:“卿素
.
以清直,兼之勤干。自委居守,每事多
能,政肅官僚,惠及黎庶。慰朕懷也。”二十八年,病卒,謚曰“貞孝”。
暹在家孝友,愛撫異母弟昱甚厚。常以公清勤儉為己任,弱冠便自誓不受親友贈遺,以
終其身。及卒,上甚悼惜之,遣中使就家視其喪事,內出絹三百匹以賜之。尚書省及故吏賻
贈者,其子孝友遵其素約,皆拒而不受
5.急求有關反腐倡廉的古文《酌貪泉詩》
——晉·吳隱之
古人言此水,一歃懷千金。
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
《蟬》
——唐·李商隱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墨梅》
——元·王冕
我家洗硯池頭樹,個個花開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書端州郡齋壁》
——宋·包拯
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
秀干終成棟,精鋼不作鉤。
倉充鼠雀喜,草盡兔狐愁。
史冊有遺訓,毋貽來者羞。
《入京》
——明·于謙
絹帕麻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
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
《廉泉》
——明·張好寧
香花墩上有奇泉,飲罷頭痛始覺貪。
爭得長江大河水,悉于廉泉得其源!
《拒禮詩》
——明·況鐘
清風兩袖朝天去,不帶江南一寸棉。
慚愧士民相餞送,馬前灑淚注如泉。
《離任》
——明·況鐘
撿點行囊一擔輕,京華望去幾多程。
停鞭靜憶為官日,事事堪持天日盟。
《罷郡》
——清·蔡信芳
罷郡輕舟回江南,不帶關中一點棉。
回看群黎終有愧,長亭一別心黯然。
《予告歸里,畫竹別濰縣紳士民》
——清·鄭板橋
烏紗擲去不為官,囊橐蕭蕭兩袖寒;
寫取一枝清瘦竹,秋風江上作漁竿。
《任滿偈城隍》
——明·胡守安
一官來此幾經春,不愧蒼天不負民。
神道有靈應識我,去時還似到時貧。
《題賄金》
——明·吳訥
蕭蕭行李向東還,要過前途最險灘。
若有贓私并土物,任他沉在碧波間。
《不畏人知畏己知》
——清·葉存仁
月白清風夜半時,扁舟相送故遲遲。
感君情重還君贈,不畏人知畏己知。
《詠史》
——唐·李商隱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
何須琥珀方為枕,豈得真珠始是車?
運去不逢青海馬,力窮難拔蜀山蛇。
幾人曾預南薰曲,終古蒼梧哭翠華。
明·李汰:
義利源頭識頗真,黃金難換腐儒心。
莫言暮夜無知者,須知乾坤有鬼神。只找到詩,不知道可不可以
6.古代為官清廉的人有哪些1、海瑞
海瑞(1514年1月22日-1587年11月13日),字汝賢,號剛峰,海南瓊山(今海口市)人。明朝著名清官。海瑞一生,經歷了正德、嘉靖、隆慶、萬歷四朝。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海瑞參加鄉試中舉,初任福建南平教渝,后升浙江淳安和江西興國知縣,推行清丈、平賦稅,并屢平冤假錯案,打擊貪官污吏,深得民心。歷任州判官、戶部主事、兵部主事、尚寶丞、兩京左右通政、右僉都御史等職。
他打擊豪強,疏浚河道,修筑水利工程,力主嚴懲貪官污吏,禁止徇私受賄,并推行一條鞭法,強令貪官污吏退田還民,遂有“海青天”之譽。
2、包拯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北宋名臣。
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進士第。累遷監察御史,曾建議練兵選將、充實邊備。歷任三司戶部判官,京東、陜西、河北路轉運使。入朝擔任三司戶部副使,請求朝廷準許解鹽通商買賣。
改知諫院,多次論劾權貴。授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移知瀛、揚諸州,再召入朝,歷權知開封府、權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職。嘉祐六年(1061年),任樞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故世稱“包待制”、“包龍圖”。
包拯廉潔公正、立朝剛毅,不附權貴,鐵面無私,且英明決斷,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師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
3、西門豹
春秋戰國時期魏國人。當時鄴地是魏都的重要門戶,且是戰略要地,但天災人禍不斷,民不聊生。
魏王特派西門豹擔任鄴縣令,治理鄴地。西門豹到鄴地后,微服私訪,詢查百姓疾苦,利用“河伯娶媳婦”事件,智懲三老、廷椽和巫婆,用事實教育百姓,破除迷信。
同時,修建漳河十二渠,治理漳河水患,發展農業生產,使鄴地百姓逐步富庶起來。西門豹為官一生,清正廉明,造福百姓,死后,鄴地百姓專門為他在漳水邊建造了祠堂,四季供奉。
4、狄仁杰
(公元630-700),字懷英,唐朝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人,應試明經科(唐代科舉制度中科目之一),從而步入仕途。從政后,經歷了唐高宗與武則天兩個時代。
初任并州都督府法曹,轉大理丞,改任侍御史,歷任寧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職。
狄仁杰為官,如老子所言"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為了拯救無辜,敢于拂逆君主之意,始終保持體恤百姓、不畏權勢的本色,始終是居廟堂之上,以民為憂,后人稱之為"唐室砥柱"。
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到任一年,便處理了前任遺留下來的17000多件案子,其中沒有一人再上訴伸冤,其處事公正可見一斑,后人據此編出了許多精彩的傳奇故事,連荷蘭也有人以此為題材,編了一本《大唐狄仁杰斷案傳奇》。
5、況鐘
(公元1383-1442),字伯律,號如愚,明朝江西靖安縣龍岡州人。況鐘一生出色政績在蘇州知府任上,他直接減輕官糧,實行折征的辦法減輕百姓負擔,穩定和發展經濟。同時,整肅吏治、端正風氣,注意清理冤獄,為民伸冤。
他排了一個日程表,每天勘問一個縣的案,周而復始,從不間斷。在剛到任的八個月中,就清理了1500多件案子。經他審理過的案子,無論大小,都能基本做到百姓不叫冤枉,土豪不敢再為非作歹。
只要一提起況鐘,人們立即就會想到《十五貫》故事里那位甘冒風險、敢于伸張正義、為民伸冤的清官。除此之外,他還做了興修水利、舉辦學校、推薦賢才等造福一方的好事。
況鐘任職十三年間,三次離任三次留任,替蘇州百姓辦了不少實事,最后積勞成疾,病逝于蘇州任上。當地百姓為紀念況鐘,在他死后,蘇州和七個縣都建立了祠堂。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清官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